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測試FSA新款功率計所延伸的期待】
FSA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品牌,很多產品都用了十年還是一樣好用,今年三月初試用了他們自主研發的一款功率計FSA PowerBox SC,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原本擔心這種萬元以下的功率計會不穩定,但測了好幾次,品質出乎意料的好。雖然還是有些小問題,但在這個價格下面,已經可以造福許多功率訓練的入門車友和鐵人三項愛好者了……下面分享幾次測試的紀錄、心得、建議與對功率計的期待。優缺點都有整理出來,疫情過後有興趣入手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看看。下面是幾次測試的過程和數據:
[測試課表一] 漸速騎50公里丘陵地,兩圈鯉魚山(一圈22.3公里),第一圈輕鬆騎不管強度,第二圈加快一點點,最後5公里再放鬆騎。
◎測試目的與過程:想知道穩定踩踏時功率計的穩定性,以及兩圈鯉魚山的時間跟NP與平均功率之間的關係。
→第一圈盡量放鬆騎,不管轉速,也不看功率,以最輕鬆的方式騎完,時間是48分22秒,NP是165瓦。
→第二圈略微加快,但以氣不喘腿不酸為原則騎完,最後快了三分鐘左右,騎45分06秒,NP是191瓦。
(因為下坡有停踩,又有被紅綠燈影響,所以這邊只看NP)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22.3公里
→單圈爬升:37公尺
→平均溫度:29度
→第一圈:NP 165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546w
→第二圈:NP 191w / 5秒平均最大功率 647w
◎測試結果:功率的即時顯示與最終呈現的數據都很穩定,也符合實際的表現。但在5秒平均最大功率上有誤差,出現在下坡路段,已反饋給廠商。
--
[測試課表二] 爬坡間歇✕3,一趟比一趟快 (第一趟最慢,第三趟最快)
Ⓞ測試目的與過程:因坡度的風阻影響最少,想在同樣騎姿下看「速度vs功率」是否成正比。一開始熱身騎三公里後,開始在熟悉的鯉魚山後山進行測試。為了使三趟的技術影響最小,所以皆沒有抽車,都是採坐姿爬坡。
→第一趟盡量放輕鬆騎,雖然腿還是會酸,但還算輕輕鬆,平均功率是269瓦;
→第二趟想騎得快一點就好,但沒控制好,快太多了,比第一趟快了近12秒,平均功率316瓦;
→第三趟超過九成力,雖還不到全力,但感覺上有比第二趟更用力,平均功率也達339瓦,的確是最高的一趟。
◎測試數據:
→單趟距離:430公尺
→單趟爬升:37公尺
→坡度:8.6%
→平均溫度:30度
→第一趟:平均功率 269w
→第一趟:平均功率316w
→第一趟:平均功率339w
◎測試結果分析與提問:
→平均功率跟費力程度的感覺一致,也跟實際的速度一致:同樣的坡度、在無風的狀況下,騎得愈快,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確愈高。
→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都是一趟比一趟高,跟實際騎乘感受和表現出來的速度很一致。想確認的問題是:「NP、平均功率、最大功率的數據是Garmin錶頭計算的?還是Garmin Connect計算的?」回覆:「都是錶頭做計算的,功率計只負責丟出數據讓Garmin接收端做處理。」
→從前一個問題所衍生的下個問題是:「Power Box SC 目前是多久傳輸一次數據給車錶的錶頭或鐵人錶?1秒傳一次數據?或2秒傳一次?……」回覆:「3秒傳一次」
—
[測試課表三] 強度3區40分鐘(穩定騎乘,想像自己在半超鐵的自行車賽段上)
◎測試目的與過程:功率計的穩定性。先花三十分鐘做一些技術和三趟短程高強度爬坡間歇當作熱身後,騎往東華大學外環道,開始今天的測試。全程都以盡量穩定的轉速與功率進行騎乘,每圈按一次錶(紀錄分配平均數據)。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三十分鐘熱身):32分鐘
◎測試結果分析:從NP和平均功率來看,這四圈的功率都很穩定。但最大功率(尤其是第二圈)忽然飆高到411瓦,這個數據應是誤差,過程中沒有抽車,也沒忽然重踩。從幾次測試發現,「最大功率」這個數據有時比實際來得高。
—
[測試課表四] 強度4區20分鐘(用接近FTP的強度騎東華大學外環道兩圈)
◎測試目的:功率計的穩定性
◎測試數據:
→單圈距離:5.8公里,總計四圈東華外環道(前兩圈熱身)
→總距離:23公里
→總時間(不包含前二十分鐘熱身):43分鐘
→第一圈:NP 122
→第二圈:NP 159
→第三圈:NP 236
→第四圈:NP 239
◎測試過程與結果:
→前兩圈熱身,主要是在第三與第四圈進行測試,結果很ok,第四圈有試著在同轉速與最小限度下再多輸出一些,功率計有反應出來。
→此次最大功率飆高的情況沒有發生。
→經過這兩次測試,在強度3區與4區穩定騎乘時,實際成績與功率計的輸出關係是十分相符的,good!
