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推動茶與陶的地方產業發展,昨天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核定補助1000萬元,縣府將分3年逐步推動,促成茶、陶產業結盟,並透過包裝、行銷為產品加值,盼一舉打響苗栗「戀戀茶陶之鄉」的知名度,進而向國際行銷。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90的網紅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1/24由 『新北市嘟嘟健行登山協會』帶隊 登台版大峽谷苗栗火炎山 全程6.4K 步行約3-4hr 這裡是人氣票選第一名步道卻也是驚險指數第一 登火炎山之前請細讀過相關報導再提高驚覺出發 千萬不要為了合影峽谷而把雙腿伸出外坐懸崖邊 登山是為了鍛鍊身體陶冶心性!平安是最大前提 無論是拍照還是...
陶之鄉 苗栗 在 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1/24由 『新北市嘟嘟健行登山協會』帶隊
登台版大峽谷苗栗火炎山 全程6.4K 步行約3-4hr
這裡是人氣票選第一名步道卻也是驚險指數第一
登火炎山之前請細讀過相關報導再提高驚覺出發
千萬不要為了合影峽谷而把雙腿伸出外坐懸崖邊
登山是為了鍛鍊身體陶冶心性!平安是最大前提
無論是拍照還是錄影我都保持崖邊至少兩步距離
火炎山是自然保留區因鐵質而呈現橘紅色紅土貌
礫石紅土台地經過溪床侵蝕風化而切割成利刃峰
貧瘠山稜上還有珍貴的保育原生種植群馬尾松林
回程有兩種走法一條是從三角點往前續行走北鞍
另外一條是往回走到泡茶休憩區後改走南鞍古道
南鞍古道人潮較少而且沿途風景幽靜緩坡也好走
感謝嘟嘟登山隊的嚮導泰然哥與斑馬哥協助拍片
也感謝嘟嘟登山隊的徐姐沿途為我們帶來歡笑聲
步行軌跡與時間參考:
AM09:00火炎山登山口➡️(0.4k)南火炎山圖根點➡️(1.5k)小峽谷➡️(2.2k)大峽谷➡️(3.2k)泡茶休憩區➡️(3.3k)火炎山三角點➡️(4.2k)三粒石土地公➡️(5.7k)南鞍古道➡️PM14:20(7.8k)橋下停車場
交通方式:
登山口位於『尖豐路』導航設定『台塑石油火炎山站(苗栗縣三義鄉伯公坑36-2號)到達加油站前300公尺就能看見右手邊的登山口。也可以直接Google導航『火炎山登山口』
大眾運輸(引用自健行筆記)
【火炎山登山口(台13線55.3公里)】
苗栗客運5818:自苑裡火車站前搭乘,於「伯公坑」站下車(140縣道),往前走經正松停車場,續沿著尖豐路橋墩旁往三義方向,即可看到登山口(登山口有立指標、電線杆有寫字),步行約400公尺5分鐘。
#苗栗火炎山 #大峽谷
陶之鄉 苗栗 在 松凌の森林Suan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平常都待在台北
工作繁忙之餘ㄧ直想安排
去外縣市走走吃吃享受大自然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介紹田媽媽的餐廳
ㄧ查才知道原來全台灣有ㄧ百多家
是農委會協助在地婦女創的品牌
都是用在地食材少鹽少糖少油去烹煮
讓我覺得非常安心
於是安排了和好姐妹ㄧ起體驗
苗栗鄉村料理一日遊❤️
這三家都各有特色
重點是菜色無雷都非常好吃😋
景色環繞還能邊吃邊陶冶心靈
真的太棒了~~🤩
下次也想帶家人去體驗別的田媽媽餐廳🍴
你們也快去體驗看看🤙🤙
現在加入 @田媽媽 粉絲團就抽總價值超過10萬餐券,來這參加https://pse.is/goagro
【農巨人的國度】台北華山大草原11/27(五)-11/29(日),超多好吃好玩,一起來體驗農遊魅力 https://pse.is/agrotour
這次吃的三家餐廳:
※ 苗栗- 雲也居一
苗栗縣大湖鄉栗林村薑麻園6號
電話: 03-7951530
※ 苗栗-神雕邨複合式茶棧
苗栗縣三義鄉廣盛村廣聲新城2巷26號
電話: 03-7875858
※ 苗栗-石門客棧
苗栗縣大湖鄉竹橋20號
電話: 03-7951129
#農巨人的國度 #田媽媽
陶之鄉 苗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