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也不夠完整,政府光是寄望「三接」來渡過能源轉型,也會錯過核心問題。
基於我2016年參與過「開放台電」觀察所得,加上近年來追蹤看到的新情勢,所以要寫兩篇文章,希望能𨤳清一些障眼法的迷霧,但也指出日益嚴重的兩個危機。
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非常肯定不是個案,而是預警。
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的根源,接下來不只蔡英文總統要為越來越多類似情況而頻繁道歉,並且說終究會爆發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為過。
相反地,如果政府真正面對核心問題,不但一些短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垂手可得;一些許多人認為是兩難的長期問題,譬如護藻礁和廢核,其實也不難找到兼顧之道。
我寫兩篇文章來談。這是第一篇。
--------高速公路塞車有三種情況,電也是--------
「缺電」的情況,有三種。用大家都熟知的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方便理解: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因為蓋的數量不夠,造成塞車。這是「結構性」問題。有些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電廠不夠,每天全國要平均停電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公路數量夠,但是每到年節連假期間,如果不事先疏通流量,會在尖峰時刻大塞車。這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台灣每到夏天高熱月份,尖峰時刻大家對電力的需求突然高漲,負載超過預期,可能導致跳電而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公路的養工處出了問題,維護保養不力,路面出現塌陷等等,造成塞車。這是「技術管理性」問題。台電的工作人員操作系統、設備出錯,而導致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高速公路發生大塞車,我們需要判別到底是哪種原因所導致,才決定是否要新建高速公路。我們不會一看到塞車,就主張要新建高速公路。同樣的,發生停電情況,也該如此。
但是長期以來,台灣有些人,不論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堅持是結構性造成的缺電問題,電廠不夠,需要新建或擴建。
近三十年來,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擁核派。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說,台灣如果沒有核四,到2010年每天就要缺電六小時,像菲律賓一樣落後。
現在時間過去了快三十年,不但過了2010,連2020都過去了,台灣也從來就沒有每天缺電六小時。時間早已證明核四是個假需求,台灣從沒有出現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只是擁核的人卻始終堅持台灣就是少個核四。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雖然沒有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卻一直籠罩在「時間管理性」缺電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陰影之下。
--------問題的根源:不重視調節用電需求--------
我們來看最近三次大停電的起因。
2017年的大潭電廠815大停電,台電說是承攬商更換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操作失誤所導致,這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問題導致的。
今年513興潭電廠導致的大停電,經濟部先說是「用電高於預期」的原因,那就是第二類時間管理性的問題;但後來又改口,說是測試操作錯誤,那就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的問題。
至於17日晚間又發生停電,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類同於「用電高於預期」,屬於第二類時間管理性問題。
顯然,這三次都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和「技術管理性」缺電問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問題的根源是:台電不重視調節大家的用電需求。
要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就是要設法調整大家用電時段,舒緩尖峰負載。
一個用常識就可以想到的方法是:訂出「分時電價」,不同時段的電價高低不同,讓用戶知道他在尖峰時段用電要付出比平常高的電價,在離峰時間用的話則會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這和年節連假時期為了鼓勵大家不要在尖峰時段全部塞在高速公路上,會提供夜間比較便宜或免費的費率,而很多人會使用,是一樣的道理。
這幾天台電在呼籲大家節電,但是如果沒有「分時電價」和搭配的工具,這種呼籲是很蒼白無力的。
經濟上有「看不見的手」。提供用戶「分時電價」之後,大家自然會趨低避高,各自享受了比較便宜的電價,整體也舒緩了電力尖峰負載時段的壓力。不需要台電呼籲,用戶自己就會達成那種效果。
電力用戶,主要分兩大類:以家庭用電為主的低壓電用戶,和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
我們看台電是在怎麼面對這兩類用戶。
<面對低壓電用戶四年推動不到百分之一的努力>
