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笑話:#誰給錢誰是爸媽!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49120285228047&id=584986081641475
二戰教訓殷鑑太遠,歐洲靠美國庇護,卻一邊拿人民幣,對罪大惡極的極惡政權愈發坐大默不作聲,甚至參與迫害其境內無辜民族,現在這肺炎也算是差不多該開始還債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1257343973256&id=1536493133
歐洲搭便車過太爽太久了...
能搞福利國家,代價是國防支出全部凹美國扛...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12155683629267&id=1291419051
【北約國家被曝國防支出不達標】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78425?full=y&archive
【國際局勢】
很多人不知道美國在德國一直有駐軍,目的是防止俄羅斯入侵歐洲。二戰過後,當時東歐還有許多地方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若蘇聯要入侵到中西歐,關鍵路線就是德國,因此美國協助北約組織在德國駐軍,防止紅軍滲透,這樣持續了數十年。
但現在美國宣佈將從德國大規模撤軍,部分很有可能移防去波蘭,因為現在防俄的最前線已經變成波蘭了,波蘭自己也很清楚這點,為了國家主權,努力發展國防武力,而在前幾年的難民潮,也完全拒絕收難民,就是為了防範俄羅斯藉機滲透,恢復原本蘇聯的勢力範圍。
下面轉錄網路評論:
#美軍的撤軍撤的不是兵
這次撤軍有幾層意義:
1.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再是歐洲要衝
2.德國對英美集團來說不再是「安全保證」對象
3.俄羅斯的威脅性部分消失
4.更大的敵人不在這裏
而政治上的含義是更清晰的。
1.梅克爾政府選擇綏靖中國、而非對立
2.德國不願意花錢建軍
3.美國不爽保護你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4.製造德國內部的各種矛盾,影響政府決策
這個撤軍案如果不能讓德國看清自己的方向錯誤,就會在歐盟內部及德國內部引發爭論。這種「不戰而屈人之策」才是這次美軍大撤軍的真實意義。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829383509619&id=1445957717
在二戰相關的電影及紀錄片中,美軍於諾曼地登陸後,陸續與歐洲盟軍聯手收復被德國納粹侵占的各國領土。長征歐洲的美國大兵常用巧克力、罐頭等軍用口糧來敦親睦鄰,與所到之處的難民或妹子交換情報及肉體,這情節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
巧克力: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甜食,富含熱量及咖啡因、味道濃郁可口,且體積小便於攜帶。小小一口就有助於補充體力,不但可以提神醒腦,亦能舒緩緊張情緒。因此巧克力在二戰期間,也是歐美各國軍用口糧的必備品項之一。
而在二戰時期,在同盟國及軸心國這敵對的雙方,彼此也都出現了一款極具代表性的"軍用巧克力"。
以同盟國來說,手骨最粗的美軍,在尚未介入歐洲戰場時,就未雨綢繆地接洽Hershey's(好時)這家老字號的巧克力工廠,美軍希望Hershey's能夠做出一種以巧克力為主要成分的袖珍型口糧,而且必須符合這幾個條件。1.重四盎司約110公克。2.耐高溫不易變形。3.能夠提供高熱量。4.絕對不能太好吃。
Hershey's的研發部門將可可粉、糖、棕梠油、奶粉、燕麥粉等混合,生產出一款在太陽下曝曬也不會融化,每份還可以提供近1800 大卡熱量的"D口糧"(D Ration)。而軍方高層最擔心的,無非就是怕士兵閒閒沒事就把D口糧當零食吃,真遇到彈盡糧絕的緊要關頭,口袋裡卻空空如也,餓到只能啃草啃樹皮。至於把東西做到不好吃這種神奇的要求,當然不是啥難事!! Hershey's的研發部門不負眾望,生產出這款開業有史以來最難吃的巧克力(孰不知N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有更難吃的香菜口味巧克力上市),不但口感奇差無比,還硬到可以防彈,也正好符合美軍開出的第四項條件。
在二戰後期,Hershey's將D口糧進化為Tropical Bar,主要差異是增加甜味及改良口感,使其更接近一般市售巧克力風味,而T Bar的生命週期延續到越戰及韓戰結束,一直都是美軍的軍糧補給品之一。
