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哥的彰化濱海觀光三部曲~
串聯伸港生態教育解說中心至塭仔港的濱海旅遊基地
在中秋連假看到芳苑海空步道驚人的集客效益後,就有民眾跟谷哥反應,芳苑有海空步道,谷哥以前怎麼沒規劃伸港或線西海空步道呢?
有!谷哥在任的時候不但有規劃(107年彰化縣伸港鄉濱海地區整體觀光遊憩發展規劃),並且還有更深入的想法呢,絕對能呈現與芳苑一樣令人驚艷的亮點!可惜沒有機會繼續推動。
日前谷哥又再度來到伸港、線西海岸一帶,看看之前已完工開放的伸港鄉彰化自然教育中心與線西鄉塭仔港。伸港自然教育解說中心目前雖然已變成著名的網紅景點,但可惜的是並沒有給地方帶來太大的經濟效益,原因在於週邊觀光資源零散,未能具體整合,為地方觀光、經濟發揮綜效。
線西鄉塭仔港是彰化唯一販售現流漁獲的漁港,但設施老舊、欠缺整修,在 線西鄉公所 鄉長蘇韋峻今年4月爭取到民間企業回饋地方290萬元捐助進行翻修後,才改善了遊客購買漁獲的環境。不過,漁港外航道淤積仍造成漁民作業的困擾。谷哥接獲塭仔漁港發展協會陳世忠會長反應,透過立委 陳素月SayYes服務處在9月28日邀請經濟部工業局、立委陳秀寶服務處、彰化縣議員尤瑞春、彰化縣議員 王國忠議員、彰化縣議員賴清美議員、縣府農業處及線西鄉公所共同會勘,最後獲得中央協助清淤的承諾。
針對北彰化濱海觀光發展,谷哥認為應將伸港與線西觀光資源重新統整,首要是將塭仔港地位釐清,有清晰的定位目標,才會有精準的規劃設計。其次,是積極與主管機關溝通慶安水道發展的可能性,大力推展水上活動。這兩個想法若能有所突破,必定能建構起北起伸港生態教育解說中心南至塭仔港,一處兼具教育、生態、水上活動、美食等多功能濱海旅遊基地,未來甚至能進一步串接鄰近景點與觀光工廠。
谷哥認為,彰化海濱各鄉鎮如果能將交通完善、發展觀光、改善農漁養殖生產環境,地方發展大有可為。谷哥有信心、也期待有機會與鄉親一起打拚!!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20的網紅WaiLo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各大平台下載] https://chanwailokricky.lnk.to/EnchantedBeethoven 魔鬼?天使? 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決定。 在這紛擾的世上,善良的魔鬼不夠多, 太多偽善的天使選擇不斷自欺欺人。 混沌 亂世 時空 空間 時間一切皆空。 出席闇夜便會缺席...
「陳韋諾」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陳韋諾 在 魏明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陳韋諾 在 陳韋諾《入魔的貝多芬》Official Music Video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陳韋諾 在 陳韋諾的個人檔案 的評價
- 關於陳韋諾 在 陳韋諾個人檔案 的評價
- 關於陳韋諾 在 2B23 陳韋諾CHAN WAI NOK (2b23chanwainok) - Profile 的評價
陳韋諾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陳韋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2000)是由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所導演,故事改編自休伯塞爾比 (Hubert Selby) 的同名小說,主要角色有四位, #其中三位是奧斯卡最佳演員,一位是由鮑絲汀飾演的空虛媽媽莎拉 (Sara Goldfarb),她的兒子哈利 (Harry Goldfarb) 由傑瑞德雷托 (Jared Leto) 飾演,哈利的女友是瑪麗安 (Marion Silver),由珍妮佛康納莉 (Jennifer Connelly) 飾演,哈利的好友是泰隆 (Tyrone),由馬龍韋恩斯 (Marlon Wayans) 飾演。
如果你曾經喜歡《猜火車》(Trainspotting, 1996),相信你在看過《噩夢輓歌》之後,頓時會覺得《猜火車》著實稱不上限制級,同時也能理解為何《噩夢輓歌》會被列為禁片。雖然使用許多切割畫面與蒙太奇的效果,《噩夢輓歌》卻是個極為寫實的毒癮電影,描繪因為毒癮牽制而受到身心折磨且每下愈況的紐約下層社會。
#不同於典型的吸毒電影
與一般的毒癮電影不同,《噩夢輓歌》不單單只是討論吸毒的年輕人,故事還並列無助的年長者,因為長期服藥,不知不覺也成為毒癮患者。故事以不帶批評的中立視角,陳列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貧窮家庭,無論年紀、性別、種族,都有可能在一時不解、受人影響、或者誤用藥物,而墮入永劫不復的毒品殘害。
莎拉與兒子哈利,生活在布魯克林區康尼島 (Coney Island),兩人相依為命,卻無法相互扶持。哈利與朋友泰隆合夥,想要一起賣毒品,進貨之後,兩人自己一吸,逐漸上癮,原本要拿來賺錢的囤貨,漸漸被自己消耗。哈利的女朋友瑪麗安,夢想當個服裝設計師,期待哈利獲利之後,可以兩人一起開家服裝店。剛開始,這三個年輕人,都懷抱著賺大錢的夢想,也自以為心中已經畫好藍圖。殊不知,海洛因的誘惑太大,他們一一陷入無法自拔的人間地獄。
.