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都是仍然要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手抄電表,用戶要兩個月後才看到電費帳單,「分時電價」設計得再有吸引力,大家也不會有體感,實際也無從配合。
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台電也說他們知道此事的重要,說要努力設法「移峰填谷」。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麼重要的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的方案,努力了四年才推廣不到百分之一,不能不說怠惰吧?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而台電形成這種思維,又有四種原因:
一,工程師背景多。
推動分時電價、用戶的需求管理等等,需要精通於消費心理、細密的行銷規劃,而台電主要是由工程師主導。
二,是公務員背景。
民營電力公司做好用戶的需求管理,能把「調節供需」做到越微細,越會受到肯定,尖峰負載時間能做到低空掠過,是表示對需求掌握到恰到好處。但是以台電的公家背景,工作人員會基於公務員心態不想冒那麼大風險,「調節供需」不如「新建電廠」來得便利、保險。
三,長期執著於對大電廠的迷思。
即使要新建電廠,台電也一直習慣於建大型電廠,而不願意呼應新的分散式、多樣發電的趨勢。所以過去台電長期不把再生能源放在眼裡。
對大電廠的迷思,在過去國民黨長期主政,核電幫對台電的影響看得特別清楚。核電機組都是大機組,並且核電幫從不掩飾對廣建電廠的企圖。
2008年總統大選剛結束,馬英九勝選的四月初,台電主管說,包括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在內,台灣只有八部核電機組,還可以再增加十部核電機組,也就是他們準備建全部18 部核電機組。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第一場辯論之後,擁核人士的胃口更真正露了底。他們不只是要重啟核四而已,他們要的是台灣可以達到 20部核電機組的規模。
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核電廠不可能再新增,但是台電一直想用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是用調節電力供需的思維,顯然還調整不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他們還是把主力放在努力增加電力供給,所以就繼續忽視管理用戶的需求,在推動「分時電價」、用電的需求管理上不用心,會如此怠惰;同時,因為忽視調節電力的供需,所以就只能繼續倚重他們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
並且,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一個心理。
那就是如果他們認真推廣分時電價、智慧電表等等,這些推廣成功,「時間管理性」缺電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他們就沒有新建電廠的理由了。
高速公路的年節連假都把流量疏通好的話,怎麼能主張還要新建高速公路呢?
--------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
但是台電主要想新建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想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必然會衍生出另一個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心把新建電廠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發電機組、輸配線系統等等。一心想新建高速公路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高速公路,當然養工處會出問題,維修容易出問題、操作容易出問題。
近年來三次大停電中「技術管理性」問題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原因。
2018年普悠瑪事件爆發後,我們發現台鐵當局對車輛ATP 的漠視與零件的失修,是關鍵因素。因為政府編列給台鐵的大量預算,大部份流向下屬負責新增軌道建設的鐵道局,而另一負責日常營運的台鐵局則陷於人力不足、車輛維修不足、營運管理系統老舊的困境。
台電也有和台鐵一樣的問題。
台電也有新建電廠和維修輸配線路的兩手工作要做。台電也出現豐厚資源都流向新建電廠,維修輸配線路的單位卻資源不足、遭受漠視的問題。
「開放台電」期間我們研究到和輸配線路相關的問題,台電顧左右而言他。而結案報告裡,最後我們也建議林院長接下來要仔細追查、監督六輸和七輸的可行性報告。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以815停電事件來說,雖然是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但是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但是如果台電想到供電緊張就要透過新建電廠來增加供給的心態不改,他們不會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調節需求,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也不會放在維修輸配線路、改善維護作業上,所以「技術管理性」缺電的情況也會跟著頻繁。
但這些還只是問題的一部份。
(明天繼續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同島一命? 不! 同島不同命。 ~高金素梅 2021.05.2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 今天,太陽高照,幾個懸念也一直掛在心頭。 供5停2的缺水會不會擴大? 新冠確診人數會不會再飆高? 傍晚會不會停電? 經過513與517兩次大停電,大家都清楚缺電已是事實,停電將成為日常。如何將...
