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連結
#我們與香料的連結
人類長期被香料誘惑,它們曾經比黃金貴重,也曾是野外傳說的主題與偉大社會的榮耀。它們曾煽動人類橫渡大海、發動戰爭,與尋找寶藏。世界上許多重要的商路是為了香料貿易而建──明確地說,即為將中東、印度、與中國等地區,與歐洲聯繫的商路。
查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香料貿易通路帶來的長遠影響。威尼斯成為船隻停泊的主要港口,載滿遠道而來的薑、肉桂,與黑胡椒等異國食材。荷蘭與英國爭相在世界上盛產香料的地區,建立殖民地與來往的貿易通道。在歐洲國家企圖殖民熱帶國家的數百年間,香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常以鮮少的回饋向這些文明汲取利益,或引起傷害與暴力。確實,人類對於罕見香料的風味之渴望,一直都很強大,且經常具有毀滅性。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尋找前往香料群島──如今的印尼,更有效率的路徑時,無意間發現北美洲。然而這片新大陸無法提供如亞洲、或甚至歐洲所特有的豐富香料。在從美洲傳入歐洲的香草與香料之中,最受歡迎的有香草、辣椒,與多香果(allspice)。
如今,美國是全球領銜的香料消費國,亞洲則是最大的生產地。有些香料如黑胡椒等,已經成為大型事業,其生產中心則由原產地遍及至世界各地。巴西種植了大量黑胡椒(原產於美洲);薑(原產於亞洲)則被種植在熱帶地區。
歷經數個世紀唯一不變的,就是香料相對昂貴的價格,香料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多數的香料種植於熱帶地區,並大量銷往氣候較溫和的區域。儘管美國、歐盟國家,與日本為購買香草與香料的領導者,其香料產量在全球市場中的比例卻很少。隨著我們口味的全球化,在地方社區內建立香料多樣化的渴望與日俱增。無論經濟或發展狀態如何,世界上香料的購買與消費量有增加的趨勢,儼然已成為健康與烹飪層面,真正的全球化勢力。
--
《#香料養生研究室》
臨床草藥學家暨認證營養師不藏私分享👇
博客來 https://reurl.cc/raXQOk
誠 店 https://reurl.cc/v5XeZj
金石堂 https://reurl.cc/OXDpOD
食醫行 https://reurl.cc/1gz2VW
#常常生活文創
香料群島荷蘭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現在的台灣人提到荷蘭,往往會是比較正向的描述,在荷蘭的角度看,的確如此。
但如果從荷蘭殖民印尼香料群島的角度看,就是血腥的殺人魔。
有的荷蘭年輕人,在長大能夠自己讀書之後,會發現印尼的殖民歷史相當血腥,跟他們在學校學的並不相同,因此萌生親自前往印尼各島親自看看荷蘭過去的殖民痕跡。
台灣也留有荷蘭人相當殘暴的過去,像是小琉球沒有原住民。因為全體原住民,幾乎被荷蘭人殺光,並種族清洗。
今日如果仍有痕跡,大概是以當年殘存的一些女性奴隸,在雅加達以及台南安平周邊留下的 DNA 傳世,但因為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社會地位,今日族譜應該都已無法追溯。
自由之城 / 八旗
香料群島荷蘭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旅行📷北馬鲁古,特爾納特 (拍肉荳蔻)
印尼語:Ternate又譯德那第,是印度尼西亞北馬魯古省的最大城市,也是馬魯古群島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20萬。
位於馬魯古群島北部的特爾納特島上。特爾納特曾是北馬魯古省的首府,2010年北馬魯古省首府遷到哈馬黑拉島新建中的城市索菲菲
網路資訊:
令人心醉的果子”肉荳蔻
肉荳蔻和丁香一樣,原產於印尼的馬魯古群島,同樣也被捲入了中世紀以來的香料貿易中。
1511年,葡萄牙人的船隊首先發現了這兩種香料的原產地馬魯古群島。葡萄牙簿記員托梅·皮萊資( Tomé Pires) 為這一次航行撰寫了《東方列國志》( Suma Oriental) ,他在書裡記載:
“馬來商人說,神為檀香造了帝汶,為肉荳蔻皮造了班達,為丁香造了馬魯古,這些商品在世上其他地方聞所未聞; 而我非常努力地詢問他們,是否其他地方有這些商品,所有人都說沒有。”
這些歐洲人夢寐以求的香料,為初次到訪的葡萄牙船隊帶來了巨額利潤,同時也招致了歐洲其他殖民國家的覬覦。伴隨著香料貿易的日益繁盛,此後三百年間,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和法國為了獨占香料貿易與搶奪殖民據點,圍繞這個小島展開長期、激烈的鬥爭。
肉荳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為肉荳蔻科肉荳蔻屬常綠喬木植物,為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肉荳蔻原產於馬魯古群島中部,主要的栽培地位於班達島及其鄰近小島,因其生長條件有特殊限制,肉荳蔻很難移植,18世紀以前僅產於馬魯古群島。
在中國,“肉荳蔻”一詞至唐代以後才出現,唐代《本草拾遺》和《藥性論》等藥典中都有肉荳蔻詞條,《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曰:“肉荳蔻生胡國,胡名迦拘勒,大舶來即有,中國無之”。但根據其他更早的草本古籍記載,肉荳蔻應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肉荳蔻是世界名貴的天然香料原料,成熟的種仁、假種皮和生長充實的葉片都可以採收加工成優質天然香料。
同丁香一樣,歐洲人最早也是通過印度獲得肉荳蔻,阿拉伯商人成為最早從這一貿易中獲利的群體。肉荳蔻中所含的肉荳蔻醚有令人興奮和致幻作用,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就一直把這充滿異國情調的香料當做催情劑,因此被稱為“令人心醉的果子”。羅馬人還將肉荳蔻磨碎後製成香粉用於熏香或在大型儀式上用點燃的方式以示隆重。為了維持他們的地位,阿拉伯商人對香料的產地守口如瓶,甚至編造出一些關於香料產地的奇異荒謬的故事以隱藏他們的行踪。
到了中世紀後期,歐洲文藝復興的中心,威尼斯和熱亞那的商人因為投資香料貿易和獲利豐厚。那時出現的很多菜譜都重點突出了香料的應用,以至於香料變得愈發昂貴,有一段時期,一頭牛隻能換兩磅肉荳蔻。肉荳蔻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甘甜和堅果香味,歐洲人還曾用它預防黑死病。歐洲人把肉荳蔻裝進小布袋裡,掛在脖子上——這可能真的能預防傳染病,因為肉荳蔻的氣味能驅除跳蚤!
