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很精彩,一定要深入其境地跟著Lou讀一次!
===
引述內文最後一段:
「最後感謝IR Sports跑創,IR讓我的有限變無限!明明是個跑步訓練營,卻在短時間讓旱鴨子拿到鯨魚證、同時完成雙塔。
謝謝文彥教練用心並具「多元化」的訓練,感謝整個IR教練團隊(Neil、Ada、冠帆)指導;尤其是Ada教練,每天盯我數據,溫柔又犀利的給予方向 。」
===
我也沒想過跑步訓練營可以完成這麼多元的任務.... 😅😅😅
拿到鯨魚證、完成雙塔 都沒有我的功勞(因為既不懂游泳、也不懂騎車XD)要感謝IR教練團隊以及Lou願意信任我們,有勇氣、大膽嘗試、細心規劃,總是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越跑越勇敢
#有限遊戲vs無限遊戲
#IR跑創運動
為什麼一日雙塔?
跑團開訓後腳依舊還未痊癒,
日日等待,耐心像沙漏般傾瀉的細沙,但也不想重蹈覆徹的帶傷訓練。
因此與教練討論後將跑步訓練改為游泳、騎車為主,跑步為輔。
我是一枚旱鴨,同時已許久沒練車,
所以設定目標為:游泳_考取鯨魚証、騎車_完成一日雙塔
關於雙塔訓練:
共六週,大部分里程落在中間四週,
總計外騎約871公里(山路佔1/4);
另,七次不同內容強度的功率課。
過程中測試了五條車褲、二種輪組、多種營養、補給品。
最重要是找尋屬於自己在不同路段的「有氧騎乘區」,
並思考不同狀況下的騎乘策略。
前置作業:
裝備
1. 「前車燈」共準備五顆,車上架設四顆,最後一顆“防水主燈”事先充飽抵達高雄時直接替換。(前車燈內容:防水主燈1000流明*2、廣角燈800流明*1、左下前燈500流明*1、右下前燈500流明*1)
2. 「後車燈」四顆:(一顆閃+一顆常開)*二組,高雄撤第一組上第二組。
3. 安全帽小燈
4. 「反光條」:貼輪組、安全帽、前車袋
5. 「魔鬼氈」:加強固定所有車燈、配備,避免路上撞擊彈跳
6. 內胎、挖胎棒、隨身打氣筒
7. 水壺四個:(一水+ㄧ櫻桃汁飲)*二組,一組隨身,另一組放補給車。
8. 補給三套+備用補給:補給三套(咖啡因+bcaa+能量膠六個)*三組,一組隨身,另二組放補給車(中部拿一、高雄拿一)。備用補給(羊羹三組、能量包)
9. 卡鞋、車襪、小帽、袖套、手套*2:氣象顯示出發時會下雨,所以可在中間點替換。
10. 行動電源二顆:一顆隨身、一顆放補給車
11. 各式電源線:車後袋
12. 保險
出發前
1. 前一週:減量,休息
2. 前五天:運動按摩
3. 前一天:肌貼
出發前幾日,熱心的鐵人巴拔問我要不要換Cadex輪組,內心掙扎一下,因為知道換了Cadex輪組速度會提升許多,我也喜歡那套輪組。
但考慮那套輪組只練三次,一但換輪組連煞車皮都要換,到時路上破胎會沒輪可換,也無法裝回自己的輪組;再者,萬一側風太強,對板輪熟悉度不夠,掌控不好容易出事,尤其屏東落山風那段是我擔心的;所以只能割愛放棄!