維基百科提到,在1940年至1945年間,約有30億條D口糧與 T Bar 配發到世界各地的美軍及同盟友軍手上,但實際被軍方吃下肚的則是不可考的未知數。而包辦美軍口糧裡軍用巧克力業務的Hershey's自此一戰成名,身價翻了兩翻,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大廠。
同個時空,換個背景來看看軸心國。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的軸心國代表,毋庸置疑就是德國。德國人對於巧克力一樣愛不釋手,國內的巧克力產業歷史悠久且發達。與美軍對壘PK的德軍,在二戰時期同樣也推出了一款軍用巧克力來當作補給。
1817年創立於柏林的特奧多爾·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在1935年研發出一款名為"Scho-Ka-Kola"的圓鐵盒裝巧克力。這是一款標榜食用後可增強體能、消除疲勞的機能性巧克力,並在隔年的德國奧運趁勢置入性行銷,並大打廣告宣傳。這款號稱吃了可以一個打十個的機能性巧克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銷量稱霸整個德國。
沒多久,希特勒想併吞整個歐洲的野心再也壓抑不住,他老兄上位後,舉國上下全體動員準備參戰。此時,這間名字實在有夠難唸的特奧多爾·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旗下的產線被國家徵召,用來專門生產Scho-Ka-Kola這款巧克力,以應付德國空軍、傘兵、潛艇組員、狙擊手、破譯員等需要極大專注力及熬夜行動的軍種所需。
Scho-Ka-Kola:顧名思義為德文的Schokolade(巧克力)、Kaffee(咖啡)、Kolanuss(可樂果實),三個名詞取其字頭縮寫,同樣也顯示這巧克力的主要成分:可可粉、咖啡粉及可樂果粉(相似現今的可樂配方)。這如此簡單的配方對照現今的蠻牛、阿比仔等提神飲料來說,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號稱台灣勞工之光的阿比仔裡頭還有人蔘跟一大堆阿撒布魯的添加物,但在80年前,這塊巧克力已稱得上是非常前衛且有效的機能食品。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手骨粗的山姆叔叔把D口糧跟T bar當作萬聖節糖果在發(還有一個SPAM午餐肉罐頭也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多到吃不完還可以拿來送人兼換炮。而德軍高層卻恰恰與美軍相反,非常明智地操作這甜甜的小東西。這巧克力可不是人手一包的常規配給,除了分配給軍官及上述提到的高階兵種外,反而多用來當作關懷勞軍或提振第一線士氣的犒賞(訣別禮??)。
想像一下在運輸機上準備空降深入敵方的德軍傘兵,這一跳可說是有去無回,此時帶隊的軍官拿出兜裡的紅鐵盒,打開並分發下去,士兵們人手一塊拿起巧克力含進嘴裡,燈亮機艙門開後,喊了一句希特勒萬歲就從飛機上一躍而下。或是,被圍困在敵陣內的突擊兵,死守多日、飢寒交迫,此時收到從天而降的空投補給,拆開其中一個木箱後發現裏頭有Scho-Ka-Kola,這可以解讀成是來自高層的倚重,然而白話一點的翻譯就是:不久黎明破曉、短兵相接時,吃了巧克力之後,你們就自己看著辦吧.......
這一盒巧克力與弟兄們共享,可以用來慶祝大捷,也許是有今生沒來世的最後一口訣別。
Scho-Ka-Kola被當作一種鼓舞軍心的獎勵品來操作,的確非常成功,一個小小的紅鐵盒卻有著無上的尊榮,畢竟有吃過還能活下來阿兵哥,想必經歷過種種生死關。而Scho-Ka-Kola吃下去是否真的有如神助?像開無雙這樣在戰場橫著走?當然不是,這就區區一盒巧克力,富含精神安慰劑的成分,僅此而已。
1945年,大勢已去的德軍,無語問蒼天,只能龜在家中死守,同盟國開始對德國境內實施密集轟炸。這間名字實在有夠難唸的特奧多爾·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運氣就沒有Hershey's巧克力工廠來得好,很衰小的被轟炸機夷為平地,直到50年代才恢復產線。
這款極富故事性且外觀寯永的Scho-Ka-Kola至今仍有量產,傳統配方依舊不變,吞下肚的每一口巧克力都是懷舊與歷史,不過在Scho-Ka-Kola的官網上,絕口不提任何與納粹相關的包裝與資訊。但當年印有出廠年份及納粹標誌的軍用版圓鐵盒,那可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夢幻逸品,在軍事古玩界非常搶手。
