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頭的問題在所有專業中都非常重要。
大律師、事務律師都是法律系出品,性質卻不同;即使同屬「治療師」,也是專職醫療人員,但物理治療(Physiotherapy)、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py)、足部治療(Podiatry)都是不同的專業,隸屬不同的部門。
又例如一般人認為「家庭醫生」即是「我家庭見開的那個醫生」,而且「樓下的那位也是專科醫生」。事實上,所有醫生一定要有專科學院頒授的院士名銜(Fellowship)才可以自稱專科醫生。我這類未夠資格的,只可以叫「醫生」(Doctor)、「駐院醫生」(Resident)。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也有自己的學院,也是自己的專科。在外國,家庭醫學是其中一個最常見、最受歡迎的專科,只不過來到香港發育不良才導致誤會不斷,原因另文再述。亦因如此,如果門診醫生的皮膚科、兒科、家庭科銜頭是由某大學頒發的文憑(Diploma),也並不能是專科醫生。
在中古時代的英國,要成為內科醫生 (Physician),要先經歷大學,拿取 Doctor 的資歷和銜頭;要成為外科醫生(Surgeon)卻並不需要進大學,只需要找一位大師當其學徒,再去考一紙文憑。為了劃分兩者,當時的外科醫生也並非 Doctor,而自稱 Mister / Miss。即使現今的醫生們都要經過醫學院的歷練,英國的外科醫生依然保存這個稱謂的傳統。
早幾天,有脊醫(Chiropractor)上了某電視節目去宣傳自己的專業,作出的陳述卻竟然驚動至骨科專科學院發出聲明澄清,所以我才想帶出這個銜頭的問題。
脊醫並非醫生,這是無可否定的。外國的脊醫會叫自己做 Doctor,因為他們獲頒脊醫博士學位,所以是博士 Doctor,並非醫生 Doctor。這個博士學位並不為人公認,頒授的學校也是脊醫自己的,於是有人就認為他們自己開學校頒學位給自己。當然,有陰謀論會說是西方醫學打擊會給自己搶飯碗的人,但脊醫的而且確未有大型研究去證明自己的效用。幾年前,英國的脊醫組織向某作者提出誹謗指控,但澄清聲明內引述的都不是可信度高的大型研究,反被嘲弄,更導致過百名英國脊醫被提控作出失實聲明。那麼,究竟脊醫有無效?
目前來說,某些研究指脊醫對背痛是有效的,僅此而已;部份脊醫說自己能醫百病,這就沒有根據。既然根本不是醫生,你再有效都不應在自稱脊背神經科醫生,要讀的課程有包括醫學知識又如何?小島學堂內,護理學系、藥劑學系、中醫學系、醫學系都有互通的課程,難道護士可以自稱醫生、藥劑師可以自稱華佗、我又可以叫自己藥王?豈有此理。
外國如何處理?世衛承認脊醫對痛症可能可以幫得上忙,卻指出全世界對脊醫的訓練良莠不齊,對其規格提出建議,但依然未獲廣泛接納。英國 NHS 的網頁將脊醫納入另類醫療,並不提供官方服務,有需要便向家庭醫生提詢。香港嘛,有脊醫條例、有註冊,對實際上的規矩卻又沒有好好執行。而且,在香港自稱醫生的,又何止脊醫?
要人尊重自己的專業,要先尊重自己,要有誠信。
吹捧得天花亂墜,只會令自己獲認可的機會更微。
#DrWhoHK
P.S. 圖為被英國脊醫組織告上衙門的 Simon Singh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高松傑高Sir正能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論壇 :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十四五規劃新里程 / 「世紀疫情下,大灣區生物科技之協同作用與整體發展潛力 」l 29052021 活動詳情: 日期:2021 年 5 月 29日(六) 時間:下午 2:30 - 4:30 地點:九龍塘生產力大樓(HKPC)四樓,會議廳 內...
院士醫生 在 麥明詩媽媽 - 麥何小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逆境自強】已經是15 年前………….
一向成績算是名列前茅的他,滿以為可以拔尖入讀大學的明山,拿著「失望」的會考成績單,落寞地走到我和外子跟前。 幸好,我一向教導他「男子也可以落涙的」。 作為一位職業治療師,我知道適量的淚水可以是良藥!
當天的下午,他落涙了,我勉勵他,還可以重新振作,努力高考吧!
隨着的兩年,看着同窗門歡呼、進入迎新營、慶祝拔尖入讀心宜的大學、他卻要咬緊牙根、重新奮鬥作戰。拿著厚厚的書本,修讀艱深的高考,繼續朝着自己的志願進發!
2008 年,他放棄申請入息高厚、炙手可熱的環球金融科,進入了醫學院!
