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虹安偕同時代力量 立法委員 陳椒華 委員、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以及第一線的高中教師代表,邀請到教育部與招聯會代表,針對111年大學考招重大變革帶來的疑慮召開線上座談會,希望教育部能審慎評估考招制度的變革,廣納第一線教育者的意見。目前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有以下,首先大學學測從5科變成7科,將數學分成AB兩科再加上國文寫作,而指考要變成分科測驗,並且從百分制變成45級分制,且刪除國文、英文與數乙,面對這樣的變革有以下的疑慮。
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護國神山受衝擊。
第一、刪除國英與數乙考科,採計學測分數,會讓學生必須在一月份的學測就發揮正常,更加強了一試定終身的問題。第二、級分制會造成考試分發很難排序,因為可能出現相同級分者多,超額錄取的問題。第三,級分制容易失去鑑別度,以學測為例過去就有數學難易程度差異過大,造成某年數學滿級分人數達一萬四千多人,造成許多頂大電資類科篩選困難,最後是以國文或英文篩選,明顯跟科系所需能力不符,長久發生這樣的情形,容易使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下降。
與會的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也提到許多科技業老闆向他表示憂心,擔憂未來#護國神山優勢不再,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衝擊到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招聯會資料與台大模擬結果不同
張耀文院長指出台大在招聯會會議上有報告,他們針對幾個校系做指考分數轉換級分制的模擬,結果發現有超額錄取的問題,以及分數倒置的問題,會造成本來總分較高的學生但其級分換算不一定較高,反而沒錄取,跟招聯會在媒體上所說有做模擬資料,沒有超額錄取的情況明顯不符合。虹安建議應該將所有資訊公開,並且提供重大會議的會議紀錄,讓雙方一同被社會大眾檢視。
考招制度應講求公平性
與會的高中老師都有提到目前108課綱產生的考招制度,偏向推甄申請的模式,實際上非常不利於經濟弱勢生,因為講求學習歷程的準備,代表的是學生要有充足的資源支援,基隆安樂高中人稱小丸子老師的李玉如,則表示現在要求的新型課程開設,根本沒有考量城鄉之間的資源差距,偏鄉學校很難開出讓學生能選擇的微課程教育,此舉更是加大了彼此之間的資源差異。因此她呼籲未來的考招制度,應該保留一定的名額,不應全部導向申請制,讓弱勢學生也能透過苦讀準備博取翻身的機會。虹安認為考試制度能夠革新,但也必須提供所有族群平等的競爭機會。
教育制度變革,應審慎評估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則提到,他們全敎產跟第一線老師的接觸,絕大部分都相當反對將指考改成分科測驗,以45級分制,他們都憂心這樣的變革,有違指考跟大學學測立意不同的精神,可能造成的同級分分發亂象,未來會是一個大災難。
虹安認為面對這個重大的教育制度變革,教育部與招聯會應該廣納更多意見,弭平爭議,畢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制度是會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不應該貿然躁進實施,針對第一線教師端的反應,教育部高教司周弘偉專委教育部已在六月底邀請相關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及高中端代表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將會在7月12日再討論,不會只聽取一方意見,專斷獨行,未來必要時會召開公聽會廣納意見。虹安呼籲,更加透明、公開討論的政策才能昭信於民,希望政府不要忘記疫苗政策的不透明性,造成民眾疑慮的教訓,更好的教育制度,才會讓台灣有更璀璨的未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上,林佳龍委員首先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關於建校合作和校外實習等相關問題,並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讓學生在高職或技專的階段,經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其技術品質,同時也可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至於施行多年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林佳龍要求教育部應...
