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專題 田地乾涸涸 農民努力解決缺水危機】
做農辛苦,老天不下雨得為灌溉水煩惱,停灌休耕領取補償,還得擔心下一期工作能否繼續……
臺灣米倉的嘉南平原明年一期作停灌,太保工作站掌水工楊金松,今年特別忙碌。太保市農會農事小組長羅樹煌在放水時,每晚「整暝沒睡」,都在田裡追水,往年也缺水,但今年需要追水的人特別多。
史上二期作停灌的桃竹苗地區,新竹竹東鎮雜糧產銷班第1班班長莊正燈忙進忙出,聯繫彰化稻農,洽談契作,希望找中南部農民合作生產,把品牌做下去。青農郭苡莘認為政府應將每年都定義為「缺水年」,妥善規劃水資源利用。
【系列報導】
🔹缺水停灌 高溫減產 極端氣候改變農業產業面貌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9126
🔹雙管齊下 讓稻作找雨季、培育最耐旱稻種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9132
🔹11項最易受乾旱衝擊作物公布 農委會擬推大區輪作制度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9237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停灌休耕 #氣候變遷下的臺灣農業 #稻作 #農業用水
#甘藷蟻象 #友善耕作
雜糧作物定義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紓困大放送 免稅的富農......
譚謝天/自由業(台北市)
行政院擴大紓困,由於農漁民免稅,無法勾稽實際收入,所以從寬認定,田主、契作大農也可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相對其他部會紓困申請的百般刁難,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宣布,有農保及農民職災保險且有農會信用部帳戶的免申請,一萬元紓困金直接入帳戶,估計逾九十萬農民受惠;另十四萬名實耕者與符合資格的廿萬漁民須至農漁會申辦。這讓勞工、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納稅人錯愕驚訝。
的確,台灣的「農民」真好,不用「繳稅」,也不用「報稅」,還有各部會競相提供的「扶貧」福利補貼,琳瑯滿目,政府也無納稅資料來勾稽。雖沒有人認真把農業當成職業,但大家卻爭先恐後想當「農民」,管他真假。
首先是,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麼多的農漁民?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的定義,「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在此定義下,一○七年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農林漁牧業總就業人口就只有五十六萬人,怎麼會有一百四十萬農漁民需要紓困補貼?
或許是「呷好逗相報」,福利補貼要雨露均霑,由「農民」擴大到「農家」所有成員,尤其是「非農業就業人口」的妻兒與子女。但這升級版的紓困補貼恐無法源依據,遑論還需勾稽其存款、薪資與財產。其實,農業發展條例並無「農家所得」的字眼,只有在第一條開宗明義,述明其目的之一為「增進『農民所得』及福利」,怎麼在紓困補貼時,自動加碼將「農民所得」擴大解釋為「農家所得」?
其次是,農漁民的貧富差距相當大,遠超外界想像。根據主計總處九十九年農林漁牧業普查結果顯示,農耕業平均每戶當年銷售收入僅十七萬元。農耕業當中,最低的是稻作栽培業,平均每戶不到十萬元,次低的是雜糧與特用作物栽培業,平均每戶都不到廿萬元;而每戶平均年收入最高者為食用菇菌栽培業,為一六九萬元,其次為花卉栽培業。
相較而言,畜牧業平均每戶當年的銷售收入高達五六四萬元,收入高於農耕業達卅倍,且遠遠高於勞工界、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等納稅人的收入。
君不知,自民國七十八年財政部發布一紙規定後,農民不分貧富,統統不用繳稅。雖然所得稅法從未針對農業或農民免課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但所得稅法第十四條第六類: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依此規定,計入綜合所得總額的重點在「成本及必要費用」占全年收入之比例。財政部「七十八年度自力耕作漁林牧收入成本及必要費用標準」,首次訂定所占比例均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金額等於零元。免稅的福利「易放難收」,自此富農不用繳稅,也不用報稅。
此次農業紓困補貼並不排富,對富農而言,真是錦上添花;無人理會其可能造成勞工界、軍公教及工商服務業等納稅人的相對剝奪感受。
在台灣政治舞台上,悲情農業的廉價戲碼重複上演,政客的漫天喊價,福利補貼的不歸路將無法翻轉。農民是特殊國民,農業是特殊行業。如果農民沒有尊嚴,何來幸福農業?這或許也是另類的「台灣奇蹟」。
雜糧作物定義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4月29日的《Today看世界》,我們討論了疫情與饑荒,許多朋友們認為台灣糧食應該要自給自足,才不會因為戰亂或疾病而斷糧,也讓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其實這個議題目前仍看法分歧,台灣的專家和學者,過去也分成兩派互相爭辯,一個糧食自給率各自表述。捲起袖子把糧食種回來,聽起來滿腔熱血,但實際執行上可行性如何呢?
