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一行》创刊30周年纪念
徐敬亚
《一行》,就是那本刚刚还摆在我们桌上的“外国”杂志吗,就是那个一袭白衣皂靴的黑脸汉子吗,就是那一行行飘飞在太平洋上空的神秘幽灵吗……30年了,当鸡毛蒜皮也变成文物之际,我们翻开记忆,辨认它走过的每一页白纸,如同紧盯着一位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们也老到有资格纪念30年前的事儿了吗。
30年有多长?二战光复到文革中止,几乎30年——内中的起伏逆折纠结,漫长得像100年;1889光绪帝亲政到五四,整30年——多少兴亡,多少荣辱,像跨越了古今百代;从五四到四九,又30年——刀光剑影,血肉贲张,如同天和地全翻全覆。30年,自然界可以把大河从东方移动到西方。30年,人类的沧海桑田里足以容纳一个甚至几个王朝。
我不会去管什么狗屁文学史。我们是360行中最末的一行,我们是一行人中要么走在最前面要么走在最后面的那一行。我们只是摸着自己的脉,走回不耻于史的记忆。
那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那不是官府的告示和文书。那是我们自己人凑的银子,自己攒的力气,是自己的纸自己的墨,自己写的诗,印上了自己的青葱生命与灵肉,那是一代人30年的刻痕与编年。
缘起:它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30年前,诗歌猛然大热!
先是朦胧诗用一个又一个瞬间点燃了中国。之后数年,官方动用国家宣传机器围剿——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好产品+好广告”的巨大营销盛况。哪个民族能遭遇攀爬血泪上升的快感,又有哪个国家舍得用一版一版白银为诗歌积年累月地推销。
对于当年诗歌,无论你怎样学术,也只能被迫使用“盛况”这个虚幻形容。中国历来没有理性与数据。几十年了,即使在大数据里人们只能也找到这一条:“全国2000多家诗社和千倍百倍于此数字的自谓诗人……至1986年7月,全国已出的非正式打印诗集达905种,不定期的打印诗刊70种,非正式发行的铅印诗刊和诗报22种。”——哈哈,上述统计,是我1986年举办“两报大展”时从一份记不清名字的民刊上转抄后发布。没想到,这组数字便成了后来被不断频繁引用的最权威数据。
权威总是可疑的。没办法,历史上冒名顶替的东西太多了。
不管怎样,它总算给了我们一组煞有介事的阿拉伯。我现在不关心诗集,我要的是民刊。按上述统计“打印加铅印”两种诗刊,总数99种。与“两报大展”公示的64个流派基本吻合。但,这些年我不断发现,当年被大展遗漏的诗人和流派太多太多了!
怎么办,八十年代的诗歌民刊、民报,到底有多少?
被当事者们模糊过的历史,后世能够给予补救的惟一方法,也许就是收藏。
目前,中国两大诗歌民刊收藏馆,一个是“世中人汉诗馆”,一个是姜红伟的“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按收藏者统计的数据之大,足以令我们这些过来者震惊。
世中人汉诗馆内收藏的非公开印行的刊物约3000种( 时间不限于八十年代。品类为综合统计)。这个数字是世中人刚刚微信发给我的。世中人称,他几乎攒全了《一行》,只差两期,严力已答应帮他补全。哈哈,这本宝贝杂志已经珍贵得达到历史邮票的地位了。
“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的收藏。按姜红伟发布的统计:全国大学生各类诗刊、诗报(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大约300余种。此外,八十年代全国各地中学诗歌社团创办的诗歌报刊大约200种。请注意:中学生社团报刊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品类。
好了,按上述两家诗歌馆的藏品计:八十年代诗歌民间报刊,种类应不低于500种。
明晃晃的收藏品,以物理性的真实,无声地保留着历史,如同出土文物,考古证据般的权威性无可辩驳。
我之所以统计这些遥远的数据,只是为了给《一行》杂志的出世,考证一个宏大的诗歌背景。我们的面前是:煌煌500种民刊,泱泱500乘N首诗、500乘N行诗……
现在,我让一束强光只照亮那一行。
相比于500家群峰并起的民间报刊,《一行》铺起摊位的时候,那个风起云涌的集市即将打烊——直到1987年,几乎在现代诗盛行于中国的10年后,这一行才在遥远的地方出现。但由于它混血般的出身和纯净编风,这本杂志犹如一只最强的聚光灯照亮了中国未来十多年诗歌的血灰色天空,在500家报刊中,成为收割九十年代诗歌最大的一把镰刀。
发轫:一种美国式的AA制艺术公社
1987年5月,诗画刊《一行》在纽约创刊。
然而,无论从诗还是从画的内在视角,都纯属诗画之外的偶然——虽然历史向前挪了百年,大清国的年轻子民对遥远大陆的神秘向往不但没有减少,而且一窥究竟的愿望几达历史之最。一批又一批以留学方式远抛他乡的窥视者们,不经意地裹带了浓度不低的诗歌因子。正是生存背景的移动,意外地带来了中国现代诗一次额外的分蘖。
作为《一行》的主创者及灵魂的严力,在苦苦的海外生存两整年之后,及时发现了自己体内的诗歌发酵,又在一座城市中与未来的合伙人相遇,并以合并诗画的恰当方式升华了一批流亡艺术家共同的内心愿望。OK,一个以汉语、汉文化为纽带的团体、一家以中文诗歌为主体的艺术季刊就登场了。