「需量競價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新聞] 「四部歲修機組全部回歸」 蔡英文承諾: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台電能源豆問第二季02 何謂需量競價(台電宣導動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電價達人讚出來- 你知道什麼是「需量競價」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需量競價英文 在 需量競價的推薦,YOUTUBE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需量競價英文 在 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同島一命? 不!
同島不同命。
~高金素梅 2021.05.2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
今天,太陽高照,幾個懸念也一直掛在心頭。
供5停2的缺水會不會擴大?
新冠確診人數會不會再飆高?
傍晚會不會停電?
經過513與517兩次大停電,大家都清楚缺電已是事實,停電將成為日常。如何將停電對人民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才是今天我想討論的議題。
5月18日,我注意到一條新聞:《二度限電經濟部長王美花氣到發飆,親自Call台積電幫忙。》
為什麼是台積電?
因為台積電是最大工業用電戶…;台積電自2010年到2019年,用電增加223.8%;2020年,台積電5奈米廠投產,一年用電量是63億度,超過東台灣56萬人口的用電量;明年2022年,台積電3奈米廠投產,每年用電量77億度,超過台南市一年的民生及商業用電,一個3奈米廠,用電量等於全台灣用電量的3%。
王美花部長與台積電的溝通顯然是失敗的,晚上8點,二度大停電。
其實,經濟部有個法令《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其中第 5 條「發生電源不足,得實施限制用戶用電。限電時,按缺電量依下列順序及標準累進實施:順序的一至五都是用電一千瓩以上的工業用戶,限電百分之五;如果電還不夠,順序六的「一千瓩以下工業用戶及一般用戶」,實施分區輪流停電,每輪次各五十分鐘。
為什麼王美花不直接對台積電依法限電?台積電限電幾小時,缺電危機可能就過關了。而且,台電還有個「需量競價」機制,工業用電每度電價約兩塊多,配合限電的工業大戶,限電期間少用的電,台電每度補助高達十元以上。
不依法先限制工業大戶用電,而直接對一般用戶停電,陷入停電痛苦中的人民當月電費才打九五折。
為什麼?為什麼?
其實,答案早就有了。
因為……
張忠謀說過:台積電一分鐘都不能缺電。
因為……
蔡英文向台積電保證:不缺水不缺電不缺地。
人民生活福祉抵不過企業利益,而企業的利益被外資拿走八成。這就是台灣,同島不同命。
缺水、缺電,加上疫情警報,台灣人民生活突然陷入水深火熱中……。今天、520,民進黨執政、蔡英文就職五週年,燥動的社會氛圍,已為蔡英文打了不及格的成績單。
需量競價英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競投這回事,記蕭雲「我們的獅子山」NFT 一事
文:薯伯伯
最近在區塊鏈的世界上,有兩個題目較多人討論,一是儲存資料及影片平台,這些平台在極權下的發展特別蓬勃。另一個話題是「非同質化代幣」,此詞的中文及英文全名都翹口難讀,直接叫 NFT(non-fungible token)更為方便。
所謂「同質化」,即是交易的時候,不理會物品之個性。例如我用匯豐銀行的五百元,換你渣打銀行的五百元,兩者沒有分別,就叫做「同質化」。但如果五百元鈔票的號碼含有 888888, 那這張鈔票跟其他五百元鈔票的價值就不同,這樣就叫「非同質化」。
如果有人仍然不明白,認為區塊鏈上的 NFT 圖像,與任意下載的相片沒有任何分別,那就再說一個例子。電影《十年》導演團隊之一的郭臻所製作的《夜更》,當中有一幕,女學生坐的士,把身上僅有摺疊成心形的五百元紙幣支付車資,女孩看著五百元鈔票依依不捨,正是因為這個摺疊成心形的五百元,看來是承載著一段故事,記述著一個人的故事。對她來說,這張心形鈔票的價值,與一張普通的五百元鈔票就不是「同質化」。
因為比特幣的吸引力,發覺身邊不少人誤以為區塊鏈上只能存放金錢相關的資產,其實同樣的鏈,可以存放影像,記錄照片,反正都是數據。把相片放到區塊鏈,跟普通下載的 jpg,看起來都是一樣,但在區塊鏈的 NFT,能看到其過去及現在的擁有者,資料不可消毀,不可竄改,這就是其價值所在。競投 NFT 這回事,大概總帶著愛,既是對創作的支持,也是對其理念的支持。
