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宣虎《抓住幽靈》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的演員需要好戲、好角色、好包裝。
金宣虎因為《Start-Up:我的創新時代》爆紅之後,我回頭看了他2019年擔任男主角的《抓住幽靈》,女主角是文瑾瑩(文根英),金宣虎飾演在地鐵警察隊任職的班長,個性膽小怕事有點孬,愛上女主角之後才逐漸激發勇敢跟暖男的一面。
先講重點,這部戲如果沒有金宣虎,我早就棄劇了。劇情一開始以地鐵連環殺人案導入,非常引人入勝,但後來你根本可以輕易地猜到兇手是誰,對於編劇一再反轉劇情就會感到很浪費時間;其次是文根英,她小時候可是《藍色生死戀》裡可愛的小恩熙啊!長大後沒有變成宋慧喬沒關係,但要當吸引男主角的女一,太胖跟頭髮壞掉就是不可以。
我從第一集開始,就被她筆岔的瀏海跟八字眉一號表情搞到頻頻出戲,而且她的角色毫不吸引人,菜鳥女警卻橫衝直撞,這樣還能電到金宣虎,實在是太沒說服力了。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讓她可憐一點博取同情分,中段之後女二開始欺壓女一,女二長相跟角色更顧人怨,Gosh!
這部戲我最喜歡的,是親情部分的描述:金宣虎與失憶母親之間、罪犯母親與兒子之間、警察廳長與女兒之間、雙胞胎姊妹之間。你會發現,親人可以為彼此無止盡地付出、失去生命都可以;你會發現,當愛遇上礙,儘管那麼令人無能為力,但愛不會消失。
後來我去查維基百科,才發現原來我還看過金宣虎和曹政奭合演的《Two Cops》(台譯:我的鬼神搭擋),他的角色是一個天才詐騙師,卻和有「地獄使者」之稱的警察交換了靈魂,戲中他非常討喜可愛,你要說他是壞人(畢竟飾演騙子),屌兒啷噹ㄎㄧㄤ ㄎㄧㄤ 的,他其實心懷良善,當時我就覺得這個男生蠻帥的,已經喜歡他大過曹政奭,但可能因為曹政奭的資歷、咖位超前太多,金宣虎就是很明明白白的男二,看完我也沒記住他的名字,甚至到《Start-Up:我的創新時代》初期,我還是沒有想起這個人。Why?
我想是包裝。這三部戲,金宣虎的長相沒變(你知道的,有些韓星下一部戲不見得長得跟上一部戲一樣),角色呈現倒是有不少共同點:暖、痞、諧。但《Start-Up:我的創新時代》中的高富帥滿足了平凡男女對他的幻想,一套又一套的時尚裝扮,把他的星味襯托出來了,原來,他不只是一個好看的鄰家男生。
韓流從不缺好看的明星:2016年朴寶劍、2017年朴炯植、2018年丁海寅、2019年金材昱、2020年金宣虎。有好戲、好演技、好角色、好包裝,星光的熱度才能延續,這是一場持久戰。
#金宣虎 #我的新創時代 #抓住幽靈 #朴寶劍 #朴炯植 #丁海寅 #金材昱 #曹政奭 #我的鬼神搭檔 #文根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片來源 徐紀琤臉書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簽書會七月十四日1400MLD台鋁書屋 甄珍,本名章家珍,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於北平市,台灣和亞洲影壇享譽盛名的著名女演員,紅遍台港、日韓、東南亞等地的台灣第一代國際巨星。 其清新脫俗、絕美出眾、傑出演技;更難得的是親切自然、...
