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中國經貿打壓 台灣應建立貿易自主性!】
中國近日單方面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引發台灣相關業者叫苦連天,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副總召高虹安、幹事長蔡壁如、賴香伶委員和張其祿委員在110年3月3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認為中國此舉明顯不合常理,應給台灣農民一個穩定信任的貿易環境!
1. 中國切勿以不實理由,透過貿易打壓台灣。
邱臣遠總召表示,去年我國出口到中國的鳳梨,檢疫合格率高達99.79%,這次中國單方面表示,因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而停止進口,明顯並非只是貿易考量,如今還傳出蓮霧、芭樂,恐成為下一波被中國禁止進口的農產品,導致台灣農民人心惶惶;邱臣遠舉例,過去2012年菲律賓與中國就曾爆發南海主權糾紛,中國立刻宣布暫停菲律賓香蕉進口,且所有菲律賓水果不再抽驗,須100%每批嚴格檢驗,同樣也藉此對菲律賓經濟層面施壓。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農產品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是不爭的事實,且中國大陸以「非關稅貿易障礙」的手段干擾我農產品出口也非首例,突顯蔡政府在兩岸農產品進出口調控上成效不佳,以及制定風險管控預警機制上顯有失當。
2. 勿將農產銷售視為談判籌碼,應盡速建立農產品核心價值。
高虹安副總召表示,國內藍綠兩黨政策,長期以來都拿農民選票綁架農業政策,兩岸之間更是將農產品當成政治談判籌碼;這次的鳳梨風暴,藍綠兩大黨都應好好反省,為何農民的利益一再被政治操作?面對中國因素造成農產品產銷失衡,雖然政府在第一時間端出補助政策止血,但這並非根除問題的解方。
比方說去年蔡總統透過臉書歡喜慶賀台灣鳳梨出口澳洲,結果過了一年發現只出口了56公斤的「鳳梨乾」,或是從在野到執政不斷強調必須脫離對大陸市場過度依賴,但執政五年後對大陸市場出口的鳳梨佔比依然超過九成,南向、西進、中東等市場成果均乏善可陳。高虹安強調,農民真正希望的是政府能夠協助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從源頭系統性地掌控農產品產量與質量,建立台灣農產品核心價值,並將外移的產品加工鏈重建,像是早已外移至泰國的鳳梨罐頭工廠,才有辦法面對層出不窮的政治局勢變化,提供產業最大的彈性與生存機會。
3. 台灣政府應拓展多元外銷,不要鎖在中國。
去年我國生鮮鳳梨總出口45,621公噸,其中41,661公噸銷往中國,高達91.3%;過去六年來,也都有90%~98%,幾乎都鎖在中國市場。
蔡壁如幹事長表示,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執政時期經濟過度依賴中國,並大力推行新南向政策,但民進黨2016年上台後,銷往中國的鳳梨仍高達9成,仍然「把鳳梨裝在同一個籃子」。農委會正事不做,反而在行政院的豬農百億基金專案報告中造神,將主委陳吉仲弄成像是蔣介石的偉人勵志傳記。政府應盡速落實分散多元經濟市場,台灣農業經濟必須脫離對中國的依賴,並加強銷往單價較高的日本等消費力較高的國家,2019年銷往日本平均價格每公噸4.21萬元,就比中國的3.58萬元,高出18%。
近日朝野吃鳳梨救台灣的運動,蔡壁如提醒政府「每個人只有一個肚子」。以金鑽鳳梨近年各月份交易量來說,清明節前後才是大出的時候,3~6月產季共約有7100噸,政府、企業及民眾可採取預購的方式,讓農民安心度過難關。以產地來說,往年三月主產區在屏東、高雄(約佔46%),四月就轉往較北的嘉義丶雲林(47%),但去年三月高屏就佔62%,四月仍有54%,五月屏東還是第一,六月才是輪到雲嘉,解決屏東的量,大半問題就解決了。但若是過度鼓勵吃鳳梨,可能產生排擠效果,令其他水果的果農「剉著等」,如果中國接著發動其他水果的經濟戰該怎麼辦?蔡壁如說,國家治理不能只靠短期愛國運動的興奮劑,要靠長遠規畫調整體質,才是真正愛農民。
4. 農業行銷國家隊「台農發」至今績效慘淡
賴香伶委員表示,蘇貞昌日前曾說,總統蔡英文已指示將成立農產品國家隊,不會讓鳳梨價格比前幾年均價差。但事實上早在2016年底,就以農業行銷國家隊名義,由多個國營事業注資2.4億,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且設計成民營公司,刻意規避國會與社會監督。台農發至今績效慘淡,成為農業界的笑話,如今中國暫停輸入台灣鳳梨,也不見應對手段,台農發董事長洪忠修是陳吉仲主委的學生,股權結構上又是政府主控,請農委會陳吉仲說明,台農發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不要一次危機就組建一個團隊。
5. 政府農業及經貿,談判配套應做好。
張其祿委員指出,蔡英文致詞時透露,自己幾天前接到一通電話,對方看到一個公文指稱,中國要暫停輸入台灣的鳳梨。對此,蔡英文表示,「這個暫停的動作,不符合貿易規定,也是一個不合理的措施」,因此,張其祿表示有以下三個疑問:
(1) 經貿自主提升:農委會本身之工作就是要提升產品品質、符合防疫檢驗標準。請問農委會這幾年,對於鳳梨前幾次驗到問題時,做了哪些努力?
