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勞勃馬歇爾 執導、#荷莉貝利 主演的迪士尼動畫真人改編電影《#小美人魚》殺青。
雖然我們已透過許多片場照一窺角色的扮相,但仍對電影所知甚少,而就在昨日,隨著電影的拍攝正式結束,荷莉貝利也分享了一張正式的角色照,揭露「愛麗兒」在片中的形象。
《小美人魚》最初於 2016 年投入計畫開發,原定在去年初於倫敦開拍,卻因疫情影響而延遲,今年初拍攝復工,並於近日於義大利撒丁島完成補拍。除了貝利外,#瑪莉莎麥卡錫 將飾演「烏蘇拉」,#潔西卡亞歷山大 飾演「烏蘇拉人類版」,#哈維爾巴登飾 演「川頓國王」,#戴維德迪格斯 飾演「賽巴斯汀」,#雅各特倫布雷 飾演「比目魚」,#奧卡菲娜 飾演海鷗「史考托」。
「馬歇爾計畫影響」的推薦目錄:
馬歇爾計畫影響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單則精選>
川普將近四年的白宮任期,使美國的歐洲盟友陷入外交震驚。 他退出了重要的國際條約, 他對美國的盟友大加抨擊,卻向獨裁者示好。 他甚至威脅到美國全球力量的基石-北約組織。 這是前所未有的外交破壞,也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一致為拜登能贏得2020年美國大選贏得而祈禱。
但是,民調所預期的民主黨藍色浪潮並沒有發生。拜登驚險而辛苦的勝選,透露了即使在川普災難性的疫情領導下,川普的基本盤不縮反增。
對於遭受美國震撼外交的歐洲盟友來說,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歐洲必須要面對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已經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美國的外交重心已經從戰後的的跨大西洋關係,轉移到以亞太地區為重。即使拜登勝選,歐洲今後也必須自求多福。
{內文}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2020美國大選的結果,不是一個二選一的人名,而是一個問題,這場選舉有贏家嗎?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不論是誰贏了,我希望美國能發展出,對自己國家的未來有一個共同想法的能力,而對我們歐洲人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我們的歐洲計畫,包括歐洲的整合與合作,是投資在這個跨大西洋的關係之上的
與其說以他德國總統的身份,他不能公開表態支持某一位候選人,不如說,無論是拜登當選,還是川普連任,歐洲都是這場選舉的最大輸家,這正是Politico 歐洲版的選後標題。
(新聞旁白)
四年的川普,使美國的歐洲盟友處於震驚狀態,他退出了至為重要的條約。
(美國總統/川普)
事實是這是一個從來 從來都不應該達成的可怕的單方面協議)
(新聞旁白)
他抨擊美國盟友
(美國總統/川普)
如果你看看,德國是俄羅斯的俘虜
(新聞旁白)
而他卻和獨裁者交好
因為德國是受到川普任期影響最大的歐洲國家,2017年梅克爾首次在白宮會晤川普,川普甚至拒絕與她握手的羞辱,預告了之後對德貿易戰與制裁「北流二號天然氣」的持續威脅,以及最近單方面宣布撤出部分駐德美軍的決定。
(德國前任駐美大使)
這是一個相當健康的喚醒電話,對歐洲人也同樣也是對德國人,不能在國防支出上搭免費便車,不能一直依賴美國提供保護
歐洲眾望所歸的拜登贏了大選,這也是一個徹底撕裂而且互相仇視的美國,拜登的當務之急是美國國內選後的整合與療癒,還有搶救嚴重失控的疫情,絕不是修復與歐洲的跨大西洋關係,也無法推動需要強力國會任務授權的全球議程。
(德國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
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到俄羅斯不再是美國的首號威脅,而是對於美國的威脅可能是來自於世界的其他角落,於是發生了重新定位,這個正式的重新定位,我們可以說是聚焦在中國和東亞,是在川普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只是不是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對中國的這種攻擊性
