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無蹤:2020十大外語片】
.
規則如下,即我在2020年觀賞電影(首映年份限19至20年)皆納入考量範圍(去年總觀影片數不含重看為905部)。該片單僅代表個人喜好,也附上每部片的評論供舊雨新知參考。
●
●
(10)《Minari》(2020)(美國🇺🇸)
導演:李.艾薩克.鍾(Lee Isaac Chung)
韓國家庭在美國的開拓史。幾乎每一場戲都有著生命力,一道很難以言述的靈光盡現於片中,想了良久,發現那個東西就叫真實。角色盛裝血肉,戲亦然,行雲流水看似容易,其實很難。近年關於亞裔主題的美國電影,這部是頂標。
●
●
(9)《盧斯的秘密 Luce》(2019)(美國🇺🇸)
導演:朱利斯.歐納(Julius Onah)
盧斯是一名來自非洲厄利垂亞的移民孩子,他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裡安身立命,以極為優秀的表率形象在校園受到矚目。但他的師長卻總感覺他始終帶著一副面具,指控他可能具有反社會的性格。這個題材實在領先當代美國政治正確思潮十年以上,直接以一個反政治正確的觀點來探討未被充分理解的移民族裔對美國社會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並諷刺了自以為是的美國左派白人形象。若非導演是非裔,這部作品會不會被指控為一部種族歧視之作?現在美國影壇很需要這類型的平衡。
●
●
(8)《漂亮寶貝直播中 Sweat》(2020)(波蘭🇵🇱、瑞典🇸🇪)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Magnus von Horn)
導演馬戈諾斯.凡.宏無意用嘲諷態度去呈現一位網紅主角的心理世界,而是更富同情視角地拍出她有自覺得空虛,並試圖處理了她在人性面的缺失,以及她怎麼去看待自己的自私與自溺。這看起來像是一連的懲罰,因為在這個社群時代,最可怕的也許不是被迫展現自己,而是被迫展現出不屬於自己的自己,以至於最終忘記自己的初心與慾望,卻又被迫去面對自己的多重性。託人去教訓一名跟蹤狂的是她,救起跟蹤狂去就醫的也是她,那到底哪個人是真正的自己?關於自己終究該歸屬於哪個面相,其實連角色自己也說不清。
●
●
(7)《影裏 Beneath the Shadow》(2019)(日本🇯🇵)
導演:大友啓史
故事關於一個男子發現自己的好友疑似是一名公認的騙子,這迫使他重新審視這段友誼。雖然發現自己從未被騙,卻仍本能性地選擇疏遠。但導演大友啓史卻用帶有懸疑性與神秘感的鏡頭運用,讓我們窺見角色心理所想,以及他的選擇。明明應該是一部必須倚賴對白來交代角色關係的類型故事,但導演卻以去對白化的策略來處理作品。固然不時使人困惑,但卻也等同賦予了一股更強大的能量,即把角色在面臨抉擇時的心理狀態投射給觀眾。最後成形的,是一則很小、很幽微,但極其動人的友情故事。
●
●
(6)《雨天.紐約 A Rainy Day in New York》(2019)(美國🇺🇸)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好像因為人在台灣,選入《雨天.紐約》不會引起什麼爭議。總感覺由於伍迪.艾倫本人引發的爭議,使得這部作品在海外並未獲得很公允的評價。就近十年來的作品來看,本片具有頂級水平,對白深具機鋒,處處存在對好萊塢文化的譏諷。又不知有沒有人發現,這部作品其實是伍迪.艾倫對至愛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之作《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1952)的致敬?
