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如何看阿富汗事件(不要再疑美論啦)】
最近美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結果塔利班(神學士)快速大反攻,在幾日內摧枯拉朽地攻下首都喀布爾,各國荒張地撤僑。
中東政治原本不是本站的守備範圍,但最近看到好多國內的媒體開始炒作疑美論,例如講說美國隨時都會拋棄盟友、美國總是把別的國家當成棋子、台灣不能依靠美國云云,這時就該來好好討論了。我們不是中東政治專家,無法將前因後果講清楚,但這邊提供一些各方觀點參考。
1、
首先要認識這場已經進行了20年的阿富汗戰爭。在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於2001年10月份連同幾個盟軍發起戰爭,起初的目的是要逮捕賓拉登等蓋達組織的成員、懲罰拒絕交出賓拉登的塔利班政權。這也就是美國發起的「反恐戰爭」之始。
雖然美國快速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阿富汗戰場在各地一直持續進行,無法結束。歐巴馬剛上任時宣布增兵三萬、想要趕快結束戰爭,後來2011年成功擊斃賓拉登,美軍主力部隊開始慢慢撤出,但是阿富汗戰場仍然持續。一直到2015年美國才宣布主要部隊撤離,只有留下兩千人左右留守,此時的行動代號叫做 Operation Freedom's Sentinel(自由守望),主要目的是維持和平、讓民選政府可以順利運作。
去年川普政府曾跟塔利班簽訂撤軍協議,雙方保證撤軍過程不使用武力(結果 …… )。拜登政府上台後,照原訂計劃從阿富汗撤出,在2021年7月美軍整個撤離。從這邊可以看出,從阿富汗撤軍是兩黨的共識。
2、
在美國發起對阿富汗戰爭,以及現在撤離時,都擁有高度的、跨黨派的民意支持。在七月份的多份民調指出,贊成撤軍的民意都在七成左右,而且兩黨支持者的贊成反對比例是差不多的。
這是由於,這場似乎永無止盡的戰爭,官方數字顯示至少超過四千名美軍和盟軍、超過六萬名阿富汗政府軍陣亡,美國國會在2017的調查報告指出,總花費已經超過2.4兆。此時的民意已經無法支撐這樣子龐大的開銷繼續下去,而且重點在於美軍繼續留在這邊,也無法結束戰爭,實際上的好處並不多。
3、
在這20年間,阿富汗政府並沒有建立起有效運作的政府,更沒有可以打仗的部隊。雖然美國和聯軍持續援助軍武設備並提供訓練,但以結果論來說是失敗的。這二十年來,雖然各層面的改變的確有發生,但仍無法改變複雜的政治格局。這樣的結果並不只是貪腐的問題,還有部落政治等等因素。
當塔利班開始反攻,阿富汗政府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反擊能力,各地幾乎都是開城直接投降。
等等,這場景似曾相識?一國之內的內戰,美國介入幫忙,最後放棄了扶不起的阿斗,另一邊勢如破竹贏下內戰(揉眼)。不過,這可能是太過簡化的說法。許多媒體都針對阿富汗情勢做了分析,尤其是討論為什麼崩潰這麼迅速,例如華爾街日報(https://on.wsj.com/3xJcFLv )。
為什麼阿富汗軍隊快速崩潰?重點:
(1)塔利班趁著與美國和平談判期間,可以好好地集結起來。現在就是抓住美軍離開的機會,大舉進攻。
(2)阿富汗的政府軍一向都是配合美國的訓練、且和美軍一同作戰。現在失去了美國的空中優勢與資訊整合,地面部隊的戰力就大幅流失。
(3)阿富汗政府的領導力不夠,吸引力遠不及塔利班。再加上政府運作出問題,許多部隊領不到薪水、也沒有足夠的後勤,塔利班加以威脅利誘、保證軍人們的安全,就讓許多地方的政府軍直接投降。同時,塔利班和各地部落長老的關係很好,透過他們去向政府軍招安,甚至還會提供物質補償。
前美國駐阿富汗大使勞可(Ryan Crocker)認為,美國對當前狀況必須要負責。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在沒有阿富汗政府參與的狀況下,自行與塔利班談判,後來阿富汗政府被迫要釋放五千名塔利班戰俘,這些人後來都回到了戰場上面成為塔利班的即戰力。最後一根稻草是美國政府加速撤軍的行動,重創了阿富汗政府與軍隊的信心。
4、
簡單盤點這20年來的狀況,美國方面達成的目標是推翻了多個被認定為恐怖組織的政權,減少了對美國直接攻擊的恐怖行動。然而,事實上中東政治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反而更加混亂。這二十年來的行動以失敗作收,對美國的形象損傷更是無法衡量。
華府智庫圈風向:多半對拜登政府的撤軍「作法」表示非常不滿。例如哈斯(Richard Haass,老牌智庫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主席):「This looks to be both a major intelligence & policy failure with tragic consequences」。政策圈的人們多半認同必須撤軍,但都認為沒有處理好。
