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混打:歐洲、加拿大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由於疫苗供應延遲和AZ疫苗所引發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考慮改用不同廠牌的疫苗進行第二劑mRNA疫苗注射。
全球有幾項醫學研究正在測試轉換 COVID-19 疫苗的功效。
英國在5月份啟動了Cov-Boost 的研究,該研究正在研究七種不同的新冠疫苗,在作為第二劑接種時的使用情況。
研究結果預定要在今年8月份公佈。雖然目前為止,還沒有大規模而完整的數據評估,但幾乎所有研究團隊都同意,混打不同疫苗之後,所產生的抗體,明顯要比兩劑都打相同疫苗的人多。
以下是全球已經決定採用這種混打方案國家的整理(按時間排序):
-法衛生部4月9日宣布疫苗混打。
-西班牙衛生部5月19日表示,允許60歲以下第一劑接種AZ疫苗的人,接種第二劑AZ或輝瑞疫苗。
-英國自6月1日開始啟動混打。英國是目前印度之外,Delta病毒傳播最快造成疫情再次升溫的國家,而英國也是唯一第一劑&第二劑都採用國產AZ疫苗的國家。宣布混打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 (NACI) 6月1日更新了有關第二劑混打的指導方針。為第一劑AZ疫苗的接種者提供不同的第二劑疫苗。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6月3日宣布,第一劑接種中國國藥疫苗的人的加強針將提供輝瑞疫苗。
-巴林6月4日表示,無論第一針接種的是哪種疫苗,第二劑可以施打輝瑞疫苗或中國國藥疫苗。
-根據6月4日俄羅斯的RDIF主權財富基金透露,俄羅斯將會開始在阿拉伯國家,試驗結合其 Sputnik V疫苗和各種中國疫苗的混打。
-義大利6月14日宣布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60歲以下人群,可以接受不同的第二劑。
-韓國6月18日表示,由於發貨延遲,大約76萬已經接種了第一劑AZ疫苗的韓國人,第二劑將接種輝瑞疫苗。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4月16日注射了第一劑的AZ疫苗之後,6月22日注射了莫德納為第二劑疫苗。
-歐洲其他准許疫苗混打的國家還包括:芬蘭/挪威/瑞典/丹麥。
唯一目前明確沒有官方建議,支持疫苗混打的是美國,主要原意是因為美國沒有疫苗供需的困擾。
{內文}
*法國衛生部長維宏 40歲。2021年2月9日,成為法國內閣首位接受注射的官員,在此之前,維宏一直拒絕,民選官員可以優先接種。
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由於我屬於50歲以下的醫護人員,我始終堅持要等我的年齡輪到,對50歲以下的人開放的那一天,我才會接受疫苗注射來保護自己。我於是接受了這個施打中心的邀請,注射了第一劑的AZ疫苗。
兩個月後,由於AZ疫苗的爭議依然不斷,維宏親自說明自己將注射第二劑莫德納,來證實第一劑第二劑可以混打的原則。
2021/4/9法國衛生部長 維宏:這個論述是具有連貫性的。我們既然說了,不建議對55歲以下的人施打AZ疫苗,這只是暫時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這是一個謹慎的措施,而不是一個排除性措施。如果您是在55歲以下,我自己也屬於這個類別,在注射了第一劑的12星期之後,您將獲得一個mRNA疫苗為第二劑。這關係到大約60萬法國人,我要他們放心,他們會在規定時間內獲得第二劑注射。
5月3日維宏本人也確認,注射了第二劑的莫德納疫苗。
49歲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也是依年齡順序:沒有官員優先的原則4月24日接種了第一劑的AZ疫苗,這是在全國開打之後的第130天,加拿大安大略省開放了,對40歲以上民眾施打AZ疫苗的資格後,杜魯多才在渥太華的一家藥房接受注射。
加拿大總理 杜魯多:藥房是人們習慣來的地方,他們很自在的來到這裡,這是很大的差別。
43歲 法國總統馬克洪,一直等到6月1日才獲得接種第一劑,因為這是向所有18歲以上的法國人,開放疫苗接種的日子。