—
[優點]
● 價格親民,目前查到的網路售價是9000元。
● NP與平均功率都很穩定,就算是小幅改變輸出也能測量出來,多次測試都跟實際表現相符。
● 安裝與配對車錶與手錶的過程簡潔/方便,而且直接有轉數和功率,不用再另外黏貼磁鐵。
●「齒比」和「曲柄長」還有九種選擇,這點在許多同是大盤和屈柄功率計的產品上來看就個性化很多了,其他品牌比較少有這麼多元的選擇。
[缺點]
●雖有模擬的兩腿平衡數據,但沒有實際的功率數據。
●瞬時最大功率的數據有時會有誤差(有時正常),已回饋,這應該可以透過韌體調整。
[建議]
下面是個人提供給廠商的建議:
●可以了解為了推廣,所以9000元只有單腿數據,雖然有模擬的平衡數據,但還是期望將來有另一版本是有雙腿的「實際數據」,會比較滿足一些進階的需求。尤其是若將來可以實際分別測出兩腳在不同位置所用的「力量」與「方向」,將能幫助運動員量化踩踏效率。
●因為FSA現在有自己的APP,食望之後FSA的APP能寫好方便給其他APP串接的「API」接口(使用者同意後可以把自己數據自動導出到使用者習慣使用的APP或網站),有助於使用者把功率數據匯整到自己慣用的平台上,但希望開放「API」後能讓更多平台授權取得使用者的原始數據,做更細緻且個人化的分析。
●期待將來可以跟「電子變速」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分析/交叉比對」在不同齒比與阻力、轉數的對應關係。可以了解選手在「不同阻力」下所偏好的齒比與轉數;或是反過來,在不同齒比下,偏好處理何種大小的阻力。然而,從功率和轉速只能換算出「總踩踏阻力」,要實際知道車手「每一圈踩踏所面對的實際阻力」,則需要有「踩踏力量向量化」技術的功率計才行。我也知道這個技術門檻很高,不容易做得出來。
●如果是自主研發,我更期待的是能把踩踏的「效率」在不同轉換階段計算出來。多數騎乘在加速時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但其實「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還有很多環節會損失功率。
Effort → Force → Torque → Power → Gross Power Released, GPR → Form and Wind Resistance → Performance
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此外,對踏板所施加的力量不等於力矩;功率計上的總功率也不等於GPR,這裡是未來的功率計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若能把箭頭「Force(→)Toruqe」 以及「Power (→) GPR」中的兩個箭頭的「效率」計算出來,更有助於自行車訓練愛好者進行更精確的科學化訓練。
「電子變速缺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廖怡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Re: [問題] 電子變速對於一般人的實用性? - 精華區bicycle 的評價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12速的電子變速器有必要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來組SHIMANO 12 速/ 電子變速是有感升級嗎?11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問題] di2 8170可以設兩台車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今天示範如何設定SHIMANO di2序列式變速^_^ | By 捷安特內湖 ... 的評價
- 關於電子變速缺點 在 [汽車][菜單] TOYOTA COROLLA CROSS GR SPORT 汽油版 的評價
電子變速缺點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車電大聯盟】
時間:2021/3/28(日)
貼文:NO.1217篇
大家好,我是 LEO
.
■電動車起點
2009年聯合國潔淨能源部長會議通過的電動車倡議,目標強化全球對電動車的推動,主要的會員國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荷蘭、挪威、瑞典等10國,由美中擔任共同領導國。
.
目前美國、中國及歐盟等三大經濟體電動車市場,已經占據全球 90%以上,產業趨勢越來越明朗,特別是歐盟國家推展的進程正在加速行進,北歐國家挪威、荷蘭從 2025年起開始禁售汽柴油車,2030年起禁止非電動車上路,換句話說路權被剝奪以後,傳統汽柴油車將完全消失,傳統車廠如果不改變,等於退出市場被消滅,距離2025年只剩4年時間。
.
