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雜談閒聊到哪?產業的樣子,這周來談教育業。
認識我的人,尤其是後輩,記得的應該都曉得,我常說經驗很寶貴,多跟現場的人請教,職場的前輩請益,態度低一點,絕對有幫助。
我其實是學人的,因為前輩跟學長當年也是這樣,越謙遜的跟人請教,知道的人才會想教你。想想現在我也是,來一個態度不佳的小鬼,要我把狀況都教他,誰要理啊。
後來比較常碰教育業,就對實況與偏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偏見指的是,你一定見過有人,認為老師就是那個樣子,死守著退休金,什麼都不會,誤人子弟怎樣的。但實況跟這相差甚遠,多數老師都很清楚教育現場的狀況,沒有不想改革,也沒多少死守舊教材的想法,會有這麼大的落差,這十多年的感想是。
第一,大多數人沒有進入學校,不知道老師對外人跟自己人,講話的內容通常不一樣,尤其是技術性細節,沒幾個人會對外講。這點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的,多數人不會對不懂的外人講太多,會講太多的自己常常也…呃,怪怪的。
第二,有偏見的往往是有創傷,或是見過受創傷的人,或根本是自己有點被害妄想,或或或者是正好認識幾個老師,剛好都那副德性,就以為所有老師都如此。但這是比例問題,像我跑過10間學校,前後遇過的老師上百個,統計上來說渾球有但不多,可是萬一你遇到的就是那個渾球,就會覺得全部都是。
第三,系統性問題往往大過個人努力,不是不知道要改變,更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你改變不了,只好在自己努力範圍內,儘量幫助個別學生。系統性問題指的是,教育界的派系問題,哪個人當到局處長,誰在哪些位子,要推什麼政策,最後都是政治問題。
簡單說就是,跟其他產業沒有區別,只是教育大家都經濟過,以為自己很懂產生的錯覺,太多人有類似經歷共鳴的誤差。
我幾乎每間學校,都會遇到1、2個大學長姊,現在不少已經退了,你只要誠心詢問,全意的請教問題的本質,都會跟你講。人家人生經驗很豐富,你是真心還是假意,可是一清二楚,會講到哪裡就看自己的態度。
舉兩個例子,這數十年教改本身可以說是台師大跟北教大兩個大系統對抗的結果,雖然點火的是410運動,但這比較偏向是面對現實的反應,畢竟進入電子業興起的時代,不改也不行。但真的就只能區分這兩大陣營?完全不是,細分下去,是要看哪個教授教的,以及哪些人的徒子徒孫,進入到教育局或是教育部,還是在國教院擁有一定影響力。
易言之,全部看個人,我運氣很好,前幾年正好遇到幾個教育界次長級的「老同學」,學長姐很直接地說,當年這些政策是哪個教授去提的,然後哪一個學長或是同學在那個位子,就執行了這相關政策,甚至更極端的,是同學想要寫論文拿博士,就把政策拿去推,自己直接拿到全國實驗數據。
你說這是在開玩笑喔,並沒有,就是這樣,你說15年前那個扁時代的官員是渾球?也不是,再怎樣也不會這麼露骨,拿全國學生的前途開玩笑,所有可以推行的政策,都一定會經過小規模施行,確認結果可行後才拿去推。整體來說還是對學生有益,只是不見得是最有益的做法。
差異在於,同年代如果正好有三派人,三種理論跟做法,為何是某一派的推了,其他人的難道就都是錯的?都不是,比較偏向因時制宜,有的政策考慮到未來,需要多元化人才,有的則是著眼產業界實際需求,以及台灣大多數中間程度學生的就業,而這些背後都有數據支撐。
最終,要推行下去,就得要找政治人物支持,這些結果才會化為我們檯面上看到的鬥爭,而鬥爭最後導致參與者不停地翻寫故事,故事最後都成了善惡大對決。有時候也不見得全是政爭的過程,只是結果,好比扁時代的某一些教育界人士,找上馬英九這個政治明星去推政策,但要政治人物聽,就得要講他相信的話,導致出現很好笑的現象,挺教改的人把政策修成很像聯考復辟,馬系的人不明所以去推,還真以為可以回歸聯考洗腦教育。實際上埋了一堆地雷跟陷阱,通通在蔡英文上來後炸掉,挺聯考復辟派幾乎崩潰。
然後那個年代的大學長姊,說的都是一派輕鬆,你問他明明程度更好,為何不去走那條路?實際改革教育?
