【外交官全面「戰狼化」 余茂春: 中共外交大失敗】
首場美中高層會談於安哥拉治時間19號中午結束。按照原定計劃,美中沒有聯合聲明,也沒有共同記者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國安顧問沙利文在會後對記者表示,與中國的對話「艱難而直接。」
▫️報導全文: https://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jt-03192021100939.html
經歷了第一天會晤開場時的火花,美中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最後一場會談於當地時間3月19日上午九點十分展開。
白宮新聞副發言人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19日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簡報時表示,美國代表團到安克雷奇的目的是闡明美方的原則與期望,立場也始終不變,即「不尋求衝突,但歡迎激烈的競爭,且永遠堅持為人民和朋友奉行的原則。」
「但我們看到(中方)誇大的外交秀,那經常是針對國內觀眾的。」 皮埃爾說,美國很早就意識到與中國對話會是艱難的,「但我們已經準備好坦率地交談,並且將(美中會談)繼續進行下去,利用剩餘的時間在私下為中國官員勾勒出同樣的信息。」
至於此次會談的緊張氣氛是否會影響拜登總統與習近平會晤的可能? 皮埃爾僅強調這是一次性會議。
美國總統拜登19日上午在搭機前往喬治亞州前,對於美中會談只發表了簡短的看法,他說「我對國務卿感到非常驕傲。」
▪️余茂春:中共戰狼手段的僵化
18日,原本安排僅幾分鐘的開場,由於中方代表楊潔篪突然「超時演說」,演變成鏡頭前長達一個多小時的唇槍舌戰。
「中共(官員)講了十幾分鐘不守規矩、很不禮貌,外交官員沒有外交官的姿態。這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都有目共睹。」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首席中國政策規劃顧問 #余茂春 告訴自由亞洲電台,這顯示中方代表不是帶著誠意來解決問題,只想利用鏡頭攻擊美國,他重批,「中國把中美關係所有的癥結,全部歸咎於美國,沒有自己反省的誠意,這是(中共)外交上的大失敗。」
「習近平講這個 #東升西降,像當年毛澤東一樣,對世界形勢發生嚴重錯誤的估計。」
余茂春進一步分析,「以前戰狼外交在比較低層次的人身上,像外交部的發言人,可能代表著基層官員、吃瓜群眾,現在由中國最高級別的外交官說出來,反映出中國的戰略力度。我覺得對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只會更孤立,一點幫助都沒有,也顯示出他(中共)的外交手段非常僵化。」
余茂春還認為,中國政府千方百計想在美國前後任政府間「挑撥離間」,本來期望拜登政府全面否定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看來(中方的計謀)失敗了,現在還有點惱羞成怒。」
余茂春肯定拜登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延續性,以及加強與盟友聯繫應對中國挑戰的做法。「中國不是民主國家,是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他們喜歡把對華政策的波動歸咎於某個個人的理念。比如上屆政府(中國把責任)歸咎於蓬佩奧。他們沒有看到根本的原則是源自中國的所作所為,也根據美國民意。所以不管美國什麽政府上台,(對華政策)基調都會是差不多的。」
▪️老虎為誰變身為戰狼?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狼外交」秀上,外界最關注的角色是楊潔篪的轉變。
1977年,擔任外交部翻譯官的 #楊潔篪 陪伴前總統老布希一行人前往西藏訪問,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曾在《洛杉磯時報》回憶說「每個人都喜歡他(楊)」。
楊潔篪此後的外交仕途順遂,還因此與布什家族建立了很好的關係,他的綽號「老虎楊」(Tiger Yang)還是老布希取的,由來是1950年生的他屬虎,加上名字裡的 「篪」字。
