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二戰納粹屠猶的影像故事不在少數,但是卻鮮少有作品透過倖存的受害者家屬角度出發。90歲的柯蕾特奶奶,被一名年輕歷史學家啟發,答應一同前往探勘其胞兄當年被殺害的集中營遺址。故事固然是令人動人不已,但本片的坦然誠懇(奶奶承認他當年與胞兄並非非常親暱)、兩個世代的傳承與對話,以及歷史學致力於保存真相對照奶奶窮極一生希望遺忘過去,這兩者之間的拉扯,讓這部紀錄片昇華。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youtu.be/J7uBf1gD6JY
連結2
www.theguardian.com/world/ng-interactive/2020/nov/18/colette-a-former-french-resistance-member-confronts-a-family-tragedy-75-years-later
連結3(3/10前適用)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552a7b8f37f072efd04bc
——
★★★½
《#協奏與對談》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暫譯)
Kris Bowers, Ben Proudfoot|13m|美國
・日舞影展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金球獎導演Ava DuVernay 監製
一名七十年前在美國佛州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勞工,與他走上奧斯卡殿堂的知名作曲家孫子的祖孫隔代對話。爺爺當年遠走他鄉,來到洛杉磯成了一名洗衣店員工。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為《幸福綠皮書》和《柏傑頓莊園》譜寫配樂。一個非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從熨板的踏板到鋼琴的踏板,幾十年交疊在一塊,背後的艱辛難以一言蔽之,充滿詩意與傷懷。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457051968
連結2
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461606/a-concerto-is-a-conversation.html
——
★★★
《#不割蓆》“Do Not Split”
Anders Hammer|35m|挪威/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特別提及
・日舞影展入選
以一名挪威導演的視角,觀看 2019-2020 香港街頭的抗議與鎮壓,並試圖拼湊出一幅抗爭者群像。儘管片子缺乏較完盡的前因後果,眾多相似的衝突畫面也稍嫌紊亂(手持攝影也讓人感官疲乏),但這片是第一線紀錄歷史的象徵,也再次提醒世人民主的代價為何。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vimeo.com/504381953
連結2
https://fieldofvision.org/do-not-split
——
★★★
《#歇斯底里的女人》Hysterical Girl(暫譯)
Kate Novack|13m|美國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SXSW影展 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很有趣的切點:以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當年的一名病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朵拉,假想她被男性「噤聲」、「診斷」與「標籤化」之下,可能為自己提供抗辯的自清之言。對應今日 #metoo 脈絡下許多勇於發聲的女性,卻被男性或主流社會斷定為歇斯底里。十分令人玩味的並置和多重媒體素材的運用。
免費觀賞全片:
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026836/hysterical-girl.html
——
★★★
《#人工流產諮詢專線您好,我是麗莎》Abortion Helpline, This Is Lisa(暫譯)
Barbara Attie, Mike Attie, Janet Goldwater|13m|美國
・AFI 紀錄片影展 評審團大獎
・佛羅里達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平實紀錄著一群女性接線員的工作日常,她們全部化名為「麗莎」,提供有限補助金和其他無形的幫助給需要人工流產的婦人。沒什麼起承轉合的例行公事,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生悲劇,以溫暖的口吻,道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之一。建議搭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觀賞,講述一名未成年孕婦因為法規的限制,被迫鋌而走險到鄰州尋求醫療協助的故事。
免費觀賞全片:
vimeo.com/499694935
——
★★★
《#魔術方塊神級玩家》The Speed Cubers
Sue Kim|39m|美國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這大概是短名單中最「易入口」的作品,講述著一名南韓自閉症患者,如何受到澳洲魔術方塊強者偶像的鼓舞,進而突破自己不管是在魔術方塊技巧或人格發展上的能力。這部作品除了看兩名紀錄保持者之間的緊張競爭,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去探討比賽背後的情誼,以及主角背後父母的無條件支持,反而是更為感人的。父母始終才是最偉大的幕後英雄。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92143
——
★★★
《#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What Would Sophia Loren Do?