●
●
(5)《美好拾光公司 La Belle Époque》(2019)(法國🇫🇷、比利時🇧🇪)
導演:尼可拉斯.貝多(Nicolas Bedos)
「美好拾光公司」可以幫助客人重建難忘過去,但其所造成的無窮副作用,以及虛擬人生造成的倫理問題,是電影意在處理的題旨,可說少有一部作品反向地揭穿「過去即美好」的迷思。故事構想本身已經足夠迷人,再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時代轉換,以及一再破除觀者外在所見的聰明機關,令人不由得深陷其中,拜倒編導的才趣。
●
●
(4)《蜜蜂與遠雷 Listen to the Universe》(2019)(日本🇯🇵)
導演:石川慶
繼《愚行錄》之後,石川慶再一次以《蜜蜂與遠雷》證明自己超凡的導演功力。這一次,他嘗試以影像轉譯音樂的魅力與內涵。透過幾個人物故事的穿插以及樂曲的典故,交疊出來的是一場極為撼動人心的人生交響曲。故事談及對音樂的癡迷、資質等等,即便都是點到為止,但一個個點卻能自己擴展成面,帶來深厚的餘韻。
●
●
(3)《追尋音樂的靈光 The Disciple》(2020)(印度🇮🇳)
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Chaitanya Tamhane)
一個熱愛印度古典音樂拉格的男孩,他潛心拜師學藝,幾乎將生命投注進去,只為了追求傳說境界。然而,有一天因為樂評人卻跟他說,其所追求的可能只是一個經過穿鑿附會的神話。該怎麼辦?又或者,其實所追求的境界是否存在,其實根本不重要?這是一部充滿靈光的作品,導演查譚雅.塔姆哈尼不過年近三十,在影像與場面調度的技法上,已見大師手筆。同時他深知如何創造出若即若離的藝術美感,懂得透過一個外人難以理解的在地文化,喚起普世的共鳴。
●
●
(2)《靈魂急轉彎 Soul》(2020)(美國🇺🇸)
導演:彼得.達克特(Pete Docter)
在戲院欣賞這部作品時,身旁坐著一群嘈雜的小朋友,有學齡前的、也有小學生。我想這下慘了,等一下恐怕不得安寧。不過在觀影過程中,旁邊的小朋友完全靜了下來,我轉頭看下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抱持著敬畏的眼神專心地欣賞這部作品。後來看到有人說,皮克斯怎麼可以拍一部只有大人才理解的電影。我可是一點也不同意,因為我認為這部作品,連大人也未必能全然理解。但不管是誰,只要心無旁騖,都能在這部作品之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火花(sparkle),無論是動畫的精心設計抑或撫慰人心的情節都好。我的火花,則是在觀影完之後憶起時逐一閃現。
●
●
(1)《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2019)(法國🇫🇷)
導演:拉德.利(Ladj Ly)
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悲慘世界》描寫了19世紀初的法國階級劃分,導演拉德.利借去了經典著作之名,所欲呈現的也是極其相似的社會處境。由多種種族組成、龍蛇雜處的社區,故事從菜鳥警察的視角出發,看到的是族群之間的角力與恐怖平衡以及一觸即發的警民衝突。拉德.利真正看破了社會病灶的來源,貧窮與文化差異只是表象,而是自尊的被剝奪。場面調度功力奇佳,鏡頭既能遨遊空中,也能遁地,所創造出的戲劇張力極其可觀。
.
.