馬克洪於2020年12月17日確診,七天之後總統夫人也確診感染。根據醫師建議,馬克洪夫婦將只需接種一劑疫苗,並且在感染後3到6個月期間完成接種,總統夫婦並沒有說明注射了何種疫苗。
66歲 德國總理梅克爾,曾經在公開場合出現全身顫抖,健康情況一度引起廣泛關注。2021年4月16日,德國疫苗開打112天之後,總理才接種了第一劑AZ疫苗,因為AZ在德國僅供60歲以上的人使用。並由政府發言人以推文公佈接種證明。
6月22日星期二,德國總理辦公室表示,梅克爾已接種了莫德納為第二劑疫苗。
眾所周知最早啟動疫苗施打的英國,採用的是英國國產的AZ疫苗。人口6600萬的英國,由於第一時間的疫苗供量與策略考量,英國選擇拉長兩劑之間的時間,爭取第一劑施打人數的最大化。
但是面對Delta變種病毒的威脅,以及AZ疫苗所引發的爭議,功能,防護力。英國當局決定未來第二劑以,都將提供mRNA疫苗作為注射。
影片旁白:研究顯示先接種第一劑AZ疫苗,與使用兩劑相同的疫苗相比,先接種第一劑AZ疫苗,然後再接種輝瑞或其他方式,沒有安全問題。但根據報告獲得接種混打的人們,在接受第二劑之後,有輕度至中度發燒反應。
但傳染病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好的信號。
加拿大安大略省Kinston綜合醫院傳染病主治醫師 Gerald Evans:它以某種方式告訴我們,疫苗混打可能會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
影片旁白:許多加拿大人對於接受疫苗混打,持開放態度,特別是在某些省份,因為出現了罕見但嚴重的血栓事件,或是供應有限的情況,而暫停施打AZ疫苗之後。
6月1日加拿大正式更新了,有關第二劑混打的指導方針。
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 (NACI) 首席公衛官 Theresa Tam博士:在英國、德國的研究和西班牙的實驗,顯示出AZ和輝瑞混打的組合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謹慎而不同長短的間隔期間內,例如4個星期、8個星期、12個星期,但是使用這個混打,也出現了短期內副作用增加的狀況:頭痛、疲倦、感覺整個人不舒服,但是它們是暫時的而且沒有併發症。
2021/5/26 法國公共電視台醫藥記者 Anne-Laure Barral:英國南漢普頓大學展開了一項對於七個不同疫苗注射的研究,定名為《Cov Boost》,想要理解哪一個,最能強化我們的免疫力?
他們徵求了3000名30歲以上,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之間,已經接種過兩劑輝瑞或是AZ疫苗的成人,從下週(6/1)開始,這些自願者會獲得一個第三劑的注射,可能是前兩個疫苗,可能是莫德納、嬌生或是諾瓦瓦克斯,也包括其他還在臨床實驗的疫苗:例如CureVac或是Valneva。
總之一共有7個目前最成熟的疫苗,進而了解哪一個組合是最有效的。
這份研究報告預定在今年八月公佈,從而可以更精準地擬定,進入秋冬季節的疫苗加強針部署策略。
但是也有其他研究證實了混打的效益,根據德國之聲6/10的報導,德國西部薩爾大學的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劑注射AZ第二劑注射輝瑞的人,所表現出的免疫反應,比接種兩次相同疫苗的人更強。
有250人參加了這項試驗,儘管尚未完成完整的數據評估,但研究團隊對明確的結果感到驚訝。
AZ加輝瑞兩劑混打的兩週之後,所產生的抗體,比兩劑都打AZ疫苗的人多出10倍,「甚至超過兩次都打輝瑞疫苗的結果」。
負責這項研究的免疫學教授塞斯特 (Martina Sester) ,在新聞聲明中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就分享研究結果,而沒有等待科學數據出爐」。
法國病毒學&免疫學專家 Françoise Salvodori:這是英文裡被稱為Prime Boost,在法文裡被稱為「啟動和提醒」(amorce & rappel )的作用。主要是使用兩種略有不同的疫苗,一個接連著另一個施打,第二針會敲醒第一針的效果,但是略有不同。主要是對於所謂的抗原信息進行編碼,從而讓我們對新冠病毒產生抗體,在AZ疫苗使用的是腺病毒載體,而在輝瑞疫苗是利用mRNA技術,然而兩者是對同一個信息進行編碼。
記者:照您所說,這其實更為有效?