就不願意啊,個性不適合啊,有的老師就是只想安靜教書,不想涉入政治,連個主任都不想當,最後在一間學校變成扛霸仔,新來的校長都要對老老師態度尊敬。不去當主任,往備用校長,教育界的高階事務官之路,純粹是不想,跟能力無關的在教育界多如牛毛,每一個放到教育局長的位置能力都夠,他就不想當是要他怎樣,頂多每幾年被推去當個主任兩年就好,人生教書看學生成長,快樂無比。
我講這個的意思是,實際聽到這些故事,你會更理解為何許多的改革方案,例如我這幾年罵的翻轉,或是不大認同的多元素養,事情不是那麼單純。並不是我罵,就代表這些方案一無是處,或是全盤否決,推下去對學生一定都是好的,俗話說沒有好老師只有好學生,只要老師態度正面,學生都可以從中學到一些。
問題是,數量、時間、比例。
前幾年台北狂推PISA,為何講素養考題講那麼久,現在都不講了,直接變成素養教育,這當然跟潘文忠部長知道怎樣推政策的優秀手腕有關,但誰敢說這跟公行系主導無關。
馬英九時代推PISA為何注定失敗,並不是PISA是錯的,而是PISA本身只能針對特定的學生,是一種能力指標,類似我們做性向測驗。但要拿PISA成績當作教學標準,強迫大家依靠這個標準教學,變成實際的政策就是胡搞了。
就好比中國的PISA成績超棒,我就問過好幾個大學長姊,到底他們怎麼做到的?回答的很有趣,「作弊」。
蛤?
對,作弊,做法很簡單,理論上是隨機抽選抽考,實際上因為有時間差,所以學紅葉少棒隊,把該區的第一名學生集中在一起,例如你叫做王小明,但記得現在座號是5號,姓名是陳大華,給我記住不得有誤…
一個人講,我還可以說是偏見,複數的人而且完全不同的學校,彼此沒有交集的老師,可以講同樣的狀況。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參加過台灣70-80年代的類似考試,都經歷過很接近的狀況,當時的國民黨教育人士靠作弊來拿好成績,方便繼續申請經費,推動既定政策來牟利。
台灣在阿扁後就已經不可能這樣國家級作弊了,所以成績必定會掉下去,那為什麼馬時代的一些教育官員,完全相信這是台灣教育失敗的結果?
一個大學姐跟我說原因,因為他們沒遇過,所以不相信這種國際級的還可以作弊,我們遇過所以知道。問他為何不出來反對,告訴大家實情?