#失去人生重心又寂寞空朝的媽媽
莎拉長期沒有自我、沒有生命重心、也沒有人生目標和前景,甜點與心靈雞湯成為她的精神療癒。雖然以前曾對甜食和電視上癮,這兩者尚不至於令人生病致死。但是,當莎拉求助於藥物的輔助,人生自此急轉直下。
哈利與泰隆不是無意識地接觸藥物,而是自願使用。一開始,兩人想以不義之財快速致富,於是集資採購海洛因。早期服用之後,哈利與泰隆因此興奮,好似人生充滿動能與效率,但是對於吸毒的需求更強之後,哈利與泰隆已經難以與他人互動,也無法正常生活。
.
#與毒品魔鬼的交易
《噩夢輓歌》讓人有身歷其境的同理感受,因為導演交錯多種影像技巧,創造毒癮發作時的幻覺。艾洛諾夫斯基表示,他是受到今敏的《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1997) 的啟發,透過切割畫面、魚眼鏡頭、蒙太奇等手法,創造角色在幻覺產生時的所見,畫面融合現實與幻象、遊走在真實與虛擬之間。
這是個將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描繪原本以為是與藥物公平交易,最後卻是被藥物操縱、背叛、陷害、且謀殺。人類在化學藥物的跟前,非常懦弱、卑微、且無助。
.
#永恆之光會降臨嗎
電影最後三分鐘,莎拉、哈利、泰隆、與瑪麗安,各自蜷縮在自己的小床或沙發,失魂、痛哭、啜泣、或悲傷,絕望到了極點,幾乎已經墜落地獄。此時,背景是曲激動的交響樂——由 Clint Mansell 作曲的 Lux Aeterna,意思是永恆之光 (The Eternal Light)。
《噩夢輓歌》最後沒有給我們任何答案,只有留下〔永恆之光〕與四個宛若嬰孩蜷縮的受苦靈魂。這是部非常沉重的電影,帶著觀眾體驗即將溺斃於毒品中的幻覺寫真、空洞苦難、以及悲傷恐懼,倘若心還不夠堅強,也沒有足夠的正能量,最好還是先向上帝禱告一番,再開啟電影。
.
.
#RequiemforaDream
#噩夢輓歌
#經典好電影
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各大平台下載]
https://chanwailokricky.lnk.to/EnchantedBeethoven
魔鬼?天使?
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決定。
在這紛擾的世上,善良的魔鬼不夠多,
太多偽善的天使選擇不斷自欺欺人。
混沌
亂世
時空 空間 時間一切皆空。
出席闇夜便會缺席晨曦。
現在我不信光明的主宰,唯有闇黑中尋道。
☯︎︎
? 入魔的貝多芬 ?