跑馬的人都知道,真正馬拉松在三十公里才開始;而我認為高雄以後才是真正雙塔的開始。因為那代表在一晚沒睡的四百公里後,你即將進入另一場漫漫長夜的一百多公里,在前頭等待你是坡、側風、甚至如猛獸般的落山風、與黑暗。
於是整體策略:用自己最熟悉的工具,不求快、求穩。
告訴自己:「跑馬沒人在停的,都是邊跑邊補給,你就當在車上跑馬,反正身體很習慣這樣的補給方式。」;如果有速度差不多的人(集團)可跟便跟,若無,就照自己的速度有氧跑(騎);速度不用快,只要不停、穩穩的以時間換取里程;若有風、有坡則順勢而為,如綠蠵龜配合大海的律動前進,運用你現有唯一的工具「耐力」完成雙塔。
當日抵達富貴角一片黑,天空如氣象預報般的正在飄雨。
檢查裝備發現前側車燈500流明一顆不亮(立刻拆下減重)。
十分鐘後卡鞋踩空水溝,整個人向前噴出,心想:「隱形眼鏡不在身上,如果這副有度數破掉就麻煩了!」
雖然這不是“比賽”,是場自我挑戰的“活動”,
但還沒出發就犁田,感覺“氣”就怪怪,很像在牌桌坐到風水不好的位置,手氣很背。
摔得狗吃屎的我躺在地上,急忙伸手抓住眼鏡檢查,
「呼!」不禁笑了~「太棒了!沒破。」
小心爬起,發現之前在山上練越野也累積了一些「噴出」經驗,所以沒大傷。
但才拿到的鐵人拔巴風衣袖口竟破了,
左腳也有一塊蠻大的皮肉傷正冒著血。
當時趕著準備出發,所以稍微用清水處理後,鐵媽加油團中的朋友拿了一個沒看過的藥膏供我厚敷(而血依舊從藥膏中持續流出),就這樣,沒多想的啟程雙塔,出發至廖添丁廟。
黑夜中,我依舊選擇減速通過每段無人車來往的紅燈,
本來時速就不特快的我與前面主集團越拉越遠,中間還烙鍊(…“氣”真的怪。),幸運的是遇到車友主動停下協助把烙鍊處理好,在那之後共騎小聊,中間問了他三次名字。
後來又遇見另一位上坡我超他,平路他超我的車友,我們像電玩人物不停來回錯身,過程間他告訴我他車上那組板輪CP值超高,我若有興趣他可以介紹老闆。
但最後我的記憶就像小丑魚,這段路的相處時間太短,
記不住問了三次的名字,也記不住板輪名稱。
廖添丁廟後嘗試跟幾位車友形成小集團出發。
集團時速三十七到四十左右,這樣的速度對我不是“有氧”騎,比較像“節奏”騎;衝了一段有人爆胎停下等,約五分鐘後再度出發(當下身體感覺又更累),於是邊騎邊思考後,決定到永安打聲招呼後便離開,遵循自己節奏繼續後面騎乘。
離開永安的夜好黑好黑,有一段時間好像飄浮在深海中,
前方自行車後燈三三兩兩閃耀著,像是海洋中發光的水母、或是古城中稀落的霓虹燈。
我就這樣定速追逐前方光源,緩緩在深沈夜中不停超越、超越、超越…後來前方沒車,只剩一片寂靜。
不知過了多久,後面遠遠的傳來音樂聲,然後越靠越近,心想:「難道是集團上來了嗎?(因為裡面有一位長腿車友CC,她車上有一台炫酷喇叭)」
結果是一位操著香港口音的小男生,全身穿白衣,沒帶安全帽。
他一派輕鬆地騎到我身邊:「妳看起來已經騎好遠啊!從哪騎的啊?」
我:「基隆。你呢?你怎麼沒帶安全帽?」
白衣男孩:「我從學校騎過來,我的學校在香山那邊~玄奘大學。聽過嗎?」
我:「你是港生??什麼時候過來的?」(心想:如果是最近?我要閃遠點,本人現在免疫力超弱…)
白衣男孩:「九月過來的,… 我從十二歲開始騎車,騎七年了。」(心想:九月?那應該還好。)
「我觀察台灣,好像騎車的年輕人不多,大部分是像妳這樣的年紀…」(心想:這樣的年紀是什麼意思??你可以騎到前面破風嗎?我沒有很想聊天。)
白衣男孩:「你要騎到哪?」
我:「鵝鑾鼻。」邊說時發現後面有位活動車友跟在後面,感覺他已跟一段時間。
活動車友:「你們這個速度,如果可以輪車的話,會很漂亮。」(心想:是啊!這個速度是可以輪,但你沒看見這位不懂事男童一直在我“旁”邊,不特別向前,也不特別往後?好吧,我自己先向前~)
