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內政壓力鍋沸騰,馬哈迪只好拿新加坡解壓?】
最近,大馬希盟政府遇到了第一個危機——種族摩擦。巫統和伊斯蘭黨更趁虛而入指希盟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將損害馬來人特權。
壓力鍋氣壓升高怎麼辦?新加坡或許成為解壓的議題。例如,新馬要談判新隆高鐵時,卻突然扯出水價問題。這就像是先威嚇調高水價,施加壓力逼迫對手讓步……
#馬來西亞 #馬哈迪 #種族摩擦 #新加坡 #新隆高鐵 #水價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
馬來人特權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平行時空422] 馬來西亞的「一國兩制」:砂拉越會獨立嗎?
中國政府經常指,「一國兩制」是獨一無二的創造,這話是否正確,自然視乎怎樣理解這概念。畢竟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特色的地方政權有很多,如何理順自治地位,也是水清則無魚的管理問題,我們熟悉的馬來西亞就是例子之一。
「馬來西亞」是一個聯邦,成立於1963年,主要包括「西馬」的馬來亞半島,「東馬」的沙巴、砂拉越,最初還有新加坡,它們都是前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國。沙巴前稱北婆羅洲,和砂拉越加入馬來西亞前,都已從英國手上爭取了自治權,也曾以獨立代表隊身份參加奧運會,有發行自己的郵票,本土身份認同頗強,和西馬的淵源則相對有限,文化反而更接近身旁的獨立國家文萊。不少馬來西亞人早就認為,東馬、西馬形同兩國,而東馬佔聯邦國土60%,天然資源豐富,人口密度低,一直擔心合併后被西馬人口融合。近年砂拉越開始向聯邦政府要求更多自治權,民間要求獨立的聲音也開始出現,雖然未成氣候,但後續發展必然大有文章。
事實上,砂拉越享有的權限,早就超越西馬各州。根據獨立時的「馬來西亞協議」,聯邦政府賦予東馬「移民自主權」,規定東馬的移民政策,需東馬政府同意才可施行。即使是西馬人進入東馬,也要在旅行文件蓋章;2006年前,甚至有專門供西馬人赴東馬的「國內護照」。後來西馬人可憑身份證入境,但仍舊有「一次三個月」的逗留期限,找工作則要工作證,未經東馬政府批准,也不得參與東馬選舉。東馬的特殊地位還包括宗教信仰、語言政策自主:例如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國教,但東馬不設官方宗教;馬來語是聯邦法定語言,但英語也是東馬的官方語言。這一切,都是某程度上的「一國兩制」。
然而不少砂拉越人認為,權力還是不平等的。這主要是因為砂拉越有豐富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氣儲備,馬來西亞過半數的液化天然氣、1/5的石油出口都來自砂拉越,但砂拉越只有5%的油氣開採權益金。加上砂拉越原住民日益感到馬來西亞人種和宗教政策的壓力,「巫統」和伊斯蘭政黨在聯邦層面的影響力不斷增加,「巫統」的「大馬來主義」也讓東馬各州、包括華裔在內的少數族裔越來越反感。聯邦政府把伊斯蘭習俗強加予非穆斯林人口的舉措,也讓東馬人擔心「伊斯蘭國家化」。
不過真正將砂拉越民間的自治呼聲轉化為政策的,還是「建制派」:砂拉越政府領導人Adenan,而一切和選舉息息相關。近年砂拉越地方經濟發展緩慢,Adenan及其政黨面對的選舉壓力越來越大大, Adenan開始以「向聯邦政府爭取更大自治權」為口號,尋求選民支持,并告誡反對黨若阻止其執政,無異於「不愛砂拉越」。本月Adenan宣佈與聯邦政府達成第一輪「分權協議」,在教育等領域的13項政策上,得到更多自主權,並透露第二輪談判將以憲制改革為議題,第三輪則涉及油氣開採權和海洋管理開發,唯需要更多時間、「更強的民意授權」,作為與聯邦政府談判的基礎。
馬來西亞現任總理納吉布深陷貪腐醜聞,若暗示「將給予砂拉越更多自治權」,也有望換取地方支持,提高威望,可算各取所需。畢竟砂拉越在技術人才引進、開拓出口市場等方面,都有求於聯邦政府,實質獨立的可能性很小,對此聯邦和地方領導人心知肚明,才敢在「分裂」議題邊緣周旋。政治現實從來如此:沒有政府內部支持者,民間的自治呼聲始終難以「落地」,至於最終會否弄假成真,卻不是政客短期計算所能預知的了。
小詞典: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
馬來西亞第一執政黨,亦是執政聯盟「國民陣線」中最大黨。「巫統」成立之初,主要代表馬來原住民利益,早起執政方針被指給予馬來人特權,對聯邦內的華裔、印度裔等居民的權益照顧不周。1969年5月13日,巫統在反對黨的慶祝勝選遊行期間舉行反遊行,演變為馬來人與少數族裔的族群衝突,史稱「五一三事件」。其后巫統在種族政策上逐步轉為溫和,但「大馬來主義」仍是其特色。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2月20日
延伸閱讀:2047年的一國兩制(假如還有的話)
https://www.facebook.com/…/a.100577713612…/1028045117229638/
馬來人特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