「韓良憶維基百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我是吳小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Zass17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韓良憶維基百科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韓良憶維基百科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韓良憶維基百科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韓良憶維基百科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台灣戲曲中心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台灣戲曲中心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台灣戲曲中心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慎入,但如果隊歷史教育有興趣的,那就需要來瞧瞧。
對於高中不再用編年史上歷史課,我其實蠻贊成的。畢竟現在高中課本不過就是國中課本的深化版,已經學過的東西再學一遍,其實對於學生來說,吸引力自然下降,很容易有倦怠感。
(說一個不值得學習的經驗,我在高中時期,看到課本跟國中大同小異,重點是裡面的知識我都懂了,所以我高一跟高二的歷史課索性都睡覺去了,因為真的沒意思。)
但依照教授所言,高中以後改用專題,而平均一個專題只有2堂課可以教......
這沒能解決授課時數不足所以被逼得趕課的現況呀!
趕課,代表老師上的辛苦,而且往往覺得不能完整的教授歷史內容;學生也被逼得痛苦,而且面對被縮減的課程,往往搞不懂時代或是事件間的邏輯連結,因此跟歷史內容脫節;一句話:雙輸雙慘。
當然,課本內容已經訂好,所以咱們這些第一線老師也只能認命來教,但具體狀況如何呢?
我其實不表示悲觀(因為還沒做,沒必要先唱衰),但真的希望在第一年執行之後,教育第一線的狀況能良好的傳遞到政策制定者手中呀。
我對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的一些憂慮
(文長! 慎入! )
歷經多年波折和醞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終於在2018年十月由教育部拍板公布了。課綱擬定茲事體大,研修小組辛苦費心,不在話下。但從關切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說,大家仍應多與新「歷史課綱」良性對話,這種論辯互動為的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相信這才能使歷史教育不斷往前邁進。
我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這次新的歷史課綱有個亮點,也是我認為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籌劃,那就是將「探究與實作」這個元素納入了課程中。我相信此一規範會改變歷史教學現況,無論影響是大是小,中學歷史教學的前景必然會有不同。
但是,在欣喜於歷史課綱加入了新的精神、促使教師有機會稍稍擺脫習慣的「傳授灌輸」並帶領學生朝向探究之餘,也對其中若干規劃頗感憂心,我看到了教科書編輯、教師教歷史、學生學歷史可能面對的困難與限制。
國中通史-編年架構、教學景況更嚴酷
國中歷史課程沿襲以往,三個年級的歷史都是採行自古至今的通史架構,從台灣通史、到中國通史、再到九年級世界通史。或有人認為,國中部分改變不大,倒是好事;反正長期以來編年取向下,教師必須時時趕進度的問題早已見怪不怪。但麻煩的是,這次課綱社會科教學時數都縮減了,國中必修歷史比過去少了1-2個學分,亦即三個年級每星期只有一節45分鐘的課程。時間的壓縮,可以想見歷史教師教學壓力更甚於以往。而為了要上完三個領域自古至今的通史,教師「追趕跑跳」式的教學只會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時數減了,通史編年內容理應裁切減少,況教科書又有字數限制,這些條件下編寫成的課本敘述恐怕比以往更加稀釋和簡化,其結果是,教科書會變得更無趣單調,任何史事現象只能兩三行草草帶過,還真比不上「維基百科」!(現已如此,未來會否更為嚴重?)至於國中生能不能因為學過這些通史,而具備三個領域的歷史知識基礎,好為高中專題課程做準備?若對照上述從教科書到教與學遠較過去嚴峻的情況,這恐怕是理想甚於實際的期待。
高中主題多又難、易流於簡化空洞