於是我抄到白衣男孩前頭,持續向前騎,但不到三分鐘,白衣男孩又一派輕鬆騎到我“旁”邊,我看了他一眼,降速下來到他身後,不到一秒,他卻又回到我身邊。
回到身邊的他,青春洋溢看著我帥氣笑著:「我覺得妳這樣騎很厲害耶,台灣有好多地方可以騎…」然後持續自顧自的不停說話。
我不知所措了,滿腹莞爾。
突然覺得這樣也很好,聽著來自他車上的音樂,自顧自的話語,
深夜騎乘有了另一番風味,他的陪伴令我毫無睡意。
漸漸地靠近中部,天邊曙光從魚肚白,轉而清晨陽光灑向中部丘陵台地的美好清晰。我依舊在車上邊吃補給、邊定速的踩踏前進,身體毫無疲憊感,但左膝開始出現灼熱刺痛:「不妙,可能發炎。」想著在中部與大小偉褓母車集結後的第一件事,需要快速處理傷口。
我在永安時,這對父子已抵達台中休息睡大覺,當時傳了一個訊息讓他們知道我腳受傷,請他們先準備生理食鹽水、消毒用品;希望他們醒來看到訊息,發揮補給車功能。
出發前我還特別強調,這是F1賽車補給方式(像電影賽道狂人演的),
後車廂有一個小型皮製行李打開攤平,裡面全是分類區隔好的補給項目。
早上七點多,我打了電話請大小偉將褓母車移動往前,我則持續前進與他們會合。我希望提早吃止痛消炎藥,換卡鞋、小帽、袖套、手套,而且我的補給全耗盡,我需要第二袋補給包;終於會合後,快速的清創傷口,換裝備、不停歇繼續上路。
好多時刻田邊白鷺鷥、美麗的稻禾景色都曾讓我出現短暫念頭,…想停下拍照。但採取有氧騎的我,只能以時間換取里程,「不、要、停!!」
要求自己在身體可承受的範圍內不要停,
邊騎乘邊補給的不停,
甚至連問路都很少停。
唯一可停的時間就是不得已的看地圖找路,或打電話、上廁所。
習慣迷路的我,也不怕迷路,抱持著只要向南一定會到鵝鑾鼻!
這段時間遇見人最常說的便是:「我要趕快騎,不停了~」
直到遇見龍教練,他悠閒喝珍奶,強力擋下說:「我請你喝一杯珍奶,喝了可以“擋”到高雄。」我笑笑回說:「這是今天的第一餐,現在我滿肚子都是膠~」
喝完後的繼續向南,遇見一輛加油車,從窗內亮出大字報寫著:「加油!」,
內心充滿感謝的覺得好可愛。
我覺得此刻我需要的是「持續」,不需太用力,已經白天也更安全了。
每一個踩踏想著往上拉,持續前進不要停。
獨騎的好處是不受太多事物干擾,
經過台南時,想著:「那對父子早上補給後就跑來台南吃喝玩樂,這時間應該在吃鱔魚麵或溫體牛了吧!」
這段路我持續穩定踩踏,並沒有感受太大的疲累,心想:「我愛上這條車褲了,回去還要再買一條。」
接著,遇見Jerry
我不記得是在哪遇到?其實整條路我記得事物不多,我只催眠般的記得告訴自己:「不要停。」
Jerry正在環台,我們不認識。
但他恰好認識參與這次活動的其他車友,甚至我們也住同一間民宿。
遇見他時,他親切的打招呼:「我朋友就在前面不遠的小七…一起休息吧!」
我心裡盤算著:「好吧!下去上個洗手間就離開!」
車子滑進小七,才發現,Jerry的朋友宗原~我認識。
宗原參加雙塔活動,車子出狀況,所以跟著活動保姆車已在小七休息。
上完洗手間,我即刻想走;宗原好心塞了食物:「先吃些吧!」(看著眼前的宗原與食物,我腦袋中的時針與分針開始轉動)
我:「好,但我真的要趕快走,越黑會騎越慢,我要趁天黑前盡量騎。」
Jerry:「高雄那邊的路有點複雜,一起騎比較好!」
宗原:「對啊!Jerry騎過一次雙塔、二次北高,可以帶。」
Jerry:「…我們可以直接往墾丁路上小七,不進高鐵站,不繞進繞出,這樣比較快!」
我:「好,但我家人在高雄的高鐵小七等我,我要跟他們拿補給。…」
短暫討論後我正式結束雙塔獨推行程,超迷你雙塔突破撞牆期的最後一百多公里集團產出,其實當下很矛盾,因為我不知道彼此舒適區的速度,擔心對方太快跟不上?也擔心萬一太慢,打亂頻率會很累;當時心態就是先試試,不行後面再繼續獨推;於是臨時成軍的三人集團,出發!