高科 大 教師 資料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希望20歲時就知道的七件事
最近正是各大學的開學季,疫情後初次重返校園,相信大家都滿懷欣喜和對未來的憧憬。當我20歲的時候,也在大學裡享受著求知的樂趣,當然,也少不了年輕的困惑、迷茫。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人生經歷,有找到一生所愛的欣喜,也有做錯事的失落,還有銘記至今的感動。如果人生可以從頭再來,我希望自己在20歲時就知道這些。
一、“奇妙的錯位”,讓我找到人生熱愛
20歲時,我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文理學院。我當時不知道文理學院和工程學院的區別,我作為一個工程師卻在文理學院讀書。
但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錯位,讓我讀到了很多經典,學習到了許多在工程學院根本學不到的內容。這些人類智慧和文學知識豐富了我的讀寫能力,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實現了很多寫作和演講上的成就。
在那個年代,律師和醫生是大家最嚮往的職業。我本以為自己也會成為一名律師,所以最初學的是法律專業。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法律不太適合我。我經常上課睡著,而且成績也不好,對同學們都很喜歡的內容提不起興趣。
於是,20歲的我做了一個決定,轉去電腦專業,學習程式設計和人工智慧,最終找到了我一生所熱愛的事情。
作為一個年輕的工程師,電腦令我癡迷。我發現我十分擅長電腦科學,不用怎麼費勁就可以輕鬆拿到A。
電腦和人工智慧是很棒的學科,奠定了我職業發展的基礎。有一句名言說,“當你從事喜歡的工作時,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工作”,儒家有句話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其中蘊含著大智慧:當你從事喜歡的事情,睡覺、吃飯、洗澡你都會不自覺地去思考這件事;同樣,你會越來越擅長,更加喜歡它,形成良性迴圈。
二、“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去做”
從哥大畢業後,我前往卡內基·梅隆大學學習語音辨識和人工智慧。
那時的AI研究形勢並不好,雖然我的導師瑞迪教授(Raj Reddy,圖靈獎得主、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系終身教授) 希望我採用“專家系統”,但我卻不是很認同。
我認為,機器學習應該讓電腦發揮長處,而不是跟著人的想法亦步亦趨。於是我鼓起勇氣,對瑞迪教授說“感謝您的指導,但我不想再繼續研究專家系統了,我希望用基於統計學的機器學習。”
我以為瑞迪教授會有些失望,沒想到他卻一點都沒有生氣。教授仔細聽我解釋完之後跟我說:
“開複,你對專家系統和統計的觀點,我是不認同的,但是我可以支持你用統計的方法做,因為我相信科學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個有激情的人是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的。”
那一刻,我的感動無以倫比。這不僅僅是一種慷慨,也是對科研新人的尊重。不僅如此,他還給我提供了很多資源,包括資料、設備和資金,對我最後取得博士學位幫助很大。瑞迪教授既是我AI科學研究的導師,也是我人生道路的導師。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支持你”這句話我記了很久。在我進入企業界之後,每當同事們有不同意見時,我都會鼓勵他們勇敢嘗試自己的想法:當這個想法成功時,對他個人和對企業都會帶來益處;而當這種想法失敗時,這種被信任和支持的感覺也會讓他們越挫越勇。
三、創新不重要,實用性創新才重要
畢業一段時間之後,我選擇去蘋果公司工作,也把這種語音辨識技術應用到了蘋果的產品中。現在Siri研發小組的成員,就有很多是我當年的同事。再後來我去了SGI公司。這家公司現在已經聲名不顯,但在當時的矽谷,SGI是一家和谷歌齊名的公司。
在SGI,我做的產品叫“3D流覽器”。大家可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純粹是一群科學家的想法:在流覽器裡建一個3D世界,能夠導航,移動物體,和做非常酷炫的廣告。
我們當時已經做出了產品,並且運行得相當不錯了。我們盲目地相信,只要做出高科技的產品,就自然會有顧客和市場。然而事實是,沒人想購買和使用這個產品。
後來,SGI換了一個新的CEO,他為這個項目以及所耗費的公司資源感到失望。我告訴他,“這是世界上最好的VR技術,如果你不想留著,至少我們可以賣點錢。”
新CEO給了我一個期限,讓我尋找買家。我本以為能賣個好價錢,但最後還是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賣出去的。我感到十分內疚,自責當初就不應該組織這樣一個專案,看起來很酷,卻沒考慮實用性。
其實很多年輕人創業都會做出類似的決策,所以我非常建議大家再三考慮這些創新想法。創新不是最重要的,有實用性的創新才重要。
當你在設計一個技術、產品或創辦一家公司時,要想到你的投資者們正為此冒著巨大的風險。
四、如果想要,就積極主動地去爭取
從SGI離開之後,我就回到了中國,創辦了微軟中國研究院(後來的微軟亞洲研究院),《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將其評為全球最熱門的電腦實驗室之一。當時研究院的主要成員,如今大都已成為中國知名科技企業的CTO或高管,像百度、阿裡巴巴等。
互聯網崛起之後,我對這個神秘的世界興趣日濃。當時最火的互聯網公司是谷歌,大家開玩笑說,如果你沒有得到谷歌的面試機會,就證明你不夠聰明。於是我給谷歌時任CEO埃裡克·施密特寫了封郵件,希望獲得面試機會。2005年,我正式加盟谷歌,擔任中國區總裁。
你們可能會問,你這麼資深還要自己寫信?他們不會直接聯繫到你,提供一個職位嗎?這就是我想告訴你們的另外一件事。其實當時谷歌和微軟正試圖達成人才競爭的約定,禁止主動挖對方牆腳。雖然這個約定沒有談成,但是當時要不是我的自薦,谷歌根本不會發現我,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工作機會。所以,如果你想要,就積極主動地去爭取。