此次改變最大的是高中部分。和前一輪課綱很不一樣,高中課程採用專題設計、主題方式呈現。台灣史、中國與東亞、世界史三個領域,各有三個範疇及相關主題。這個規劃想必出自一個重要的構思:解決長期以來國高中歷史教學為人詬病的「重複」學習問題。確實,多年來這兩個學習階段無論那個領域都採用通史架構,導致學生在國中學完一輪歷史後到高中再學一次,差別只在前後所學內容多少而已。新課綱把通史留予國中,高中改走主題學習路線,這不能不說用心良苦。另一方面,高中捨棄通史編年型式,以主題編排課程,或基於此一理想:使教學更為聚焦、深入探討,避免如編年流程瑣細無所不包,散漫沒有重心。
主題式課程設計常見兩種型態,一是以時間為軸、針對某個專題在長時段中的流變。這種專題「發展史」,旨在讓學生掌握一些現象的演進,學習認識變遷與延續的痕跡。第二種型態是在特定時空下選擇若干問題深度探索,著重人、事在短時限內的發展變化,學生可藉以瞭解原因和影響涉及的多重複雜因素。的確,縱長和深度探索兩種主題設計都見於新的高中課綱,甚至可說,這兩種課程型態譜成了此次改革的主調。如台灣史和中國與東亞領域的「移民」、「人群移動與交流」屬於發展史,世界史的「文藝復興」、「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是深度探索。然而,這兩類課程儘管是針對編年通史之弊,卻也有需要慎行之處。
試看英國自1970年代以來歷史教育改革運動,同樣是捨棄編年史綱、改採專題發展史如交通史、醫學史、戰爭史,以及深度探索如中世紀的城堡、文藝復興等。但多年的實驗教學,以及1990年代後隨國定課程而普遍施行於中學歷史課程後,引發許多問題與討論。原因出在這兩種課程架構最需要的是充分的教學時間。英國歷史教研者指出,發展史的主題課程,若課時不足,無法呈現變遷的複雜背景,或展示促成變遷的歷史脈絡,一樣會產生「去繁從簡」的困境;如果發展史只是將某個專題孤立而論,仍會步上編年史的後塵:不過就是一些依時間排列的事實、乾枯無意義的組合而已。至於深度探索課題,更需搭配足夠時程,學生始能領會歷史的錯綜曲折。因此,若設計不當、時間不足,可能導致空有主題設計之名,而無歷史探索之實。
回頭看看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程。課綱內三個領域編排形式都同,依次展示:主題-項目-條目-說明。嚴格來說,如台灣史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中國與東亞的「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等「主題」,更該說是「範疇」或者「主軸」。真正展現「主題」意義的是其下各「條目」,如「戰後來台的移民」、「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與特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那麼究竟新課綱為各領域每個學期規劃多少主題?扣除導論,三個領域的條目∕主題各是:台灣史15、中國與東亞14、台灣與世界16。
一個學期多達十餘個條目∕主題,教學時間又是多少?課綱建議每學期各領域、條目課數共是30節,所以每個條目∕主題平均只有兩節、100分鐘。未來教學之緊縮和難處,已可預見。何況各個條目涵蓋面廣、時間縱長,如台灣史「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條目,課綱說明:「多元信仰包括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及原、漢的信仰改宗及其與自身傳統文化的可能衝突。」這顯然是「台灣宗教發展史」,學生必須面面俱到地瞭解多個宗教在台傳布以及引發的文化衝突。範圍之大,只有100分鐘的學習時間。又如中國與東亞領域:「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兩個主題關乎移民於兩個長時段下的宏觀變動。空間範圍則包含中國大陸以及日本韓國。而課綱建議,教學時應針對兩大時段的中國與東亞之間因「戰爭、災疫、商貿或宗教等因素」所造成各種人群的移動,並注意「不同時期因人群的移動所帶來的文化交流與相互影響,包括政經重心的轉移、文化與宗教的傳布」。如此複雜的內容可用的時間為兩節半,約125分鐘。至於世界史,「中古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這些主題同樣是100分鐘。
換言之,新課綱所列數十個條目∕主題,多屬概括性以及跨時空的發展史和專題探究,但課時有限下,這些既廣又深的課題幾乎僅能有100分鐘教學。試想會有多少餘裕讓師生好好思考、深入討論?揣測教科書編寫,大概也只能簡單放入一些「基本」史實,最後可能成了「主題編年史」。而當教師沒有足夠時間介紹各主題所需相關背景知識時,學生可能就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本那些專門陌生的內容。凡此,是否有違原本主題設計、意在深入探索的意義?