世界各國雖然禁售的時間不一樣,趨勢已經展開,2025、2030、2035、2040年只是形式上的時間表,對於汽車產業來說,誰先搶佔發展先機,整合上中下游才能一路笑到最後。
.
■產業結構改變
汽車電動化以後,引擎、變速箱、進汽零組件、點火設備、燃燒零組件、排氣零組件、油壓剎車、潤滑零組件、啟動零組件、交流發電機等再也不需要,各種電子零組件、電池模組將佔據整台電動車一半以上的成本,特別是電池,就占三分之一。
.
新的零組件包含,馬達、高壓離電池、變流器、車載充電器、冷氣汽動壓縮機、
電動煞車、電動水幫浦、高壓電動車用線組、二次驅動電池……各種車用電子晶片、新的耐高溫高壓材料、甚至輕量化的新車殼、車載軟體系統、自駕輔助系統…..整個汽車產業面臨新的大洗牌。
.
■得電池者得天下
2018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9123萬輛,整個2020年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車廠特斯拉才賣出 50萬台電動車,特斯拉提到:如果要將年產能提高到 2000萬輛,電池將是最大的障礙。
.
仔細剖析電動車成本結構,電池占30~35%,驅動系統占20~25%,另外電動車有一半的重量來自電池模組,導致車身比燃油車還重,如果電池重量如果減少一半,車子續航力可以增加25%。
.
2020年電動車電池市占率前三大,中國寧德時代,市占約24%;南韓LG能源方案,市占約23.5%,日本Panasonic市占約18.5%。它們都是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主要生產『磷酸鋰鐵』電池,優點是價格便宜、安全性高,使得特斯拉每輛車的製造成本下降約600~1,200美元。
.
但是電動車常見的乾電池或鋰電池,都是液態電池,缺點是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電池效能;使用快充也要20到30分鐘才能充飽電,續航力約300到400公里,此外,液態電解液如果外漏,容易引發意外。
.
燃油車加滿油,續航力約為500公里,若採用固態電池、續航力甚至有可能達到1,000公里,豐田汽車,已宣布投入固態電池研發,宣稱續航力可超過500公里,使用快充10分鐘就能充飽電。
.
鴻海在2020年10月「鴻海科技日」宣布,將投入固態電池技術,目標將電池重量減半、體積減少為六分之一,電池循環壽命提高10%以上,鴻海產品長蕭才祐透露,預計在2024年,鴻海就會推出首款商業化的固態電池。
.
■鴻海車電大聯盟
2021年3月25日首次舉辦首次會員大會,MIH大平台超過 1200家會員,預計6月再舉辦聯盟大會,7月聯盟成為獨立運作組織,10月再發布新款 New EVKit,預計2022年計劃推出電動大巴, 2023年發布C級距電動車量產上市等工作時程。
.
團隊研判,MIH公版模組化、標準化將大幅降低電動車製造成本,大幅縮短開發時程,把所有的人才都聚集起來,把鴻海家族最強的優勢-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發揮到極致,雖然起步較慢但是有機會後發先至,未來5~10年內在全世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相關概念股在這一波的產業浪潮來襲後,有很多股票已經翻倍飆漲,但是我認為只要眼光看得夠遠,有機會翻倍再翻倍,想知道更多產業上的研究與長線趨勢股👇
.
搭上領先市場的時光機⤵
https://lihi1.com/jjjwf
把握機會翻轉人生⤵
https://t.me/stock17168
電子變速缺點 在 廖怡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onda CR-V 小改款資訊
暨 車主分享的影片預告🥰】
在看以下5.5代CR-V小改款資訊前,
我們要先跟各位預告:明天9/4(五) 20點在全民瘋車Bar YT頻道
會有一支「三位5代CR-V車主分享心得」的影片
擁車的心得、優點缺點,一次說清楚!
記得要去訂閱全民瘋車Bar YT頻道+開小鈴鐺
(網址在留言區,快按進去訂閱!才不會錯過了~)
-
Honda CR-V小改款,新增了1.5 VTi的車型選擇
全車系標配「HONDA SENSING」
另對外觀、內裝配備進行調整,動力規格不變!