2013 年修畢中文大學醫學院學士後,明山一直在公營醫院服務。
他不斷努力,2015 年被一位整形外科主管醫生賞識、挑選他修讀這高難度手術科目。
在公院一邊要應付極為繁忙的醫療工作,另一邊亦要修讀專科課程,他的生活確實緊迫辛勞!
我每天早上六時許起床準備上班,心以為已經算辛勞。 誰不知,這些年來,他經常半夜要趕回醫院給燒傷、燙傷或交通意外傷及頭部、頸部或面部等的病人做緊急手術,有時只睡兩三個小時又要繼續在日間進行十多小時的癌症手術! 感恩他抱着積極的態度,都默默捱過了!
衝破重重的艱難,今天,明山終成功考獲了整形外科專科院士並獲得金獎。我為他鼓掌,祝願他繼續仗着正面喜樂的人生觀,繼續努力、邁向新的目標!
#恭喜 #DrVincentMak #麥明山醫生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 #金獎
院士醫生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論壇 :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十四五規劃新里程 / 「世紀疫情下,大灣區生物科技之協同作用與整體發展潛力 」l 29052021
活動詳情:
日期:2021 年 5 月 29日(六)
時間:下午 2:30 - 4:30
地點:九龍塘生產力大樓(HKPC)四樓,會議廳
內容:1.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十四五規劃新里程
2. 「世紀疫情下,大灣區生物科技之協同作用與整體發展潛力 」
主禮嘉賓
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 鍾偉強 博士, 太平紳士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陳百里 博士, 太平紳士
香港檢測和認證局 主席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主席 于常海教授 博士, 太平紳士
活動召集人
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會長 黃達東 MH, 太平紳士
論壇演講嘉賓
主題 : 生物科技港醫、港藥展望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醫學專業學院院士
高永文醫生 GBS, 太平紳士
主題 : 粵港澳大灣區
產業佈局與企業發展機遇
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國輝院士
主題 : 探討產業園
如何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洪為民教授 太平紳士
主題 : 大灣區各地科研及
產業如何優勢互補
南方醫科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廣州市達瑞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明博士
YT技術限流和自動退粉,離封台不遠,請幫忙高Sir正能量?訂閱?分享影片救亡:https://www.youtube.com/jackyko1109kosir?sub_confirmation=1
————————————————————
#現代版雷鋒
#小市民憑良心
#做實事講真相
#支持國安法
#男人幫大聯盟
#KOL100
#青年快閃社區清潔大行動
#人間記者會
#青年護旗手
——————————————————
五星正能量? 真係爆哂燈?
高Sir疑遭技術限流,請大家幫幫手:
1. 訂閱「高松傑 - 高Sir正能量」youtube 頻道 (訂閱係免費架) https://www.youtube.com/jackyko1109kosir?sub_confirmation=1 ;
2. 撳?搶先睇;
3. 贊好並留言支持;
4. 將影片分享開去;
5. 關注好高Sir微博/抖音: https://weibo.com/jackyko1109
https://v.douyin.com/Jgbqjor/https://twitter.com/Sir38651475
院士醫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益生菌2.0大未來:人體微生物逆轉疾病的全球新趨勢」介紹
訪問作者: 蔡英傑
內容簡介:
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
★讓你三觀大改、掌握最新微生物體醫療技術的動態趨勢
★用科學數據教你養好「體內百兆微生物」的不生病計畫
★以專業評比剖析「市售益生菌產品」最可信賴的保健指南
人體微生物失調,是現代瘟疫蔓延最大加速器。如何自求多福,成為可生存的「適者」?必須具備相信科學數據的益生菌2.0新思維!本書作者費心整理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集結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並與世界頂級專家交流,高規格評比市售益生菌產品之品質,詳細解說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希望能讓讀者見識到最先進的益生菌株及罕見功能,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並用正確的方法補充益生菌,學習觀察與優化自己體內的百兆共生菌。人體共生菌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當共生菌失衡﹅失守時,人體的生理健康乃至心靈也會隨時崩潰。益生菌扮演後援軍的角色,介入時機﹅菌株種類與數量,什麼體況與病情該如何調整劑量﹖益生菌2.0的思維,是一門人人都得學會的自我保護課程。
本書深入解析大自然界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人體內天天上演的「共生菌」與「病原菌」激烈戰爭。全球醫療緊繃紅色警戒,現代人「體質」與「精神力」皆快速黑化,我們能做的是:相信科學數據、不隨便跟著感覺走;認識優質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後援,保護與壯大體內共生菌。
▲重新發現你的百兆共生菌
.人體有百兆以上的共生菌。一口唾液裡每毫升約有上億隻微生物。我們平均一天向外界散發出大約四千萬隻細菌和七百萬隻真菌。
.人類基因數量與小小的果蠅相仿,只有兩萬多個基因,而人體共生菌的基因體總和,卻是人類基因體的千倍以上!