歐洲要面對的現實,是美國國際關係的核心,不再是大西洋,而把焦點轉移到亞太地區的改變。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副主席/Ian Lesser)
還有美國人口的改變,以及世代的交替也朝這個方向推進,很清楚的是年輕人的確對亞洲有更多的關注
即使把外交重心移到亞太,也不代表美國將會百分之百回到川普之前的國際領袖角色。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川普執政的負面影響,不會隨著他離開白宮而停損,他所留下的後遺症還會繼續發酵,他留下了一個極其難以再度整合的美國,也留下了一個難以修復的美國形象,當2008年歐巴馬當選後,很快地就修復了美國的世界地位,而拜登將極為困難,因為他會被綁手綁腳
川普形式上也許輸了大選,但是川普的基本盤沒有消失,也不會隨著拜登勝選而消失,被川普具象化的美國白人認同危機,與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的憤怒,會繼續發酵。
(無國界記者協會主席/ Pierre Haski)
他的個性是如此地製造分裂又如此張狂,和我們一貫熟悉的政治生態相去太遠,以至於我們沒有意識到最重要的事,他從2016年競選以來所體現的直覺,一股美國憤怒的綜合
「川普式民粹」才是真正的贏家。
(新聞旁白)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在2019年登上頭條新聞,在一個政府的機密備忘錄洩露之後,他在備忘錄中指出川普執政團隊在外交上的「笨拙無能」。
外交備忘錄洩露事件迫使他辭職,雖然他在書中用了同樣直接的評語,但是他也肯定川普的政治敏銳度。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
他有一些真正與民眾接上地氣的訊息,而他釋出這些訊息的方式更是極度有效
最近一項大型的歐洲民調顯示,在歐洲幾個傳統盟國裡,民意對美國形象的看法跌到前所未有的歷史新低,而且對於川普領導國際事務的信心極其低落。
(英國前駐美國大使/Kim Darroch)
美國的領導地位,曾經對於歐洲和世界都非常重要,如果一旦沒有了,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將更不安全更加危險
川普主義將永久性的標誌著美國政治生態的改變,也會超越美國在全世界其他角落引起共鳴。
(法國Jean Jaures研究基金會會長/ Gilles Finchelstein)
當我們一直在問,這個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場選舉的結果是否會被接受,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反映了美國民主的墮落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事實上這場大選有另外一位贏家,是習近平,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的大國博弈裡,以及北京和華盛頓彼此的競爭裡,北京又再度得分
相較於川普對於新冠疫情災難性的領導,北京在圍堵疫情的處理已經完勝美國,而這場大選所曝露的問題與接下來有可能發生的暴動衝突,更讓美國民主大國的形象徹底崩壞。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Pascal Boniface)
中國可以藉此突顯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政權,領導人照顧民眾,反觀美國的民主,既失序又亂七八糟,而且也許很快就會出現暴動,北京向來都一直強調中國政權的穩定,相較於民主亂哄哄的舞台,結果是川普幫了習近平一個大忙。
即使拜登有很深厚的國際事務經驗,答案一樣很複雜,拜登即使當選了,拜登承諾將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對地球是個好消息,而且在對歐洲漸行漸遠的關係中,拜登肯定會以禮相待,最實際的好處是不必再受川普復仇式推文的擺佈,但是除了自求多福,歐洲沒有別的出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EgwoZv6tY