四十多年後,長袖善舞的「老虎楊」搖身一變成了阿拉斯加的戰狼領袖。
「楊潔篪就是個外交官,以前顯得比較低調。現在他的調子轉得那麽強硬,不近人情,肯定是上面給的指示,不過就是個傳聲筒而已。」余茂春說。
即將出版有關中國戰狼外交的書籍(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的前彭博社駐華記者馬丁(Peter Martin)則分析,楊潔篪的強項就是「善於傳達北京想聽的話」。
他引述長期跟楊潔篪打交道的美國前資深官員韋德寧(Dennis Wilder)的分析,「他(楊)是一個有能力在必要時展現極端魅力,在必要時開啓極端憤怒模式的人。」 韋德寧認為,楊潔篪的表現經過精心盤算,也要表現給現場的中國代表團們看,好讓他們上報會議成果。
馬丁(Peter Martin)在推特上回顧,1950年代初,中國外交官還在摸索,如何代表一個封閉又偏執的政治體系去面對世界;到了九零年代,他們則試圖避免指責美國,維持一種韜光養晦路線。但到了2021年,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國外交官需要適應一個廢除領導人任期制度,一個在新疆建立「再教育」營地的政治體系,以及一位吹捧中國制度有「明顯優勢」的大領導。
▪️美國國會對華戰線一致
在19日的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上,美國前朝官員及兩黨議員在對華政策上展現著強烈的一致性。近兩個小時的聽證會話題在團結印太盟友、調整對台戰略模糊上。
川普時代的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 #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及小布希時代的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哈斯(Richard Nathan Haass)都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的延續性表示肯定。
「拜登政府上任之初發表的聲明及採取的行動讓我感到鼓舞,我對國家首腦級別的四方會談(Quad),以及國務卿與防長訪日韓的2+2會談及後續行動表示讚賞。」薛瑞福說。
「(面對中國的挑戰)多邊主義對美國至關重要,我們無法用單方面的力量對中國產生影響。」 哈斯則提醒,美國的策略也要保持務實,「但我們也不能要求盟友夥伴選邊站,例如,即使他們會加強與美國的安全關係,他們有許多人仍希望與中國建立經濟聯繫。」
共和黨籍的眾議員安迪∙巴爾(Andy Barr)則對中共外交官在美中會談上的無理表示氣憤。
「雖然我知道美國經歷了非常艱難的一年,我們有自己的問題。但我想突出美中兩國在道德上的差異。美國有正在利用拘留營對自己的人口進行種族清洗嗎?美國有對在這裡做生意的公司進行知識產權偷竊,並提供給軍方嗎?美國有把那些倡議民主和人權的人們關押起來嗎?」
巴爾說,當美國在談論印太地區的未來時,必須讓盟友清楚,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跟一個封閉的共產黨領導的警察國家在道德上的差異。
▫️布林肯、沙利文會後講話: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antony-j-blinken-and-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statements-to-the-press/
▫️王毅、楊潔篪會後講話:https://www.pscp.tv/CGTNOfficial/1yNGaWVdDwjxj
圖:中國官媒整理宣傳的戰狼金句
阿拉斯加的 由來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兩位義大利人與K2
今天K2 Project的「展讀群山」講座第三場,來到屏東市的小陽。日栽書屋,這座老房子是昔日的將軍眷村,店東依芸復舊如舊地把生活的況味都保留下來,院子裡有勃發的大樹,也有蔓生的花藤,演講的地方應該是昔日的起居室,有一個落地紗窗門透往後院,美麗而幽靜,無論如何,都要找機會再來。