目前反對撤軍的人是少數,但絕大多數的意見都認為拜登政府在把軍隊撤出阿富汗的策略「執行」出了很大的問題。即使撤軍是兩大黨的共識、且從前面兩位總統任內都有規劃,但是目前的狀況(迅速丟掉整個阿富汗),拜登政府絕對是難辭其咎的。
不過話說回來,到底怎麼樣才能達到好的執行成效呢?目前看到的討論似乎較少(畢竟社群媒體上面無法長篇大論),而且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阿富汗的部落政治。在缺乏官僚制度運作的狀況下,政治組織的型態仍然非常傳統,不利於制度的建立與運作。
5、反駁疑美論
即使如此,我們並不認為,當前阿富汗局勢可以拿來直接套用在台海。許多統派媒體指出,美國就是會棄盟友於不顧,隨時都可能會拋棄盟友。
事實上,所有反美、疑美論者論述的共通之處,就是否定除了美國以外任何國家的主動性(agency),講得好像美國可以決定一切事情一樣。其實,從各國自己的角度來看,只要一個國家跟美國的利益有重疊的地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們和美國的同盟基礎仍然存在。
例如以台灣來說,台美共同利益的基礎在於:在美中對抗的情勢底下,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再加上半導體產業鏈等因素。而台灣自己的努力方面包括:這幾年很努力地完成民主轉型而且經濟發展各方面都非常成功,而且也持續地配合美國政策,有各方面的合作關係。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自我防衛決心以及持續的國防資源投入,才是國家安全的最根本所在。
反觀阿富汗政府一直無法成功建立起有效治理的制度,因為沒有足夠的動力和領袖帶領大家完成政治轉型。之前最具有聲望和能力的是2001年時的北方聯盟領導人馬蘇德,但他被自殺炸彈炸死了,之後北方聯盟再也推不出一個有能力和聲望的領導者(https://reurl.cc/qglk5D )。
很多人每次看到中東情勢很亂,就會第一時間出來講說美國不負責任、美國隨意背叛盟友(先前的例子像是庫德族),其實這些講法都忽略了美國合作對象本身的條件。再說,美國也在阿富汗待了20年 ……。對台灣來說,疑美論到底是要推論什麼呢?是說台灣應該棄美國而去?不要跟美國交往?不要配合美國的政策?
我們真的非常懷疑這些炒作背後的目的,對於這些不斷強調說台灣孤立無援、隨時會被放棄、被中共入侵的時候一定會輸的論點,實在感到非常鄙視。台灣的國家安全不是「只靠美國」保護(更何況美國根本沒有駐軍在台灣),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防衛意志。
住海編:「阿富汗陷落,讓我們重新思考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在哪裡。實際上,美國撤出阿富汗,算是回歸了馬漢海權論所揭示的傳統英美全球大戰略佈局,也就是不實際在陸上擴張,而強調控制重要航道。民主人權很重要,但最好能和地緣戰略利益重疊,例如在台灣就是重疊的。不然說實在的,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可能還不如烏克蘭,而烏克蘭更不如立陶宛。」
從地緣政治來看,接下來很可能的發展是:中國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在邊疆,而美國有更多有餘裕關注印太。
不管如何,台灣要做的事情是要看清楚國際政治的發展、持續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鼓吹失敗主義、整天講說自己會被遺棄、甚至一直去講說中共有多強大多厲害然後美國很弱。了解大國之間的政治角力以及大國的利益所在,我們更能夠知道該怎麼做政策上的調整。
關於阿富汗及中東局勢,我們會再持續做更新與討論。相關的素材會先蒐集在下方。
#看了這麼多的新聞
#實在不得不為所有受苦受難的人們致哀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非傳統安全威脅例子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最新【當言論自由成為祭品——26年《蘋果日報》在港關上最後一盞燈】
「假如夏娃當初不是咬了蘋果一口,世上就沒有罪惡,也沒有是非,當然也不會有新聞。」這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於1995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夕,向媒體述說的辦報理念。當時豪氣干雲的黎智英如今已在獄中,而咤吒香江26年的《蘋果日報》,這份親民主派大報,6月24日正式在政治的打壓下停刊。