在500家民刊中,这无疑是一家萌芽过晚的两栖诗刊。但谁也没想到在随后13年中,与大陆层出不穷但屡屡短命的民刊相比,《一行》展现了强大的生命韧性。从1987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25期(1994年之前为季刊)。加上全国各地诗人在每年的《一行》周年的10期纪念年刊,整整35期《一行》杂志,横跨了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在与新世纪相交后,完成历史使命般地恰当停止在一个明暗之间的节点。
《一行》之所以能够完成了13年跨国绵延,并不事声张地成为彼时中国诗歌的高端集散地,有三点独特的内在依据:
1、主导传统:朦胧诗派与星星画派的宿将合流
诗歌辈份很高的严力,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作朦胧诗的一个艺术载体。空降异邦的孤独生存,使这位留学者几乎完整保留了此流派的执着、纯真的使命感信息。于是,朦胧诗的后期传播与升华,并不是由北岛、芒克等原创者完成,而恰恰是那位当年《今天》中的小兄弟,作为老牌诗歌的记忆载体,化成一柄得天独厚、飘扬过海的蒲公英。同时,严力的另一个《星星》画派的老牌双栖身份,使他准确地迎合了纽约这座诗画合璧的留学城市,并把这两股相得益彰的棉纱,搓成了一根美妙缠绕的长绳。正是主创者严力内心中诗画的高远传统,使《一行》自认死理地严格秉持着最高的诗歌准则,以一种国内混乱诗界无法达到的清静、单纯的高标,非世俗地照亮了一盘散沙的现代诗,成为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最权威的集结舞台。
2、艺术公社:美国式的AA制诗画基金
和大陆现代诗人凌乱的生存相比,纽约人的生活几乎可以称为正人君子者流。稳定的生态背景,极易使人产生按部就班的稳定节奏,这与国内诗人们朝不保夕的动荡形成强烈对比,这其实是《一行》杂志恬淡、从容、持久的、类似哲学般的大背景与大依据。此外,《一行》杂志独有的、AA制的集资模式,使它具有了一种类似股份制、合伙人的某种艺术公社味道:20几位成员每个季度拿出一天的工资,有的每季度出50元,有的100元,还有两个医生,因为工资高,出200元——一举解决了每期1000册、1500美金的印刷费用。这真是纽约人才能想出的集资方式。应当记住这些被称为“离人”的名单:严力、王渝、郝毅民、艾未未、张伟、秦松、李斐、非马、斯仲达、艾伦金斯堡、安晨、王福东、姚庆章、方家模、张宏图、邢菲……严力说,有的成员每三个月甚至拿出5天以上的工资。
近代,有军事学家拆解战争的制胜因素时指出,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不仅是战略与战术,更常常是武器的较量,甚至是给养与后勤的比拼。当土八路们背着粮袋生火煮饭的时候,装备精良的八嘎牙路们吃的却是美味快餐与刚发明出来的鱼肉罐头。同样,在《一行》以丰盈稳固的资金运作之际,大陆的游击战士从来没逃脱艰苦卓绝的挣扎。《一行》创办4年后,由芒克、唐晓渡主编的《现代汉诗》横空出世。这个与《一行》并驾齐驱的著名民刊,最终倒在了日益匮乏的白银面前。作为其编委,1994年,我代表深圳出资1000元,由欧宁主办编辑了最后一期《现代汉诗》,宣告分封制式的各城市轮流作庄方式的中止。
因此,《一行》证明:由若干合伙人共同集资的、同仁式的基金方式,可能是中国现代诗民刊的长治之道。
3、代理人制:类似现代营销的集散中心
勤勉而谦逊的严力曾写道:“在一行漫长的道路上,国内各地诗人组织及策划稿件的负责人包括:莫非、贝岭、李松樟、瓦蓝、梁晓明、伊沙、肖沉、古冈、孟浪、付维、朱凌波、杨春光、蓝皮等,没有这些诗人在创作之余的努力,一行就不可能完成如此的使命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正是上述中国现代诗中坚力量的加入,使《一行》形成了一个遍及中国的集稿中心与发行基地。这其中的每一个名字,在当年都是一个恒星与行星环绕的诗歌星座。这种弟兄般的借力,由几个城市扩展到了十几个省市的辐射,北京、杭州、天津、大连、西安、长沙……这相当于《一行》在中国大陆同时开办了多省市的派出机构。诗人之间的江湖传播,常常以几何基数发展。
据严力的精确统计:“13年间《一行》共集结了780位大陆、港台及海外诗人、画家。其中港台及海外诗人160名,中国大陆诗人535名,插图或插画作者85名。”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几乎涵盖了当代两岸几地华语诗人的大部。这并不包括大量暗中的名单。大凡有据可查、显现出来的事物永远不是全部。可以想见,在经过严格筛选后的存品背后,它的外围是一个多么大的隐形落榜者与庞大的阅读群体。
值得后世研究者们注意的是:《一行》不但形成了海外向大陆的派出,代理诗人们甚至还额外产生了一种扩展与再生的能力。只要严力一声令下,或者代理者们一个漂亮的建议,一本冠以“一行”全部符号标识的刊物便在大陆上印刷发行。当然,施发号令的严力还需要在纽约为这些印刷物寻找美金赞助。据严力统计,这些总名为“周年纪念版”的《一行》共策划、出版、发行了10种,自1994年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件事有点怪,仿佛一个总部设立在纽约的海外诗歌出版社,莫名地赐出了一个个“书号”,代理者便获得了一种加盟者的主体地位,以《一行》的名义进行工作。这样的出版发行事实,证明当年的《一行》已经产生了一种全国性的品牌效应与加盟店的色彩。
在我写此文的昨天,身在纽约的严力通过微信发来一句话:“这是众人的一行史,是众人的一行诗。”
这是实话。没有一批诗歌力工、诗歌买办、诗歌编外股东,就不会有《一行》这家以最小诗歌细胞命名的民刊10多年的风行天下。