我們先解釋「糧食自給率」是什麼。「糧食自給率」是二戰時,美軍為了確保前線士兵有飯吃,而發展出來的指標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每年吃掉的食物中,有多少是國內自行生產的,舉例來說,假設台灣人一年要吃100萬公噸的稻米,其中80萬公噸是國產,那台灣的稻米自給率就是80%。
不過,我們不是米蟲,不可能光靠吃米來生活,因此如果要判斷一個國家的整體糧食自給率,就必須把各種農產品的國內生產量、進口量,以及最後吃剩下多少,統整後製作出「糧食平衡表」,再推算出整體的糧食自給率,不過每種糧食的體積重量都不相同,加上戰時「先求吃飽、再求吃巧」的概念,因此這項指標通常以「熱量」作為計算單位。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最新數據,107年我國糧食自給率在34.64%,比前一年增加2.3個百分點。看到這裡大家會覺得,天哪!台灣竟然只能生產不到四成的糧食,萬一台海情勢緊張,我們不就統統挫賽?這就要討論到「糧食」的定義了。
先問大家,你每天早餐還是吃稀飯配醬瓜的舉手。現在大家趕上班上課,往往是早餐店買了就上工,但不管是燒餅油條配豆漿、美而美漢堡蛋或是麥當當,都不是完全的made in Taiwan,裡面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幾乎都是「歪果貨」,就是因為台灣的氣候非常不利「黃小玉」這種溫帶作物的生長,但偏偏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吃掉的麵食已經比稻米還要多,而這些小麥幾乎完全靠進口,台灣的小麥自給率只有區區0.1%。至於畜牧業也仰賴黃豆、玉米作為飼料,導致計算糧食自給率時,就會出現數值被「黃小玉」拉低的情況。
我們再看看稻米。台灣的稻米自給率高達120%,完全就是產能過剩的情況,不只能讓大家吃好吃滿至少一年,還能賤價外銷。講起來心酸,去年我國稻米出口破紀錄,其實是戰備公糧爆滿,只好賠錢外銷。至於我國的水產自給率一樣高達104.9%,不但能「青呷」還能「曬乾」,蛋類100%,蔬菜84.7%,水果85.2%,所以才說台灣其實並不會有斷糧問題,但如果你堅持只吃「黃小玉」,那當然會有斷鏈危機。
所以說「糧食自給率」不能當作判斷「糧食安全」的唯一指標,這點很重要喔!哪天我們無法進口糧食,這項數據當然就變成100%了。而國外也紛紛注意到這點,所以後來英國《經濟學人》也建立了一套「全球糧食安全指數」(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它把聯合國公布的相關統計資料換算為16項指數後,再統整為三大面向,分別是:1.購買力(affordability & financial acccess);2.供應能力(availibiity);3.品質與安全(quality & safety)。但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哭哭~)所以不在名單裡,不過我國學者把資料納入資料庫計算,2017年台灣排名28,在名單中的前四分之一。
可是我就真的很喜歡吃麵包、又愛吃肉怎麼辦?台灣真的不能自己種「黃小玉」嗎?其實政府近年推廣過幾次「雜糧復耕」但效果有限,因為代價真的太高。第一是氣候不適合,台灣濕熱多雨,颱風季一來,怕水的雜糧就GG。第二是地形問題,台灣耕地零碎,不適合粗放型的雜糧。第三是以國產「黃小玉」當飼料,會大幅墊高畜牧業成本。所以有學者主張,「既然黃小玉那麼難搞,那就果斷分手吧!」不如改種自己擅長的,例如「別墅」。欸,不是喇,台灣農地有限,農地請農用,就有專家建議,與其勉強種「黃小玉」,不如種植更適合台灣氣候的地瓜、花生、洋蔥、胡蘿蔔、美生菜等。除了要農地農用,也要推廣農地「有效且合理」的運用。
但另一派主張,就算靠進口,國外也可能發生天災人禍,導致我們買不到或是買不起糧食啊!就像這波疫情導致供應斷鏈,怎麼辦?像這個時候就要呼籲大家愛用國貨了,該國產糧食登場囉!面對這樣的緊急狀況,政府也有一套應變措施,例如暫停把小麥拿去釀酒,這樣小麥庫存就可以拉高10倍,或是趕快搶種地瓜,這樣我們最少還有地瓜籤飯可以吃。防疫如作戰,戰爭時期大家就別任性了,挑挑口罩花色已經很奢侈,共體時艱,好嗎?
我們歸納出的結論有三點:(一)糧食自給率不等於糧食安全。(二)糧食自給率是吃出來的,不是種出來的。(三)農地農用,也要有效且合理的運用。
最後我想問大家的是,如果哪天我們無法進口「黃小玉」了,在不犧牲飲食選擇的情況下,你願意花多少錢購買本土「黃小玉」?花多少錢消費國產「黃小玉」養出來的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