內部員工表示,24日凌晨12時後,讀者無法再瀏覽網站內容,將留下一句停刊通知。23日晚上11時,許多讀者將車子停滿在壹傳媒大樓外周邊,聚集的人群以手機的燈光來送別《蘋果日報》。而最後一刊《蘋果》的頭版標題大字寫著「港人雨中痛別,我哋撐蘋果 (我們撐蘋果)」。
■香港言論與新聞自由快速萎縮,親自由和民主派媒體首當其衝
黎智英成立的壹傳媒(Next Media Group)(編按:2015年10月更名為Next Digital Limited),在1990年3月發行雜誌《壹週刊》,在1995年6月20日創立《蘋果日報》,成為香港最暢銷的中文報紙之一,在香港單日最高銷售量有50多萬份。高峰時期在2012年,集團合計約有5,000多名員工。當時它以全港首創的全彩色報紙印刷出版,打著「每日一蘋果,冇人呃到我(沒人能騙我)」的旗號,以大眾化、通俗的語言特色,配以搶眼、煽動的標題,快速拿下香港主流報紙的地位。近年因為黎智英的反共及自由立場,成為香港少數敢於批判北京和港府,同時也鮮明地支持香港反修例運動(台灣稱反送中運動)的傳統媒體 。
香港媒體近年的言論自由快速萎縮,不少做調查性與深度報導的媒體首當其衝。
《報導者》曾採訪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這位長期在香港做調查報導的新聞老將,2014年2月26日在港島遭2名歹徒重砍6刀,當時《明報》頭版的報頭和標題套黑,說那是「香港最黑暗的一天」。劉進圖回憶,2003年後,港媒受到的政治壓力愈來愈大,「2003~2013這10年間,媒體首當其衝⋯⋯一旦你批評北京,批評特區政府,中資機構,例如中國銀行就不在你的媒體投放廣告⋯⋯再後來華資的機構、國際的機構,如果它是重視大陸市場的,它也會迴避在北京批評的媒體投放廣告。」
近年立場親自由派與民主派的媒體,大量流失了廣告。其中香港《蘋果日報》每年投放大量資源報導六四周年、七一遊行等議題,也因而流失了紙本的廣告主,於是轉而在數位上爭取付費讀者。國際媒體關注港媒光譜的變化,2019年《紐約時報》採訪黎智英,當時以「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Jimmy Lai),一個有良心的攪局者」(A Hong Kong ‘Troublemaker’ With a Clean Conscience)來形容他,而當時受訪的黎智英說,廣告主的離開使得《蘋果》每年損失約4,400萬美元(約12億新台幣)的營收。
根據壹傳媒的財報,2011年至2014年財政年度,壹傳媒每年收入超過30億元港幣(約108億新台幣),但2016年後連續5個財政年度,累計虧損19.5億元港幣(約70億新台幣)。而《蘋果日報》的銷售量從最高峰的50幾萬份,到2020年不到10萬份;員工也從5,000多人的高峰,降至2020年9月30日約有2,000位左右的員工(其中香港1,228位,台灣866位),現在員工不多於800人。
雖然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啟後,蘋果日報網站仍是港人追看的主流即時新聞平台,但同時,中國官媒開始鎖定並批判黎智英與他的媒體,《環球時報》就形容他是「大漢奸」、「亂港頭目」、「賣國者」、「被中國歷史唾棄者」。
2020年的5月29日,黎智英曾投書《紐約時報》,文章標題〈我的推文能威脅國家安全嗎?〉(Do My Tweets Really Threate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強調港版《國安法》將終結港人的言論自由,只能說中國政府容忍的話。
■港版《國安法》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搜索《蘋果》編輯室並凍結資金
就在港版《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落地後,8月港警派出上百人警力,對香港《蘋果日報》報館進行大搜查,並援引港版《國安法》下第29條罪行「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拘捕73歲的黎智英;2021年5月,香港保安局凍結黎智英持有的壹傳媒股份,以及黎智英所擁有的3間私人公司於當地銀行賬戶內的財產。
上週三(6月17日),港警第二度封鎖蘋果大樓,再次以「勾結境外勢力」罪名,拘捕包括行政總裁張劍虹、總編輯羅偉光、副社長陳沛敏等5名高層,保安局也在同日凍結壹傳媒集團旗下3間關聯公司、共1,800萬港幣的資產,港蘋即時陷入財政危機,管理層一度向保安局申請解凍銀行資金未果,沒有足夠金錢繼續營運下去。