辉煌:那条窄路上的一束强光
我很喜欢本文标题中的“了不起”三个字。
今年春“红皮书”再版,我写了一篇名为《一本了不起的书》的再版序言。我说:“一切了不起的事物,如同英雄。首先必备基础性的优秀因素,同时它还必须意外地得到历史的青睐。”
1987年创刊,《一行》已显不同凡响。
我可能是大陆较早的见者。从大胡子孟浪手里接过《一行》创刊号,见惯了民刊的我仍然为之一震。黑白分明的设计,使它那么洋气,那么现代,又那么另类。深圳与香港人熟悉的电脑繁圆体表明了它确凿的海外华侨身份。更有一堆又一堆没人细看的英文,让人想象着华尔街的阔绰与体面。在当年,我们哪里知道留学生和海外人士们精致而艰难的生活。在大陆青年人心目中,只要沾上了USA的人似乎百分百全是富翁。而严力、非马、艾未未、马德升、孟浪、郁郁、黑大春、李冰、金斯堡……这些诗人、画家的集体亮相,标明了这是一家语言标高线非常敏感的现代杂志。
两年之后,一场从天而降的精神核爆吞噬了一切。《一行》开始发光。
1、在最黑暗的时刻,它上演了辉煌
“1989,肉体般致命的一击,重重地落在心猿意马的诗群上……内在背景被突然抽离,热度浓浓的脏器突然空空如也。诗人们一刹那站在原地发呆,“想”和“写”在根本方式上发生了犹疑……几乎所有的人暂时放下了笔,四散而逃,怀着凄苦、破败、无聊的心情……一种模模糊糊的倒塌,一种自怨自艾的无奈与悲凉,缓缓而升……人文主义的脖颈,在苍凉中微微挺起……诗的力度,在病弱中出现了一股伤残雄性的气息……”(本人作《隐匿者之光》)
那一年,诗歌江湖崩盘。鸟与兽一哄四散。而此时,创刊两年的《一行》刚刚完善了它与大陆现代诗各路英雄们的秘密联络图。
就在大陆地下民刊纷纷偃旗息鼓的时候,一期又一期的《一行》仍然如约而至。在诗人们遭受着复辟的革命词语重度侮辱的岁月,它像一行黑白分明的光,跨过太平洋那苦难之水,照亮了国家与诗歌共同的那条窄路。
那是一束丝毫也没有中断的强光,处于鼎盛期的《一行》,在洪水肆虐的时候,充当了一次诗歌的诺亚方舟。随着《一行》在各省市的推广人逐渐到位,这本杂志在最黑暗的时刻达到了它的辉煌。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一本杂志带给诗人们的慰藉。它带来的几乎是死亡中的生命暗号,它使人们相信,即使在最苦闷的日子,只要天空中还有一行鸟在飞行,也足以使黑云重压下的天空充满了弹跳的想象。
这是一次诗的幸运,也是族类的幸运:所幸的是,世界毕竟不只一个大清朝。所幸的是中国诗歌预先在远方埋伏了一彪人马……
2、它参与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自救
“被我称为“灰暗而平庸”的乏味的九十年代,可能恰恰是伟大的10年!……历史的辉煌都是英雄们创造,历史的创伤却是由平民百姓一天天愈合……整个九十年代,它的确是用一种正常生活困境中的苦闷感,默默消化着前朝的一切!”(本人《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
1989之后的数年内,大陆一片萧杀。那是一段中外精神反差最大、意识形态对抗最激烈的岁月。仿佛从天而降的《一行》,带着一种异邦的人文尊严与艺术公正,无可替代地成为了中国诗人的诗歌集散地,甚至精神家园。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官员们哪里知道,再次引导精神航标的仍然是那些落魄的诗人。在禁锢的精神重压下,在窘迫的生存逼迫下,诗人一天天收拾着破碎的心情,重新编织着内心的秩序……翻看一下那些年的《一行》可以看到,无论老诗人还是新诗人们的作品中,充满细节的生活画面在苦涩中一点点缓慢升起,大量的日常经验一天天回归生活,而新鲜的口语逐渐不可阻挡地涌现出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行》参与救助了中国人重建日常精神生活的履历。这不是救世主的恩赐,而是诗人的自救。像一块高挂在天空的诗歌告示,在中国现代诗被扼住喉咙的那些年,《一行》持续地发出它的独唱,带领着它从千百件诗稿中遴选出来的优秀诗人。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流亡作家赫尔岑曾在伦敦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并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当时那些刊物也曾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与这类流亡回流的政治宣传品迥然不同的是,《一行》的出版印刷基地虽设在异国,但它的作者与读者却都是百分百的华语诗人。它不是流亡者的观念输入,而是一种与母体息息相融鱼水关联。从刊物属性来说,《一行》不是一本大陆的民刊。同时,它也绝不是一家纯种的美国杂志。它发动的所有自拉自唱的战争,主战场其实一直在中国大陆。它只是把指挥所放在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它有点像中国现代诗伸向海外的一只手,它收集的仍然在自己的雨水,然后它把这盆水再次泼回到中国的大地。
这样的事,历史上还能再次发生吗——中国现代诗在美国安装了一台诗歌的透析机,由一支支自来水笔制造的汉字划痕,乘着飞机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似乎经过了某种化学药剂的过滤与溶解,它们再以铅字的形式飞回故土的时候,仿佛已经沾到了某种仙气与灵光,用来医治这个国家的精神创伤。一行行诗,一个个最微型流亡因子,在两大半球之间往返飞行、航行,经年累月,周而复始。
