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真正的金鏟子求子文來了。
好久沒開求子樓對吧~
照慣例來本樓不按讚留言的,送子鳥會找上你唷,按讚會生一個,留言的會生兩個,不按讚不留言的會一直生一直生!
其實很有趣,每次的求子樓都一堆人懷孕,也常常一堆人排隊要來借那支傳說中的金鏟子常威。
我說個老朋友可能知道,但新朋友可能不知道的小秘密,你們都知道了我和太太有三個寶貝,但其實當初要生灰灰,太太是千辛萬苦的做了試管。
身為三寶爸,這一路下來,疲累但是充實的育兒過程,對我們夫妻來說,真的是痛並快樂著。
尤其是灰灰的姐姐們已經一個11歲一個9歲,而灰灰才3歲,所以每次帶去放風散步,總是會有三姑六婆拿著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
『這個是意外齁?』
(妳才出意外啦,再囉唆我讓妳知道,意外和明天不知道誰先到)
『對啦,本來就要拚一個男的啦』
(拼你鴨妹,不管男女,媽媽要生孩子本來就是在拼命好嗎?而且妳不是女的嗎?所以妳媽生妳,妳就不用感恩?我替妳媽覺得逼哀)
『生那麼多幹嘛?好好養就好了啦』
(妳哪隻眼睛看到我沒好好養小孩?我女兒一個比一個棒好嗎?)
。
。
。
諸如此類重男輕女的性別標籤和言語霸凌,讓我家胎胎有段時間很不想去公園遛小孩,讓我每次都很想把心裡的OS大聲說出口...
灰灰當然不是意外。其實那時候是因為,姊姊們都去上小學了,讓我突然覺得家裡好安靜,然後覺得「啊,我人生的空巢期怎麼來得這麼早?」
加上姊姊們小時候我常常都在醫院值班,沒有享受到陪伴孩子成長的樂趣,所以在我的死纏爛打酒淺醫生之下,老婆也同意再生一個來作伴。
但因為決定要生老三的時候,胎胎已經是 #18歲的高齡產婦了,所以我們最後決定做試管。
一路走來,我每天幫胎胎打排卵針,看著她打針忍痛不舒服,看著她懷孕過程中孕吐,懷孕中後期腳水腫到鞋子穿不下,種種的不舒服。
所以我對於「灰灰是意外齁?」這句話的反感真的非常大。沒有見證那些過程和心路歷程的旁人,不會知道胎胎為了生灰灰吃了多少苦頭。
(#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貝你才意外你全家都意外💢)
我和太太真誠的特別想感謝一個人:婦產科的 #林佩萱醫師
我永遠會記得植入的那天,她溫柔的跟我們說,「加油,我希望能把我今年全部的好運加持給你們,希望你們能一次成功。」
結果第一次植入就成功懷孕,生下了灰灰。後面每次產檢的過程,她也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
林醫師是我以前在彰基的同事,本來去台南服務了,七月起回來高雄榮總婦產科。
各位想幫國家促進生育率的父母和準父母們,是要期待邱醫師本人我傳說中的神準金鏟子文,還是找個厲害且溫柔的不孕症專科醫師呢?