歷史科政治化、政治正確取向
新高中歷史課綱另一個必須留意和警覺的是,歷史科政治化以及政治正確的取向。課綱研修小組或許太希望讓歷史與「現在」接軌,但最後卻蹈入歷史不再是歷史的危險。
很多人都關注,高中加深加廣選修課:「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首度納入「轉型正義」課題。其實,這部分應該從更高的視野來審度,也是我認為今版課綱另一個有別於過去之處:若干主題流露出以「現在主義」看待過去的心態。以下僅舉數例說明:
(1)台灣史-「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動」條目。「人權」成為今天人們共識以及衡量是非正義的標準是晚近以來的發展。二十世紀中葉才有「世界人權宣言」問世,而就算有此宣言,其精神普及和具體落實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遑論在此之前。課綱竟要求學生學習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是否意指要採用今人自覺正義的標準來評價過去?
(2)中國和東亞領域-「國家與社會」條目,課綱要求探討「不同類型的傳統政權如何論述其正當性、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協助統治…並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傳統政治結構下人民的可能境遇」。此處是指,要用「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過往那些無論上層下層階級從不認為人民是主體的時代與社會?再如「現代化的歷程」下,課綱兩度強調重心擺在「近代東亞國家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此似意指近代東亞各國都是主動、努力、有意識地「追求」現代化?如是,這毋寧反映著某種「輝格」式的進步觀點。然課綱隨後所舉出的重點卻是要求探討明末、晚清、日本、越南如何「被動地回應」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
(3)世界史-「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範疇下,課綱指示的探究重點為「歐洲文化的遺產,及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建議處理的問題:「1.神話與哲學、基督教傳統與文藝復興的遺產,在型塑歐洲現代性上所扮演的角色」、「2. 對個人、自由與理性等價值的尊重,是民主政治、公民權利發展的重要基礎,探討它們的崛起與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關係,及這些價值在資本主義…上的反映。」這些敘述都有著現在主義的影子,尤其「遺產」(heritage)一詞,讓人觸目驚心。用遺產的角度來決定過去中哪些重要、哪些值得學習,顯示的是以歷史宣揚當代特有價值。亦即學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不是因為它們就是它們,不是因為這些過去有其獨特之處,與今日所行所思差別甚大,故能成為培養理解他者、感知異己的泉源,而是因為它們有些樣貌類似今日,它們「預示」了自由民主的演進,以作為今人珍視價值觀歷史悠久的保證。環顧現今各國歷史教育改革,多半努力要脫除「遺產式」的教學傳統、走往培養神入與理解他者的方向,我們的課綱看來是反其道而行,實令人憂心!
(4)選修的加深加廣課程:-「現在主義」色彩更為明顯。其實,問題不在「轉型正義」、「女性權利」、「性別意識」、「戰爭殺戮」、「國家暴力」該不該納入歷史課,而在於教導這些課題的方式。眾所周知,諸如「轉型正義」、「國家暴力」這些語詞絕非不證自明,其界線複雜模糊,內涵難以確定,價值也多所爭論。好的歷史教學正應該檢視這些語詞的淵源與意義轉變,帶領學生探討各種觀念爭議及其由來。