3、它一直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现在想,很有意思。《一行》独有的,不过是纽约的编辑与印刷,这一点儿小小的特殊身份,当年产生了无限的神秘感。不过是几张普通的纸,由于其背后的巨大普世权威,获得了诗人们由衷的信任。在举目无亲的九十年代,《一行》就这样成为现代诗一位海外归来的阔绰亲戚。据严力介绍,乘机飞回来的,只是作者的两本样刊。在太平洋的波涛中,每期满满的8大箱《一行》仍在向这块大陆缓缓移动——那是经严力周旋,由纽约佩斯大学东亚历史系主任郑培凯先生资助的海运美金在移动。它们要两个半到三个月才能抵达中国。
奇怪的是,《一行》似乎从来没有被阻拦。它那莫名的假洋鬼子的出身和道貌岸然的纯艺术姿态,使它带上了一种类似外交官一样不可侵犯的神秘。它的存在,使人充满了想象,而想象往往通向神秘。有人曾跟我说,严力是不是有美国政府的背景啊。
在那些最难忍受的日子,在“有一双眼睛注视着现代诗歌像注视着凶器”(严力)的险恶年代,这本刊物给中国诗人签发的“诗歌签证”,使囚禁者以另一种方式越洋布道,如同在蜡纸上一行行刻写黑暗中的《挺进报》。
说到挺进,我一直敬佩《一行》的艺术定力与对诗沉浸的深度。只有《一行》自己知道,它必须怎样不挺进而才方得挺进。它默默地进行着战略上的自我说服与修正。在身边最严厉、最嘈杂的国际声浪中,他们小心翼翼地秉持着一种纯正的艺术理念,以一行行诗纠正着世界。这使《一行》一直稳稳地保持着诗歌的操守与尊严。
道场:一次在国际背景下的华语诗歌盛宴
我相信,即便没有《一行》,中国现代诗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一行》,是中国现代诗一个时空跨度最大的“道场”。假如没有《一行》,汉语诗歌至少缺失以下三种局面:
1、罕见的诗歌道场:中国地下诗歌几代人同时在场
《一行》的意义是,它不仅使诗通过了那条忧伤的窄路,顺畅地维系着应有的水准。同时,《一行》着意推举了一批新诗人,对下一个世纪的口语诗歌产生了首发式的推动。
在《一行》连续35期、横跨13个年度的版面上,即使不是职业的评论家,读者也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一条由朦胧诗→第三代→口语诗→下半身……之间的流派过渡线索。
创刊之初,《一行》的主力诗人阵容,仍然包含着一些朦胧诗和海外的老牌诗人作为支柱。很快,以孟浪、默默、黑大春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开始更多地占据舞台。再后来,伊沙、萧沉、梁晓明等口语诗人逐渐渗透而出。最后,下半身的诗人沈浩波等出现……也包括九十年代大放光彩的俞心樵。通过《一行》,也可以看到很多重要诗人在九十年代的转变轨迹,如于坚,如王小妮,如韩东。
在中国现代诗门派分争的当年,很少有刊物能形成民间与知识分子等不同风格流派的汇集。同时,中国地下诗歌几代诗人的同时在场的版面,也显示了《一行》道场的最大包容。这的确需要一统天下的纯正诗歌气场。
2、惟一的诗画道场:口语诗与现代画的大合奏
对口语诗人的发现与扶植之功,应首推《一行》。
当年,它一度作为中国第一权威诗刊,对口语诗的兴起充当了某种国家级伯乐的功效。而使诗人的年龄不自觉地呈现着由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嬗变。
这些,并非《一行》有意为之。以严力为主体的编辑小群体,既不在国内的诗歌圈子之中,也没有足够的大陆诗歌经验,他们所秉承的是对中国现代精神本质的把握,对汉语诗意的执着寻找。高标与公正,这两点编辑宗旨一旦祭起,刊物上呈现的必然是大陆诗歌的原始自然生态。
从诗歌美学上看,反英雄、反理性、反文化,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现代诗的主潮。而对日常生活的简化,对繁琐修辞的屏蔽等,正是口语诗的主导观念——这恰与《一行》的美术画风相吻合。严力、艾未未、马德升、曲磊磊等“星星画会”的主力画家赴美后,画风一直不断趋于抽象与超现实。正是由于艺术观念上的志同道合,才造就了中国当代诗人与画家在《一行》上演绎了一场历时数年的现代诗画大合奏。
3、国际艺术道场:华语诗歌几大版块的融合
朦胧诗后,中国现代诗与国际社会产生了更多的接轨。但在《一行》之前,华语诗歌的几大版块,从来各自孤岛,各行其是。
《一行》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诗歌艺术道场。这个以诗歌为主凝点的刊物,以其足够的磁力,牢牢地吸附了中国大陆、港台、东南亚及部分国际诗人的创作。
今天,重新浏览《一行》那洋洋780位诗人画家的作者名录,我想到的一个词是“史诗级的名录”。这是一张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华语文学地理版图。在电脑上,以五号字排版,它仍然达5页之多。当年,它不但发表了大陆地下诗人的作品,还包括了严力、艾未未等星星画派主力画家的最新画作,还有国际诗人金斯堡的诗,甚至崔建具有冲击力的歌词也是第一次在《一行》上发表。形成了大陆、港台、国际诗人、画家们频频的同台演绎与融合。
伊沙说得好:“《一行》的使命在于度过黑暗期!它起于民刊兴旺之年,止于网络兴起元年,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与诗歌大任!”台湾诗人陳克華写道:“于当时我这个蛰居台湾的年轻诗人而言,无宁是打开了阅读和创作的一扇视野开阔的窗,知道了华文现代诗的诸多样貌。”