以下是完整版【美國大選特報】2020.11.07《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oABwE0NE8
馬歇爾計畫影響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事情的了解,多層次跟多面向是不同的,不過一般人分不清楚這個,導致出現很多問題。最近那個很受到關注的選舉,基本上就是這樣。
用我研究的開頭比較好說明,多數人最早接觸二戰史,看完後會覺得,希特勒會打仗,是為了追求第三帝國榮耀,廢除凡爾賽合約,或是種族理由。過幾年,有人會開始談經濟因素,例如攻向史達林格勒,目的是高加索油田。再過幾年,這位仁兄可能又認為,真正的原因出在不可調和的文化因素。
以上是多層次還是多面向?多面向,他只是看了不同學科的觀察,從各種角度去切入。如果他能知道,自己只是觀點多吸收幾個,而不是層次變高,後面就不會變成陰謀論者。
何謂多層次?怎樣從凡爾賽合約,去看背後各國的糾葛,經濟的利益發展,德國內部的各種社會問題。德國工業界怎樣幫助希特勒,又如何影響納粹改變戰爭機器的方向。還有,有沒知道這些個人私下的人際關係,施壓過程,導致國策改變。
如果都知道,了解夠多的分析工具,才能開始把上述深入的多層次知識,相互堆疊到更高的境界。而生活中的經驗與智慧,最終會讓你體會,若你是德國人,會怎樣去看到納粹德國的發展。
這些都沒那麼簡單的,政治學很愛提出分析工具,社會學偏好提解釋,但田野調查更多的民族學會提供觀察角度,人類學則是有一大堆資料卻不講話。你不知道這個觀點,就只是因為你沒讀過,而在台灣會有很多人,把第一次見到的新觀點,因為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就認定這是超高層次的深入剖析。
其實只是你沒見過而已,在那個學科可能是常識,常識到沒人會覺得該說。好比我們物理界,不會有人在研討會上,一直跟人強調F=ma在運動學中的重要性,在場的人只會滿頭問號。
我會這樣說,是站在教育的立場,希望各位從這次美國大選,去想通原來那麼多人,只是自己為站在超清新的立場。其實只是長期的偏執,導致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像是美國保守派的觀點,進步主義者有幾個人會想認真聽?沒有,我見過的都是聽兩句就說聽不下去開始罵...但一直強調想跟人溝通,呃。
我這邊提一個應該多數人沒見過的觀點,先聲明是觀點喔,表示某種學科研究過,不是我發明的。這個觀點就是,美國為何好像定期會發作搞孤立主義,對某些國家超兇?
=====
這要回到工業革命後的歷史,美國自從成為世界上的技術大國,以及超強的生產能力後,歷任總統都不能迴避市場。出口市場萎縮,國內會失業,導致政治意識保守化,否定全球化類的發展,這個政治學都有人提過。
但鮮少有人指出,一次大戰後這個模式有點轉變,美國自己陷入兩派的詭異循環。
一次大戰後,歐洲欠下大筆美國貸款,這推升美國內部的大量生產,以及分期貸款消費模式。又為了讓歐洲可以償還貸款,美國反過來提供新的技術輸出,大量生產的模式開始取代歐洲的工匠習慣,工廠管理模式幾乎都引進自美國。
這結果是,10年後歐洲復甦,管理技術跟生產能力都回復到可以跟美國一爭長短的狀況,德國更是利用低廉匯率搶市場。美國自己砸自己腳,出口萎縮造成失業,失業還不起貸款有呆帳,某一天就爆炸,這叫做金融危機。
然後那個年代沒人知道QE,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最後胡佛提了有效的經濟復甦計畫,但美國民眾已經不想吃這套了,所以轉向社會主義的小羅斯福,反正就是這套不行換一套。結果當然還是不行,新政失敗的很徹底,只是媒體宣傳得很好,這就跟台灣以前先給誰錢的概念類似。
但二戰前的國際市場沒那麼大,德國生產的產品賣不掉,戰爭債務就還不了,失業造成溫和路線被迫棄,納粹會走向戰爭之路,其實是德國人自己選的。唯有靠國家力量,整合大型資本才能與國外競爭,所以與其說是納粹上台後進行國家資本管制,不如說是容克階級本就沒有民主觀念,推舉一個希特勒便於工業生產。然後擴軍消滅失業人口,不停吞併新的地區,利於工業擴張。這最終當然會衝突到英法的勢力圈,德國要停下擴張就等於納粹垮台,只能打了。
二次大戰消滅了失業問題,美國男子失業率趨近零,大量工廠雇用女工,埋下戰後的女性主義崛起種子。打完仗之後,歐洲也變成廢墟了,美國這時候發現,如果不援助歐洲,那麼美國工業能量沒地方去,復原男子沒有工作,在內戰前就政府垮台。