亦即,歷史學與歷史教學在面對人類各種制度觀念時,都必須從時空的視角、也就是「歷史化」的方式切入思考。即便是西方乃至今日各國所標舉的民主、理性、科學、世俗化、個人主義、國家、人權等等,在歷史學家眼中都是特定∕近代時期的產物,並非古今皆然的鐵律。歷史必須去檢視、理解這些被稱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如何形成以及其中顯現的矛盾、衝突、反轉、弔詭等各種面向,好提供大家反思。
遺憾的是,加深加廣課程的條目與授課建議,多處飄散著濃濃的「道德教誨」氣味,似乎已先在若干議題上畫出一條是非分明的界線,要求肯定、認同。若干介紹文句也立於某一邊發言:「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都有其傳統社會、傳統領域與知識體系,但受到外來者的衝擊,面臨…弱化。」「傳統的歷史書寫一向以男性為中心,以女性為主題的書寫觀點經常受到忽略。」「傳統性別秩序與性別體制看似天經地義,實則與特定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文化相關。」「戰爭不僅造成人命死傷,也帶來心理創傷,並型塑集體記憶。」「現代國家以違反人權的手段對人民施加暴力的傷害所在多有,如何回覆受害者的權利、追求轉型正義的課題亟待討論。」課綱理應有其高度,但這些敘述凸顯出「傳統」與「現在」二元對立、錯與對截然分明,甚至包含著今是昨非的立場。
然而,傳統、現代究竟各是固定的模型或更是一個不斷變動與交錯相融的過程?原住民與外來者、現代及國家的關係會是單一的嗎?如果傳統的性別秩序有其歷史文化起源,現代的性別觀念何嘗不是歷史的產物?「國家」不也曾在過去與現今被寄予厚望,做為個人安全、自由的保障?戰爭的殺戮豈止限於二十世紀?哥倫布及近代殖民國家對外征服同樣殘暴,課綱卻談「大航海時代以來,不同地區的物種交流」。而美國獨立革命戰爭不也被課綱按上「現代國家的建立」、賦予正面的意義?
意義多元化時代、課綱應展現多面向
任何時代、現象的意義從來不是固定唯一,歷史正是要教人看見多元與多面。就算我們在某些方面自覺進步開明,但歷史教學並不在高踞今日正義舞台,俯視過往眾生,予以指點「批判」,而更應引導青年學子學會「理解」當時那些發展所特有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同樣重要的,歷史教學也必須教導學生注意,即使在箝制之下,人仍有其主動性;女性、猶太人或各種弱勢群體在過去時日中縱使受到壓迫性的待遇,總還有些人那麼努力而且成功地求得一些空間,展現了自己,甚至向世界發聲,還可能做出貢獻、影響時代的發展。
歷史要讓學生看到:無論那個時代哪種體制,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環境再如何不利,卻也並非滴水不漏、毫無間隙;個人並非只能是大洪流下的棋子傀儡,人有動能,會力圖突破和超越困境。因此,歷史要展現的一個個過去圖像,不是相較於光明今日的黑暗沈重單一,而是獨特、寬闊與複雜,也是積極而可以引發省思的。如果歷史教學的確具有教育公民的作用,那麼呈現這樣的圖像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整體來看,高中歷史新課綱有其立意良好之處,但也在許多書寫以及預設價值觀上,使歷史處於與教義一線之隔的危境。我們總是期待學生-未來的公民具有「批判」思考,歷來課綱也多把培養「批判」精神作為各科共同的教學目標。於是,我們社會從不缺乏站在自己這邊、以自己為對他人為錯的撻伐之聲。但,我們缺乏的是看見對方這個「人」(不是某個觀點而已)究竟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理解」。這正是歷史理解、或說歷史的批判思考之價值:感知我與他者的差異以及認識差異的由來。而以現在批判過去,恐會逾越了歷史所以為歷史的分際。
誠然,沒有完美的課綱,任何課程標準都是各方勢力競逐妥協的結果。即使如此,我們仍應把課綱視為文本,洞悉其中的假定和可能的問題,除了以此對未來課綱修訂有所期許外,也藉著分析,提醒教科書作者或是教學者謹慎小心,甚而彌補、超越。這樣,我們也就展現了人的動能性!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Zass17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人真事真有事