答曰:為什麼我要?再說也改變不了什麼。
呃,想想也是,都變成政策,還有大量的利益團體介入,印教材的推補習的,一個人對抗整個產業,人家還有大量媒體跟網路公關洗,一個人是要怎樣解決。
所以最後,這些很厲害的老經驗學長姊,就跟我5年前遇到的大學姐一樣(還跟我同一間高中),心態就跟唱空空歌的空劫半僧功一樣,開心過好每一天就好。
只要看到學生沒有變壞,在街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日子可過,就心滿意足。
高中性向測驗結果 在 吉爾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百分之八十內向】
看了《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是位職業性向測驗(MBTI)為80%內向性的人,但卻在國際非營利組織裡擔任需要拋頭露面、向人演講、行銷與募款的「外向」工作。
三年前,我的測驗結果也和該書作者一樣是ISFJ「照顧者」 型(三年後再測還是一樣),80%傾向內向,而通常這樣的人格特質就是:需要比較多時間思考、注重細節、不喜歡被關注、討厭在開會時發言、怕麻煩別人、不愛談論自己、沒有很多朋友,但交情較深、善於反省,甚至反省過度、有距離……等。
--
其實這些特質一直以來都很困擾我。
--
打從小學被老師指派當班長,我一點也不覺得風光,反而是滿滿的戒慎恐懼,最怕記名字得罪同學,後來每回幹部選舉,我總是慌張地要同學把手放下不可以再投我;國高中相加,我要好的朋友大概三隻手指頭數得完。看著別人一群一群的,我只有唯一或二的朋友,假如朋友請假,我在參與團體時便顯得局外;大學時孤僻更變本加厲,只要一沒有課,我就寧願宅在宿舍裡看書或美國名模生死鬥,也不願一群同學夜唱或夜衝,每回遇到分組報告,我總是外表不說,內心卻是一陣陣驚滔駭浪,深怕因為平日的孤僻而導致課堂落單。
到了澳洲,從事幼教時反而很放心,因為兩歲的孩子沒有小團體,他們就算知道我孤僻,也照樣天天親暱地往我身上貼,倒是和同事相處,我總有段距離。生孩子後曾短暫回去幼教界,找工作時需請前任同事當推薦者,其中一名我跟了兩年的導師在推薦報告上這麼描寫:「花太多時間處理小細節,無法在會議裡發聲。」
--
曾不只一次被朋友勸:妳要學著麻煩別人、向別人開口。
我也做過許多內向者想要逃脫這些「惱人」特質的努力:加入系隊當經理、幫忙帶團體、把自己推出去填問卷、銷售產品,甚至工作後刻意每天待在員工休息室和一群同事哈啦,然而最終我骨子裡是痛苦的,覺得自己一天下來,精神耗損超乎想像嚴重。
--
直到在書裡看到「內向者需要獨處來恢復精力,不像外向者可以利用外在刺激來取得能量」我才突然意識到為什麼自己以往那麼累,因為我只是拼命地想把自己改變成外向者,卻不知那樣的掙扎只是讓我的能量消耗更快。
種種內向特質,我卻更矛盾地開了這個專頁分享我的生活。
其實很多分享在送出前都是幾經掙扎,戰戰兢兢,尤其當文章若較需要提到自己的論點,就會更難以遏止地焦慮「別人怎麼看我?」儘管沒有了把自己攤在眾人面前的立即風險,只要想到不認識的筆友可能的目光,仍會嚇出身冷汗。
--
我到底為什麼要讓自己身陷這個不必要的囹圄呢?
--
許多個夜晚,我好想關掉這個平台,覺得這樣內向孤僻的自己好像正戴著一個偽裝的面具,有一天一定會被拆穿。
直到看完此書,竟有種茅塞頓開的感悟,以及讓我心暖暖的歸屬感。
我接納這樣獨特的自己,放下「變成不是我」的執著。