今天我講的主題,包含了兩位義大利人在K2的故事,一位是K2那條著名山脊「Abruzzi Ridge」(元植和果果這次上K2也應會選擇這條路線)的命名由來——Duke of Abruzzi,另一位則是義大利登山史上傳奇性的登山天才——Walter Bonatti。
Duke of Abruzzi(1873~1933)是義大利國王的直系血親,具有純正貴族血統,他先是在青年時期加入海軍,隨船來到印度,迷上了喜馬拉雅山上的暟暟白雪,19歲,就開始在阿爾卑斯山區爬山,24歲那年,他組織了一支遠征隊,來到北美阿拉斯加的St. Elias山腳下,並成功登頂。世紀之交之時,他又籌組了一支北極探勘隊,去到了當時北緯86度人類所及最遠之處,極地寒凍讓他付出了代價,兩隻手指因凍傷而切除。1906年,他與攝影家Vittorio Sella一起,完成了中非Ruwenzori山脈多座4、5千米高峰的攀登,三年後,他志在挑戰中亞那神秘的巨峰,因此率領一支龐大的遠征軍,來到了K2的山腳下,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巴基斯坦這一側作了詳盡探勘,確定了東南脊是最適宜攀登的路線,但多次挑戰,都以失敗告終,一向頑強的公爵不禁說出:「K2是永遠不可能被攀登的」之絕望之詞。Abruzzi晚年定居於中非的索馬利亞,他熱愛荒野,也因此客死他鄉。
Walter Bonatti(1930~2010)是1954年義大利K2遠征隊最年輕的成員,在這次任務中,領隊挑選了他的兩位隊友Lino Lacedelli與Achille Compagnoni作為先鋒攻擊手,而讓Bonatti與另一位巴基斯坦高地協作Amir Mehdi作為運補隊與第二攻擊手,7月31日登頂日的前夜,Bonatti和Mehdi將氧氣瓶背上第9營,卻發現營地不翼而飛,他們被迫在8100公尺的死亡區露宿一晚,隔日一早即倉皇下撤,Lacedelli和Compagnoni則拾取了Bonatti背上來的氧氣,於當日黃昏前夕完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首次K2登頂。撤退下來的Mehdi因嚴重凍傷,切除了全部的手指和腳趾,Bonatti因此背負了照顧不妥的罵名,但他向義大利高山協會陳述的卻是:Lacedelli與Compagnoni刻意遷徙原本預定好的營地,是為了不讓Bonatti與Mehdi加入攻頂的行列,因為後兩者不用氧氣,會讓使用氧氣的兩位老大哥失去光彩。但義大利山協始終不接受Bonatti的陳述,反而高高抬舉兩位登頂者的成就,甚至發行郵票來謳歌二人,這使Bonatti對人性世界開始失望,離群索居,開始其單打獨鬥的攀登生涯,在南美洲、阿爾卑斯山與喀喇崑崙山區屢屢寫下冒險奇蹟,例如1955年阿爾卑斯六大北壁之一Aiguille du Dru的首登、1959年K2對面之7925公尺Gasherbrum四號峰的首攀,然後在1965年以馬特洪峰的冬季北壁首登,作為他的退休宣言,那一年他才35歲。2007年,義大利官方正式聲明Lacedelli與Compagnoni當年說謊,還了Bonatti清白,而這時他已是近八旬的老翁了,三年後,他也告別了這個世界。
後人幫Duke of Abruzzi所寫的傳記《The Duke of the Abruzzi: An Explorer's Life》,邀請Walter Bonatti寫書前導言,他大大讚許了這位藍血貴族的生命品質:以生死之間的無畏抉擇,撼動工業社會中庸碌的大眾心靈,最末,他這麼說:「關於公爵,我僅有一後悔之事:那就是未及活在他那個時代。誰知道呢?也許我會發現,我置身於他所領軍的嚮導群中,在K2的山上,繫掛在同一條繩索之上。」
下回演講5/11在台北羅斯福路巷內Amouter,會來說說美國隊五登K2的故事,也是一種雙B的故事——Brokenheart與Brotherhood,歡迎大家來!
文字|詹偉雄
影像|Amazon.com書籍封面
#K2We2 #AbruzziSpur #Bonatti #張元植 #呂果果
募資連結:http://bit.ly/2ILrs2J
5/11演講訊息: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411719965724690/
阿拉斯加的 由來 在 卡瓦納 X 日本旅遊失心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的冰島社團看到的警示文,寫得非常好!