這巧克力的提神效果到底如何??我只能保守地說:若以台灣人從小嗜茶飲、咖啡及提神飲料的抗咖啡因能耐來說,真要說有打擊瞌睡蟲的功效,可能要吃上整盒。吃個一塊兩塊,充其量只能當作吃保平安的。
不過,這款巧克力拿來送馬子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假如馬子吃了你送的巧克力,結果睡不著,長夜漫漫、輾轉難眠,增加一些聊天的機會也是不無小補。Scho-Ka-Kola另有一款藍色鐵盒的包裝,乳製品及糖類的含量提高,並降低咖啡粉%數,吃起來有太妃糖鹹甜鹹甜的味道。此外,還曾出現過一款稀有的綠色盒裝,是榛果口味的巧克力,但已經不再生產販售。
以上就是Hershey's及名字實在有夠難唸的特奧多爾·希爾德布蘭德巧克力工廠,這兩家巧克力工廠的小故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844829542218345&id=100000740100308
【回顧】
一「歐洲議員大讚台灣是偉大國家!痛批習五點不是統一根本是併吞」
一「力挺台灣!歐洲議會決議籲全力遏止中國武力挑釁台灣」
一「歐議會挺台! 議員重批中共霸道扼殺台灣」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04481139691962&id=584986081641475
韓戰 紀錄片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導演專訪【《鬼怪與懷孕的樹》:不只讓基地村慰安婦被看見,更成為自己故事的主人】
韓戰後,在美軍屯駐基地周邊聚集提供性服務的產業鏈、供人食宿的「基地村」,收入佔當時韓國美金外匯來源約1成。只是,韓國社會普遍將二戰時日軍慰安婦認定為軍方性奴隸;而基地村則被認為是民間「自行發展」的營運模式。
雖有出面控告韓國政府的基地村婦女指證,當年韓國生活極度貧困,她們賣淫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韓國政府政府積極「協助」賣淫,設立免稅區、教育「基地村慰安婦」們禮節、取悅美國駐軍…,但韓國大多數人仍不認同基地村慰安婦。
朴人順是其中之一,自述年幼被父親丟棄,生年不詳,名字是老鴇買來的假身份。在懷孕期間嫁給美籍丈夫,欺騙對方孩子是他的,如今兩個孩子遠在芝加哥,她則返回韓國基地村生活。
該怎麼讓這群女性被看見、被理解?2000年起關注基地村慰安婦處境的朴勁泰與金東鈴,再投入倡議、志工與紀錄行動後,開始思考除了用影像側寫她們悲慘與痛苦經驗,有沒有更多可能?
因此他們在《鬼怪與懷孕的樹》嘗試模糊虛構與紀實的邊界,讓朴人順是被記錄者,也是創作者;以學者研究、真實事件為基底、朴人順的畫作與幻想為核心,呈現帶有奇幻色彩、鬼魅般的真實故事。
「我們都希望可以跟被攝者一起呼吸,讓他們主動參與紀錄片創作。」朴勁泰表示,所有的紀錄與創作,不只是要喚醒社會對歷史的健忘,更是質問社會、進而省思這樣的歷史如何被形成。
#延伸閱讀【報導者 X 2021TIDF專題:人間的革命進行式】https://bit.ly/2Q5vNUv
TIDF場次資訊:https://www.tidf.org.tw/zh-hant/films/91044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 TIDF
#報導者 #基地村 #韓戰 #美軍 #韓國 #慰安婦
韓戰 紀錄片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電影《十二夜》金句: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
文章日期:2021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這場COVID大流行已困擾全球超過一年,確診人數已近1.5億,死亡人數更已超過了300萬。因為COVID具高度傳染性,所以前所未有地,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疫情前無法想像,可形容為嚴重影響個人自由的所謂「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制聚會人數和時間,情况嚴峻的時候,甚至戒嚴和封城,國際旅遊更接近全面停頓!
過去一年多,我們恍如生活在一套反烏托邦科幻災難電影中,生活模式出現巨大變化,口罩已成為法律下的必需品,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簡稱WFH)已成為很多工作崗位的一部分,連學生都同樣在家上學。夜生活更早已變成遙遠矇矓的記憶,連上電影院這個百年人民習慣都已瀕臨「絕種」。近日在Netflix上,見到電影中所有人不戴口罩、自由聚會時,反而有種不現實,或者在看歷史紀錄片的感覺!