此外,大量蘋果員工即日辭職,旗下網路平台在今(23)日正式宣告停止營運後,蘋果網站裡的各個頻道,包括《壹週刊》、《果籽》等品牌,在Facebook粉專留下告別聲明,內部人員表示,網站內容將在24日凌晨起全數被移除。但在最後一夜,《蘋果日報》仍堅持印刷出最後一份紙本,數量高違100萬份。
6月18日在香港股市中停牌交易的壹傳媒,在《蘋果日報》停刊後,復牌機會減低。根據《香港01》的報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規則》的規定,若主板上市的公司未能維持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港交所便可根據指引決定是否能將其停牌或除牌;若主板公司因業務運作或資產問題而致連續停牌18個月,港交所可取消該公司的上市地位。有分析指出,在失去主要業務後,壹傳媒可能因業務或資金問題,遭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又或因停牌超過18個月,而被取消上市地位。
■記者、讀者的哀悼,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
「很心痛、很傷心,這幾乎是香港唯一一份,敢於向政府對抗、為群眾發聲的報紙。」朱小姐是蘋果達20年忠實讀者,自倒閉危機消息傳出後,市面捲起數次的搶購潮,她每次都排隊買下一份紙本以示支持。
在《蘋果日報》港聞組工作逾10年的資深記者朗峰(化名)表示,觀察到其他業界同行,在2014年雨傘運動、及在2017年6月立法會議員因宣誓風波被褫奪議員資格後,不少報紙都減少人手、或減少篇幅報導示威或抗議的新聞。他以悼念1989年天安門廣場死難者、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作為例子,「蘋果是願意投放全公司人手和資源去做。由事前的人物訪問,到當天動員及部署等都報導,也到現場朴咪(現場訪問)不同年齡層及職業的市民。」
「以前公司與某些財團或地產商關係密切,不能報導它們的壞新聞,也禁止做反送中抗爭的周年回顧報導,」在去年8月大搜捕後才轉職至《蘋果》的記者心怡(化名)則透露,以前在親建制派的報社工作,經常要「掩埋良心」報導有利政權的論述,而且在反送中運動一周年後,只要是觸碰到「年輕人問題」,即便是軟性角度如「失業浪潮」也成了議題禁忌。她亦強調,針對一些批評香港警方的議題,建制媒體只允許固定同事處理,並大幅縮短文章篇幅,未能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全貌。
「但在《蘋果》,只要你能向上司解釋到故事題目,你都可以做。」她預估到,《蘋果日報》倒閉後,最後一間親民主派的媒體倒下,第四權報導異見、監察及批評政府的空間將愈來愈少。另外,據她收到的行內消息指,不少建制媒體高層即將禁止聘請從《蘋果日報》離職的記者,意圖進一步扼殺記者的生存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表示,《蘋果》正式關閉,意味著最香港會失去一份最敢言的報紙,「因為目前看來,它對政權及北京政府來說,最民主及最具批判性的聲音,」她強調,這一份異議報紙的象徵式死亡,亦預示著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特別是蘋果日報本來的讀者群廣大,代表大多數市民的不同聲音。」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創調查以來8年新低
香港記者協會在今年5月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顯示,新聞從業員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下跌,創調查以來的8年新低。港版《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訂立和實施後,警方持續搜查新聞機構,也讓新聞採訪工作寸步難行。
《蘋果日報》在1995年的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中,有幾段是這麼寫的:
「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尚有兩年香港的政權便要移交了,在這個時候辦報,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在世界的資訊走廊上,香港雖然只是斗室一個,但我們清明通透,時刻與整個世界資訊交流: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世界傳媒注視、受世界輿論監察。在舉世眾目睽睽之下,誰敢貿然對香港胡作非為?