(圖為《Minari》劇照。)
#Minari #盧斯 #漂亮寶貝直播中 #影裏 #雨天紐約 #美好拾光公司 #蜜蜂與遠雷 #追尋音樂的靈光 #靈魂急轉彎 #悲慘世界
靈魂社區面具 在 四十.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月就從萬聖節開始,為什麼不給糖就搗蛋?》
世界地球村,過萬聖節的習俗也流傳到台灣,以前只有在外國人多的天母地區,有商家有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而現在開花遍地都有萬聖節的遊行活動。最近台南市立第四幼兒園在臉書上,寫明「學校不教英文」「學校不過中元節,所以不必要過國外鬼節」「學校不過不給糖就搗蛋這樣沒禮貌的活動」,家長留言大為讚賞。
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為根基,的確不需要跟著西方的潮流。能夠了解國外節日的由來,而不是跟著商人行銷手法,只是消費買扮妝衣服跟糖果,或許更能從過西洋節裡,深度認識外國文化。
每年的十月開始就是不間斷的節慶,萬聖節首先登場,接下來是感恩節、聖誕節跟新年。萬聖節是在每年的10月31日,當天晚上大人小孩會穿上變裝的服飾,挨家挨戶地按門鈴,大喊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跟台灣的中元節相似,也是鬼怪最接近人間的時候,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相信在十月最後一天是冬天開始,這一天所有的鬼魂會離開身體,到處遊走,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所以戴上面具或變裝,祈求平靜安全。
萬聖節有很多應景的活動,是一個月的萬聖趣味。
~南瓜園~
在萬聖節季時,灣區處處可見南瓜園印入眼簾,可能只是找塊空地,放上遍地的橘色南瓜,鋪上乾稻草,布置成萬聖節味。南瓜園也是幼稚園跟國小的校外教學重點,也是很多人會在這個時候,到充滿秋意的南瓜田拍照作紀念。
先推台推車吧!農場裡滿山滿谷的南瓜,數大就是美,的確很吸睛。也可以選擇遊園行程,坐上鋪滿稻草的戰車,啟動時大家微微往後倒,小朋友都笑了,沿路欣賞農場裡的各式作物。
南瓜園還有小動物園或是玉米粒池,別錯過用稻草圍起的迷宮,小朋友在裏頭鑽來鑽去,很開心,一起找到出口,又從出口往回走到入口。G&M FARM困難版本的迷宮,還得博學多問到答對問題,才知道叉路要左轉還是右轉,才能走到出口。
最後回家前,別忘了挑選兩顆應景南瓜回家,原本只有想到萬聖節裝飾完可以煮南瓜湯,後來才知道這種南瓜適合雕刻而不適合煮食,挖空的南瓜裡面放個蠟燭,做個傑克燈,也很有過節的味。
~傑克燈~
傑克燈是萬聖節的象徵物,在英國跟愛爾蘭,會將蕪菁挖空點上燈,當作傑克燈,因為在愛爾蘭的傳說中,有一個名叫傑克的人,被阻擋在天堂跟地獄間行走,只能手提著煤炭燈在人間行走流傳。到美國後,因為南瓜面積大且好雕刻,於是演變成用南瓜雕刻。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立刻將今天帶回家的南瓜,做萬聖節的裝飾。先把蒂頭切掉,裡面請小孩挖個乾淨,挖出的南瓜子可以放在烤箱烤熟,晚上可以看電視嗑瓜子。
南瓜燈親子同工步驟
1.先將南瓜的梗挖個洞切開取出南瓜子
2.請小孩將南瓜上的圖案草稿好
3,父母或小孩用彩色筆將圖案畫上
4.如果怕失敗或自覺藝術細胞不好,可以上網找圖案畫在透明的描寫紙上,貼在南瓜上直接刻劃
5.工具:父母使用小把菜刀或雕刻刀就可以輕鬆雕刻
註:避免發霉tips
*南瓜內部挖乾淨,擦乾後或太陽曬乾後,塗上凡士林。
~自製萬聖節服裝~
