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辦公室發布《數位時代隱私權》調查報告,警告訓練資料偏頗引發的AI偏見問題,已嚴重威脅健康、教育、行動自由等人權,針對AI應用建立監管機制成當務之急
#看更多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678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的網紅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晶片身分證爭議,鍾佳濱促修戶籍法20171115】 內政部擬換發晶片身分證,引發隱私權高度爭議。立委鍾佳濱抨擊戶籍法充滿警察國家遺緒,應該檢討修法;如果身分證只是要確認身份,建議思考更穩定精確又對個人隱私權影響最小的方式,例如虹膜辨識系統。 鍾佳濱15日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指出,任何國家不管對...
隱私權 數位時代 在 PCDIY onl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沒事兒沒事兒,都跳來iOS(誤
【PCDIY!科技情報:數位時代與隱私權的矛盾再起,Google遭指控刻意讓Android系統隱藏隱私權選項開關?】
http://www.pcdiy.com.tw/detail/20263
#Google #Android #Android12
--------------------------------------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YT:https://reurl.cc/a5rE5Q
社團:https://reurl.cc/E27Yna
IG:https://reurl.cc/WEdz1k
TG:https://t.me/PCDIY
隱私權 數位時代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楚門的世界-避疫居家.親子共讀電影系列之11
…..小時候看這本小說時,以為是個諷剌小說,依據真實世界裏的科技、技術與人民意向,社會不太可能變成「老大哥到處盯著你」的情況,想不到過了二十多年,資本主義社會反而比社會主義國家早一步進入「一九八四」的世界(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比社會主義社會有錢及科技與商品化),除了到處都有監視器之外,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被記錄著,使用任何卡片(信用卡、健保卡….)之後,所有的消費都會被永久記錄且保留下來,只要帶著手機,我們走過的任何路徑,都可以被追索出來(不一定要通話)。
在數位時代裏,科技已大大提高資訊傳播、計算、存取的能力,換句話說,全面監控的可能性幾乎已經沒有技術的障礙,同時因為不同類型的資訊分析結果,這些資料,大到政府的決策,小到各部門各團體處理事物都具有愈來愈高的參考價值,因此也嚴重地影響到個人的隱私權。
隱私權的討論,大概得先界定什麼資訊是我們可以透露出來的?在什麼條件下該透露出來?那麼資訊是我們可以嚴格由自己保有,別人無權干涉?
有時候,即便是公開的資訊,比如在公開場合被監視器拍到的畫面,在街口被人用長鏡頭相機拍下,在用餐被人用手機偷拍,或者原來分散各地的個人及活動資料,比如我們的健康檢查,從小到大的學業成績,購買過的東西、報稅的資料、參加過的旅遊、搭乘過的交通工具……這些分散的資料若是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關係,這些新整合分析,也許會揭露出我們不為人知且不願為人知的一面,那麼,這算不算隱私權…. 全文請見連結
https://vocus.cc/article/60aaea33fd89780001ab2a7d
隱私權 數位時代 在 鍾佳濱。沖咖啡【給你不一樣的屏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晶片身分證爭議,鍾佳濱促修戶籍法20171115】
內政部擬換發晶片身分證,引發隱私權高度爭議。立委鍾佳濱抨擊戶籍法充滿警察國家遺緒,應該檢討修法;如果身分證只是要確認身份,建議思考更穩定精確又對個人隱私權影響最小的方式,例如虹膜辨識系統。
鍾佳濱15日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指出,任何國家不管對本國人或外國人,在執行公務時需確認身份,我國戶籍法規定國民必須隨身攜帶身分證,警察職權行使法規定盤查人民要求出示身分證,這兩項規定結合,給人警察國家控制人民的印象,根本不合時宜。
最近內政部循每10年慣例編一大筆預算,要求人民換發身分證,外界聚焦於是否換發晶片身分證?晶片身分證會不會承載過多個人隱私資料,爭論不休。內政部回應晶片身分證內容與現行身分證差不多。
鍾佳濱質疑,現行健保卡就有儲存個人就醫、病歷資料,如果只是把紙本身分證資料放在晶片身分證內,為何還需要換晶片身分證?
鍾佳濱認為,戶籍法規定國民要提供照片製作身分證,但人的長相會變,傳統用照片來辨識身份不可靠,無法提供有效辨識,若採「生物特徵」辨識,DNA負載過多資訊,包括遺傳疾病因子、血緣關係、複製器官所需要的資訊,超過辨識身份所必要的資訊;指紋會留下痕跡,曝露行蹤紀錄,因此被質疑侵犯隱私權,但大家忽略了,照片也是生物特徵的一種,加上普及的監視器,更容易被掌握行蹤。
科技日新月異,手機解鎖從密碼、指紋發展到臉部辨識,當iphone X推出臉部辨識功能時,我們更應擔心的是生物特徵被大量收集掌握在單一機構中,其所衍生的資料保全和管理,才是數位時代需共同面對的課題。
鍾佳濱指出,相較於臉部辨識,虹膜只是臉部的局部特徵,比iphoneX臉部辨識對隱私影響還小,一定要近距離攝取,通常在當事人同意情況下才會被採集。虹膜具有終生不變特質,可應用在通關辨識,協尋失蹤人口。
對於身分證可否採用虹膜辨識?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涉及隱私權、國家安全及科技管制互動是否到位問題,說不定未來科技更進步,連身分證也可取消。
鍾佳濱強調,過去沒有照片的年代,無法提供照片辨識身份,現在隨著科技進步,也應檢討使用照片的規定,10幾年前誰能想像現在每台車會安裝行車紀錄器,未來說不定每個人的手機都有虹膜辨識功能。他要求內政部徹底檢討戶籍法不合時宜的規定,為何國民還要隨身攜帶身分證?如果只是為了確認身份,是否需要提供一種更穩定、精確、對個人隱私權益侵犯最小的身份辨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