我們有緊扣世界脈搏的靈通資訊網絡,優良的自由法治傳統,無數世界級的人才⋯⋯我們對中國和世界貿易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權衡利害,中國能不讓我們有一個自由充裕的生存空間?」
在下了連場暴雨後的晚上,《蘋果日報》在香港關上最後一盞燈。被關閉的命運,映照26年前的創刊詞,難免令人感傷。中共與港府連番打壓香港的新聞自由,有良心的媒體與新聞人已難有棲身之所。(文/李雪莉、金蕊;攝影/陳朗熹)
★閱讀並分享報導完整版:https://bit.ly/3d8ZMmw
#香港蘋果日報 #港蘋 #壹週刊 #壹傳媒 #停刊 #香港 #民主派 #中共 #港府 #新聞自由 #港版國安法 #AppleDaily #HongKong #我哋撐蘋果 #最後一夜
★事實從未如此重要,記錄關鍵時刻,#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非傳統安全威脅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奧斯卡終極預測 23獎逐項脈絡解析】
因疫情影響而延後舉行的第9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終於要在(台灣時間)明日早上揭曉得獎者。本屆奧斯卡為近代史上最長的奧斯卡獎季,也因為放寬報名限制,讓本屆劇情長片報名件數來到 366 部(50年來最高),記錄長片也來到 238 部的新紀錄。可見電影未死,只是觀影方式又更加多元了。
時勢所趨,又加上疫情影響,串流的崛起在本屆又更加明顯:Netflix 入圍 35 項、Amazon 入圍 12 項等,Apple TV+ 也憑《怒海戰艦》與《Wolfwalkers》獲得他們的第一批奧斯卡入圍。奧斯卡會員在本季獎季,也大幅減少實體聚會與放映活動,大部分會員都在家透過奧斯卡官方串流平台觀賞入圍作品。這類型的宣傳與評獎型態,將如何影響得獎名單,會是本屆的重要看點。
在預測奧斯卡時,要謹記在心的是:這只代表美國影藝學院的最大公約數,且得獎並非一定代表品質保證。而且,每年電影那麼多,要得獎的前提是要有夠看過。但無論如何,確實也可以從這個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勾勒出過去一年(美國為主)影壇的大致面貌。
今年奧斯卡共入圍41部長片、15部短片,除了《獨一無二的伊凡》之外(我預計今晚看完它),我已幾乎全數看完。畢竟要預測什麼的,最終還是必須回歸作品本身。以下預測為我個人主觀判定,2018 年我曾預測中 23/24 個獎,但去年我只預測中 16/24 個獎,所以我說的也不一定準,好玩就好不必太過認真XD
事不宜遲,就讓我們馬上進入奧斯卡全數 23 個獎項的逐項分析與預測,同時附上私心名單(每年警語:預測不代表最好、也不代表個人最喜歡)。至於獎落誰家,就讓我們明天一起鎖定奧斯卡頒獎典禮囉!(據說今年頒獎典禮的製作人——知名導演史蒂芬索得伯格,會把採用每秒24幀、寬銀幕比例,將整個頒獎典禮拍成一部電影,敬請期待!)
-
【最佳影片】
預測:《游牧人生》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最佳影片是最難預測的獎項,因為他是唯一跟其他獎項採取不同計票方式的獎項。所有其他獎項皆採用簡單多數決,而最佳影片則是請投票會員依喜好排序,並透過加權和重新配票等演算法,最終由一個一致獲得最大共識的影片脫穎而出。
因此,在思考最佳影片得主時,與其「僅有部分人士強力支持」,更重要的事「所有人均一定程度的欣賞」。在這樣的脈絡下,評價偏向兩極的《花漾女子》可以先剔除,再來則是聲浪較微弱的《曼克》、《靜寂的鼓手》、《夢想之地》。《父親》和《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亞》都是晚期上映口碑還在累積的狀態,就看投票當下是否達到高峰。
但最終我認為這應該是《游牧人生》和《芝加哥七人案》之爭。《游牧人生》自從威尼斯影展就保持領跑地位,然而過去一段時間並沒有太多威脅它地位的負面新聞或其他聲勢更強的作品。而在疫情與隔離的時代,《游牧人生》講求孤寂和與他人連結的主題,或許更能撫慰人心。
雖然片型並非以往好大喜功的奧斯卡餌,但《游牧人生》已經把所有可以拿的前哨獎(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都拿下了,甚至摘下製片工會獎(唯一與奧斯卡最佳影片採相同計票方式的獎)。
而若有一部片有翻盤機會的話,我猜是《芝加哥七人案》。該部片比《游牧人生》又更為大眾向,且其快節奏在小螢幕上觀賞也有優勢。或許會重演《幸福綠皮書》擊敗《羅馬》的那年,就看頒獎前段《芝加哥七人案》是否拿下劇本跟剪輯獎了。若是,那《游牧人生》就要當心了。(但我仍然覺得還算蠻穩的)
【最佳導演】
預測:趙婷,《游牧人生》