在这个意义上,《一行》称得上一本真正的国际诗歌杂志。几个大型汉语地理创作源的汇集,不是人为的邀稿、拼凑,而是出于一种千载难逢的时空凝聚。在纸媒日渐式微的当下,这种跨国的诗歌盛宴,后世几代人都不容易出现了。
显性的历史,从来都是一惊一乍的变态。
1986年由我发起并主持的“两报大展”,以典型的、惊悚的方式,冲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禁锢,人为地使第三代诗人集团性地一夜间登上了诗歌舞台。现在看,这一暴动般的诗歌推广事件,不但基本结束了官方出版对于现代诗的封锁,也使中国现代诗一惊一乍的急切心理得到了相当大的缓解。因此大展之后的几年,诗歌水面一片平静、一片生长。数百家民刊民报相安无事地新陈代谢。
历史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一惊一乍,一种是安步当车。
安步就是两次惊乍的连线。在惊乍之间,流淌的就是正常的日子。正是在那些平常中一点点积累着不平、不常,才注定着下一次的历史惊厥。一条河流不可能全是瀑布与急流,在两条瀑布之间,就是历史的基本身份,是它的稳态。《一行》,像它的简约、朴素、多方向的命名一样,正是以最基本的诗歌单元,一行一行地稳步书写着历史。
人间不太公平。爆炸性的大展,不但充分震荡了诗界,甚至还不断得到后世的宠爱。2006年起,大展不断地被纪念,20周年、25周年、30周年……真是纪念得让人嘴软笔软,连我这个早年爱出风头的人都不得不惊呼:“写诗人的这件事儿,不可能没完没了纪念下去吧!”(《大展30年后说》载《诗歌月刊》2016-11)。
没办法,历史总是偏爱惊涛拍岸。而隔岸观火的后世人们,又总喜欢围观那些祼露着的伤口。这也是我执意要为《一行》写一篇长文的内心动因。仿佛为了洗清那莫名受宠的主观故意,仿佛为了从不公正者那里讨回一点过时的歉意。
2000年,《一行》中止。
我相信,它仍然活着。那一行黑白分明的大雁,只是恰如其分的收拢了翅膀。在完成了最有意义的使命后,默默地与诗、与生活、与生存构成特殊的同步。
一定有一座纪念碑,向这本了不起的杂志致敬。它可能是声音的,可能是语言的,也可能是默默的,通向记忆的深处。
2017-7-3深圳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30的網紅李吳兄弟Li Wu Brother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軍以來漫長的等待 X 創作能量大爆發! 「親手足全能唱作男團」李吳兄弟! 「2019首張同名作品集」正式發行! 由李吳大哥「潤恩」及李吳三弟「鴻恩」再度聯手打造! 特別邀請到「JJ林俊傑」及「BY2」的金牌製作人Dr.Moon 「林子欽」老師所製作。 第四波嘻哈饒舌主打歌曲「...
阿 衣 莫 歌词 在 張吉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回溯并非怀旧,那是一种温故知新,也是探趣。
托茨厂街老街坊的福气,找到了这些被遗弃在岁月堆砌里声音。
如果错过了这个月份的《乡音考古》节目,可以翻阅今天(29/1)和明天(30/1)的《中国报》副刊年刊,在图文里拼凑上世纪的年味。
[老街坊,老唱片,老年味]
撰文/照片:张吉安
一年到头临近年关,一提到年年此刻必听的“贺岁歌曲”时,我们自然会将姚敏和姚莉的《恭喜恭喜》、张露的《迎春花》、周旋的《春之晨》,甚至到后来的邓丽君、张小瑛,还有马来西亚80年代冒出来,以“龙腔贺岁”作标榜的龙飘飘,这些都会被统称为上世纪遗留至今的集体记忆。可是,这难道是大众口味的取舍或语言习惯的变迁,让原本曾经风靡草根民间的乡音母语里的年味,已悄悄遗弃在旧时代的堆砌里?
[在遗弃的黑胶唱片里,寻听当代“年味”]
今年过年,咱来换换口味,串连起茨厂街老人的口述和收藏,甚至有一些被老街坊遗弃在废物堆的老唱片,带你的耳朵穿梭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老唱机,考究那些年曾经逗乐阿公阿嫲的乡音年味。
你是否听过随老街字号购买年货所赠送的《恭贺新禧》广东喜庆音乐唱片、 以广东地水南音演绎的《新年快乐》、出生于马来西亚的粤剧丑生王梁醒波演绎的粤剧《大财神》、潮剧年节剧目的《迎新年》、《元宵谜》、槟城歌手巫美玲的“客家梅县山歌”《发大财·桃花度》、新加坡谐剧艺人关新艺的《福建竹板新年歌谣》、广东喜庆锣鼓和八音音乐的《金玉满堂》和《娱乐升平》等,或许,这才是真正能够传送着最地道的文化精髓和年味风韵。
1. 广东地水南音《新年快乐》(1954)
[演绎:朱老丁·许艳秋]
一旦说到广东地水南音,一般的刻板印象会认为较为哀怨、凄清、亦会将这种民间说唱艺术与视障瞽师、街头卖艺、妓院、烟馆等相提并论,甚少会联想到南音也可以以喜庆热闹入曲。
《新年快乐》这张长达31分钟的唱片录音,由香港著名粤剧丑生演员朱老丁(原名朱顶鹤)亲自编撰,联同一曲调寄自《饿马摇铃》的《歌仔靓》窜红的“甜声歌后”许艳秋,以古腔一唱一和,全曲从大年初一拜年讨利市、行街逛庙会、围观戏台演出的客家山歌、潮剧、粤剧,转入庙会阵头的踩高跷、舞龙舞狮、再到夜间游花市灯海,最后以共赏烟花绽放夜空作为结束,上演一出上世纪50年代,平民百姓欢度大年初一的趣图。
《新年快乐》选段:
(朱老丁):今年又新年初一咯!大家行好运,运转鸿均,均分,红利赚多百倍金银。银树,开花,就把财宝引。引福,归堂,气象新。新年,佳话,我亦曾讲过,过年的旧礼,应要照样地进行。
(许燕秋):我地两老,拜年,佳话,是家礼好应分的,况且今年,我加意,预早就装身,花露水,都擦左两斤,真是香喷喷,加厚胭脂和水粉,着番裙褂共花裙。
(朱老丁):你的花露水,擦得太多,我重闻错是倒粪!你个塊脸,擦成,好似猪膏捞豆粉!