疫情持續逾年 生活模式變化大
全人類的寄望是科學,希望能盡快成功發展出有效疫苗,各國領袖告訴我們,到時就可回復到從前的「正常」生活。慶幸皇天不負有心人,全球各地科學家們全力以赴,破紀錄地不到一年已研發出多種不同技術的疫苗,並且開始為數以億計的人民接種。
漫長黑暗的隧道,終於出現一點曙光!但這是隧道盡頭的陽光,還是迎頭而來的火車頭燈光?美國人永遠最樂觀,雖然死亡人數已恐怖地逼近60萬,比二次世界大戰加越戰加韓戰還要多,但隨着加速接種疫苗,經濟重開的步伐也在加快,有些傳媒更自我安慰式宣布美國治疫反超前中國,已取得勝利。中國總確診才10萬不到,死亡人數不到5000,美國勝利?有點誇張無稽吧!
美國人特性就是什麼都不管,非常愛國,所以永遠偏頗、永遠雙標、永遠扮作樂觀、永遠虛偽,最擅長「Do bad, feel good, and say GREAT!」 短期內這種超樂觀態度,加上無限QE和數萬億財政刺激,對經濟反彈確有幫助,股市就更不用說,不斷創新高,直到今周才稍為歇息。
中國短命牛市 無助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中國內部經濟早已重開,內地飛機乘客量已超越疫情前高位,第一季度GDP增長了破紀錄的18.3%,但仍稍遜部分人預期。中國更不接受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對全球央行的(越權)建議,不用擔心通脹,過早收水反而不美。中國反而決定對着幹,採取逆周期貨幣政策,提前收水,但又沒有財政上減稅作平衝;再加上嚴打幾乎所有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中國股市又再次成功打造又一個短命的牛市,對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發展健康資本市場,中國科技龍頭走出國際跟美國Big Tech的競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大業,則毫無幫助。
不過,大流行是否真的會很快就成為過去呢?我們當然都希望盡快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我已完成兩次疫苗注射,除保護個人和家人健康外,亦在期盼關口重開,可以再次出外旅遊。
但不幸這個美夢有3個相關的大問題,第一就是始終疫苗產量有限,不可能馬上替全球78億人同時接種,今年內如全球接種人數接近20億,已非常不錯。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異常自私,違反人道,超越種族滅絕的缺德囤積疫苗行為。「Charity starts at home」,先照顧自己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訂購自己國家人口比例4至5倍的疫苗,導致發展中國家無法訂購嗎?發達國家中,平均25%的成年人已接種了最少一次疫苗,美國更已超過一半,但在近100個貧窮國家,500人之中,不到1個人曾接種疫苗!
早前美國曾召開所謂「四方安全對話」(QUAD,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峰會,又是討論如何對抗中國崛起,唯一稍為正面的結論是計劃在兩年內,為亞洲提供10億劑疫苗,主要倚靠印度號稱全球最大的疫苗產能。但會後不到兩周,印度疫情轉趨嚴峻,宣布馬上停止所有疫苗出口,即刻打了美國嘴巴!
西方食相這麼難看,真的難為他們還好意思指控中國願意跟全球分享疫苗的偉大人道救援行動(至今超過7000萬劑,送到超過60個國家,遠比世衛領導的COVAX計劃為多),為別有居心的所謂「疫苗外交」。這個指控比誣告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更荒謬,更暴露西方自己的醜陋?
西方囤積疫苗 增「病毒變異」機率
西方的殘忍和自私,更間接導致第三個問題,就是病毒的變異。病毒不算是正式的生命,只是一堆雜亂的RNA,唯一目的是攻入宿主身體,倚靠宿主細胞替它不停複製病毒。過程經常「出錯」,這些錯誤成為所謂的「病毒變異」。愈多人受到感染,就愈多出現變異的機率。所以當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得不到足夠疫苗,一旦出現大爆發,肯定亦將出現多種變種病毒。不是每個變異都一定重要,但某些變異可令病毒變得更致命,有些則可提升病毒傳染度。
不幸COVID病毒正朝着最不好的方向變異,近月出現的主要變異病毒株,如英國、巴西和南非的,傳染度比原來(原種R0已高達5至6)的高出50%至70%,但致命率又完全沒有降低,甚至更上升了一點。大家可能有錯覺致命率上升比傳染度上升更嚴重,但其實相反,英國傳染病專家的研究顯示,假如致命率上升50%,總死亡人數亦將上升50%,是線性關係,但假如傳染度上升50%,總死亡人數將上升非常恐怖的10倍,是個exponential的關係!
我不是專家,亦不清楚此疫情預測模型的假設,但邏輯上似乎有點問題。假如某地方毫無社交隔離政策,採取所謂群體免疫的自由政策(瑞典之前接近,但已改變),同時假設沒有疫苗,那麼理論上,傳染度更高的變種病毒,將更快感染大量人,直至到達群體免疫臨界點,如R0是8,即約87.5%。但到最後,如IFR仍維持在約1.5%,那麼總死亡人數只應比原來R0是5,臨界點為80%的原種病毒略高,不可能是10倍吧!