私心:趙婷,《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Regina King, 《邁阿密的一夜》
獎季前夕,誰也無法想到《游牧人生》這麼低調樸實的拍攝手法,可以一路闖到奧斯卡。今年的導演獎大概是整場最沒懸念的獎。從影評人獎到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導演工會獎,趙婷本獎季已橫掃五十幾個導演獎,而且完全沒有對手。趙婷是史上首位入圍的非白人女性,若得獎也將締造歷史,在此先祝福她。
【最佳男主角】
預測:Chadwick Boseman,《藍調天后》
私心:Anthony Hopkins,《父親》
本該入圍:Mads Mikkelsen, 《醉好的時光》
原本 Chadwick Boseman 一路過關斬將勢如破竹,結果在奧斯卡前夕,《父親》的 Anthony Hopkins 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影帝、《靜寂的鼓手》Riz Ahmed 拿下獨立精神獎影帝(雖然這個不是業內人士選的,不必太在意)。瞬間這成了一個追得非常緊的競賽,若《父親》的氣勢真的後來居上,而太多人抱持著「雖然黑豹應該會贏,但我私心支持安東尼」的想法的話,安東尼摘獎也不是不可能。但,我還是要賭 Chadwick Boseman 在美國影壇的好人緣,應該可以讓他把握住這唯一一次的影帝機會。
【最佳女主角】
預測:Carey Mulligan,《花漾女子》
私心:Frances McDormand,《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Jasna Đuričić,《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本季最難預測的獎,也是大概本世紀最不分軒輊的影后爭奪戰。《花漾女子》Carey Mulligan 拿影評之選獎&獨立精神獎;《藍調天后》Viola Davis 拿演員工會獎;《游牧人生》Frances McDormand 拿英國影藝學院獎;《United States vs. Billie Holiday》 Andra Day 拿金球獎... 簡直是大混鬥!但我超愛這樣的戰局,除了《女人碎片》Vanessa Kirby 提早出局外,其他四個人誰拿獎都不意外,也都實至名歸。
撇除表演本身,Viola Davis 在好萊塢演員圈內人緣超好,若給他將會是史上僅第二位黑人影后。然而這個原本勢在必得的氣勢,似乎也有一點被 Andra Day 分去一些票源。而 Frances McDormand 則是最後竄出,在英國影藝學院獎摘金(穆里根甚至沒有入圍)。
保守的選擇會是押《游牧人生》Frances McDormand(若《游牧人生》也拿最佳影片,則她將超越梅莉史翠普,拿下生涯目前共四座奧斯卡),聰明的選擇會是押《藍調天后》Viola Davis(誰快給她一座影后!),但想要大膽一點的話,我寧可押成就整部電影(沒有她的爆炸性演出,整部片就不成立)的《花漾女子》Carey Mulligan。況且穆里根一座小金人都還沒拿,可否請前輩們先讓一下?
【最佳男配角】
預測:Daniel Kaluuya,《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私心:Daniel Kaluuya,《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本該入圍:Bo Burnham, 《花漾女子》
這是四個演員獎項中最無懸念個一個。Daniel Kaluuya 已經拿下金球獎、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演員工會獎的最佳男配角。除非奧斯卡會員特別愛《芝加哥七人案》而投給該部片的演員代表 Sacha Baron Cohen,不然 Kaluuya 應該可以提早想得獎感言了。
【最佳女配角】
預測:尹汝貞,《夢想之地》
私心:Olivia Colman, 《父親》
本該入圍:Julia Hart, 《艾瑪》
《夢想之地》最好的部分大概就是尹汝貞飾演的奶奶。而若要獎賞這部片,這裡也會是絕佳的(唯一的)機會。原本可能擔心西方影人不熟悉尹汝貞,但演員工會獎和英國奧斯卡都給了她(而且他的得獎感言也圈了不少的粉),我想應該已經沒什麼問題。Glenn Close 雖然持續虎視眈眈,但我想連他自己都不希望以《絕望者之歌》拿下奧斯卡作為她的歷史印記。
【最佳原創劇本】
預測:《花漾女子》
私心:《花漾女子》
若按照傳統來看,艾倫索金的劇本幾乎是從未失手。然而,《芝加哥七人案》在編劇工會獎和英國影藝學院獎雙雙輸給了《花漾女子》。再者,兩部片都是由導演身兼編劇,而卻只有後者有入圍最佳導演。顯然奧斯卡會員更喜愛《花漾女子》多一些,往常他們也喜歡鼓勵那些更獨特、標新立異的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預測:《父親》