(2) 兩岸協議的談判與執行:請問陸委會,在這次的鳳梨爭議中,陸委會是否已按「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進行溝通?2015、16年就生過類似事件,我方與對岸的談判執行能力是否有檢討提升的作為?
(3) 國際經貿訴訟的準備:既然總統都說這是不合理措施,如果兩岸協商機制無法解決,那就請盡速籌組國際貿易訴訟團隊,以不合理的技術性貿易障礙原則,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提起糾紛仲裁請求。以培養我國後續可能面臨到的其他貿易糾紛時,所需要的國際貿易團隊。經濟部、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準備好了嗎?
李佳玲主任則表示,她觀察菜市場的現況,原本銷往中國的鳳梨如今「必須要靠國內解決」,家庭主婦在買水果的考量上,也可能認為鳳梨價格應該更便宜,高雄市等地方政府更需要確保菜市場的價格不會因預期心理削價競爭,反倒苦了農民的心血,她也希望大家上菜市場能夠支持台灣優質的鳳梨,度過這次危機。
莊貽量主任呼籲,鳳梨要擴展外銷,地方政府絕不能缺席,尤其是因為各國的喜好及包裝不同,高雄市或其他地方政府的農業局或果菜公司應將規格及包裝等資訊提供給農民;此外,政府更應積極推展台灣水果整體行銷,並建立台灣各地水果的國際品牌。
民眾黨團呼籲執政黨積極提出解決方案的同時,也正告中國切勿以農業貿易作為政治手段,企圖影響台灣政治板塊,加強分化台灣民眾,造成更深的對立;更不應讓基層農民受害,使兩岸長期以來建立的農業貿易信任逐漸瓦解。
香蕉產量預警系統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麗菜又崩盤了,意外嗎?】
先說結論:現在政府對農業做的事情,就是效果不顯著,才會香蕉、鳳梨到現在高麗菜一路崩盤。而且只要農委會主事者沒有農業專業,又不願意貼近基層去深度瞭解,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下面是我請教幾位農民朋友後的觀察。
通常農產品盛產後,政府官員有三招:
第一:召集官員排排站吃,呼籲大家踴躍效法。
這招效力有限,無法消化過量的產出。但有趣的是,卻可以創新發明出煮香蕉皮的新吃法。
第二:輔導加工或收購當肥料。
加工廠的配置不是為了生產過量而建,所以要加工廠擴大產能來消化過多的農產品,工廠的營運會是問題。因此政府通常會與業者合作,研發相關新產線。但是這通常緩不濟急,而且新的加工產品未必會成功。另外對農民來說,收購做肥料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要保證價格,不然農民不會滿意,而政府負擔也會增加。
第三:政策性宣告蓋保存場(冷鏈)或者外銷機制。
冷藏不是無效,而是能保存多久?外銷不是無效,而是外銷需要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不能時有時無。
如果上面三招真的有效,為何還在崩盤?
這裡先提出短期的解決方案:
年初香蕉崩盤,我想大家一定記得我提過用空拍機與人工智慧估算栽植面積、判斷農民是否費心照顧的香蕉園。如果可以優先處理還未上市的次級品,政府或許有機會去探討是否在盛產前就提早耕鋤未上市或次級品的香蕉(這配套會跟作物別有差異)。至少這會比最後當肥料收購好。甚至,以文旦柚子為例,提早收割把皮拿去煉精油,會比等成熟後當水果銷售更有價值。
如何解決高麗菜長期的問題:
以目前高麗菜來說:高麗菜種植規劃從育苗、田區整理、資材到位、種植管理、收穫,整個期間約80-90天。
農委會9月11日有發出預警,而高麗菜崩盤兩個禮拜過去了,回推盛產時間為何政府預警提早發布60天還無效呢?
這就是必須要瞭解農民作業的實務。當你田租好、開始育苗(或者買苗)、打好田、肥料也灑進田裡了,就等定植了。這時候你收到農委會預警,你會怎麼選擇?答案是,我資材都買了,資訊不夠即時,所以我還是會種下去,賭一把。盛產是一回事,但也搞不好碰到別的葉菜短缺,還是可以賭到好價錢,這就是農民心態。這樣心態履試不爽,農民才不管他是不是會導致產量過盛。
所以農委會要有贏過農民僥倖心態的新作法:有沒有辦法讓農民規劃種植之前,就可以知道所在地區目前種植的高麗菜有多少,陸續上市的數量及時間,也可粗估90天後自己種植的產品的出產量跟價格。這時候農民可以思考自己的成本而考量自己種不種,這不是農民最欠缺的嗎?