所以此恐怖預測,肯定有很多有關社交隔離措施的假設,或者亦包含一些醫療系統因面臨太多疫症而崩潰,死亡率飈升的假設,亦可能是針對某個時間點的預測。
只看美英新聞 或有錯覺全球疫情好轉
很多人整天看美英新聞,可能有錯覺全球疫情正在好轉,幸而近日連香港疫情也在改善,但如果大家看清楚全球情况,不幸地其實疫情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尤其印度、巴西,正在加速惡化。今年1月後,美英等原來重災區開始接種疫苗,所以全球每日確診人數曾大幅跌至40萬不到,但最近的7天平均確診人數已超越1月高位,升至78萬,更無減速迹象。死亡稍為滯後,7天平均死亡人數已反彈至約1.2萬,仍未超越1月底的約1.4萬。未來數周非常關鍵,將證明專家的恐怖預測會否成真,確診宗數和死亡人數加速上升,打破之前所有紀錄。
此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不止影響疫情嚴重地區,亦關乎接種疫苗率相對高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和現在活在非常清潔和安全「氣泡」內的中國。因為根據研究,現在可算第一代的疫苗,對變種病毒的防禦有效性,比對原種的低很多,即使輝瑞(Pfizer)及BioNTech,對原種有效率高近95%,但對南非變種的有效率大降90%,即只約完全不及格的10%。近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和輝瑞CEO,已呼籲所有人未來將需要每年接種新調製的「booster shot」。
明顯COVID已由本希望是一次過的「大流行」(pandemic),演變成長期的風土病(endemic),但又同時仍然是大流行!更差的是最初時,很多專家認為COVID的變異速度比感冒慢,所以較容易控制疫情,但現在證明不是,變異速度絕對算快,且比想像中更快「擊敗」疫苗,甚至能避過以為最準確的PCR測試,愈來愈長的隔離期,連21天都可能不足夠!COVID病毒有點季節性,但不算明顯,去年夏天,北半球的疫情仍非常嚴重。
不少人料已戒掉「旅遊毒癮」
最後,人類仍需繼續生活下去,無論多麼不想,但仍須接受現實。我承認大部分人已感受「疫情疲勞」,症狀類似創傷後壓力症(PTSD),有種豁出去,不管一切後果,想回復原來生活模式的衝動。我相信部分回歸正常生活,包括旅遊是有可能的,但回復100%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有50%已不錯。商務旅遊肯定減少最少一半,個人旅遊的頻率較具爭議性,有多少人將成為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信仰者,變得更崇尚及時行樂?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到COVID的出現,或是地球反擊戰的一部分,提醒我們不應罔顧地球健康,高碳排放生活模式導致全球暖化,飛行旅遊的「罪孳」尤其深重,因此醒覺而減少旅遊?另外,不少人可能亦享受較休閒、更健康,較少飛來飛去的生活。
即使有了疫苗,亦不見得全部人積極搶先接種,部分原因是仍未通關。但我認為亦有不少人已成功戒掉「旅遊毒癮」,似乎回答了電影《十二夜》內的金句問題:「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唔可以係屋企瞓覺?」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到三代前,絕大部分從未坐過飛機,可能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自己的城市或農村。他們的生活質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真的比現代人低很多?莫講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互聯網,都有智能手機,不用是諸葛亮,都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即使到處旅遊,大部分人不也只是在低頭望手機?
(中環資產持有Netflix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9118362905&issue=20210423
韓戰 紀錄片 在 NHK纪录片朝鲜战争停战50周年-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NHK纪录片朝鲜战争停战50周年. 541 views · 5 months ago ...more. NHK纪录片. 1.29K. Subscribe. 1.29K subscribers. 2. Share. Save. Report ... ... <看更多>
韓戰 紀錄片 在 韓战真實历史REAL Korean War 的推薦與評價
10分鐘講完韓戰(朝鮮戰爭)【搞歷史020】. 蒟蒻講幹話 · 1:01:21. 朝鲜战争记录片3. 聊聊那些事的伟铭 · 4:28:58 · 全网最完整,高清纪录片《残阳如血—朝鲜战争的记忆》共十 ... ... <看更多>
韓戰 紀錄片 在 韩战 的推薦與評價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朝鲜战争纪录片, 第二集,首战告捷, 第2集(共12集). Tiger King · 48:36.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朝鲜战争纪录片, 第三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