並知道這樣的我,仍舊會找到屬於我的方向。
內向不代表不能從事外向者的工作、內向不代表不能發聲、或對這個世界產生影響力。
張瀞仁曾說:「影響一大群人的幾分鐘、和影響一小群人的一輩子,都一樣重要。」
我也才意識到,我設立這個平台的初衷,原來更是想要藉著文字,和螢幕前遠遠近近、與我雷同卻不相同的你輕輕說道:「你不孤單,前方一定有個最適合的歸途,流瀉著暖洋洋的燈光,期盼我們來到。」
--
如果你的羽翼正因雨水而濕漉,因雷鳴而瑟縮,也許我的一方小天地,能讓你暫時歇歇腳再出發,而你也是我此刻的最佳陪伴。
--
喜歡朋友 從心探索:成長。讀寫。 澳洲記事 - Cindy's Journey - Australia最近分享的一句電影引言“請記得,你的價值永遠不會因為遇到了不懂欣賞的人而減少。”
~來自電影魔球 (Moneyball), 2011
--
#對於職業性向測驗(MBTI)有興趣的朋友,我在以下兩個網站做測試(相隔三年,測試無論中英文結果都一樣是ISFJ) #快來和我分享妳的測驗結果吧
◆中文:https://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最後要求輸入手機不要理會直接按確定,接著會再選擇〝性格報告〞即可。)
◆英文:https://bit.ly/3aLPjcT
高中性向測驗結果 在 和平製品 Paixpr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Dance in the Dark
黑暗中跳舞
___________
他以前怕黑。
從小睡覺前只要天一黑就會黏在媽媽的腿邊一寸也不離,媽媽哄他、爸爸嚇他都無用,就這麼像無尾熊抱著尤加利樹不放、像溺水的人緊抓著救命韁繩般。一直到他能說出完整的字句,在媽媽溫柔的詢問下才明白,原來他怕那些在黑暗中蓄勢待發、張牙舞爪的怪物。
老話一句夜路走多碰到鬼,表面上看來是一句對未來的恐懼,但其實所講的也是虧心事做多了總有天會受到報應……但對孩童的他來說,黑暗代表著未知與無窮的想像空間,比起一片空白他更害怕黑暗,白總能從零開始創造,黑卻……卻已經是枯竭死亡被填滿的狀態。
這樣的恐懼不因長大而消逝,小學時參加校外教學一個人走失在森林,一邊沿著步道一邊走,森林高大樹群聚所遮住的天空僅剩深藍的光落下穿過他的瞳孔,一邊哭一邊揉著眼,光漸漸消逝而去,一直到四周進入一片暗藍色的黑,蟲鳴開始打破視野的疆界闖入他的耳城之中……一口氣攻破那脆弱而敏感的耳,他開始放聲大哭,蓋過了蟲鳴,呼喚了著急的老師,彷彿在深海的黑暗之中他看見遙遠的一道光束劃破深藍,他繼續哭,不過這次是安心地哭。老師一邊抱著他一邊回報,另外一名老師檢查身上有沒有傷口,那時他才不過8歲,背著小小的背包,裝著零食餅乾與水,一路踉蹌地走,在他的回憶中雖沒有明確的畫面,卻是深刻地割劃在他的記憶年輪上。
中學他與朋友去海邊游泳,溽暑難耐,大夥一到了海邊,迫不急待脫下上衣褲子,連熱身運動都沒做就一蹦一跳跑入海中,十足青春活力,像是太陽下的寶石一般閃亮華麗動人,人家總說男孩適合陽剛的顏色,但他們一群人的快樂高興卻如粉紅色般同時保持著純真卻又赤灼熱騰地燒著。他也入水了,冰涼刺骨異味衝嘴,在海裡他們自由式、蝶式、蛙式、潛水、埋伏、跳耀……像一隻隻活力充沛的海豚在水面上在水底下穿梭,像高速奔馳的F1賽車在海平面上轉彎發出猛力煞車的急轉聲,海頓時成了賽車場。