日本最後一個投降的軍人,小野田寬郎,投降時間1974年3月9日
(以下是維基百科資料)
1944年11月被派遣至菲律賓盧邦島擔任守備任務。美軍攻佔盧邦島後,與三名同僚躲入叢林中進行游擊戰,直到1974年3月10日才向菲律賓警方投降
1944年11月,小野田被派至菲律賓的盧邦島,此時日軍在太平洋的局勢已經岌岌可危。12月17日,第8師團的師團長橫山靜雄中將命令小野田率領部屬在島上展開游擊作戰,並對小野田說:
“玉碎(自殺)是什麼也幹不成的,我們現在暫時撤退,你們到山林裡進行游擊戰,三年或者五年之後,我們將會回來,你一定要堅持到我們回來。在這期間還剩下一個人的話,哪怕吃椰子果也要抵抗,絕對不能玉碎,明白了嗎 ”
1945年2月28日,美軍在盧邦島登陸,日軍大部分不是戰死便是投降。小野田與伍長島田莊一、上等兵小塚金七、一等兵赤津勇一三人一起逃入叢林,繼續頑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軍派遣日本降軍赴太平洋各島勸降,並空投大量的傳單。小野田認定這是美軍的計謀,絲毫不為所動。每天清晨,小野田都會帶著三名同胞爬上山崗,對著東昇的旭日敬禮。他們不斷地移動自己的位置,並偷竊當地居民的菜果、獵捕居民的家禽來充飢,喝河水、雨水解渴。他們甚至將保存曬乾的香蕉充當乾糧,以便維持一定的熱量。但是他們無法獵取太多的食物,因為槍聲會暴露他的戰鬥位置。大雨傾盆之時,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護住步槍、地雷及炸藥,但他們得彼此警惕,儘量保持清醒,以免在睡覺時因體溫過低而死亡。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小野田依然沒有忘記長官交付他的任務─「游擊戰」。每個月,他們都會襲擊軍車,槍殺司機,奪取物資;有時,他們也會出現在村落,射殺當地農民。
1949年,赤津受不了惡劣的環境與身心的煎熬脫隊,隔年6月向菲律賓警察「投降」,菲律賓與美軍因此掌握了潛伏中三人的身分。赤津在投降之後,也參與了勸降的行列;小野田等人依舊不為所動,每天早上依然爬上山頭,向旭日敬禮,等待援軍的到來。
1952年,菲律賓政府不斷地將小野田親人的家書以及日本當時的報紙散播在叢林之中,希望他們三人能夠早日投降。然而小野田始終認為這是美軍的計謀,因為他認為,如果日本真的投降,那他的長官谷口一定會告訴他「任務取消」。
1953年6月, 島田在一次行動中被當地漁民射傷大腿。雖然後來復原,但在隔年5月7日,島田在一次與菲律賓警方的衝突中被打死。
雖然小野田確實閱讀了勸降用的傳單、報紙與家書,但他自行編造出世界觀加以解釋,他認為「日本本土雖遭美軍佔領,但日軍仍在滿洲進行抗戰」,並相信援軍終將來到。他將韓戰解讀為滿洲日軍開始反擊,活動地附近美軍空軍基地越戰期間的頻繁飛機起降則是日軍重返南太平洋之故;勸降用的報紙上日本現代化的現況,更讓他相信變得富強的日本不可能戰敗。潛伏晚期小野田還會利用偷來的收音機收聽日本的賽馬比賽,與最後的戰友小塚猜測勝負以為消遣,並不如一般想像中的與世隔絕。
1972年10月,小野田在附近的村莊埋設了剩下的最後一枚地雷;因爲生銹,地雷沒有爆炸。
1972年10月9日,菲律賓警察部隊得到當地農民的報告,在盧邦島發現了兩個舊日本軍人在山崗上燒稻草。菲律賓警察部隊索特上士等三人連忙趕到現場,兩方爆發槍戰;結果小塚身中兩槍,其中一槍穿越心臟導致其當場斃命、身邊扔著保養良好的38式步槍,而小野田則逃入叢林。日本投降27年後,日本士兵的死亡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日本馬上派人到緬甸、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尋找藏在森林中的日軍士兵。並留下報紙、雜誌,還有小塚在日本的喪禮等消息給小野田。孤身一人的小野田仍決心繼續游擊九年。他甚至計劃以死突擊雷達基地。