Ross Kauffman|32m|美國
一個美國基督徒常掛在嘴上的俚語「如果我是耶穌會怎麼做」(What would Jesus do?),在此轉化為「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會怎麼做」,直接將這名義大利影史的女神比做耶穌,某種層面倒也合理。這部片透過一名死忠老粉絲的人生閱歷和家庭故事,帶出蘇菲亞.羅蘭對其深遠的影響,確實是一個可愛的致敬之作。然而,看完後我會覺得這有點監製自肥的成分(監製的母親,就是這名粉絲)。剛好搭配 Netflix 本獎季在推的《來日同行》(由羅蘭主演、羅蘭的兒子執導的義大利片)。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404845
——
★★½
《#獻給拉塔莎的詠嘆調》A Love Song for Latasha
Sophia Nahli Allison|19m|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紀錄短片特別提及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日舞影展、翠貝卡影展 入選
一名15歲黑人少女被雜貨店老闆從腦後開槍擊殺,間接促發了92年洛杉磯暴動,這名少女—拉塔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本部片採用一種充滿詩意謳歌的調性,試圖建構出拉塔莎在其友人和家人眼中的樣貌,為她個人的短暫歷史定調。充滿感傷之情,但對於一般國際觀眾可能較有距離。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04985
——
★★½
《#客服中心的藍色憂鬱》Call Center Blues(暫譯)
Geeta Gandbhir|25m|美國
・維吉尼亞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SXSW影展、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入選
美墨邊界有一群被非法驅離、遣返的美國夢破滅者,儘管離他們熟悉國度咫尺之遙,卻僅能透過客服中心服務美國消費者,繼續流離在邊境。美國當前最受矚目的移民和移工議題,透過此片訪問的底層勞工而有了一張張對應的臉孔。然而整體剪輯上有些鬆散,難以刺中核心問題。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505335690
連結2(只到3/10)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48d8acf97f5009bf9bab4
——
尚未觀看(目前無線上管道觀賞):
《#飢餓病房》Hunger Ward(暫譯)
Skye Fitzgerald|40m|美國
・美國社會影響力媒體獎 最佳導演、剪輯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一):動畫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89367821221231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
香港心理學家人工 在 Hailiah媽媽爸爸Diary x 媽媽專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送份新年禮物比大家
#免費登記請工人
我諗每個家庭有咗小朋友,唔多唔少都會因為個別需要而考慮請外傭幫忙,最近聽朋友講原來宜家物色外傭變得好方便,有一個僱主恩物令你更容易尋找菲傭同印傭🥰
就係香港一站式僱傭平台 Searchformaid 尋幫手
👉🏻只要登記為僱主,就可免中介費請工人姐姐
👉🏻你可按自己要求喺網上公開招聘外傭
譬如你想搵本地完約嘅工人,都可以特別remark。
👉🏻仲可以透過網上A.I人工智能面試技術,幫你專業分析外傭嘅工作能力,只要用上尋幣(Token)就可以買到更詳細嘅分析報告同外傭面試短片,一目了然。
大大減少了社交接觸,但又可以協助你深入了解工人姐姐嘅背景,A.I. 人工智能面試技術會有不同情景同預設問題,外傭要喺站內錄影作答,所有問題答案,表達方式,面容等等都會交由心理學家分析,之後有份專業報告分析工人既工作能力,衛生意識等等。
了解關於 Search4maid:
Facebook👉🏻Search4maid 尋幫手
Website👉🏻www.search4maid.hk
WhatsApp 👉🏻94510143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尋幫手Search4Maid
Search4maid 尋幫手
#外傭公司 #菲傭公司 #女傭公司 #印傭公司 #菲傭中心 #外傭中心 #印傭中心 #僱傭中介 #請姐姐 #工人姐姐
香港心理學家人工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信報》專欄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花時間觀察和協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有個完全開放的心,完全不要有預設的期望及偏見,以主觀的意願去決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或活動…」