那時的他熱愛水,但一時的疏忽卻讓他在拍打前行時小腿抽了筋,他正在勇猛地挑戰游到海面上遙遠那顆尖銳的礁岩上,抽筋的瞬間他明白了自己陷入了危急,猛力拍打無人注意,他就這麼陷入水的擁抱之中,那翻騰用力的擁抱。死的念頭從那時誕生了,並不是從教科書、長輩的口中學習到,而是深刻地在肌膚上被指甲刮傷,流出汩汩鮮血那樣的深刻,被海浪翻捲,最後他睜開眼,是名不認識的男子出現在他模糊的視野之中,他只聽得到朦朧的歡呼聲,還有同時從胸口、腹部、腿部襲來的疼痛感與喉頭炙熱燒疼感。這一次是死亡在他的年輪上刻下深刻一的痕。
那之後他對於黑暗便與死亡緊緊地綁在一起,只要凝視著窗外黑暗的街景,他就會想到一道燭火在大風之下飄晃,彷彿隨時都會被吹熄,有的時候他會看見不只是一道,只要夜晚的街窗上有一閃的光,無論是室內的窗燈、馬路上快速移動的車燈或是高空中飛機的閃爍紅點……那些光點都變成燭火,或大或小地在大風之下飄蕩搖曳,嚴重如此時,他會感到身體冰冷,止不住地顫抖,儘管是在炎熱的夏天他還是會層層用棉被包住自己,然後使勁地閉上眼,閉眼所瞧見的黑暗已經是他最不害怕的了。
他會想像自己身處在一片空白的空間,不確定是空間,但可以確定是無限延展的白,就像是人們對天堂的既定印象,或是電影中主角見到摩根費里曼時的場景那樣,空的嚇人,就兩張椅子,但在他的想像之中,那片白什麼也沒有,卻讓他感到心安無比。
他都是這麼催眠自己讓自己睡著的,以免被黑暗死亡層層包圍,讓他無法喘息。
還有一次,高中考學測前一個月,被考試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他,背負著來自父母的期待與哥哥姊姊的輝煌戰績,他也必須考出一條燦爛輝煌的未來大道,可能台清交成或者醫生老師律師,這些自古以來被歸認為金飯碗的職業,那時候的他哪有餘力去思考自己的未來與這些職業的可能性,他就是拼命地圖,在黑暗之中點一盞燈苦讀,國數英自社,彷彿前面十二年的學習就為了這一次可能決定命運的考試,最後他在黑暗中昏厥過去,十二點媽媽來送宵夜水果時發現他連人帶椅倒在地上,一聲劃破夜晚的尖叫呼喚來了救護車與從睡眠中紛擾而醒的鄰居。
從昏迷中甦醒,是聞到了刺鼻的消毒與難受的藥味,接著是反胃感與頭痛暈眩,最後是來自父母親與醫生的灼熱視線。父親一直在聽醫生說話,母親握著他的手,護士則在點滴與儀器邊抄寫數據。他聽不見聲音,所有的聲音像是被消毒水移去大多數的有害物質,只剩下機器發出的機械規律聲響,在這混亂的場面之中這是唯一讓他感到心安的。
年輕有體力復原得特別快,一天後就出院了,醫生說身體沒有特別的怪異之處,可能後續要在密切注意,他還記得那是星期一,所有人、學生上班族一群人都擠在醫院外的斑馬線上車水馬龍,所有人頂著頭上那顆巨大的太陽向前步行、步行、步行,像是被命令只能往前否則殺無赦的士兵一樣,義無反顧地衝、衝、衝,那時他在母親邊哭了,明明是大白天的,父親的車從圓環駛入,他卻莫名地因感傷而在大門口哭了起來,母親著急地問,旁人投以納悶的眼光,父親從駕駛座拉長身子靠在副駕的座位上,透過窗一臉納悶地看著母子倆。
從那之後,他開始覺得白天也如夜晚一樣,所有人都在朝著死亡前進。
出了醫院回到學校,他開始每天放空發呆,都是看著窗外,老師也跟家長反應,但得來的都是雙方不知如何解決目前的狀況,他也不帶課本回家,也不從家裡帶教科書,補習班也都隨便應付,他不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畢竟從長遠來看,每個人的生命結果都是一樣,差別只在於過程之中的記憶,但他對於此已經失去興致,他甚至想,或許自己太早體悟到這件事,對他而言不是欣喜而更像悲劇一點。