雖然肉荳蔻的產地最初是由葡萄牙人發現的,但荷蘭人最終如願以償佔領了馬魯古群島,也就壟斷當時世界上僅有的肉荳蔻生產地,並且熱火朝天地開展了獨占貿易。作家奧利弗·思林對當時的情形是這樣描述的:
“這些壟斷偏執狂的手段很殘忍,他們禁止出口任何木材;每次發貨前都會在每顆肉荳蔻上淋上石灰,使其不育;凡是任何人有偷竊、種植、銷售肉荳蔻或者進口枯萎肉荳蔻嫌疑的人一律處死。”
只要島上有任何居民膽敢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老闆就會“命令手下將所有班達亞齊群島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抓來斬首示眾。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踏上這座島嶼的時候島上的原住民大約有15000人,僅僅過了15年,島上的居民就只剩下600人了。”事實上,肉荳蔻的名貴並沒有給島上的居民帶來財富,相反是災難。
荷蘭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長期保有肉荳蔻的獨家貿易權,當時荷蘭人掌握了幾乎所有產肉荳蔻的島嶼,但是唯獨有一個產肉荳蔻的島嶼一直由英國人把控著,這座島名叫嵐島(Run Island)。幾十年間,兩家公司為此一直小衝突不斷。直到17世紀中葉,雙方終於達成協議將該島轉讓給荷蘭人,作為交換代價英國人得到了一個西部的一個貿易港口新阿姆斯特丹——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紐約曼哈頓島。正如歷史學家爾斯·米爾頓所說——荷蘭人在這場戰爭中“搶走了英國人的肉荳蔻,卻送給他們一個最大的蘋果。”
很明顯,只要肉荳蔻的價值還在,荷蘭人的隔絕政策就總有出現紕漏的一天。1769年,法國園藝家皮埃爾·普瓦夫爾成功從班達島走私了一些肉荳蔻種子到毛里求斯,最終結束荷蘭人壟斷肉荳蔻的歷史。英國東印度公司後來在檳城、新加坡、印度、西印度群島和格林納達都進行了肉荳蔻種植,格林納達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肉荳蔻產地。儘管並非原產地,但肉荳蔻對於這個加勒比海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肉荳蔻甚至作為重要的標誌出現在格林納達的國旗上。
在中國傳統中醫理論中,肉荳蔻“辛,溫,無毒。”“開胃,解酒毒”(《大明本草》)。肉荳蔻具有的開胃、消食等作用,正是其作為調味料使用的基礎。中餐烹飪主要用肉荳蔻的干燥種仁,常用於滷汁、火鍋中,但很少單獨使用,常常與其他香料一起為動物性食材除味增香,如粵菜的“鹵水”、川菜“樟茶鴨”、甘肅“黃燜羊肉”、遼寧風味名吃“海城餡餅”、魯菜“香酥雞”及“五香熏驢肉”、江蘇小吃“靖江牛肉乾”等都少不了肉荳蔻。也是中國傳統綜合香料“五香粉”和“十三香”的主要香料之一。
對於西餐而言,肉荳蔻和其假種皮都散發著甘甜而刺激的芳香,是地中海、北非、阿拉伯和印度菜系的重要香料。但由於肉荳蔻質地堅硬,需要研磨成粉才可使用。肉荳蔻粉其香氣濃厚,只要放一點就味道十足。西餐烹飪中,肉荳蔻粉被廣泛用於清湯、少司、牛羊肉、魚類、蔬菜、香腸、肉餡等菜餚的增香;亦可製作水果布丁、巧克力、餅乾、麵包、蛋糕、冰淇淋等糕點、甜品,甚至可作為某些種類的雞尾酒的常用賦味料,同時還是配製咖哩粉不可缺少的配料。
肉荳蔻在北非及中東等阿拉伯國家中特別流行。摩洛哥人吃橙子等水果時,喜歡撒一點肉荳蔻粉提味。在這些地方,肉荳蔻粉也常與羊肉搭配,如沙特的“羊肉燴飯(Kabsah Lamb)”離不開肉荳蔻調味。馬來西亞的檳城也是肉荳蔻產地之一,肉荳蔻假種皮是當地獨有的“紅豆冰(Ais kacang)”及“煲老鴨湯”不可或缺的香料。用肉荳蔻的杏黃色果肉製作的果醬、蜜餞及糖果也是檳城特色。
在肉荳蔻的原產地印尼,它的名字是“Pala”,印尼很多菜中也會到肉荳蔻調味。如“烤雞(Ayam Betutu)”、“牛肉餡包炸煮雞蛋(Telur Tersembunyi)”等。
#北馬魯古 #特爾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