最近我自己也參與了人生第一個競投 NFT 的活動,LikeCoin 團隊在 2021 年 5 月,協助公民寫作人蕭雲(或朝雲),把他拍攝的〈Our Lion Rock 我們的獅子山〉鑄成 NFT 拍賣。回想當初開始接觸區塊鏈,正是 LikeCoin 團隊為我點了盞燈,照亮了路。而蕭雲則是我最敬佩的社運寫作人,其文字之細膩,其為人之真誠,總是打動我。這次拍賣由蕭雲發起,收益捐給支援香港人的組織。蕭雲自己則說:「希望能夠幫助到香港與同道。」
拍賣的平台為 Opensea.io,先要連結密碼貨幣錢包,這次我使用的是 Metamask Crypto Wallet,但在電腦的 Chrome 操作時略有問題,似乎用手機版較好。
Metamask 錢包裡沒有放錢,所以要先用另一個交易平台(這裡省去平台的名字),把美元穩定幣轉成以太幣,把以太幣傳送到 Metamask,再把以太幣轉換成 wETH(wrapped ETH,即「包裝過的以太幣」),符合 ERC-20 標準,之後才能參與拍賣。
我首次競投的價錢為 0.1 以太幣(約 340 元美金),及後與不同的人競價,最後投至 0.4 個以太幣(約 1360 元美金)。後來有朋友私底下聯絡我,想與我合力競投,所以我把原來的競投名字,由 pazukong 改為 pazukong_etal,et al 即 et alia(拉丁文:及他人的意思)。
在競價結束前半小時,我和朋友的出價去到 1 個以太幣,約是 3400 元美金,以為勝券在握,便去睡覺,發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有人出了更高的價錢。醒來之後,才發現原來在拍賣結束前一刻,真的有人出了更高的價錢,以 1.05 個以太幣(即 3570 元美金,27668 元港幣),投得了蕭雲的作品。
競投雖然失敗,但我沒有失落。這次拍賣的收益,本來就是用來支援香港人的組織,任何人拍得,也是值得高興之事。這位有心人名叫 Thomas Lee 湯瑪斯,是一位香港、台灣兩邊走的創作人,在此恭喜他!我本來打算用來競投的費用,則會用不同方式捐給其他機構。
無法確定這次是不是香港第一個 NFT 競投,不敢把話說得太盡,但這個肯定香港其中一個最早期公開競投的 NFT 之一,留下幾點使用的筆記:
一,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密碼貨幣世界的人,從零開始去參與競投,較為困難。這就收到不少朋友向我查詢如何參與競投,但我自己也只是見步行步,難寫逐步教學。
二,從交易所把以太幣轉至非託管錢包(例如 Metamask),這個過程很直接。
三,但是後來要先把以太幣轉換成 wETH(包裝的以太幣),以乎合 ERC-20 的要求,這個過程雖然花些礦工費(gas fee)。
四,首次競投,亦要支付礦工費。
五,如果稍後取消競投,同樣要支付礦工費。
六,如果只是增加競投金額,第二次開始就不用再支付礦工費。
七,但競投的金額,要超過上一次金額的 5%。如果不是太確定需要增加多少競投金額,最好是在錢包裡預多一點加密幣並一次過做好包裝(wrapped),以免把幾個過程拆散來做,要消耗額外的礦工費。
八,其他創作人如果想把作品鑄成 NFT 拍賣,應把礦工費考慮其中。如果礦工費高過拍賣品所得的價值,那就要自己衡量是否值得(因為 NFT 有一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價值,所以即使 gas fee 高過競投金額,也有可能是值得,要自己衡量了)。
至於 NFT 競投能否為香港其他藝術人帶出一條新血路,我無意作任何預測。只能說,慶幸自己能參與這次競投,雖然最終沒有投得,但總算是感受一下這個自己未知的領域。
相關連結:
蕭雲(朝雲)的 NFT
https://opensea.io/assets/0x495f947276749ce646f68ac8c248420045cb7b5e/1167538013598567592854727837872916410629077686003238157943995667380086767617
LF2 念念不忘 NFT 必有迴響(文:高重建)
https://ckxpress.com/lf2-nft/
競得蕭雲作品的 ThomasLee,其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omaslylee/
* * *
🔑 【資訊保安文章整理,超務實長清單】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192115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需量競價英文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同島一命? 不!