雖然我也愛冰島,但前往冰島前,真的不要對冰島抱著過高的期望,因為冰島的天氣真的很難搞!今年年初在冰島的前幾天都在下雨,那幾天我心情超差,一直懊悔著為什麼要跑來冰島呢?去日本不是很好嗎?當然這個心情在後來進了藍冰洞和看到極光後頓時消散,如今只剩下滿滿的懷念和想再訪冰島的念頭...
後來想想如果我這趟冬季冰島行每天都遇到下雨,我還會這麼喜歡冰島嗎?總之不期不待、沒有傷害,前往冰島前,請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
【冰島記事】
剛完成了在冰島為期兩周的環島旅遊,我們的旅遊經驗可能跟大家有點不一樣,因此決定寫下一篇記事,提供有興趣前往冰島、和正在規劃冰島旅行的朋友來參考。觀點當然是見仁見智,觀迎大家理性討論就好。
這些年常聽人說,冰島是一輩子必須要去一次的地方。也許是期待太高,我們開始實際體驗之後,總有個念頭在心中盤旋: 到底,冰島旅遊是不是被 overrated (國外也有一樣的討論),翻來覆去體驗了兩週之後,覺得我們給的最終答案是,『對、也不對』,因此想分享一下我們的親身感受如后。
首先來提供一個分數,我們給冰島旅遊的總分數為85分,並列舉下列地方做為比較的標準:
1. Alaska 阿拉斯加 (夏季、冬季各去了一次): 98 分
2. Yellowstone/Teton 黃石/提頓 (夏秋冬各去了一次): 95分
3. Canadian Rockies 加拿大洛磯山脈(夏季去了兩次): 90 分
4. European Alps - Switzerland, West Austria (阿爾卑斯山脈 – 瑞士, 奧地利西部,春秋各去了一次): 90 分
5. American Southwest (NV, AZ, CO, NM, UT): 美國西南部五州諸多的 National Parks, National Monuments (秋冬各去過一次): 85-90 分
6. Iceland 冰島: 85 分
由分數可知,我們眼中的冰島雖然相當漂亮、但並沒達到非常驚豔的程度,探討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氣、天氣、還是天氣 (因為很無奈、所以連打三次)。去之前我們就知道冰島天氣相當多變化,但待了兩個禮拜後,總覺得這天氣比預期中的多變化還要糟糕些,稱之為台北三月的陰雨綿綿也不為過 (兩週內總共只有三個晴天、三個絕對的下雨天、以及許多個雲層密布且常有絲絲細雨的陰天);當然,天氣變化本來就是旅遊的一部分,但佔多數時間的陰雨天,還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尤其,當明知天上有太陽閃焰造成的極光爆發,但實際上天空卻被一層厚厚的雲牢牢擋住時,這感覺還真糟;更尤其,冰島旅費之高,實在令人乍舌。
這樣的連續陰雨天氣經驗,與我們在美國乾燥的西南部、甚至阿拉斯加旅遊體驗都大大不同,大陸型氣候的天氣鋒面系統通過與變化的速度通常很快、不像島嶼受海洋氣候源源不絕的潮濕空氣所持續影響。
那麼冰島的魅力在哪裡呢? 我們一路思考,得到的結論是,冰島,就如他的官方宣傳【 一個冰與火共存的美麗天堂】,是一個在短距離內,輕鬆將前述各地美景一網打盡的好所在。
- 冰島有美麗的極光飛舞,但大家都知道,想要在冰島看到極光女神,真的得看人品好不好 (註1),也因此,我會給的建議是,如果朋友是把欣賞極光當作旅遊的首要目的之一,那選擇Alaska Fairbanks 這個一年大約有兩百多個日子都可以見到極光的城鎮作為旅遊標的,會保險許多(推薦阿拉斯加的秋天,應該會非常漂亮)。