2. 年货赠品,《恭贺新禧》粤曲唱片(1950年代)
这张由老街坊孙女士提供的黑胶封套和唱片,遍寻不着任何音乐家的名字,封面标明了“鹤球唱片公司”以及两首广东喜庆音乐的曲目,分别是《恭贺新禧》和《金玉满堂》。根据孙女士口述,这是母亲当年在茨厂街某一间老字号商店买年货时,在购足一定的数额之后所附赠的一张应节唱片,封面还特别留白了两个栏目,分别让消费者填上“送___存唱”和“_____敬赠”,以作为送礼用途。
3. 《应时喜庆福建什唸歌》(1974年)
[演绎:关新艺]
特别标榜着“自编自唱”的福建闽南新年歌,只有随着竹板拍打杂碎唸,非常罕见的没有任何编曲,是一张贴近市井小民心声的专辑。当年从厦门下南洋到新加坡的民间艺人关新艺,从戏班到歌台,过后跨进了广播门槛开启了方言谐剧热潮,与同期的王沙和野峰走遍新马。这张《应时喜庆福建什唸歌》,收录四首竹板什唸歌,《除旧迎新》、《过新年的心愿》、《过新年,拜天公》和《新年有感》,词意勾画出70年代,市民在面对柴米油盐涨价、贫富悬殊之下度过“年关”、还有嘲讽华人过年纷纷到“避暑赌场”碰运气,初八夜晚拜天公时,左邻右舍互斗谁家的“烧猪”最大,焚烧的“天公金”最多,反映了当年民间百姓的一场场“怕输”的新年战,是一张颇有反讽劝世,难得一见的新年歌集!
《过新年的心愿》选段:
但愿一年好一年,失业的人寻到好工作,社会转向好风气,大家安分守己,希望物价唔通阁再起,家家户户食便米,安心过日子,太太平平清新甲欢喜。
《过新年,拜天公》选段:
福建人拜天公是大过年,初八那一暝,家家户户在门口拜谢天,天公金烧甲拢卖离,一折一折烧的拢纸字(钞票),一张一张烧的全是血汗钱,若是无拜恐惊天公会生气,二来惊厝边头尾看不起,大拜小拜烧多烧少全由你,富人甲穷人确实难排比。
4. 潮剧《迎新年》(1968)
[演绎:新天彩潮剧团演员 - 谢子兰、谢子云、陈乔]
俗套的一句“年年难过年年过”总有其意,自古以来,农历新年是一个节庆,也是一个“年关”,未必逢人都是欢喜大过年。这出潮剧剧目《迎新年》道出名门闺秀落难的心声,诉说一个千金小姐爱兰嫁给一个穷书生汉喜,在大年除夕夜风寒里守岁的堪怜身世。不知这样的一出“悲情故事”,当年是穷人过年聊以慰藉的哭诉,还是被大众列为“禁忌不详”的剧目?
《迎新年》选段:
(汉喜)唱:寒风凛冽,雪地冰天,唉......冻杀人人也,腊鼓声催,急景残年,为家贫,未过门的亲戚,我怎些启齿,不觉来到岳家门墙,我心中羞愧,欲进又止,思想起,思想起老母守饥寒,为养亲,哪顾得蒙羞耻,进得门来心胆颤。但只见,堂上设宴庆团圆,小姐她,臭美莫展把头低,她金枝玉叶名门女,不幸配我穷汉妻。
5. 潮剧《元宵谜》(1962年)
[演绎:陈馥秋、王莉芳、杜楚旋、陈湖等人]
潮剧里才子佳人的故事甚多,可是一提及元宵灯夜,普遍上会认为“陈三五娘”在花灯月下的邂逅最传神。其实在上世纪,还有一出潮剧《元宵谜》,也是发生在元宵十五,只是故事稍微“奇情”,描述宰相梁阙的两个女儿月英和秀鸾,在某年的元宵夜,月英的未婚夫梅延选寄宿在梁家,夜里独自出外看花灯,于是月英与妹妹秀鸾溜进延选书房偷看他的诗文,妹妹秀鸾一时兴起就穿起延选的衣服,岂料,父亲路经房前惊见两人,误以为大女儿月英与未婚夫在房里偷欢,认为有辱家誉,翌日赶走梅延选,再逼女儿自尽,尔后一段逃亡的故事随即展开。这个奇情的故事,与“陈三五娘”一样,反映着旧时代对男欢女爱的憧憬,借外出赏灯为由来挣脱传统婚姻的枷锁。
6. 客家梅县山歌《发大财· 桃花度》(1958)
[演绎:巫美玲]
出生于槟城的女歌手巫美玲,目前定居在新加坡。当年她在槟城大世界舞台驻唱,过后在1950年代演唱了上官流云的华语歌曲《午夜香吻》而走红,祖籍客家人的她也曾在1958年灌录一张客家梅县山歌《发大财·桃花度》。
《发大财》歌词选段:
爱听山歌你就来哟,听了山歌你就发大财,荷包有钱爱记得,夜花园里有好人才。夜花园里鲜花开哟,鲜花开放崖等朗来,郎是有心妹有意,你有守信尽管来哟!