1974年2月20日,小野田在叢林中遇到專程前來尋找他的日籍自由探險家鈴木紀夫。鈴木告訴小野田,戰爭真的已經結束了;但小野田堅持必須有谷口義美少佐的命令才願意投降,同時要親自將20餘年來保存良好的軍刀交給天皇。鈴木回國後,幾經波折,找到了谷口少佐,原來谷口已經改名並成了書商。並請谷口書寫一份要求小野田投降的命令。
1974年3月9日,小野田接到了來到當地的谷口親自宣布的投降命令;隔天,已經52歲的小野田身著已經破爛的日本軍服,翻過整個山頭,來到了警察局,放下肩上的38式步槍,說:「我是陸軍少尉小野田寬郎,我奉上級的命令向你們投降。」
小野田在29年的戰鬥當中,一共造成了130名以上的菲律賓人死傷,除了少數軍人、警察外,還有大量平民,許多菲律賓人主張把小野田關進監獄,並繩之以法。但是,由於日本政府的斡旋,後來獲得了菲律賓獨裁者費迪南德·馬科斯的赦免,並允許已經52歲的小野田返回日本。
1974年3月12日,他與鈴木紀夫和谷口義美一起回到日本。
晚年
小野田回國後,拒絕接受日本政府給予他的100萬日圓補償金,後來他將這筆款項捐給了靖國神社。之後,他也婉拒了天皇召見,理由是「天皇陛下說不定會低著頭跟我說『對不起,辛苦你了』吧?我不希望發生這種事情」
在他生活幾十年來,他就一直活在1944年。縱使世界已經不斷的改變,他始終活在二次大戰的年代裡不能自拔。當他回到了現代世界的日本,面對社會的變遷時,他完全無法理解,特別對於日本新憲法中對於軍事行動的限制相當不滿,並且對戰後的日本社會相當不能適應;半年後,他移民至巴西定居,並經營農場有成。之後,他有感於時下日本年輕人好勇鬥狠,便以「為了祖國而希望培養出健全的日本國民」為號召,創立了「小野田自然塾」,於假期指導青少年野外求生技巧,經常往返日巴兩國。
小野田是個典型的受軍國主義教育的日本軍人,晚年他經常參與許多右翼組織舉辦的愛國主義活動。每每聽見日本軍歌時,他總是會激動地直流眼淚。當他接受無數次媒體的訪問,當他被問到如何看待上百名傷亡的無辜農民與破碎的家庭時,他堅決地認為,他身處於作戰之中,不必為這些平民的死亡負責。他一貫的口吻是,「軍人就是服從命令,在不違反國際法的狀況下,我沒有責任」。但是他在1996年捐出了1萬美金給曾經游擊29年的盧邦島的學校當獎學金。
菲律賓前第一夫人艾美黛·馬可斯回憶說:「我在小野田投降後不久同他談了話。他好長時間沒有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當我們告訴他戰爭早在1945年已經結束時,他都驚呆了。他問:『日本怎麼會敗?我幹嘛要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槍?』他坐在那裡,失聲痛哭。」
2014年1月16日,小野田於91歲時因肺炎引起心臟衰竭並發症於東京聖路加國際醫院過世。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片來源 徐紀琤臉書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簽書會七月十四日1400MLD台鋁書屋
甄珍,本名章家珍,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於北平市,台灣和亞洲影壇享譽盛名的著名女演員,紅遍台港、日韓、東南亞等地的台灣第一代國際巨星。 其清新脫俗、絕美出眾、傑出演技;更難得的是親切自然、平易近人、純善和氣;深獲廣大影迷們和眾電影人所推崇,成為大家心目中台灣最資深之永遠的超級偶像玉女巨星。( 維基百科)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
內容簡介
何其榮幸,
我碰上了台灣電影業風華絕美的時代,
有大導演的提攜、藝界同仁的指導,粉絲朋友的支持,
讓我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代的瓊瑤愛情電影女演員。
何其浪漫,我這一生結過兩次婚,
相信這兩位男士都曾深深的愛過我,我也曾愛過他們,
有甜蜜、有浪漫、有感傷、有後悔、有遺憾……
何其感恩,
謝謝這一生所有相遇的人,
你們的善良、美意、疼惜、照顧、愛護、體諒、支持,
我永遠銘記在心!