- 冰島有迷人的地熱景觀和間歇泉(但只有一個),雖然其規模與黃石 upper/lower basin geysers 完全不能比較,但仍是很棒的體驗。喔,對了,這裡間歇泉 geysir就是 geyser 這個名詞的由來,且有趣的是,她每五分鐘就劇烈噴發一次,一次噴發大約只有十秒。這對攝影者來說,這比等待黃石的任何一個知名 geyser 都輕鬆得多 (比如說: Grand, Castle, Daisy, Riverside geysers 等)。尤其是,這裡更有機會體驗到黃石所沒有的極光+間歇泉的美景 (當然,人品要夠好…)
- 冰島有壯麗的冰河景觀和冰河湖,這個部分在我們心目中加分很大,毫無疑問是一大亮點。我們在阿拉斯加自己走過冰河,但那次只花了四十美元,沒有 guided tour (我不記得是因為沒有這個選項、還是我們自己沒選),這次參加貴森森guided tour ,在響導引導之下援著繩索走過一道道的冰脊,感覺特別好。另外,這裡也不用像 Glacier NP 的 Iceberg lake trail 那樣得走十幾公里才可以近距離欣賞美麗的冰河湖美景,真是一大享受 ( 當然,人品極佳的話,欣賞冰河湖還可以搭配極光曼妙的舞姿)
- 冰島也有非常壯觀的火山景色,多變的火口湖,比起夏威夷大島,冰島熔岩(lava)地形的形成時間可能久很多,所以許多地方都已有植披覆蓋,尤其在此夏秋交替之時,一望無際平坦的熔岩地形,搭配顏色多變紅綠黃多色植披,煞是好看! 推薦Egilssadir 到米湖這段路上,一望無際的景色相當壯觀,雖然規模不大但與美國西南部的壯麗風情頗有類似之處(註2)。
- 冰島也有可觀的冰河侵蝕遺跡,讓人聯想到加拿大洛磯山脈的壯觀景色,尤其推薦 Akureyi 往西一號公路這一段的景色,巨大的冰河峽谷一直是我們最愛的地形景觀之一。
- 冰島有無數的地熱溫泉,除了有名的藍瀉湖,其實各地都有大大小的地熱泳池,如果每天晚上都想來泡泡溫泉,也不是一種奢求 ( 當然,人品超凡的話,還可以邊泡溫泉邊欣賞極光爆發)
- 冰島更有無數的瀑布,規模往往非常可觀也非常漂亮,而玄武岩地形也是一絕,雖然後者是澎湖就有啦 ^^"
基於這種種理由,造就了冰島的特殊性與獨特性,我們也覺得確實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然而冰島的旅遊業是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在政府的有心推廣與民眾不得不為之的狀況下異軍突起的,因此蓬勃發展的背後,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問題,除了天氣這不可掌握的因素之外,冰島旅遊尚有三個比較可惜之處:
一、路況不好,很多路是 unpaved,因此就衍生了很多租車方面的損失和討論,記得保險一定要足夠。我自己的心得包括:
a. 在 unpaved 路段會車時,盡可能減低速度靠邊,避免被小石子打中自己的車子,也避免打傷別人的車。另外,跟前車一定要保持安全距離,以免被前車濺出的小石子打傷前擋風玻璃,這一點尤其是跟朋友一起開多台車時要注意 (我們在荒郊野外就看到一行中國旅客發生這樣的慘劇)
b. 在 unpaved 路段難免會小小打滑和甩尾,記得放輕鬆但握穩方向盤、不要重踩煞車,基本上不用太擔心,這跟在雪地開車的道理差不多。
c. 冰島風大,我們運氣好(?),只碰到一場這樣的狂風 (OS: 溫帶氣旋的威力果然不輸給颱風),這樣狂風會讓開關車門都變成一件危險的事,一不小心,就會直接把鄰車的車門砸凹一塊(這是常發生的事),我的建議是,停車的時候要記得觀察風向、不要讓車頭直接與風向平行,可以顯著避免自己車門用力失控砸到鄰車,或是擔心被鄰車車門砸傷的憾事發生。