五、跟隨自己的心,找到心底的熱愛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大批創業公司開始湧現,我意識到中國的創業時代已經來臨,就像當初蘋果、微軟等公司創立時一樣,北京很可能變成中國的矽谷。
我想起了史蒂夫·約伯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的一句話,跟隨自己的心,找到心底的熱愛。我們的人生由無數的節點構成,當你跟隨自己的內心,多年之後回首過往,會發現每一個節點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互相聯繫的。
你無法準確的預測未來,但是要相信,只要傾聽內心的聲音,這些選擇都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000年左右,我給中國的大學生們寫了7封信,這也是追隨我的內心,幫助年輕人成長。我曾經為大約50萬名學生做過演講,出版了10本書,其中有5本都是寫給學生們的。
在微軟中國、SGI以及谷歌的工作,也讓我對科技瞭解頗多,所以我希望成為一名科技投資人,為初創科技公司提供幫助,創新工場的成立因此就自然而然的發生了。
這張圖是創新工場成立第一年的校招海報,上面寫著“加入你的公司”。我們的目標是讓年輕人以工程師的身份進入創新工場,通過技術創新得到資金支援,成為下一個成功公司的CEO。
這張海報中隨機挑出的八個人裡,有五個市值2億美元以上公司的CEO。所以我對於我們孵化創業公司的成績還是很驕傲的。
當AI時代來臨,創新工場投資了幾十家AI公司,其中包括五家獨角獸,我們還創建了AI工程院,並從中培育出了AI賦能與技術方案公司創新奇智。這些節點串起了我的經歷,也串起了中國過往10年的創業歷程。
六、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擁有的最多的人,而是想要的最少的人
回首過往,我真的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一定程度上算是一個工作狂,我因此取得了一些成就,獲得了團隊的支持和外界的稱讚,我認為這樣的自己非常幸運。
上面這張圖片是2000年拍的,那時我剛做完一個手術,不能下床,於是讓團隊幫我做了這樣一個架子,我可以躺在床上繼續看電腦和工作。
這份熱情持續到六年前,直到我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四期。擴散的癌細胞取代了我的野心,我不得不接受生命可能只剩下幾個月的現實。朋友看我很痛苦,特地帶我去拜見星雲大師。
有一次,大師突然問我:“開復,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這是我長久以來的人生信仰:一個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世界,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做出來的事情就越能夠發揮效應……
大師沉吟片刻後說:“改變世界這個想法太狂妄了,也許只是貪婪的藉口。什麼是‘最大化影響力’呢?一個人如果老想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想想,那其實是在追求名利啊!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我無法反駁他,我的那些聽起來宏大的目標,其實只是貪婪和欲望的藉口。他送給我一句話,“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擁有的最多的人,而是想要的最少的人”。
這句話讓我警醒,後來每當我覺得自己被欲望佔據時,都會想到這句話;每當我有想改變世界的想法時,我會讓自己思考,我這樣做究竟是不是為了追逐名利……
我學到這一課太晚了,之前的努力工作讓我錯失了很多與家人相處的機會:我的父親去世了,我甚至沒能來得及告訴他我愛他;我的母親得了失智症,認不出我了;我的孩子們已經長大,而我還不太瞭解她們……
我在化療期間讀了一本書,是Bronnie Ware所著的《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正如書裡所寫,在臨終之時,沒有人會因為沒有努力工作而後悔,絕大多數人最後悔的事情,都是未能花更多時間與所愛之人相處。
我從星雲大師和Bronnie Ware學到了很多。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母親去世前,我搬回家陪她度過了最後的時光;當孩子需要我時,我會把她們放在第一位,工作第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比如說出去旅行……
七、毫無保留地愛你所愛之人
這段人生經歷改變了我的想法,人生的意義應該是給予他人無條件的愛。在AI時代,這種愛更加難能可貴。
AI在做重複性工作方面比我們有優勢,但將人類與AI區別開的,是愛與創造。不管科幻小說如何描述,AI終究是沒有感情的。AlphaGo不喜歡下棋,它贏了比賽不會覺得開心,輸掉比賽也不會難過,事實上,它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下棋。
AI承擔重複性的工作並不意味著人類沒有工作可做,需要人情味和愛的工作仍然只有人類才能從事,比如導遊、禮賓、護士、教師等。
長遠來看,我更願意相信30年之後,我們會覺得AI的出現是件幸事:它沒有搶走我們的工作,而是將人類從繁瑣的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構建出人類與AI共存的美好藍圖。
這就是我在過往的人生歲月中學到的七件事。當我在SGI公司的項目失敗時,我知道了創新不能忽略實用性;當我面臨死亡時,我學到了要毫無保留地愛你所愛之人。
One more thing -- 你看了這篇文章可能會發現我最重要的人生教訓不是來自成功,而是來自我的失敗。所以,請記住,你人生中的失敗,並不是對你做錯事的懲罰,而是一個學習人生課程的寶貴機會。
高科 大 教師 資料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再次感謝市民朋友。今天接下當選證書,是我責任的開始。
這幾天沒有停歇,為市民朋友們四處徵詢優秀人才,希望在8月24日立即上工、為高雄緊來拚!💪
.