私心:《游牧人生》
理論上安全牌應該是《游牧人生》,但英國影藝學院獎給了《父親》,可見這部片在最近聲勢大漲。我認為奧斯卡也鍾愛《父親》,若最佳影片跟導演注定要給《游牧人生》,那麼男主角或劇本可能就會分一個給《父親》,其中又以劇本更有機會一些。
【最佳剪輯】
預測:《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棕梠泉不思議》
往年來說,奧斯卡剪輯喜歡給那種高動感、快節奏的剪輯,像是《賽道狂人》、《波希米亞狂響曲》。而剪輯獎在過往又跟音效獎往往綁在一起,因此今年的兩大競逐者就是《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和《靜寂的鼓手》(除非《游牧人生》或《父親》的最佳影片支持度比想像中高)。前者在眾多配角和事件之快速間輪轉切換的俐落剪輯應該會更加吸睛。
【最佳攝影】
預測:《游牧人生》
私心:《游牧人生》
本該入圍:《我想結束這一切》
《游牧人生》攝影師 Joshua James Richards 是導演趙婷的伴侶,同時也是這部片的美術指導。想起來還真是一對多才多藝的情侶。《曼克》拿到了攝影工會獎,但奧斯卡應該依然會屬意《游牧人生》。除了讓這部片看起來美之外,這部片拍攝上採用大量自然光跟實地取景、高機動性的沿路拍攝,攝影的功勞不容小覷。
【最佳視效】
預測:《TENET天能》
私心:《TENET天能》
視效工會給了《永夜漂流》,但過去這個工會跟奧斯卡的得主重疊率大概只有一半。奧斯卡會員畢竟大多不是視效專業人士,通常會投給比較好大喜功或具有最佳影片相的作品。這當中大概《天能》是最接近的了,同時也已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人之選獎的最佳視效。
【最佳音效】
預測:《靜寂的鼓手》
私心:《靜寂的鼓手》
今年首度將「音效剪輯」與「混音」合而為一,所以沒什麼前例可循。然而當《靜寂的鼓手》光是片名就有 “Sound”,將 Best Sound 頒給他似乎就已經非常合情合理。更何況這部主打逐漸失聰的過程,模擬喪失聽覺的各種耳鳴聲響,拿這個獎也是實至名歸。
【最佳原創配樂】
預測:《靈魂急轉彎》
私心:《曼克》
本該入圍:《天能》
《靈魂急轉彎》該拿的前哨獎都拿了——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之選獎、工會獎。況且又是一部以音樂為主軸、以音樂人為主角的電影。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同樣由 Atticus & Ross 作曲的《曼克》會分散票源,但因為選票上不會顯示作曲家名字,這應該是多慮了。
【最佳原創歌曲】
預測:《邁阿密的一夜》”Speak Now”
私心:《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Husavik”
本該入圍:《歐洲歌唱大賽:火焰傳說》”Jaja Ding Dong”
五位入圍者只有《歐洲歌唱大賽》不是片尾曲,而是有起到劇情關鍵作用的曲子,真希望 “Husavik” 可以拿。然而,通常這邊要得獎都會是最佳影片比較有得獎相者,再加上《邁阿密的一夜》”Speak Now” 的演唱者,同時入圍了最佳男配角,聲勢加成。
《來日同行》的 “Io Si” 奧斯卡苦主 Diane Warren 所寫(已入圍十二次最佳歌曲,尚未開胡)。可惜選票上不會寫她的名字,而且那又是一部義大利片,我猜這次命運之神仍然對她不利。
【最佳美術設計】
預測:《曼克》
私心:《父親》
本該入圍:《Shirley》
《曼克》入圍十項,若不空手而歸的話,這裡是最佳拿獎機會。英國影藝學院獎、影評之選獎、美術工會獎都給了《曼克》,但《天能》也有機會翻盤。
【最佳服裝設計】
預測:《藍調天后》
私心:《艾瑪》
本該入圍:《花漾女子》
這要跟最佳妝髮一起看。整個獎季《藍調天后》與《艾瑪》都持續較勁,但《艾瑪》聲勢始終起不來。《藍調天后》的服裝和妝髮設計,已經接連拿下影評之選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甚至工會獎也沒缺。該拿的獎都拿了,實在沒理由會在奧斯卡典禮上爆冷。
【最佳妝髮設計】
預測:《藍調天后》
私心:《皮諾丘的奇幻旅程》
本該入圍:《芭樂特續集電影》
如上。不過真難想像一部沒能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最終可能會拿到至少 3 項奧斯卡獎。《皮諾丘》厲害歸厲害,但太少人看那部片了。
【最佳國際電影】
預測:《醉好的時光》
私心:《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本該入圍:《親愛的同志》