─甄珍
甄珍,是七○到九○年代台灣以及華人世界共同的記憶。是1960年代電影公司自三千七百多位報考演員中的唯一錄取。藝名甄珍,是大導演李翰祥取其「甄」選而來,萬裡挑一的「珍」寶。
她容貌清麗出眾,氣質非凡,聰慧過人。黃梅調、古裝鬼片、歷史大片、歌舞片、浪漫愛情片、社會諷刺片、社會寫實片、喜劇片……角色類型多元、表演層次豐富,榮獲兩屆亞洲影后,是票房與演技兼具的演員。從影十九年拍過八十五部電影作品,堪稱世界級的紀錄,她演出的作品可說是台灣當年電影的近代史,絢麗而傳奇。
《真情真意:華語影壇第一代玉女巨星甄珍的千言萬語》是甄珍第一次完整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從備受呵護的童年與環境遷移的影響,進入電影圈的機遇與燦爛,從全盛時代到毅然息影的轉折,從對愛情的懵懂到為愛受苦的無奈,歷經兩段婚姻的遺憾與後悔,與台灣近代電影史上重要的導演、資深演員的情誼,以及樂觀面對晚年的豁達與自在……本書寫盡她人生的跌宕起伏、所思所感,是最真性情,最溫暖厚道,最真實的甄珍。
時光會流逝,一代玉女的身影,永誌難忘。
本書特色
1. 看七○年代零負評女神──甄珍,首度細說人生故事──
包括她的家庭、手足、求學、入行、貴人、如何登上國際巨星、難忘的男主角、二秦二林、兩段婚姻、兒子劉子千等,在這本書裡她將娓娓道來。
2.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文藝電影,精采的明星故事、得之不易的200多幅精采照片,回味七○年代美好記憶──
(1) 從參加甄選到成名,甄珍的美麗和特殊的氣質,讓她在影壇得天獨厚,自然散發炫人的光彩。演技也獲得眾人肯定,1971年以《緹縈》、1974年以《冬戀》兩度獲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2013年,入行五十年的甄珍,更獲頒第50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電影界每個時期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二秦二林」之前,就是甄珍的時代,也正是文藝片風靡全亞洲時期,這本書不但是甄珍的個人故事,也讓我們回味那些年牽動無數人青春時光的電影風華,以及那些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巨星光彩。
(2) 全書收錄照片200多幅,包括甄珍從小到大的家族照片、甄選照、電影代表作劇照、巨星美照等等,值得珍藏。
資料來源 博客來網站
20191030 網爆83歲謝賢腦梗去世!《東網》打給謝賢本人,他霸氣說:「喂,我現在在忙呀,不講了,Byebye!」,謝霆鋒經紀人霍汶希也說,謝賢正忙跟朋友吃飯,身體狀況沒問題,感謝大家關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hDUA7Je_mU/hqdefault.jpg)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台灣戲曲中心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戲曲中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臺灣戲曲中心南棟建築則是小表演廳,又稱「黑盒子」的實驗劇場空間,可容約240席座位,舞臺具有單面、雙面、三面 ... ... <看更多>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台灣戲曲中心建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戲曲中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也說明:臺灣戲曲中心南棟建築則是小表演廳,又稱「黑盒子」的實驗劇場空間,可容約240席座位,舞臺具有單面、雙面、三面 ... ... <看更多>
韓良憶維基百科 在 韓良憶維基百科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推薦與評價
從小在祖籍江蘇的父親、台南府城出身的外婆薰 ...,韓邦靖(1488—1523)明代官員、方... 韓良憶弟弟 韓良憶出生 韓良憶二姐 韓良露過世 朱全斌再婚 韓良憶作品 韓良憶美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