法國病毒學&免疫學專家Françoise Salvodori:對,比接連使用兩個同樣的疫苗有效。
如果歐洲以及加拿大和英國,都已經確認了,疫苗混打強化免疫力的效應,同時也能解決AZ疫苗爭議,以及同類疫苗供需不足的問題。
主持人:我第一劑是莫德納,第二劑是輝瑞
美國ABC新聞首席健康與醫學主編 Dr. Jen Ashton:是的;這是來自我們北邊鄰居加拿大的新聞。我們分解一下,因為人們將聽到這則頭條新聞,會開始質疑是否在美國這裡也是如此。
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 (NACI) ,在幾天之前宣布,不同廠牌的疫苗混打是可行的。他們國內沒有任何自製生產的疫苗,他們的疫苗必須全數依賴進口,這是他們支持混打的部份原因。
疫苗採購過剩的美國,當然沒有不同疫苗選擇上的供需問題。
主持人;您說清楚了這裡不混打的情況
美國ABC新聞首席健康與醫學主編 Dr. Jen Ashton:不在美國這裡。現在要記得我們的FDA和CDC,有不同的安全標準,他們正在評估數據,未來是否會發生還不得而知,但是現在沒有官方的醫療或公衛建議,我們應該在美國這樣做。要記得加拿大疫苗供應不像我們這裡。
主持人 vs. 美國ABC新聞首席健康與醫學主編 Dr. Jen Ashton:我們的沒有用完,不試著這樣做。不。保持用同一個製造商的疫苗。在這個時候。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疫苗混打,尚未做出正式的建議,但是疫苗部門主任奧布賴恩博士指出:「基於疫苗發揮作用的基本原則,我們確實認為混合搭配的方案奏效」。
這是一封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聲明。對於疫情指揮中心曾經不准進行混打,提出抗議。沒有事先採購足夠疫苗,又不准站在最危險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混合施打第二劑的莫德納疫苗,台灣要用多少醫護人員的性命來交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4IP5h7ls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7/07(六)或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
顫抖醫學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魔人進化記上集
以前當上班族常常要海外出差,當時覺得那種生活好累喔。現在呢,尤其這幾年,在邁阿密當家庭主婦兼SOHO,我發現哪都沒去停留在原地生活才是最累的。
會這麼疲憊的主因絕對不是工作,就是魔人😒
自從認識魔人後,人生的疲憊都由他而來,前幾年因為他選了邁阿密(或者說邁阿密的醫院選了他)所以我也被迫遷徙。
搬來邁阿密之前其實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在大西洋邊好遠哪!要回台灣好麻煩,都沒有直飛亞洲班機」
「是很適合度假、是影集CSI犯罪現場的邁阿密沒錯吧」
我的認知僅止於此
又,工作以外B型人如我是叫不動的,除非很喜歡很有興趣的人事物我們才會主動查資料做功課,由於對這城市沒什麼興趣,在零了解狀況下入住後才發現傻眼事連連🤦🏻♀️
最一開始的衝擊是上了uber之後大部分司機都不會講英文。台灣有可能哪個城市中文不通嗎?不可能吧,但在邁阿密英文還真不見得通,即使這裡是美國。我曾因為和司機溝通不良只好跟路邊警察求救,求警察幫忙翻譯。