可想而知,他最後的學測成績若在中間平均值,可能中上的水準,但比起老師的預測與期待,家中哥哥姊姊的成績比起來可說是差了一大截,但爸對此沒有憤怒,媽對此只有心疼,他則無感,也沒打算繼續投入指考戰場而是聽從輔導老師的性向測驗挑了幾間能夠上的大學,跟爸媽談完之後,一切和平沒有任何拍桌或者指責,投了自傳,面試,在高中還沒畢業前他就成了大學生,開始跟班上的同學拉開距離,整天待在圖書館的一角,從窗朝外看去,豔陽天,上課下課鐘聲響,放學,騎車回家,吃飯洗澡,等待睡覺,在腦中冥想那一片純白的空間……
成為大學生後,他搬出去住,大學新生到被人喊學長,從學長到畢業,從畢業到當兵,從當兵到就業,一連串的生命經歷彷彿薄薄的紙張,一穿就透,沒有重量沒有厚度,真的回想起來就像一片空白。
他疏遠人,人群也疏遠著他,他看著黑暗,黑暗也看著他,他等待死亡,死亡也在等待著他,從他那年在醫院甦醒後看見群眾奔忙的模樣時,他早就明白了自己站在不會停止前行的運輸軸上,機器會損壞,但他所站的機器卻不會,而且會準時、效率不差分毫一秒地將他帶往他注定的終點。
晚上下班回到家,他睡前都會聽李斯特的古典鋼琴,他會把窗戶用窗簾蓋緊,不讓光滲進來一丁點,然後關上電燈拔掉任何電器用品的插頭,就像在夜晚浸入大海一樣,他只聽得見鋼琴聲的回音與被不同介質而產生不同音效的聲響,他開始赤裸著在黑暗中跳舞,不知從何時開始,在他習慣了黑與白之後,他開始能夠在黑暗中去擺動、去伸展,甚至他能夠比睜開著眼還要動得更快、幅度更大,就像沒有了固有的限制器一樣。這時的他不怕黑,反而擁抱它,緊緊地,比海水更強而有力卻溫柔十分。
在黑暗中跳舞,與死亡一同。
高中性向測驗結果 在 內壢高中輔導室- 【小高一久等了~心理測驗結果解釋出爐 ... 的推薦與評價
面臨選群的岔路,除了學業表現外, 記得要參考上下學期所做的心理測驗! :: PART 3 :: 綜合解釋與選群指南篇https://youtu.be/8fjclGuQOBI 看完了性向測驗及興趣量表你 ... ... <看更多>
高中性向測驗結果 在 111-2性向測驗解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楊梅 高中 生涯規劃科授課教師:張嘉倫老師. ... <看更多>
高中性向測驗結果 在 Re: [問題] 大家覺得性向測驗有用嗎? -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要討論這個問題,請先分清楚「性向測驗」 & 「興趣測驗」
性向測驗:
針對某種「特殊能力」的「潛能」所設計出的認知測驗,題目都是知識題,有標準答案
目的是要預測受試者在某學習領域出類拔萃或失敗的可能性,通常用在鑑定資優生&選組用
比如外語學習性向測驗,就包括對音素的敏感度、機械式記憶、文法分析歸納能力等
至於國中和高一常做的「多因素性向測驗」則包括文法修辭、詞彙、計算、挑錯、空間等
↑常模超級古老,不要盡信 XDD
算是比較全面性的性向測驗(有些接近智力測驗,但各分測驗範圍更明確)
興趣測驗:
針對個人的個人對不同領域的知識「興趣」做測量,題目都是問個人的感受
會說「我喜歡在OO地方做XX的工作」,然後用五點/四點量表問你是否同意,沒有標準答案
比如大考中心出的興趣量表
↑ 大家所說的「性向測驗」應該是指這種吧!?