編程/價格如下:
- 1.5 VTi:售價94.9萬(較預售價降 2 萬)
- 1.5 VTi-S:售價103.9萬
- 1.5 S售價:113.9萬
照片中白色為頂規S款
蒼勁綠為入門VTi款
-
【外觀】
長4,625mm/寬1,855mm/高1,680mm/軸距2,660mm
車頭造型微調,前保桿造型增添鍍鉻元素
水箱護罩加入鋼琴烤漆
霧燈變成陣列式條狀LED
S車型的頭燈導入序列式方向燈
車側也是加入鍍鉻飾條,
小改款的18吋鋁合金鋁圈改成雙色切削花瓣造型
車尾LED燻黑尾燈組、矩形雙出排氣尾管
後保桿也是加入鍍鉻元素妝點
-
【內裝/配備】
以頂規S款為例,加入了無線充電座、副駕四向電動座椅
腳踢感應電動尾門、PSS駐車雷達
另可選配AVM環景輔助系統
-
【規格】
維持 1.5L VTEC Turbo 引擎與CVT 無段變速箱
最大輸出 193hp/24.8kgm
平均油耗則為 14.7km/L
懸吊採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
【安全】
這次小改款後,全車系標配「HONDA SENSING」
包含
VSA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方向盤動態修正輔助系統
HSA斜坡起步輔助
BOS煞車優先系統、EBD墊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
BA電子式煞車力道輔助系統、TPMS胎壓異常警示
還有
全速域ACC附LSF低速自動跟車
LKAS車道維持輔助系統、LDW車道偏移警示
FCW前方碰撞警示系統、AHB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
-
大家明天晚上要記得準時收看全民瘋車Bar YT頻道
一次請出三位5代CR-V車主,跟大家分享擁車心得~
有些真的講得一針見血阿😅
我們明天晚上八點,線上聊天室見喔!
(by海莉)
電子變速缺點 在 12速的電子變速器有必要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近來12速電子變速器大行其道尤其是油壓剎車系統大軍來襲! ... 沒有電變+碟煞怎麼讓全隱藏內走線達成雖然一路走來缺點不少優點也不少. ... <看更多>
電子變速缺點 在 來組SHIMANO 12 速/ 電子變速是有感升級嗎?11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我們來組SHIMANO 12 速 電子變速 ,因為這個世代的Dura Ace,Ultegra,105 都是類似的,所以我們就用DURA-ACE 9200 來當代表就可以了。 ... <看更多>
電子變速缺點 在 Re: [問題] 電子變速對於一般人的實用性? - 精華區bicycle 的推薦與評價
shimano的電子變速,是有線系統,並非無線..所以沒有干擾這回事
它使用的鋰電池,官方說法有到2500km的實力(三司達發表公佈)
KHS因為有出相關車款,KHS校長說這個電變系統的電池續航力,至少有1500Km的實力
充電速度也很快..(幾個小時就充飽了)
(上述兩點,是最常被人誤傳的..其實這些擔心根本不存在)
但它最大的優勢,我想是在於不用受限於線拉系統的影響(又是Nixon點醒我了.)
線拉系統的誤差和阻力,還有變速器出線-鎖線角度,一直都是機械式變速的罩門
某些車架五通出線位置,設計實在是很糟,不乏國外知名大品牌,其變速也是難調
這,不要問我是哪些品牌..說了又會被親衛隊幹譙,
更不要說某些車架走線是內管隱藏式,其入線方式和出線方式,真是爛到一絕,阻力特大
shimano做電子變速,大概就是它X的來拯救這些沒做好的車架廠吧 (這句是諷刺法)
我就說到這到為止,看有沒有其它的業界高手繼續接力..go ahead
※ 引述《LCY1983 (陽光男)》之銘言:
: 在捷安特南京直營店的官網看到
: 將要出售45萬元的電子變速公路車
: 好奇心驅使之下
: 來這看了一些影片
: https://bikestudio.blogspot.com/2008/12/shimano-dura-ace-di2.html
: https://vanden-lab.com/blog/shimano-electronic-7970-di2-rvv.html
: 我覺得,這玩意兒幫助似乎沒有很大呀?
: 只要機械變速調整精準,就很OK啦!
: 難道,出產這玩意兒,只是要幫助選手爭取那10^-6秒
: 讓他們破繭而出,突圍衝向終點線嗎?
: 如果是...
: 選手在換檔時候,會差那10^-6秒影響比賽結果嗎?
: 另外,有人知道電子變速與機械變速的優缺點比較嗎?
: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83.250
※ 編輯: vanden 來自: 118.166.83.250 (08/08 23: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