同島不同命。
~高金素梅 2021.05.2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
今天,太陽高照,幾個懸念也一直掛在心頭。
供5停2的缺水會不會擴大?
新冠確診人數會不會再飆高?
傍晚會不會停電?
經過513與517兩次大停電,大家都清楚缺電已是事實,停電將成為日常。如何將停電對人民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才是今天我想討論的議題。
5月18日,我注意到一條新聞:《二度限電經濟部長王美花氣到發飆,親自Call台積電幫忙。》
為什麼是台積電?
因為台積電是最大工業用電戶…;台積電自2010年到2019年,用電增加223.8%;2020年,台積電5奈米廠投產,一年用電量是63億度,超過東台灣56萬人口的用電量;明年2022年,台積電3奈米廠投產,每年用電量77億度,超過台南市一年的民生及商業用電,一個3奈米廠,用電量等於全台灣用電量的3%。
王美花部長與台積電的溝通顯然是失敗的,晚上8點,二度大停電。
其實,經濟部有個法令《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其中第 5 條「發生電源不足,得實施限制用戶用電。限電時,按缺電量依下列順序及標準累進實施:順序的一至五都是用電一千瓩以上的工業用戶,限電百分之五;如果電還不夠,順序六的「一千瓩以下工業用戶及一般用戶」,實施分區輪流停電,每輪次各五十分鐘。
為什麼王美花不直接對台積電依法限電?台積電限電幾小時,缺電危機可能就過關了。而且,台電還有個「需量競價」機制,工業用電每度電價約兩塊多,配合限電的工業大戶,限電期間少用的電,台電每度補助高達十元以上。
不依法先限制工業大戶用電,而直接對一般用戶停電,陷入停電痛苦中的人民當月電費才打九五折。
為什麼?為什麼?
其實,答案早就有了。
因為……
張忠謀說過:台積電一分鐘都不能缺電。
因為……
蔡英文向台積電保證:不缺水不缺電不缺地。
人民生活福祉抵不過企業利益,而企業的利益被外資拿走八成。這就是台灣,同島不同命。
缺水、缺電,加上疫情警報,台灣人民生活突然陷入水深火熱中……。今天、520,民進黨執政、蔡英文就職五週年,燥動的社會氛圍,已為蔡英文打了不及格的成績單。
需量競價英文 在 台電能源豆問第二季02 何謂需量競價(台電宣導動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由台電製作的科普動畫,傳達正確的能源知識,以及核能的觀念導正。 ... <看更多>
需量競價英文 在 電價達人讚出來- 你知道什麼是「需量競價」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需量競價」就是當台電發電餘裕不足時,開放用戶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用戶抑低用電好像多蓋虛擬發電廠。 台電104年5月起推出「需量競價措施」,目前制度分為「經濟 ... ... <看更多>
需量競價英文 在 [新聞] 「四部歲修機組全部回歸」 蔡英文承諾: -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