更可怕的,剛來第一個月我們住Airbnb,房子本身是沒什麼問題,但四周全是蜥蜴。而且還是蜥蜴共和國,什麼尺寸什麼顏色都有。房子後面有條通往游泳池的小徑,當人類走在那條小徑上,你彷彿可以聽見「眾臣退下」的聲音。對!本來在路中間的蜥蜴們因為人類要來,會瞬間轉身窸窣退回草叢內。
蜥蜴已經讓人心慌,誰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有天看房子時我看中一個新大樓,裏面健身房非常美,還有桑拿、有寵物SPA,就在我以為找到理想物件而感到心滿意足準備走回大樓門口時,魂差點被嚇掉😖
誰在門口堵人?一隻差不多跟手臂一樣長、綠的發亮的變色龍站在那兒,而且那隻不像大部份蜥蜴懂得讓路,牠就以老子偏要站這兒的姿態堵住你。據說牠之外還有牠的家人朋友全是這棟樓的鄰居。
我大概被邁阿密房仲嘲笑過千百遍
「找房子條件是什麼?不要有變色龍、最好不要有蜥蜴,妳講這個太見笑」
「為什麼要怕牠們啊?妳可以問妳老公,醫院急診室裡沒人因為被變色龍或被蜥蜴攻擊而送去,不需要怕啊」房仲曾經認真勸導過我
剛來那三個月,我因為這些有的沒的緊張到胃痛,去看了好幾次醫生也做了針灸。
「壓力源到底是什麼?」醫生和針灸師問
「蜥蜴和變色龍」
所有人聽到這答案不是噗哧一笑就是搖頭
初期在邁阿密生活的我不只語言不通,連心意也跟當地人毫不相通,雖然到處都有美麗海灘有湖景,但渡假勝地對我來說就是很難活😔
唯一好險的是我不必出門上班,只有來自動物的壓力,所以會隨著時間慢慢減輕。起碼現在看到蜥蜴我已經不會心慌(變色龍還是無法克服😖)可是魔人呢,他在醫院裡的高壓工作可沒那麼容易駕御。
剛進當地醫院上班時,他回家還會抱怨一兩句
「這裡英語不是主流,不會講西班牙語讓病人嫌棄就算,連護理人員都會給我臉色看」
「懶散的中南美洲人(中南美洲移民是這城市主流)實在很多,工作上爛攤子一大堆」
漸漸地他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可能是夜晚十二點回家、清晨四五點就出門。有陣子魔人就算回家後也不再抱怨,更具體的說法是他根本不說話了。
明明身體已經夠累,他回家後也沒打算放鬆休息,只是拖著額頭坐在書桌前(苦惱)常常就這樣待一兩個小時、常常一整個禮拜不說半句話。
「是工作快撐不去了嗎?」我問
魔人點頭
「是被欺負被霸凌了嗎」我問
他再度點頭
「能跟上司或高層求助嗎?」
他搖頭
我知道在美國醫生養成之路非常不容易,要花費大量金錢也得花大量時間,我也知道這是對方唯一的理想,老實說理想斷送在邁阿密誰也不甘願,尤其光熬到這步就已經困難重重。
過往生活隨便哪個片段回想起來都是艱辛
還記得有幾個月魔人要去奧克拉荷馬州受訓,每天清晨五點就要到醫院。雖說我們租的房子就在醫院附近是步行距離,可天沒亮走在美國無人街頭還是挺可怕的,所以我每天清晨都會送他出門、摸黑陪他走去醫院,再一個人帶著辣椒噴霧和隨身警鈴等防身設備小跑步回家。
在洛杉磯時,有次魔人因為熬夜工作過勞,開車回家時不知體力不支還分心,在路上出了車禍。我接到電話腿軟到極點,火速上了UBER抵達事發現場,發現有個人顫抖坐在路邊,他的車右半邊全毀,最後整台車報廢就算還要賠錢給對方。
一路走來說是賣命工作一點都不為過,所以來到邁阿密因為語言不通要被歧視被欺負而拋棄工作還真不甘心到極點。可很遺憾,有陣子那傢伙精神狀態明顯到了極限,我只能試著開導他。
「真的沒關係喔,不當醫生也完全沒關係喔。你有藥學碩士醫學博士,就算當上班族我相信也會找到很不錯的工作」
「不能做就不要撐了,就算你不賺錢我們也不會餓死,我有自信我們可以順利生存下去的」
海外生活就是這樣,與其說是生活,其實都是生存。
(未完待續)
顫抖醫學英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維史陀的新書出版了,讓我們再次接近大師的心靈!