所以馬歇爾計畫,等於是一戰後的大規模版本,一路扶植歐洲到布列森條約,為何是到這個時候?反過來講就是,因為歐洲已經復甦到開始跟美國搶市場了,市場整體擴張到金本位行不通,需要新的金融工具。
但整合歐美,還是沒有市場啊?轉到日本、東南亞、中南美與西非,此時東歐還在蘇聯掌握下。要等到蘇聯崩解後,東歐才會打開國界。而在80年代後,美國把焦點轉到中國,畢竟東南亞可以承受的範圍很小,產業鏈轉移跟市場都不足。
歐洲在68學運後,大量左派進入歐美學術圈,培育了一大票覺得共產中國很棒的知識分子,這是民主黨後來挺中的主因。這與共和黨在70年代後,基於市場開放原則的傾中本質不同,但整體來說大家都希望新的市場在中國,便於工業擴張與消化產品。
這衝了20年後,換中國想要爬起來幹一樣的事情,地球上那些扶不起的國家,如中南美跟西非,都有一些文化問題,需要花時間改造。未開發地剩下南亞少部分以及非洲,這是中國轉向非洲的理由,只有這邊可以不在乎第一世界的市場規則,玩中國的那套。
總之,現在大家知道了,非洲真的沒辦法,中國在這個美國火車頭帶動的循環經濟中,想要另闢一帶一路,下場就是違背遊戲規則,必敗無疑。
為何現在一整個二戰前,或是越戰前的狀況?從這種觀點來看,就是新興市場反過來搶奪技術先進國的市場。但照時間來算,中國13億人口,應該可以把這模式和平跑到2050啊?
答案我們台灣人很清楚,因為中國不吃歐美那種市場規律,如果願意接受的話,中國現狀會政治分裂,但經濟會逐漸融合到歐美數百年的工業與金融秩序。啊就不願意,所以才會想要好處都拿,壞處甩出去。
當年希特勒選擇戰爭來甩掉負面影響,現在中國期待美國繼續拖下去,等到自爆後換自己當老大。如此而已
=====
寫完再次強調,上面一大段不是我發明的,猜猜看是哪兩個學門的融合。
世界上沒有新鮮事,身為教書匠,希望大家可以學到東西,我並不希望你們找教主拜,然後覺得全世界都要學這套。
年紀越大才相信有真理以及解釋一切的通論是很恐怖的,在美國這種人會相信聯邦政府被蜥蜴人建立的共濟會統治,在台灣這類人會認為蔡想想才是民進黨真正的統治者。
馬歇爾計畫影響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7學年度第1學期第1次段考3年級社會組 ... 的推薦與評價
解析: (B)二戰後美國第一任總統為杜魯門,他任內進行馬歇爾計畫等措施。 40. ( B ) 一位學者說明他的國家在十九世紀末期的外交手段:「……當時,我們併吞 ... ... <看更多>
馬歇爾計畫影響 在 彭博商業周刊/ 中文版- 【即時頭條】中國一帶一路計畫規模高達 ... 的推薦與評價
【即時頭條】中國一帶一路計畫規模高達1.4萬億美元根據新近的一份分析報告,中國重振連接歐亞古絲綢之路的宏偉計畫,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可能會遠大於馬歇爾計畫或是 ... ... <看更多>
馬歇爾計畫影響 在 [假設] 假如沒有馬歇爾計畫- 看板DummyHistory 的推薦與評價
二次大戰後,馬歇爾推動「歐洲復興計畫」,又被稱為「馬歇爾計劃」
這讓西歐能在二次大戰後快速的復興,1953年還為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只是這計畫只在西歐推動,同樣受軸心國破壞嚴重的亞洲就沒有得到這樣的戰後復興
計劃,直到韓戰爆發,美國才開始援助部份國家的戰後重建:南韓、日本、中華民國...
如果沒有馬歇爾計畫,西歐會變成什麼樣子?北約盟國還建得起來嗎?
或者是說,如果二次大戰後,亞洲也能有得到亞洲版的馬歇爾計畫,還會有那麼大片的
土地被赤化嗎?
我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馬歇爾計畫,西歐應該會被赤化。
很多人在講戰爭結束,中華民國有多少多少亂象,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法幣或金元
券成廢紙...,然後推斷國民黨多不會治國之類的話,我認為這都是長期戰爭長期破壞
後,戰爭受害國必然的現象,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第一次大戰的歐洲國家,因為當時沒有
像「馬歇爾計劃」這種重建計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51.1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