集團Jerry領頭著,我一路跟在身後。
中間到了一個大廟補水短暫休息、拜拜,我吃下第二階段補給包最後的能量膠,順便在Jerry確認路線後發送會合地址給大小偉褓母車(因為我們決定直奔墾丁,不繞去高鐵站小七。),這一路Jerry不時看著手機地圖、相關訊息,同時帶路破風。
在經歷高雄市內不順暢的塞車迷宮路段,終於靠近五點時Jerry帶著我們繞出,三人集團直奔「7-11園中門市」,目標傍晚五點半左右抵達。
到那邊,鵝鑾鼻燈塔就只剩不到一百公里;而此時,夜也翩翩降落。
會合後,撤掉部分不必要裝備,再度整裝,最後補給上身。
Jerry宛若總指揮,與偉哥溝通著策略行程;
我們決定先拼一段,到距離鵝鑾鼻四十二公里的小七再吃晚餐。過程中間依據Jerry判斷指示,大小偉褓母車便在定點二十公里、十公里、或八公里等我們。我們會休息一、二分鐘,快速補給又上路。
這段路,因Jerry的帶領,大小偉褓母車隨侍在側的陪伴、打光照亮前路,瞬間壓力變小,只要專注向前踩踏奔馳,不需思考太多。
到了最後小七,我終於吃到今天第一個熱食“小七咖哩便當”,此站也是休最久的一站(大概十五分鐘),然後把車上所有東西都丟到褓母車,只留車燈、水壺。
離開時,Jerry熱情招呼其它相遇的車友一起騎,
邁向燈塔!
最後的一段路很短,卻不知為什麼感覺上好長。
Jerry說八公里休息一次。
(心想:八公里,從大稻埕到社子島頭來回,很短的。)
結果,我們著著實實每八公里停一次,大概停了二、三次吧?!每一次的八公里,我都覺得好累,雖然身體好像還OK,但就是累。
腦袋好像住著來自魔界的咕嚕(史麥戈),身體產生雙重人格,一部分的身體快要爆炸,另一部分的身體在和諧有氧狀態。
唯一不變的是我不想停止,我好想到達燈塔。
到了最後面十五公里我跟Jerry說:「不用停!」,…二人默契的噴出。
一日雙塔,二月二十八日凌晨十二點二十一分出發、當晚十一點十七分抵達。總花費時間:二十二小時五十六分 …我完成了。
這趟旅程,感謝鐵人巴拔、鐵媽的召集、安排、組織;
以鐵巴需要顧前顧後,我判斷他一日雙塔里程數應該是遠超過520吧!(但他原本就不是地球人,本趟行程他挑戰的三日環島。)
而鐵媽是心臟最強大的智慧電腦,有這麼多的人、事需要關照,~ 感謝你們。
感謝Jerry、宗原最後一段路的陪伴,尤其Jerry的破風引導、指揮調度,其實Jerry根本沒必要在當晚騎到燈塔的啊,~在此特別、特別感謝Jerry的熱心幫助。(To Jerry:沒有你,我應該還是會堅持完成;但二十四小時內?有難度。)
謝謝偉哥、小偉中間二定點丟補給,以及最後一段的隨車陪伴。
雖然這不是比賽,因為真的要比賽我是不會約你們的…
也知道偉哥228當日想的是台南鱔魚麵、溫體牛,小偉想的是環島與海生館;但最後的一段路,大小偉褓母車充分發揮功能、同時間接也幫助到其他人,我真感到開心。
最後感謝IR Sports跑創,
IR讓我的有限變無限!