----------------------------------------
我們都是食人族
直到一九三二年,新幾內亞(Nouvelle-Guinee)內陸山區仍是地球上僅剩的、完全未被認識的區域,有自然屏障保護其外圍。最早侵入當地的是淘金者,隨後是傳教士,但世界大戰打斷了這些人的探求。直到一九五○年,人們才知道這片廣大的土地上居住有近一百萬人,他們說著同一語系的不同語言。這些居民毫不知白人世界的存在,而將白人當成神祇或鬼怪。他們的習俗、信仰與社會組織,為人類學家揭開一個意想之外的研究場域。
然而,並非只有人類學家對他們感到興趣,一九五○年,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卡爾頓.蓋杜謝克(Carleton Gajdusek),在當地發現了一種未知的疾病。在大約兩百五十平方英哩1的土地上、一百六十個村落的少量人口(約三萬五千人)當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死於中樞神經系統衰敗。這種病的症狀為不自主顫抖(因此這疾病被稱為庫魯症〔Kuru〕,在涉病的主要族群的語言中,kuru是「顫抖」或「抽搐」的意思),自主運動逐漸不協調,最後則出現各種感染症狀。在相信此疾病為遺傳性之後,蓋杜謝克證實,它是由一種極具抵抗性且從未被分析出來的慢性病毒所引起。 這是首度在人類身上發現由慢性病毒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但與動物疾病如羊的「顫抖症」(英文為scrapie〔羊搔癢症〕),以及最近肆虐英國的狂牛病都非常類似。此外,也類似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庫賈氏症(maladie de Creutzfeldt-Jacob)。蓋杜謝克指出,庫賈氏症像庫魯症一樣可以被接種在猴子身上,證實了它與庫魯症是相同的(但仍然不排除遺傳因素的可能)。因為此一發現,蓋杜謝克在一九七六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在庫魯症的例子上,遺傳的假設和統計數據難以相符。婦女和幼兒比成年男人更常患病,以致在疫情最嚴重的村落裡,男女的比例只有二或三比一,有些甚至達到四比一。因此,庫魯症也造成了社會學上的結果:一夫多妻的情況減少,單身男性以及有家庭負擔的鰥夫比例增多,女性選擇配有時有更大的自由。
而倘若庫魯症是傳染性疾病,就必須找出病毒的類型或類型群,以及它在年齡與性別上不正常分布的原因。但在研究食品供應以及女人、小孩生活居處的衛生條件(他們與丈夫或父親們分開居住,男人們共居在集體住屋裡,約會則在森林或花園進行後),卻無法找出原因。
當人類學家進入這片區域後,提出了另一種假設。在被澳洲政府管轄之前,庫魯症的受害族群曾有食人行為,在當時,食用近親的屍體是他們表達對親人的感念與尊敬的方式。他們烹煮人肉、內臟、腦漿,用蔬菜搭配搗碎的骨頭,而負責分解屍體和其他烹調工作的婦女,特別需要品嚐這些恐怖的餐點。因此可以假設,她們在處理遭到感染的腦漿時被傳染,並且經由肢體接觸,傳染給她們的小孩。
這一區域開始有食人行為的時期,似乎與庫魯症在當地出現的時間相同。而且,自從白人到來,並阻止了食人行為後,庫魯症便逐漸減少,直到今日幾乎完全消失。兩者之間看似存有因果關係。然而,對此推論仍須謹慎以對,因為在進行相關調查時,這些食人行為似乎已消失。沒有任何直接觀察和實際經驗,能夠讓人斷定問題已徹底解決。
然而,幾個月以來,無論在法國、英國或澳洲,媒體都熱衷於報導庫賈氏症病例(如前述,與庫魯症相同),這些病例發生在注射了由人類腦下垂體(大腦下方的一個小腺體)萃取的賀爾蒙、或移植了來自人腦的黏膜後。前者是為了治療幼兒的成長障礙,後者則是女性不孕症的治療方式。在英國、紐西蘭與美國,已有多起治療不孕症後死亡的案例;其他的致死案例,則是最近在法國有兒童接受了萃取自人腦、疑似消毒不全的生長賀爾蒙。人們將它與曾經撼動法國輿論、牽涉範圍更大的愛滋病毒污染血液事件相提並論,並且引發了多起官司。
如此一來,由人類學家所提出、且被醫師與生物學家接受的假設,亦即庫魯症可能是因食人行為而起,在此得到顯著證明:此兩地發生的近似疾病都在孩童和女性之間傳播,他們也曾經由不同的途徑,攝取人類的大腦物質。儘管一者並不能證實另一者,但兩者之間存在著驚人的類似性。 人們或許會反對上述的比較,然而,將他人的一小部分物質,透過口腔、血液、消化或注射引入體內,與食人行為在根本上並無不同。有人會說,食人行為是因為對人肉有食欲才可怕的,但是他們應該把這樣的譴責局限在某些極端案例上,並且從食人的定義中,排除已被證實是基於宗教義務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食人行為經常伴隨著排斥感,甚至噁心感帶有不舒服或嘔吐的症狀。
試圖界定一者是野蠻與迷信的行為,另一者卻是科學知識上的實踐,這樣的區分並不具說服力。在古代的藥典中許多取自人體物質的利用被視為是科學的,對我們而言卻是迷信。某些以往被認為有效的治療,若干年後也會因為被發現沒有作用,甚至有害,而被現代醫學給排除。因此,此處的界線顯然並不是人們所樂見的那麼清楚。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顫抖醫學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7/07(六)或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書名叫做《自癒是大腦的本能》,它的附書名是《見證神經可塑性的治療奇蹟》,它是由「遠源流文化」出版的喔,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一本書。
它裡面提到了一些關於像是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慢性疼痛、中風腦傷、自閉症,和過動症。它怎麼樣透過神經可塑性的概念,和有意識的調整,讓這些病症得以康復。
並且善用光啊、聲音啊、震動啊、電流,還有運動,活化神經的可塑性,喚醒身體的痊癒能力。那可能聽到這邊,已經引起你的好奇,那我就挑裡面一個很特別的例子來跟你分享喔。
這個例子就是書中有一個案,他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那我們知道怕金森氏症的病人,他會有一種叫「動作性震顫」這樣的一個現象。簡單來說呢,就是拿杯子的時候手會抖。
結果這一個罹患帕金森氏症的病患,他發現一件事,在他還沒發病之前,他的大腦會把這些動作結合在一起,把這些複雜的流程,拿到一個杯子,你看它的流程是什麼?