以信度(每次所得分數的一致性)和效度(測驗達到本身目的的程度)來說
情意測驗(如興趣、人格)絕對會比認知測驗(如性向、智力)來得低
但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幾種興趣測驗,也能達到低度
(.1~.3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9的變異量)
有的甚至是中度相關(.3~.5的係數,能解釋百分之10~25的變異量
所以興趣測驗"不大準"是正常的,但"沒有參考價值"是假的
※ 引述《gr1031 (G.R.)》之銘言:
: ※ 引述《lovekimbum (天涯海角)》之銘言:
: : 以前國中 高中也做過像賴氏人格測驗
↑這是標準的"人格測驗",測量情緒問題
跟上面兩種測驗八竿子打不著邊
: : 分組前也做過心理測驗
: : 但是對我來說 做測驗對我來說似乎沒用
: : 因為喜歡什麼 自己的專長在哪 自己心裡最清楚!!
興趣測驗答題時很容易受到"心向"(如:社會觀感)的影響,故有時不易反映真實想法
: : 像我很討厭 數學 物理 我就不可能會去選自然組
: : 所以我一直很恨 為什麼學測還是要考物理 = =
: : 為什麼不把學測的規定改成
: : 自然組考 國 英 數 物理 化學
: : 社會組考 國 英 數 歷史 地理
: : 其實很多社會組人 大學讀了語文類科系 或者是社會服務科系
: : 就再也不會碰數學了
我高中時和原po一樣,想讀個不必碰數學 & 任何理科的語文科系
卻臨時被家人弄到去讀特X系,唸一堆心理統計、人體生理、普通心理(雖都只是皮毛啦)
才發現自己對心理學等"社會科學"(而非文學)最有興趣
很慶幸自己高一在數理班,國中也很認真,所以理科很紮實,邏輯比一般文科生強!
: : 雖然我現在讀國際企業管理系 還是有微積分跟統計學 = =
: : 我恨.... 哈哈
: : 大家覺得做心理測驗有用嗎? 老實說 我根本不會管測驗結果
: : 就直接挑我喜歡的說
: 我印象中 高中好像做過兩、三份性向測驗
↑興趣測驗!?
: 其中有一份說 我適合作服務業之類的
: 另外一份主要是講性向
: 結果出來是單碼型(A) → 藝術領域
這叫做何倫碼,總共有藝術(A)、社會(S)、企業(E)、事務(C)、研究(I)、實際(R)六型
呈六角型相對A的相反是C,但也有兩種並存者(比較少)
一般人會有幾組三碼組型(越前面越明顯),但也有像原po這樣只有少數一兩碼的
另外何倫碼還有理想我(自己"以為自己是")和實際我(測驗告訴你的結果)
兩種,輔導室強調的都是實際我,但有時候對照理想我也滿好玩的
→小弟我的"實際我"組型是SEA & ESA "理想我"組型是ISE 剛好都符合心理系的特質
(所謂心理系的特質,是去找心理系學生去做此興趣測驗,得到"該科系大多數人較符合
該組型"的結論)
我老姊組型RI就超級難選,唯一符合的科系是現在最夯的牙醫(當初熱門度還好)
卻因為"沒進過牙醫診所 不知道牙醫在幹麻"而選了中X系八年不歸路........ XD
↑當年可雙修 分數比牙醫高的那個
: 我當時唸的是三類組 現在在大學念醫學院相關科系
: 填志願時 我壓根沒想過去參考什麼性向測驗
: 也談不上對什麼科系特別有興趣
: 所以我就用刪去法
: 我不要唸數學 最好一輩子都不要碰到~
: 高中數學唸排列組合和機率 一整個就是肚爛到不行
: →商學院、理工學院全滅
: 雖然我大一還是得修微積分 修得蠻肚爛的
: 倒也不算造成我極大的困擾
: 那剩下來的就只剩文學院、法學院和生物相關學院
: 法學院 條文有點難背......
: 文學院 自己也不是有興趣到想念文學、各種相關知識
: 至於藝術相關科系 感覺自己沒那本錢~
: 加上考量到高中是唸三類的
: 我最後選了醫學院
: P.S.
: 家裡很不爽 父母不太支持 吵了幾天
: 讓我填完想填的之後 隨便他們填
: 好險 有上我要的 感謝上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105.50.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