明明是個跑步訓練營,卻在短時間讓旱鴨子拿到鯨魚證、同時完成雙塔。
謝謝文彥教練用心並具「多元化」的訓練,感謝整個IR教練團隊(Neil、Ada、冠帆)指導;尤其是Ada教練,每天盯我數據,溫柔又犀利的給予方向 。
雙塔結束後當晚,整個人依然亢奮,可能是咖啡因吃太多,所以延續了四十八小時沒睡。
最後,又多給了自己一天假期,慢慢的從東岸環島回家,回到生命中真正的燈塔。
#一日雙塔
#IR Sports跑創運動
#鐵人拔巴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在 陳文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在鹿港頂番婆長大,從70年代到90年代,頂番地貌與出口導向的產業變化,大概就是文中提到景像。
當然自90年代中期到2016年,這又是另外一個階段的產業變化。這階段面臨國際金融風暴與產業西進的風潮,期間新設農地工廠的生產內容與污染,又與前20年不同。
2016年520後搶搭的農地工廠是否有被依法拆除?不拆,中央與地方態度不同之處又要如何因應?這是文中沒提到的部分,也是現在進行式,更值得繼續觀察。
總之農地工廠決對不是「農地農用」或稻作生產與污染,這麼非黑即白的問題而已。這是國土規劃與土地政策,特別是「如何遏止土地炒作」政策的結構問題。
如果說「環境保護」是制定《工輔法》最終的道德問題,那我認爲還應加上「遏止土地炒作的不當得利」也就是所謂的「土地正義」。
然而在達陣之前,得先面對現實如何解決問題的技術面。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就是「面對現實 解決問題」!
#工輔法
#農地工廠
#頂番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234791333500419&id=1608253896154169&__tn__=*s*sH-R
來講一個剛退流行的話題,問了一群產業界的前輩,不然很多東西我自己也沒那經驗。
5k字,超長慎入
==========
終於要處理工廠管理輔導法,這個台灣最大的坑了,為何說是坑?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歷史累積,馬政府時代給了十年改善,不過法案沒有、執行手段也沒有,想也知道就是什麼都沒有的過十年。也好啦,總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面對總比逃避好。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一個是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第二個就是中高汙染的,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今天又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理由後述。其實還有兩個極重要的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最後面再提。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現在講的農地工廠主要兩種,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坑),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這大概也分兩種,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關鍵在哪?在用電量,後面會提到。
說到底,農地會有這種問題,就是相對務農來說,改建或是出租作為工廠,還比較有利可圖。出租者想多賺一點,自然不會去舉發,附近的鄰居比照辦理,也沒多少理由想去舉發。幾十年下來,形成一個多重疊合的奇怪結構,然後沒有人能夠處理。
在你罵非法就該關掉前,有些數字要冷靜點看。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因為,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設想一下你家住在新莊,卻要跑去汐止的工廠上班,在二十年前沒有捷運的狀況下會有多痛苦。沒有鄰近高速公路,隨便在一塊空地規劃工業區,是有哪個天才老闆會進駐啊,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高雄的楠梓電會下單給樹林的晟鈦去做,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想想就知道為什麼,還是不懂的想一下塑膠射出廠,新北跟台南一樣叫做塑膠射出,做的東西一樣嗎,多想想會想通的。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另外,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這些勞工,我不客氣說都是過去被政府放生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當年有分A、B段班的年代,多少B段甚至是被稱為放牛班的同學,學校完全是放置不理,畢業後跑去你聽都沒聽過的高職高工就讀,三年下來也沒學到什麼技能,人生的出發點就是活在這種被放棄的環境,他能幹嘛?幾乎都到這種工廠去,男生當學徒,女生當行政跟倉管,三十年過去熬成主管,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是非常之低。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見過那種到水果攤幫忙削水果,時薪有夠低,還要天天被老闆罵的那種嗎?因為真的連削皮的技巧都學很慢,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更不要提,其中不少工廠,老闆跟勞工之間是一路拚上來的戰友關係,也許才十幾個人,常常要在大廠之間被砍價,但至少在產業鏈上有一個位子,接單養活員工一家老小沒問題。對這些老闆來說,員工不僅是下屬更是親友,年輕朋友的同學就不少這種家庭出身,父母拚了一輩子買了房子,把小孩拱去大學,房貸還沒清,小孩還有學貸,老闆不是不知道員工的辛苦,但自己也不是慈善事業,你真的逼到他要賠本經營,幾乎都是收掉不幹。
那些還有貸款要繳的員工呢?各位,你們真的認為50歲失業,還有10年以上貸款要繳的勞工,有多少能力接受轉業訓練?訓練了,就有與年輕20歲的少年仔同等競爭力?別鬧了,真的別天真了。
另外,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產業聚落的意義我就不提了,不理解產業聚落的優勢者,跟他講再多都沒用。這邊要說的是,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若沒有這些鐵皮小工廠,很可能有連鎖效應,小廠會因為產能不足,接不了大廠的臨時單,景氣很好的時候就罷了,不景氣時利潤很多都靠這種急單來撐。