當《醉好的時光》入圍最佳導演時,這個獎項就塵埃落定了。《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吃虧在整個獎季都沒有發行商購入,來不及做宣傳和映演活動。雖然目前口碑看起來《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的評價更佳,但《醉好的時光》會是一個眾人選擇之下的合理結果(而且也沒什麼不好,兩部都是好片)。
【最佳動畫片】
預測:《靈魂急轉彎》
私心:《靈魂急轉彎》
這大概是今年數一數二好預測的獎項。《Wolfwalkers》是唯一的對手,但那部愛爾蘭手繪作品,真的沒有那麼多人觀看(除了影評人獎之外,整個獎季沒有打敗過《靈魂急轉彎》)。而平心而論,我依然覺得《靈魂急轉彎》不論是在技術層面或敘事層面都更佳完整(甚至太過工整)。
【最佳紀錄片】
預測:《我的章魚老師》
私心:《談》
本該入圍:《新世代公民》
原本影評喜好《一場大火之後》跟《談》,但在《我的章魚老師》上 Netflix 後口碑自然發酵,接連拿下英國影藝學院獎、製片工會獎、剪輯工會獎,甚至入圍導演工會獎。這部的崛起堪稱是本獎季的奇蹟,算是非常有機、由下而上推波助瀾、後來居上的神奇例子(原本 Netflix 根本沒在推這部片,而是力推歐巴馬公司製作的《希望之夏:身心障礙革命》)。
【最佳實境短片】
預測:《遙遠的陌生人》
私心:《遙遠的陌生人》
本該入圍:《晚安,迦納》
其實短片才是預測的成敗關鍵。在沒有什麼前哨獎的前提下,真的只能以作品本身的口碑、是否有明星加持,以及背後力推的團隊有誰,來揣摩得主會是誰。
實境短片當中只有《The Letter Room》有大家熟悉的演員 Oscar Isaac,但該部片較沉悶,我不認為會獲得青睞。英國奧斯卡頒給了巴勒斯坦的《The Present》但我認為奧斯卡會更傾向給美國本土的作品。
《Feeling Through》雖然是史上首部由盲聾演員擔綱演出的作品,且題材動人,但以警察槍殺黑人為主軸的《遙遠的陌生人》除了有 Netflix 的易觀優勢,也在 George Floyd 案審判當週發行,雖然傳遞主題的手法稍嫌粗糙,但應該可以獲得不少共鳴。
【最佳動畫短片】
預測:《無論如何我愛你》
私心:《Genius Loci》
本該入圍:《World of Tomorrow: Episode 3》
動畫短片通常由可愛輕巧者勝出,這邊《挖道兔》會是合理的選擇。然而因為《靈魂急轉彎》去年在美國是採串流上線,本短片並沒有綁在一起播出,因此可能沒有皮克斯的加持。南韓片《Opera》更像是美術館會出現的展示品,法國片《Genius Loci》對影藝學院來說應該太怪。
而美國的《無論如何我愛你》容易入口、情感濃烈,且又是美國當地人們普遍有感的校園槍擊議題,透過細膩溫柔的手繪筆觸呈現出如此難以啟齒的沉痛話題。同時還有 Netflix 加持,應該頗有機會拿獎。
【最佳紀錄短片】
預測:《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
私心:《Collette》
本該入圍:《魔術方塊神級玩家》
《不割席》跟《Hunger Ward》看了令人不舒服(無論是題材或拍攝方式),《Collette》其實蠻棒,但或許對影藝學院的人來說,就只是「又一部二戰屠猶電影」。
我猜這邊應該會給溫馨動人的祖孫映照史《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而且這部還有名導演 Ava Duverney 的加持。更何況該部短片的主角,正是影藝學院前幾年才頒予最佳影片的《幸福綠皮書》的配樂家。以洗衣工爺爺和指揮家孫子的日常對話,帶出非裔美籍的另類美國夢縮影,勵志又切合時宜。
-
若是照我預測的這樣頒,那今年應該會是一個蠻分獎取向、雨露均霑的結果,似乎也蠻好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快上 Twitter 奧斯卡官方帳號(@TheAcademy)製作你的專屬預測圖吧!
非傳統安全威脅例子 在 【講座】全球化時代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國際毒品議題時間 的推薦與評價
【講座】全球化時代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國際毒品議題時間:2018/12/13 10:00-12:00 (四) 地點:社管大樓112 講者:張凱銘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看更多>
非傳統安全威脅例子 在 非傳統安全與台灣軍事戰略的變革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由王崑義著作·被引用1次—這樣的界定方式主.要是由於政治權威的需要或學者研究上的便利而來,它所關切的焦點則是.在國家疆界之內所面臨的安全威脅。因此,傳統安全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