【8月21日陳其邁辦公室新聞稿】
陳其邁市府團隊正式出爐 年輕、專業、性別三大亮點
準高雄市長陳其邁今(21)日宣布副市長及一級機關政務首長名單,副市長為史哲、林欽榮、羅達生;且女性比例達三分之一。陳其邁表示,市府團隊以專業、在地、年輕為遴選標準,期許團隊成員能發揮緊緊緊、衝衝衝的拚勁,在產業轉型、增加就業、重大建設以及減少空汙四大優先的施政目標下,全力為高雄市民服務,讓高雄市政大步邁進。
陳其邁指出,羅達生在經濟部歷練相當豐富,從工業局技士一路到技術處處長,許多國家重大高科技的產業計畫,像是領航企業深耕計畫、就是由他負責。自己過去在行政院時,經常有共事和開會的機會,羅達生對先進半導體製程或是高階製造中心都十分瞭解,是實際執行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陳其邁表示,林欽榮過去無論在高雄或台北,都有相當優秀的執行力與協調力,例如世運主場館、打開高雄港區圍牆,拆除台北市忠孝橋引道等,除此之外,也是台北市智慧城市計畫的最主要負責人。高雄要跟國際接軌,啟動重大建設、邁向智慧城市,林欽榮是最適合的副市長人選。
陳其邁說,史哲從文化局長到副市長,對於讓文化產業化、在文化創意產業非常有經驗,不管是駁二或是棧貳庫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要借重他的長才,整合資源平台,協助青年作家以及表演藝術文化等,透過在地全球化鏈結國際,推動春天藝術節或電影節等大型活動來行銷高雄。
經濟發展局局長廖泰翔是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碩士,今年33歲,目前於民主進步黨擔任網路社群中心主任暨發言人。陳其邁表示,廖泰翔有相當多的業界服務經驗,包括於外商公司擔任資料分析顧問與資深業務經理、於國內大型金控擔任儲備幹部負責用戶體驗與數位創新專案,具跨領域數位轉型策略的產業經驗;也於經濟部擔任部長幕僚及政策研究員,主要負責新創產業及相關政策研究,亦為105年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之成員,是可以立刻上工、推動業務的即戰力。
教育局局長由高雄中學校長謝文斌出任,陳其邁指出,謝文斌是高雄在地的優秀人才,從基層國中教師做起,資歷十分完整,也相當瞭解第一線的教育現場,期許他能夠扮演政策推動以及與教育界的溝通橋樑,厚植高雄的教育競爭力。
財政局局長由財政部賦稅署組長陳勇勝擔任,陳其邁說,陳勇勝是相當資深的公務員,從基層歷練起,長期都在財政部服務,十分熟悉相關業務,期許他能發揮專業,健全高雄的財政體質。
研考會主委為民進黨婦女部主任蔡宛芬,陳其邁表示,蔡宛芬從事婦女運動近20年,在婦女健康醫療以及性平領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除婦女部外,也協助成立民進黨新住民事務委員會,作為在地新住民與民進黨及執政團隊及立法部門之溝通平臺,提供政策建言,建立尊重多元之友善環境。陳其邁指出,蔡宛芬也協助本次選舉的政策統整及提出,對各項重大施政都相當熟悉,可立刻上工推動政務。
原民會主委由阿布斯出任,陳其邁說,她在推動保存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族青年就業或者是保存母語文化,都有非常多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有熱情。期許她能透過一些新的做法,讓原住民族的文化可以在國際或南島語系等國家,有更多的交流。
青年局局長由張以理擔任,陳其邁指出,張以理長期在青年事務上多所琢磨,包括青年創業或者其他青年議題都很有想法與創意,希望能藉由張以理的協助,為青年朋友創造更多機會。
陳其邁表示,環保、水利、交通、社會、地政等五個局處,由現行代理首長直接真除,以利政務持續推動。
高雄市政府副市長及一級機關政務首長名單
副市長 史 哲 男
副市長 林欽榮 男
副市長 羅達生 男
行政暨國際處處長 項賓和 男
民政局局長 閻青智 男
財政局局長 陳勇勝 男
教育局局長 謝文斌 男
經濟發展局局長 廖泰翔 男
觀光局局長 周玲妏 女
都市發展局局長 楊欽富 男
工務局局長 蘇志勳 男
水利局局長 蔡長展 男
社會局局長 謝琍琍 女
勞工局局長 李煥熏 男
消防局局長 李清秀 男
衛生局局長 黃志中 男
環境保護局局長 張瑞琿 女
捷運工程局局長 吳義隆 男
文化局局長 王文翠 女
交通局局長 張淑娟 女
法制局局長 王世芳 女
地政局局長 陳冠福 男
新聞局局長 董建宏 男