Enchanted Beethoven
監/曲/詞/編:陳韋諾Chan Wai Lok
身邊一切仿佛厭棄我
仿佛心靈真的很虛弱
沒有憤怨
也沒有喜悅
慢慢陷入墜落
靜謐月夜彷彿話很多
星語若隱若現 很迷惑
沒有痛苦
也沒有釋懷
慢慢沈溺虛裸
修練的路想太多
萬物之靈痛太多
內心深處何時原諒我
給祂太多的付託
讓自己放聲地哭泣
總有冥夜在傾聽
鏡裡入魔的你
流著淚的你
還是很美麗
整理曾經的曾經
找尋熟識的自己
你會發現所有喜或痛
也只一場遊戲
讓自己成長的秘密
尋找那凋零的回憶
就讓所有疼和所有恨
化作荊棘守護你
什麼緣分的倒影
沒時空 空間泡影
什麼一切皆空 一切皆緣
真讓人沈迷
Credit:
Music:
監製Producer/韋諾
曲Compose/韋諾
詞Lyrics/韋諾
編曲Arrangemnet/韋諾
弦樂編寫String Arrangement/韋諾
鼓編寫Drum Arrangement/ SazrahProducer
混音Mixing/韋諾
編程Programming/韋諾
錄音Recording/Mountain @HeavenRecordingStudio
母帶Mastering/Claudia
Video:
導演Director/韋諾Ricky Chan
藝術指導ArtDirector/ Jay
燈光Lighting/ Jay
攝影師CameraMan/ Terry
剪片Editing/
平面設計GraphicDesign/ Katrina
☀︎︎ 陳韋諾 Ricky Chan Wai Lok ☀︎︎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rickyy.c.h.a.n
Ⓟ2020 Wailok Production & Co
www.wailokmusic.com
#入魔的貝多芬 #陳韋諾

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晚風吹得很大,彷彿被吹醒了。
還有一天就十九歲,
想高調給自己送上真摯的情書、送上一首十八歲的片尾曲,寫上深情的句號。
《遺憾》
曲- 陳韋諾
-
十九歲了... 雖則年少無知,
但看到自己責任越來越多,漸漸感受到前路很多未知的恐懼。
-
微風細雨下看著父母的背影,腦海彷彿飄過他們種種經歷,恍然了一些道理。他們永遠在我前面擋住任何問題。也無奈發現自己慢慢長大,父母也慢慢年華老去。在家人面前,自己就像一隻憂鬱的小黑貓,散發著負能量,經常令人家人擔心。
-
社會就是很現實、優勝劣汰,無形的壓力就每夜準時探望我,深夜喘不過氣卻是無助。看著一個一個朋友慢慢離開自己,不禁反思自己的過錯,反思關係是多麼脆弱。在社會上,自己裝演著雙面的小貓,裝演一個虛偽的開心果,多麼令人討厭。
-
一個人的氣質是寫著一個人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聽過的聲音、愛過的人。我深愛的人不多,但是愧疚我對他們種種傷害,自己卻無辦法控制。
-
過去遺憾太多了...

陳韋諾 在 WaiLo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夏夜之風》
曲 韋諾
編 韋諾
混 韋諾
詞 韋諾
Mastering @claudia.koh
故事的結尾 數數著數不清的謊
人生人長 不懂山盟海誓的浪漫
放開面具 獨自欣賞日落和海灘
長大了 奢侈地只求一切能簡簡單單
慢慢地看 ,慢慢地思念
慢慢地聽 ,慢慢地呼吸
慢慢地想 ,慢慢地放棄
慢慢地追 ,慢慢地著急
風繼續 吹啊 吹啊 吹出什麼了
吹走心的各種不安
風繼續 吹啊 吹啊 吹出什麼了
吹走了晨光 變月色
心太混亂 卻太燦爛
風繼續 吹啊吹 又想起什麼了
自別春風 若情意惻
風繼續 吹啊 吹啊 沈迷虛無與冰冷
當初那奈何 都忘了
時光匆匆 也許我害怕
會吹醒忐忑
—————————————
人大了,累了,只奢求一切簡單。因為簡單,或許是這人從根本上最渴望的。不過,慢慢發現想活得簡單卻從不簡單。

陳韋諾 在 陳韋諾的個人檔案 的推薦與評價
查看名為陳韋諾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與陳韋諾及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聯絡。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
陳韋諾 在 陳韋諾個人檔案 的推薦與評價
查看名為陳韋諾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 聯繫陳韋諾和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
陳韋諾 在 陳韋諾《入魔的貝多芬》Official Music Video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訂閱闊思音樂YouTube官方頻道– MV首播、新歌搶先聽、獨家花絮https://smarturl.it/CrosMusic [♬數位音樂平台收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