小孩子才做選擇。
--
也歡迎大家去追蹤林醫師的粉專:
克萊兒醫師的嬰嚶呢喃
林佩萱醫師七月起在高雄榮總有產科和不孕症門診,在醫學中心不管是取卵植入或是生產,也絕對有麻醉科醫師。
高雄榮總高齡門診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
高雄榮總高齡門診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施振榮Stan哥斜槓人生跨足銀光經濟
攜手宏碁、新光、裕隆、桂冠 呼籲掌握長者需求開發創新服務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著眼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Stan哥的斜槓人生也跨足銀光經濟,同時攜手宏碁、新光、裕隆、桂冠等多家企業以無齡心態掌握產業商機,他並呼籲企業要以長者需求來開創新服務,為產業界找到切入銀光經濟的創新模式。
「2019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10/31-11/3在高雄展覽館開展,由智榮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國際無齡論壇」31日同步登場,包括施振榮與施宣輝父子二人、新光金控副董事長李紀珠等人特別南下高雄力挺,積極協助台灣掌握這波高齡化社會帶動的新一波商機。
施振榮表示,他60歲從宏碁退休,但未從社會退休,退休後的人生依然十分精彩豐富,還意外邁入「斜槓人生」。
“Stan哥”除了原本企業家的角色外,他也是創業家,退休後還繼續創業,且許多都是“志業”,以社會企業的精神來投入益;此外,他還一腳跨入藝文領域,除了曾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1-2016),目前還是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灣聲後援會會長,同時也是文化科技發展聯盟召集人。
如今著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他開始關注這個議題,也號召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跨足針對長者需求而崛起的「銀光經濟」。
施振榮指出,隨著台灣及世界各國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銀光經濟可以帶動及發展的新產業相信將會陸續崛起,只要能夠掌握年長者的需求,進一步開發出新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台灣長者的在地需求,待做出示範,還有機會進一步國際化。
面對高齡化社會的議題,以宏碁樂齡董事長身份出席活動的施宣輝表示,對長者的照護,只要是跟技術有關的問題都不是難題,技術始終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照護者需擁有熱忱的心。
施宣輝指出,以宏碁在美國所投資的GrandPad為例,GrandPad在進行人才招募時,應徵者所需回答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請描述你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長者”,這也凸顯了優秀的學經歷僅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擁有熱忱的心的照護者才是符合銀光經濟的首選。
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則在演講中分享面對超高齡社會的無齡藍圖,他指出,在心態上不應把高齡視為負擔,而是社會發展轉型契機,在行動上需要積極的防老策略來因應,其中系統性的整合是關鍵。以不失能失智為終極目標,照顧已老、防範未老為雙軌並進,發展銀光經濟以活絡社會永續動能,醫療—社區系統的合作與佈建,打造適宜長者生活的協助。
陳亮恭也以與台灣遊戲廠商合作中的遊戲防老研發實驗計畫為例,以及與一金控集團在應用人工智慧與外溢保單的計算上,鼓勵保戶積極促進健康,減少保費,可以看出台灣產業為老研發的決心,土生土長的為老創新正在行動進行式。
此外,陳亮恭建議,面對無齡社會的挑戰,未來人才的能力養成也相應轉變,我們應欣賞並讓Z世代的擅於多工、勇於創新的特質發揮,讓解決高齡社會議題的跨域創新能持續前進,面對無齡未來,能跨領域協作,以及跨世代溝通的「專業的通才」,將成關鍵角色。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重心的理事長荒井秀典,則分享日本高齡醫學研究與執行經驗作為台灣反思的借鏡。荒井理事長是醫生也是研究者,致力開發與研究社區能自主防老介入的有效原則,透過民眾、社區、專家三者密切合作,持續引動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奠基於專業研究開出有效降低失智失能的防老生活介入處方,不僅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也進一步讓政府減少長照支出,達成雙贏局面。
此外,荒井理事長特別分享因為日本失智人口隨年齡增加,2015-17年日本先推出新橘色計畫解決失智問題,現在日本透過「健忘門診」,為門診患者診斷後進行積極的專業介入,如:大腦體操、營養諮詢、運動計畫、認知訓練等,改善患者生活機能,現已超過千萬日本民眾已完成失智課程擁有正確理解,戴上橘色手環,成為失智症患者的最佳協助者。
2019 年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以「無齡生活館」作為本屆主題館,「無齡生活館」共同策展人李竺姮表示,回應首屆國際無齡論壇舉辦的宗旨,並以多面向的“Ageless Lifestyle”,呈現無齡世代的身心靈協奏曲,藉由 「身」(Body)的「健美」、「心」(Mind)的「身心安頓」以及「靈」(Spirit)的「自由連結」來傳遞無齡生活實踐的美好價值與未來願景。
此次「無齡生活館」中,特別集結了六位年輕藝術家共同合作發想,攜手為包括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與智榮基金會,以五幅互動式的藝術作品,期待透過藝術與企業合作共創的跨界思維,傳達「如何無齡生活」,或是讓無齡世代體會「何謂生活」,鼓勵民眾走出展區之後,開始實踐自己獨一無二的無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