如何做到真正「自主」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17年9月23日刊於《信報》
小弟很多時會到各中小學或一些機構,分享對育兒、教育,或新聞媒體的看法。最近有小學家長會邀請小弟去分享「如何促進小朋友自主學習」的課題。坦白說,我不是教育專家,女兒仍在報考小學,在教小朋友這方面,也是「邊教邊學」,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不過在「自主學習」或「自主什麼」方面,倒有一些愚見,想在此分享。
相信接觸過管理學的朋友,都讀過或至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Fredrick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or Motivator-Hygiene Theory)。雙因子理論雖已經有五六十年歷史,亦不是沒有瑕疪,不過始終是解釋職場推動力的重要理論,亦對這數十年的管理及心理學發展有重要貢獻。簡單來說,雙因子理論把人類的推動力或滿足感分為兩大類。第一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第二類是「激勵因素」(Motivators)。保健因素包括薪酬、地位、工作環境、福利和工作的穩定性等。激勵因素則包括工作的挑戰性、責任感、自身的重要性等等。
「雙因子理論」找到答案
當然如果人工過低,福利和保障又欠奉,員工會感到不滿,甚至會怨恨公司或老闆。但保健因素不會是推動力,就算公司薪酬高福利好,員工也不會因而覺得滿足,人工高只會令員工「不會不滿足」,但「不會不滿足」並不等同滿足。所以只懂以薪酬和福利來吸引人才的老闆或企業,都未必是最佳的企業。
以很多志願機構、福利機構甚至社運人士為例,很多人雖然有很高的學歷或經驗,但都只收取很低的報酬,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為什麼這些人願意從事把生命都押上去工作,就只為了微薄的回報呢?當中可能有宗教甚至其他原因,好像是個人的成長、成就感等等。這些都是推動力和滿足感的來源。即是理論上如果一間機構能給予足夠的激勵因素,就算人工不是太高,也能吸引好的人才進駐。
教小朋友其實道理也差不多。香港家長很忙,學童的功課考試壓力亦普遍不輕,最方便容易的育兒方法是獎勵或懲罰:默書成績好就可以買Ironman玩具;如果考試考得好就去大阪環球影城遊玩;相反,成績不好就一星期不可以看iPad??但這些都只是保健因素,多名貴的玩具,多好玩的旅程,都只會令孩子「沒有那麼不喜歡學習」,不會令他們的學習產生滿足感,更不會讓他們自主地學習。
花時間心機找出激勵因素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條必勝的方程式去應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家長或老師要花時間和心機在每個學童身上找到屬於這孩子的激勵因素。例如一些孩子自己或親人經歷過大病,因而決心讀醫去救急扶危,這些例子新聞報道過,我也親身遇過;又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對某些學科情有獨鍾;有些孩子好勝,想和同窗一較高下,虛榮心也可以是激勵。我中學時有些同學不斷拿大學用書來鑽研,又Quantum Mechanics,又Theory of Everything??這些都是沒有老師或父母逼他們看的。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花時間觀察和協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有個完全開放的心,完全不要有預設的期望及偏見,以主觀的意願去決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或活動。例如孩子喜歡下象棋,只要他們願意花時間去讀棋譜,去記大師的棋法,也是學習和鍛煉的過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有用或沒用的知識,也沒有什麼書一定比別的書優勝。如果孩子能自主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找到了自主學習的激勵因素,很可能在別的科目或範疇都能自動自覺地研究也不一定。相反,只是以獎勵來作推動力,他們只會少點討厭學習,不會有長久的滿足。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喜歡中、英、數、理、化,恭喜你。但如果他們的愛好是別的術科,也不要一下子打殘他們。多點理解,多點鼓勵,總好過威逼或利誘。事實上,企業管理,甚至是和親人朋友的相處,這些道理不是也合用嗎?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如何做到真正自主 #selflearning #education #HRM #Herzberg #twofactorstheory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