十月份重頭戲萬聖節服裝,小孩們迫不及待預備備。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公主裝out,有一年突發奇想的自製服裝in,還好手作畫設計圖動手作,是她們全權處理,不是媽媽活,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她們這個年紀,開始長出自己獨特的想法,有時候很難左右她們,僵持不下的時候,就會想說有小妞有自己的想法也好,不然凡事不知作決定,媽媽也要煩惱,也懂得適時留點空白時光,讓她們長出自己的模樣,的確我們只是弓,她們是箭,父母只是幫忙奮力一飛,箭往何處不可知!所以她們畫設計圖,寫下要買甚麼材料,學會手縫跟裁縫機,我們討論那些家裡現成有,預算控制好,我們一起採買。從做自己的出發,到做全家主題,讓我們對於萬聖節變裝日有著不同的體會,自己做過,真的就會牢牢記住這樣的滋味。
~勇闖鬼屋~
小孩們年紀大一歲膽子變大了,竟然願意來挑戰鬼屋系列,我們說走就走沒在怕的。這個鬼屋可選可怕跟不可怕,差別在於有沒有真人會出來嚇人,當然我們是選不可怕那種,人龍很長耐心等待。這是在一個老師將後院佈置成一區區,介紹的都是她的學生,每一區的故事很有鬼味,擺飾也是精心設計。
~後車廂討糖~
參加後車廂也可以討糖去,第一次聽說過。這是有別於挨家挨戶討糖的萬聖節活動,雖然有點恐怖的氛圍,但每個後車廂各有特色,車主精心布置成小鬼屋,要拿糖就要壯膽去拿,由於是學校舉辦,驚嚇程度很適合小孩,一點點可怕,卻又一點點好玩。是另類的萬聖節討糖驚喜。
~萬聖節遊行~
萬聖節的國小學校重頭戲,是萬聖節遊行。學校開宗明義就說扮裝不可以帶武器或危險物品,有些學校甚至言明不能戴面具,希望維持校園安全,如果有宗教信仰的考量,可以待在教室,不強迫參加。一場遊行可以看見大家的扮裝巧思,大開眼界,除了買現成的服裝外,創意服裝有這麼多可能。
~不給糖就搗蛋的重頭戲
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的習俗,來自於英國跟愛爾蘭人在萬聖節,會沿路跟住家索取靈魂蛋糕跟小麵包,所謂聽起來很抽象的靈魂蛋糕,象徵從地獄釋放靈魂跟帶來好運道,在蘇格蘭人們通常會唱著「The sky is blue,the grass is green,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來換取糖果。
晚上到社區討糖,戰果豐盛,媽媽們簡直要鐵腿,但小孩子還是樂不思熟,一點不喊累,挨家挨戶討糖的樂趣在於,開門見到認識的朋友好驚喜,也是跟左鄰右舍鄰居寒暄的好機會。
「至於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跟我們教小孩禮貌衝突」
在美國,挨家挨戶的不給糖就搗蛋,小孩拿到糖,都會跟主人說謝謝,然後再祝她們萬聖節快樂。這是兼顧禮貌跟文化的作法。
我們去討糖也喜歡在家給糖,這兩個角色她們都樂在其中。討來的五彩繽紛糖,將相同的排成同一類,然後跟朋友一起挑好自己心目中好糖果一袋,星期一立刻將剩下的糖果貢獻給牙醫診所,轉交給前線軍人換錢,一磅糖一塊錢,賺取一點零用金的機會。
「台灣的確有更好的節日可以過,我了解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不知其所以然過節的空虛。」
世界地球村,過萬聖節的習俗也流傳到台灣,以前只有在外國人多的天母地區,有商家有學校舉辦這樣的活動,而現在開花遍地都有萬聖節的遊行活動。最近台南市立第四幼兒園在臉書上,寫明「學校不教英文」「學校不過中元節,所以不必要過國外鬼節」「學校不過不給糖就搗蛋這樣沒禮貌的活動」,家長留言大為讚賞。
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為根基,的確不需要跟著西方的潮流。能夠了解國外節日的由來,而不是跟著商人行銷手法,只是消費買扮妝衣服跟糖果,或許更能從過西洋節裡,深度認識外國文化。
2020年的美國疫情嚴峻,大家每年引頸期盼的萬聖節活動,會變成怎麼樣呢?學校萬聖節遊行,變成零接觸的開車遊行,鬼屋不復見,不給糖就搗蛋的挨家挨戶討糖活動,只能靠照片回味。但我們還是做好萬聖節全家服裝,小孩如常跟朋友有團體萬聖節妝扮,糖果宅配到家,然後靠著網路視訊,開網路版的萬聖節趴替,留下疫情下的萬聖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