.腸道中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無端被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自然產的嬰兒,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剖腹產的嬰兒,則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母乳不但有菌,種類還多達近千種。母乳中還有大量的母乳寡糖,是最適合嬰兒腸道菌的絕佳益生元,也就是滋養腸道菌所需的營養來源。
.90%的疾病都和人體共生菌有關。腸道菌的影響不只侷限於腸道,而是遍及全身。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病變,都和腸道菌有關。
.飲食習慣和環境對於腸道菌的影響,大過於遺傳基因。以高纖飲食為主的哈扎族,腸道菌中分解纖維的普氏菌多達60%。家裡養狗的孩子腸道菌相較豐富,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
▲超前布署!用益生菌養好人體百兆共生菌
.歐美有80%以上的醫生會推薦使用益生菌,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推薦意願越高。
.優質益生菌都有改善排便、幫助消化、增強腸道蠕動等核心功效,至於免疫過敏、代謝調節、神經心理等,則是特殊菌株才有的高階功效。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說不完:有助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提升流感疫苗效力。還能降低口腔病菌,改善發炎,預防牙齦炎或牙周炎效果優於預防蛀牙。口服益生菌會提升整體黏膜免疫力,有助於在泌尿生殖道中對抗病菌感染。抗生素配合特定益生菌,治癒率極高。
.益生菌為精神疾病防治帶來新契機!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等,這些症狀共通的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因此都有益生菌介入的機會。
.掌握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的關鍵知識,買對產品,吃出健康。例如:坊間流行自己製作優酪乳,若使用「市售優酪乳」作為菌母時,發酵菌(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會優先生長,但「功效菌株」難以生長。一般市售的「DIY專用菌粉」,也多半不含功能型益生菌。所以DIY優酪乳,喝不到最重要的「功效益生菌」。如果使用低品質或由親友分讓來路不明的菌母,也可能發酵力太弱,萬一「雜菌」長出來就麻煩了,所以不推薦DIY優酪乳。
作者簡介: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台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以及益福生醫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及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著有:《你不能沒腸識》、《腸命百歲》系列。
作者粉絲頁: 蔡英傑教授腸命百歲會談室
出版社粉絲頁: 方舟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院士醫生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Multistreaming with https://restream.io/?ref=OooLG
網友分享:是漏洞還是疏忽?
同場還會加映冠狀病毒他爸爸之賴明詔院士開示。
學恆大哥您好~
半夜有感而發突然想跟您分享一下有關於武漢肺炎的大漏洞,我本人從1/29開始每天晚上都會發燒38-38.9度左右,已經就醫多次,到今天連續發燒將近一個月還沒有原因。
第一次就醫在耳鼻喉科,當時帶有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涕打噴嚏等等),一進診所有戴口罩只問了兩週內有沒有去過大陸,沒有,就進去診間了,當下沒有發燒醫生認為沒關係,開了感冒藥跟退燒藥就離開。
第二次五天後在另一家婦幼小兒科,詢問醫生發燒連續五天了怎麼處理?也是詢問有去大陸嗎?沒有,那沒關係。反而我自己提出需要流感篩檢嗎?才做採檢,還好是陰性,也是開感冒藥跟退燒藥就離開了。
第三次又回到了第一次就診的耳鼻喉科,這次沒有任何呼吸道症狀,只有發燒,也是只問有沒有大陸旅遊史,檢查說我喉嚨病毒感染很嚴重疑似流感,我說幾天前有做流感快篩,醫生卻說流感快篩準確率只有50%參考就好,又是開感冒藥跟退燒藥就。
第四次就醫已經連續發燒20天了,主要是小孩要回醫院複診,自己順便掛家醫科問一下到底為什麼發燒,這次比較好有找胸部X光看起來沒事。
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究竟為何連續發燒這麼多天,因為沒有出國所以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檢查,但新聞上沒有旅遊接觸史的確診病例卻越來越多,甚至有查不到傳染源的案例。
為何要執著在旅遊史或接觸案例史才能受到重視?我們在路上、在商店、在交通工具上、在餐廳、在任何公共場合根本不知道身邊那個人是誰去過哪裡,只知道我發燒了一個月沒有被醫生當一回事,因為我兩週內沒去過大陸不需要緊張。這不是一個很大的防疫漏洞嗎?若是不知道在哪裡染病的一個受感染者這一個月都不知道趴趴走多少地方接觸多少人了,也完全不受防疫措施限制,因為我沒有旅遊及接觸史,而政府又提倡沒有特殊場合及健康者不需要戴口罩,不就是漏洞中的漏洞,況且本人只買到一次口罩過哪來的口罩呀(路過一間本來只賣晚上,當天改白天賣還沒改公告的藥局)。
純分享個人經歷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