我們要看到杯子,我們要先驅動我們的神經跟肌肉,去讓手伸出來,然後打開手掌,然後碰到杯子,然後用力拿住杯子,拿後再把它拿起來。這個一連串的流程事實上是蠻複雜的。
你就可以去看現在的機械手臂,要能夠做到精確的做這個動作,其實也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的研發才做得到,那在我們一般正常人的大腦的時候,這些動作會直接把它變成是一個自動化的歷程。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拿一個杯子這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不需要運用大腦的資源,就可以把這些動作串在一起。然而帕金森氏症的病人,他就失去了這樣的潛意識自動化的「把動做連結起來」的能力,所以才會有「動作性的震顫」。
這一個個案發現了這件事情之後,他開始在他生活當中,只要他的顫抖又發作,或者是他平常可以做好的小事,又做不好的時候,比如說扣扣子又扣不好,穿襪子又穿不好,穿鞋子又穿不好的時候,他就開始專注他的意志力,專注在他的意識的每個動作。
於是他發現,只要他專心的拿杯子,不像是他還沒發病之前順手就拿起來,他只要專心的做任何事,那個帕金森氏症的典型反應就不會發生。等於當他強迫自己使用意識,而不是用自動化的潛意識歷程,他的很多病狀就會得到改善。
在這一本書中,舉了很多、很多各種原本醫學裡面,覺得已經是沒有辦法去做任何治療的病症,結果呢,都透過關於神經的可塑性,怎麼樣透過運動、怎麼樣透過意識的使用,然後得到改善的很多例子。
那為什麼我特別挑這個例子出來講呢?其實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就發現有一種人,他們很特別,他們在教室裡面聽課學習,只要老師說的任何東西,跟他原本的認為是不一樣的,他就會有很強烈的抗拒反應,因為他覺得他以前的習慣並不是這樣啊!
我每次遇到這樣的學生,我都會好好的問他們,你們進教室究竟是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還是來學習的?如果你是來證明「自己是對的」,那你根本不需要進教室。
然而如果你進教室的原因是來學習、是來改善你那些困擾的問題,那麼這也就意味著,你原本的習慣沒辦法幫你解決問題,你才有動機踏進教室不是嗎?
那在這樣的前提底下,你踏進教室,如果我在教你那些你本來就已經很習慣的事情,請問你的問題是有解還是無解呢?所以其實有一句話你一定聽過:「學習,就是跨出舒適區的過程」。
其實不管是面對帕金森氏症的狀態,還是面對我們生命當中,或大或小的改變。改變的初期,本來就需要有意識的投注,有意識的關注,如果你企圖想要用原本的習慣,讓事情有所改變、讓事情有所解決的話,那你現在已經沒問題了不是嗎?
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瘋狂是什麼?瘋狂就是企圖想要用同樣的方法,而讓事情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回到人類的大腦設計,像帕金森氏症這樣的病,的病人都可以透過有意識專注在自己的每個動作流程,讓那個顫抖不再控制他。那你生命當中的那些問題,那些你想改變的部分,請問是有比這個難嗎?
這或許你可以思考一下,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相關的課程報名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顫抖醫學英文 在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成大醫分館2月(下)醫學新知與延伸閱讀 ... 的推薦與評價
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成人有超過4%有此疾病,老年人更高達20%,盛行率更是帕金森氏病5倍,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困擾,至今疾病成因不明、缺乏客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