d. 冰島公路都是雙向單線道, overlook 或是 turnout 規劃的並不多,有時不免錯失一些可以拍照的美景,如果前後視野都沒車,直接停下來照相是勉強可以啦,但真的不建議直接強行停在沒有路肩的路邊,我沿路上超過幾台這樣的車,覺得很是危險。
二、物價超貴。冰島旅遊可能沒有overrated,但我覺得冰島物價是真的貴到 overpriced。過去我們已覺得阿拉斯加旅遊的物價很貴很不可思議,但沒想到冰島更貴! 舉個例子來說,在美國,如果我們旅遊中想要到一個稍微像樣一點的餐廳打打牙祭 (並不是指大城市喔),點兩個主菜一個前菜加飲料,無論如何一百塊也可以搞定,但在冰島動輒要兩百美金以上,很誇張。
三、冰島缺乏野生動物生態,舉目望去都是幸福懶洋洋沒有天敵的可愛綿羊,對遊客來說,沒辦法體驗路上突然看到 Elk , Bear, Coyote等等野生動物出現的驚喜感(和人群暴動),也是一種遺憾。
簡單的結論,這個國家的旅遊業發展還在摸索和學習的階段,很多景點都因為負荷不了現在的遊客量在陸續擴建中。我知道他們自己有在擔心旅遊業泡沫化的問題,我也相信他們會有機會越來越好。對我們來說,依舊認為冰島是一輩子值得一遊的地方,但若要像阿拉斯加、黃石這些地方一遊再遊,可能就是未必。
我的建議是,如果假期有限的朋友想要一次體驗世界上各種不同的美景,那冰島真的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點;但如果朋友是逐年規劃世界各地不同的體驗,那非常建議朋友要先來冰島、再規劃去黃石、加拿大洛磯山脈、阿拉斯加等地,應該會有更多的驚艷與收穫!
FACTS:
13 days, 3000 km mileage, 4+ nights with aurora (including flight from Netherlands to Iceland), 4 hot springs, numerous waterfalls, numerous rainbow, plus 2 humpbacks
註一: 我事後覺得如果要重新規劃冰島行程,我會選擇一半的住宿都不要事先訂好,到時候隨機應變,這樣行程才能依照天氣隨時調整;如果能開露營車當然也是選項,但畢竟活動的機動力會有差距。我們在歷經頭一個禮拜在南部一直綿延的陰雨天之後,第一個真正看到極光的日子(雖然短暫只有一小時就被雲蓋住了),就是因為我們當天刻意留白沒訂住宿,前一天查了氣象之後立即決定往北直接衝 Husavik 才偷到的。
後來我們有一天,看著氣象預報從 Akureyi 開了一百二十公里衝到 Sauðárkrókur 等極光,下午四點抵達時天氣晴朗,心情大好,結果先去騎個冰島馬,就看著天空的雲越來越多,七點在 Hofsos 泡湯時就滿天都是雲,等待到十一點半都沒散開(他們官網預測卻堅持那一帶至少是 partially cloud) ,最後十一點半只好悻悻然再開一百二十公里回去住的地方 ......
註二:我覺得美國西南部是相當被 underrated 的旅遊地點,除了大家熟知的 Grand Canyon 外,往西逆時針繞一整圈包括Vermillion NM, Antelope Canyon, Monument Valley, Mesa Verde NP, Great Sand Dune NP, White Sand NM, Rocky Mountain NP, Arch NP, Canyonlands NP, Bryce Canyon NP, Zion NP,… 等等,有一系列數不勝數、各式各樣不一樣、巧奪天工的景色;而若從猶他繼續往北開向提頓/黃石,路上Idaho/Wyoming 沿路的風光也絕對不輸冰島。這條路線的價格便宜,唯一缺點就是點和點之間的距離動輒都是一整天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