7. 诙谐粤曲《大财神》(1965)
[演绎:梁醒波、尹飞燕、白凤瑛]
在粤剧界素有“丑生王”之称的马来西亚籍粤剧演员梁醒波,一向以逗趣的形象和声腔,演活了无数的诙谐角色。在1965年,与尹飞燕(阮兆辉的前妻)和白凤瑛推出一张应节的电台广播粤曲录音《大财神》,讲述一个在南洋赚了钱自称自己是现代的“大财神”并打算在过年前娶个好老婆,所以决定在报纸刊登征婚启事,岂料却惹来妙趣横生的际遇。
《大财神》选段:
梁醒波(唱):我够福分,够好运,已做富翁确开心,计起身家几千万,可称得上大财神,并非沙尘。为成亲,公开登报征婚,好过靠亲友做媒人。自从我登了段征婚启事后,即刻就收到百封应征信,封封有相睇!
8. 传统粤剧《蒙正祭灶》(1970)
[演绎:文千岁]
腊月廿四祭灶神,是年节风俗的一环,在民间戏曲最为著名的一折就是《蒙正祭灶》的故事。据说蒙正是一名穷书生,在腊月廿四那一夜没钱买祭品来拜祭灶神,因此就写了一首诗给灶神求宽恕。这是粤剧小生文千岁在1970年出版的《蒙正祭灶》的黑胶唱片,也是此传统剧目仅有的唱片录音。
《蒙正祭灶》选段:
腊月廿四返天,半盏青泉一柱烟,寒生送灶上青天,玉皇若问凡间事,唉,你就话蒙正文章不值钱。一枝粗香半盏青泉,恨贫家未有堪供奉,哀几回断炊烟,饥来煮字,叹息不饱暖,那堪谢灶想奠基又无钱,只有心诚叩跪。
其他:
9. 贺岁粤曲《大家恭喜》(1978)
[演绎:文千岁、李宝莹]
10. 贺岁粤曲《财神到》(1961)
[演绎:郑君绵]
11. 广东喜庆八音音乐《金玉满堂》(1960年代)
12. 跳舞粤曲《快乐新春》(1964)
[演绎:朱老丁·李燕屏]
(编按:从即日起至2月16日,“茨厂家·乡音馆” 一共展出了40张由老街坊捐献出来的年味老唱片,欢迎公众前往参观。)
阿 衣 莫 歌词 在 李吳兄弟Li Wu Brother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成軍以來漫長的等待 X 創作能量大爆發!
「親手足全能唱作男團」李吳兄弟!
「2019首張同名作品集」正式發行!
由李吳大哥「潤恩」及李吳三弟「鴻恩」再度聯手打造!
特別邀請到「JJ林俊傑」及「BY2」的金牌製作人Dr.Moon 「林子欽」老師所製作。
第四波嘻哈饒舌主打歌曲「我真的覺得可以」
強烈的嘻哈饒舌節奏正式襲捲你的耳朵!
♫ 各大數位平台線上聽→ https://orcd.co/thefirstalbum
”每個人就像本小說,故事內容統統應有盡有,你跟我一樣是作者,路是由你自已選擇!
”生存”往往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遠比表面上看過去複雜的多。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乖、要聽話。做人做事要循規蹈矩。後來才發現原來這社會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就像包裹著糖衣的外表,危險且又黑暗。就算再努力也還是會有人嘲笑你、不看好你。但沒關係這一切只是過程,終有一天會證明“自已的存在”
強烈的嘻哈饒舌節奏顛覆原本「李吳兄弟」給人家唱跳的既定印象。三位親兄弟,三種不同的vocal,各自有各自的flow,但卻對整首歌唱出同一種態度。不管前方的路好不好走,11號公車只會堅定的往前走!
Song Lyrics
詞 李吳水門王
曲 李吳鴻恩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和我的11號公車 不畏懼向前走著
旅程途中沒有停靠 我不到終點都不能下車
這路上荊棘的事有太多 經歷了一些種種
不是三言兩語幾句話 就能夠形容
每篇故事就像本小說 故事內容統統應有盡有
你跟我ㄧ樣是作者 路是你自己選擇 沒有什麼叫對錯
只有看你自己 願意不願意去做
有新的元素 新的創意 新的地方 新的自己 新的事情 新的能力
don’t give up 不是被嚇大
一直前進 一直努力 一直更新 一直期許 凡事都只能靠自己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別管是否 我作的儘管還不夠幽默 當作這是上天 讓我有天會立地成佛
任何方法我都try 咬緊牙關撐起來 明白任何事情都為了證明自己存在
每一段故事的背後 總會有幾個小丑
他露出詭異的笑容 想盡辦法硬要讓你出糗
是好加在哥哥我有練過 讓你不攻自破
不然光是閒言閒語 也會讓人快發瘋
人說台上表演一分鐘 台下最少就要十年功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很多人都有說 我挫折當作普通
我吃苦當作吃補 沒人可以撂倒我
有我在的場子一定把你嚇瘋
我拿著麥克風 我隨時都能發功
不用羨慕我這沒什麼 說了你也不懂
上了台一拳ko 我已經 等了很久
我想我會實現 夢想藍圖畫面
時間說長不長一眨眼 也好多年
我問心無愧 小細節 都已作好準備
等待時機我的時代 放心馬上就要出現
有新的元素 新的創意 新的地方 新的自己 新的事情 新的能力
don’t give up 不是被嚇大
一直前進 一直努力 一直更新 一直期許 凡事都只能靠自己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我要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歌曲製作 Credit
作詞 Lyricist : 李吳水門王 Maddux Wu
作曲 Composer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編曲 Arrangement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合聲編寫 Backing Vocals Arranger : 李吳兄弟 Li Wu Brothers
合聲 Background vocals 李吳兄弟 Li Wu Brothers
錄音: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混音: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製作人:Dr.Moon
母帶後期工程: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OP:大潮音樂經紀有限公司(Touch Music Publishing)
OP:大潮音樂經紀有限公司(Touch Music Publishing)
MV 製作 Credit
導演:李吳兄弟
編劇 : 李吳兄弟
製片:李吳兄弟
場務: 吳潤恩
攝影師:李吳鴻恩、林伊文
攝影大助:吳仲麟
燈光師:吳邦崴
燈光大助:吳潤恩、吳仲麟
妝髮:李吳兄弟
MV後期管理
剪接:李吳鴻恩
後製:李吳鴻恩
更多李吳兄弟消息:
李吳兄弟Youtube頻道 :https://pse.is/KDCVB
李吳兄弟Facebook專頁:https://pse.is/KBJYG
李吳兄弟IG專頁:https://pse.is/H725L
李吳兄弟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WuBrothers/
李吳兄弟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wu_brothers/?hl=zh-tw
李吳兄弟微博
https://weibo.com/u/7214570850
阿 衣 莫 歌词 在 李吳兄弟Li Wu Brother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成軍以來漫長的等待 X 創作能量大爆發!
