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我們要被告了。
因為覺得食育力大調查的研究方法令人困惑,今天早上我們發文質疑了食力全國食農教育評比,是否具備統計上的意義。
(https://bit.ly/3gOs5Yy)
結果食力就發文說,網友轉貼那篇文章的話,也會被告,只好在此公告,提醒各位讀者。
我們在此彙整一些評比標準上的質疑:
1.學童肥胖程度、民眾食用蔬果比例、作為食農教育好壞的指標,在統計上是否欠缺了劃分變因的貢獻度?忽略了民眾體型與飲食習慣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2.查詢農委會「食農教育資源平台」的公開教案數量,台南市政府有教案、高雄市政府也有教案,但就是沒有花蓮縣政府,既然花蓮縣政府在這裡根本就沒有食農的教案,為什麼用這個指標能看出花蓮是全國食農教育第一名?該文所稱客觀指標「食農教案數量」為何跟政府公開網站資料不符?
3.有機驗證面積多寡,與農民願意投入有機農法並且驗證過關的比例有關,但跟學童的食農教育相關度何在?
食力作為一個獨立媒體,發放三千份問卷,採用「客觀指標佔60 %,主觀指標佔40%」來證明花蓮是食農教育第一名的縣市,是否有研究方法上設計錯誤?完全不可受到社會大眾公評?
也就是你說花蓮好,但我認為其實不是這麼好,我就要被告了嗎?
其實不只是花蓮,食力所評比的食農教育前五名:花蓮、宜蘭、台東、嘉義縣、嘉義市。
令其他農業大縣例如雲林、屏東、台南、高雄的居民也感到很困惑,特別是確實有在食農教育資源平台上傳不少教案的台南跟高雄,竟然不在前幾名?
另外,根據政府公開採購網,食力所註冊公司「厚策思維」確實承接花蓮縣政府的標案,分別是110年的花蓮縣政府 「2021花蓮縣食農博覽會」勞務採購案,得標金額400萬元,以及109年的花蓮縣有機小農電商培訓與多元行銷推廣案,得標金額475萬元,若標案內容與此篇文章無關,那麼為何主動採用不公正的評比指標來指稱花蓮食農教育第一名?標案內容所採購的服務究竟為何?
並且,截至今年4/18的花蓮地方新聞,都還報導食力總編童儀展,兼具身份為灃食基金會的執行長,並且與花蓮縣政府也確實有合作校廚培訓課程。
以上的問題食力都沒有正面回應,只是說要對我們提告。
但食力本身不但接花蓮的標案,也另外成立食農教育相關的灃食基金會去承接花蓮的食育活動,又寫文章說花蓮的食育力全國第一,這種自己比賽,自己評審,再頒給自己冠軍的行為,被人發現,卻要對本站及網友提告,是否還具備獨立媒體的公信力?
飲食好習慣教案 在 立法委員 江永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樂智慈善公益園遊會 永昌陪您一起預防失智】
根據 #台灣失智症協會 估算,
台灣65歲以上老人,每12位就有1位患 #失智症,
民國108年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2,102人,
就佔了全國總人口1.24 %,亦即在台灣每8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永昌前往 #華山文創園區,
參加國際扶輪社所舉辦的國際扶輪日暨樂智慈善園遊會,
以 #失智防治 為主軸,透過近百個好吃、好玩的攤位,
教導民眾如何正確存「腦本」來預防、延緩失智。
除了到醫院由衛教師使用失智症篩檢量表來評估之外,
平日也可以多攝取蔬菜、豆類、堅果等地中海飲食,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降低失智風險;
另外少抽菸、多運動、參加社交活動、保持良好睡眠習慣,
也都能夠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現場有許多專業物理治療師帶著桌遊、書籍、教案道具、
輔具、腳踏運動器幫住民眾訓練認知能力,
另外還有趣味化的投籃機比賽,
透過挑戰機制,增加民眾休閒運動的機會。
老少共融、熱鬧滾滾的活動現場,
讓原本陰雨綿綿的天氣增添了不少溫馨的氛圍;
透過適度的運動、飲食及良好的社交習慣,
不僅能夠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
也能創造積極正向的生活!
飲食好習慣教案 在 妞媽分享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還沒有想通前
我常常會因為先生或孩子的一句話
影響一天美麗的心情😅😅
(媽咪,早餐怎麼又是這個?)
(我不喜歡吃蛋)
(我不喜歡吃水餃)
(我不喜歡吃麵)
(早餐我自己去買外面就好)
#早起做早餐還嫌東嫌西😒
#辛苦弄還不想吃真欠揍
#真的是自己找罪受😂
以上的自虐行為
在前陣子外出吃早餐時
看著四隻人類
總是把餐廳的早餐吃光光
吃完後還大力讚美 #真美味 後
終於覺醒了
以往我總是準備 #自己覺得健康
#自己喜歡吃的早餐😂
#口味單一沒想要變化
(因為從小到大我的早餐變化性也不大😆😆)
根本沒在管
他們喜歡什麼
大家想吃什麼
單方面的我一直給
卻沒有聆聽食用者的意見或回饋😅
反倒覺得 #他們這群人很難搞
#就早餐這種小事
#還要讓人傷腦筋是怎樣🤪
但終究想通了
透過觀察他們平日的飲食習慣
知道什麼是他們喜歡的食物
讓早餐的菜色更多樣化
用中西式交叉準備
昨天大雜燴炒飯
今天餐包大拼盤
#終於獲得大家都滿意
#媽媽也開心的早晨
#改變後的日子已沒有抱怨聲
把每天的早餐
當做教案來規劃😆
外食時學起來別人的創新料理
原來轉個念、換個角度
終於不會為早餐這種事生悶氣
#最後發現
#還是改變自己最容易
#不要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只是想讓自己少內傷
#可以活久一點
#陪孩子多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