上述的概念很簡單,其實就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 和智慧影像識別。至於涉及農作物類別的應用細節則較為複雜。但是過去這一年,我青農朋友初步對西瓜等一些作物的嘗試,確認技術上是可行的。當農民覺得這指標可以有正確指引作用的時候,只要繼續維持資訊完整、透明,每年就有機會是豐年好年。建議不同地方可以針對不同作物開始試驗,如果這機制在農收後生效了,就可以開始複製。
現在是大數據的年代,農政單位應該體認目前的瓶頸,以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最重要的,不要政治掛帥、遇事推諉,不然樸實的農民最後會用選票表示不耐。
歡迎大家透過以下連結,一起來加入我的Line@!
https://line.me/R/ti/p/%40who9307k
也歡迎加入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ncheng624/
Youtube : https://goo.gl/YfuPNd
香蕉產量預警系統 在 張善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麗菜又崩盤了,意外嗎?】
先說結論:現在政府對農業做的事情,就是效果不顯著,才會香蕉、鳳梨到現在高麗菜一路崩盤。而且只要農委會主事者沒有農業專業,又不願意貼近基層去深度瞭解,永遠不能解決問題。
下面是我請教幾位農民朋友後的觀察。
通常農產品盛產後,政府官員有三招:
第一:召集官員排排站吃,呼籲大家踴躍效法。
這招效力有限,無法消化過量的產出。但有趣的是,卻可以創新發明出煮香蕉皮的新吃法。
第二:輔導加工或收購當肥料。
加工廠的配置不是為了生產過量而建,所以要加工廠擴大產能來消化過多的農產品,工廠的營運會是問題。因此政府通常會與業者合作,研發相關新產線。但是這通常緩不濟急,而且新的加工產品未必會成功。另外對農民來說,收購做肥料的問題歸根究底就是要保證價格,不然農民不會滿意,而政府負擔也會增加。
第三:政策性宣告蓋保存場(冷鏈)或者外銷機制。
冷藏不是無效,而是能保存多久?外銷不是無效,而是外銷需要一個穩定的供需市場,不能時有時無。
如果上面三招真的有效,為何還在崩盤?
這裡先提出短期的解決方案:
年初香蕉崩盤,我想大家一定記得我提過用空拍機與人工智慧估算栽植面積、判斷農民是否費心照顧的香蕉園。如果可以優先處理還未上市的次級品,政府或許有機會去探討是否在盛產前就提早耕鋤未上市或次級品的香蕉(這配套會跟作物別有差異)。至少這會比最後當肥料收購好。甚至,以文旦柚子為例,提早收割把皮拿去煉精油,會比等成熟後當水果銷售更有價值。
如何解決高麗菜長期的問題:
以目前高麗菜來說:高麗菜種植規劃從育苗、田區整理、資材到位、種植管理、收穫,整個期間約80-90天。
農委會9月11日有發出預警,而高麗菜崩盤兩個禮拜過去了,回推盛產時間為何政府預警提早發布60天還無效呢?
這就是必須要瞭解農民作業的實務。當你田租好、開始育苗(或者買苗)、打好田、肥料也灑進田裡了,就等定植了。這時候你收到農委會預警,你會怎麼選擇?答案是,我資材都買了,資訊不夠即時,所以我還是會種下去,賭一把。盛產是一回事,但也搞不好碰到別的葉菜短缺,還是可以賭到好價錢,這就是農民心態。這樣心態履試不爽,農民才不管他是不是會導致產量過盛。
所以農委會要有贏過農民僥倖心態的新作法:有沒有辦法讓農民規劃種植之前,就可以知道所在地區目前種植的高麗菜有多少,陸續上市的數量及時間,也可粗估90天後自己種植的產品的出產量跟價格。這時候農民可以思考自己的成本而考量自己種不種,這不是農民最欠缺的嗎?
上述的概念很簡單,其實就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 和智慧影像識別。至於涉及農作物類別的應用細節則較為複雜。但是過去這一年,我青農朋友初步對西瓜等一些作物的嘗試,確認技術上是可行的。當農民覺得這指標可以有正確指引作用的時候,只要繼續維持資訊完整、透明,每年就有機會是豐年好年。建議不同地方可以針對不同作物開始試驗,如果這機制在農收後生效了,就可以開始複製。
現在是大數據的年代,農政單位應該體認目前的瓶頸,以開放心胸接受新觀念。最重要的,不要政治掛帥、遇事推諉,不然樸實的農民最後會用選票表示不耐。
歡迎大家透過以下連結,一起來加入我的Line@!
https://line.me/R/ti/p/%40who9307k
也歡迎加入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ncheng624/
Youtube : https://goo.gl/YfuP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