「親手足全能唱作男團」李吳兄弟!
「2019首張同名作品集」正式發行!
由李吳大哥「潤恩」及李吳三弟「鴻恩」再度聯手打造!
特別邀請到「JJ林俊傑」及「BY2」的金牌製作人Dr.Moon 「林子欽」老師所製作。
第四波嘻哈饒舌主打歌曲「我真的覺得可以」
強烈的嘻哈饒舌節奏正式襲捲你的耳朵!
♫ 各大數位平台線上聽→ https://orcd.co/thefirstalbum
”每個人就像本小說,故事內容統統應有盡有,你跟我一樣是作者,路是由你自已選擇!
”生存”往往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遠比表面上看過去複雜的多。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乖、要聽話。做人做事要循規蹈矩。後來才發現原來這社會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就像包裹著糖衣的外表,危險且又黑暗。就算再努力也還是會有人嘲笑你、不看好你。但沒關係這一切只是過程,終有一天會證明“自已的存在”
強烈的嘻哈饒舌節奏顛覆原本「李吳兄弟」給人家唱跳的既定印象。三位親兄弟,三種不同的vocal,各自有各自的flow,但卻對整首歌唱出同一種態度。不管前方的路好不好走,11號公車只會堅定的往前走!
Song Lyrics
詞 李吳水門王
曲 李吳鴻恩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和我的11號公車 不畏懼向前走著
旅程途中沒有停靠 我不到終點都不能下車
這路上荊棘的事有太多 經歷了一些種種
不是三言兩語幾句話 就能夠形容
每篇故事就像本小說 故事內容統統應有盡有
你跟我ㄧ樣是作者 路是你自己選擇 沒有什麼叫對錯
只有看你自己 願意不願意去做
有新的元素 新的創意 新的地方 新的自己 新的事情 新的能力
don’t give up 不是被嚇大
一直前進 一直努力 一直更新 一直期許 凡事都只能靠自己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別管是否 我作的儘管還不夠幽默 當作這是上天 讓我有天會立地成佛
任何方法我都try 咬緊牙關撐起來 明白任何事情都為了證明自己存在
每一段故事的背後 總會有幾個小丑
他露出詭異的笑容 想盡辦法硬要讓你出糗
是好加在哥哥我有練過 讓你不攻自破
不然光是閒言閒語 也會讓人快發瘋
人說台上表演一分鐘 台下最少就要十年功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很多人都有說 我挫折當作普通
我吃苦當作吃補 沒人可以撂倒我
有我在的場子一定把你嚇瘋
我拿著麥克風 我隨時都能發功
不用羨慕我這沒什麼 說了你也不懂
上了台一拳ko 我已經 等了很久
我想我會實現 夢想藍圖畫面
時間說長不長一眨眼 也好多年
我問心無愧 小細節 都已作好準備
等待時機我的時代 放心馬上就要出現
有新的元素 新的創意 新的地方 新的自己 新的事情 新的能力
don’t give up 不是被嚇大
一直前進 一直努力 一直更新 一直期許 凡事都只能靠自己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讓我還給你 我只想順著呼吸 這沒有什麼道理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換我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這diss我要送給你 忽快忽慢才刺激 做我自己我很可以
我真的覺得可以
歌曲製作 Credit
作詞 Lyricist : 李吳水門王 Maddux Wu
作曲 Composer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編曲 Arrangement : 李吳鴻恩 Li Wu Hong En
合聲編寫 Backing Vocals Arranger : 李吳兄弟 Li Wu Brothers
合聲 Background vocals 李吳兄弟 Li Wu Brothers
錄音: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混音: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製作人:Dr.Moon
母帶後期工程:Dr. Moon (Beatz Monster Studio @Taipei)
OP:大潮音樂經紀有限公司(Touch Music Publishing)
OP:大潮音樂經紀有限公司(Touch Music Publishing)
MV 製作 Credit
導演:李吳兄弟
編劇 : 李吳兄弟
製片:李吳兄弟
場務: 吳潤恩
攝影師:李吳鴻恩、林伊文
攝影大助:吳仲麟
燈光師:吳邦崴
燈光大助:吳潤恩、吳仲麟
妝髮:李吳兄弟
MV後期管理
剪接:李吳鴻恩
後製:李吳鴻恩
更多李吳兄弟消息:
李吳兄弟Youtube頻道 :https://pse.is/KDCVB
李吳兄弟Facebook專頁:https://pse.is/KBJYG
李吳兄弟IG專頁:https://pse.is/H725L
李吳兄弟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WuBrothers/
李吳兄弟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wu_brothers/?hl=zh-tw
李吳兄弟微博
https://weibo.com/u/721457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