毒品防制局局長 林瑩蓉 女
運動發展局局長 侯尊堯 男
青年局局長 張以理 男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蔡宛芬 女
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阿布斯 女
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志勇 男
高科 大 教師 資料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2)日上午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上,林佳龍委員首先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關於建校合作和校外實習等相關問題,並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讓學生在高職或技專的階段,經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其技術品質,同時也可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至於施行多年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林佳龍要求教育部應審視目前遭遇的瓶頸,並持續積極推動該項計畫。
目前大專院校和高中職實習生大約有七萬六千多位,林佳龍委員以自己辦公室同仁子女之實習經驗為例,不少高職生所從事的線上作業員,大概跟他母親當年做女工的工作性質相彷,學生或淪為企業的廉價勞工,甚至為其無償工作。蔣部長表示不論是建校合作和實習,仍應與學習建立密切的關係,林佳龍提醒蔣部長應該多關心學生在實習現場的狀況,主管機關不該被動地僅以書面的方式要求學校去了解,而應讓學生在就讀高職或技專的階段,亦即由青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時期,藉由寶貴的實習經驗提升個人技術品質,同時獲得實習機構給予的合理待遇。會中林佳龍也要求教育部詳細調查並提供有關高職建校合作與技專實習之不同行業類別的實習情況,包括分布情形、人數、待遇、技術性質等資料或數據。
林佳龍委員提到過去教育部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所挑選的實習企業,質量俱佳,若干學校還為此調整學制,讓學生能從學習銜接就業,但這幾年該項計畫似乎無太大進展,誠屬可惜,林佳龍呼籲教育部應該再重新評估,積極啟動對學生有益的產學合作計畫。目前教育和職場供需結構失調,林佳龍希望教育部應扮演媒合的角色,與業界協調合適的方案,挑選幾個產學合作成功的例子,以產生示範效應,讓企業善盡其社會責任,對其社會形象也有加分效果,企業和學生均可互蒙其利。
台灣社會中流浪教師,包括流浪博士滿街跑的現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時間也難以解決。林佳龍委員認為台灣若要走向國際化,或可朝華語教師輸出的方向努力,如印度、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度,既是英語系國家、電子高科技業發達,或可成為台灣未來的戰略夥伴,且台印雙方主管教育的高層早已相互考察,為何合作的進度成長緩慢,至今僅有六位華語教師赴印度任教?蔣部長表示印度是很重要的合作國家,除了鼓勵印生來台就學,教育部已委託清華大學在印度駐點,今年雙方會持續擴大合作。林佳龍委員認為教育部應設定目標,讓華語教師有出處,不過考量異國的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個人的適應狀況,仍應擬定維護我國民人身安全,及提供社會保險等配套措施,不該只消極地提供名額,徒讓有意願,卻有諸多疑慮的華語教師望之卻步。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特色招生名額計算方式,林佳龍質疑教育部採用的究竟是核定入學或是實際入學名額?因為兩者相差近六萬四千人,特色招生便占其中的一萬二千人,有灌水之嫌。林佳龍建議仍應以實際入學的人數作為計算基準,蔣部長回應目前是以核定名額規劃之,未來則會朝向以實際入學名額為基準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