此外,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地方。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但台北市稅收剩下三成不到,如何?(那種已經變成產業聚落的,就是大家都裝死啦,假裝沒看到一起踩在農地上)
這還不提,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經濟部的公開說帖,太過冠冕堂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除此之外還會有受益的產業。
法條修正的第一個受惠產業,就是顧問業。
不用懷疑,這些工廠老闆並不是想一輩子違法下去,很多人是真的不曉得怎樣合法,因為當年就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然後政府裝死沒管,就跟中國這十幾年的狀況一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合法的話,多數是願意的,最大的門檻是在「不知道怎樣去合法」。
也就是相關文件跟工廠需要改善的點,大部分老闆是不清楚,就算政府講了,細則部分也需要人去盯。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資料,顧問業者就會去把輔導合法的工作做到好了。
第二個受惠產業,是被創造出的環保商機。畢竟大部分這些違規工廠,最多的汙染就是廢水跟粉塵,因為工廠規模不大,高價的環保設備買不起,低價的拼裝版效能沒有很好,所以輔導轉型的這幾年,應該會有不少小型或是微型的污染處理器,甚至是回收業者都會獲利。(跟貸款有關)
第三個受惠的,是這些輔導轉型的工廠跟金融業,從非法轉為合法,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卻沒人提到的,叫做「銀行貸款」。合法才能跟一般銀行,或是政府提供的專案去申貸,這是多數人都沒想到的一點。這些老闆不見得是不願意出錢,而是因為工廠非法的狀態下,想去貸款購置新的機器或是汙染處理設備,都是不可能的。以往只有面臨倒閉危機,才有去二胎或是地下錢莊冒險的機會。
提供數千到數萬家業者,有合法申貸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申請到足夠添置新的機具跟污染處理設備的經費,不管是要後續的擴張還是發展,這都至關重要。
你說,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還不包括遇到黑道,需要找警察來一起處理的狀況)
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
我是覺得,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各位知道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個怎樣具體解決的老問題。
我也知道違規就抓啊,但你看違章建築拆了幾棟?台北市當初信誓旦旦講了那麼久,現在誰還記得這些事?你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順便說,去年1124執政黨大敗的主因之一,就是賴院長想要處理這塊,但一堆小清新進步派堅決反對。等到選舉崩掉,檢討原因之後,蘇院長上台才去忽略這些反對意見,堅持要納管再說。
有實務經驗的執政者,很清楚政府解決問題就兩種。一種是直接依法抄掉,另一種是納管輔導。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第一種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當然你有第三種選擇:繼續擺著,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值得一讀,正是現實生活中接地氣的寫照
來講一個剛退流行的話題,問了一群產業界的前輩,不然很多東西我自己也沒那經驗。
5k字,超長慎入
==========
終於要處理工廠管理輔導法,這個台灣最大的坑了,為何說是坑?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歷史累積,馬政府時代給了十年改善,不過法案沒有、執行手段也沒有,想也知道就是什麼都沒有的過十年。也好啦,總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面對總比逃避好。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一個是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第二個就是中高汙染的,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今天又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理由後述。其實還有兩個極重要的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最後面再提。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現在講的農地工廠主要兩種,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坑),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這大概也分兩種,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關鍵在哪?在用電量,後面會提到。
說到底,農地會有這種問題,就是相對務農來說,改建或是出租作為工廠,還比較有利可圖。出租者想多賺一點,自然不會去舉發,附近的鄰居比照辦理,也沒多少理由想去舉發。幾十年下來,形成一個多重疊合的奇怪結構,然後沒有人能夠處理。
在你罵非法就該關掉前,有些數字要冷靜點看。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因為,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設想一下你家住在新莊,卻要跑去汐止的工廠上班,在二十年前沒有捷運的狀況下會有多痛苦。沒有鄰近高速公路,隨便在一塊空地規劃工業區,是有哪個天才老闆會進駐啊,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高雄的楠梓電會下單給樹林的晟鈦去做,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想想就知道為什麼,還是不懂的想一下塑膠射出廠,新北跟台南一樣叫做塑膠射出,做的東西一樣嗎,多想想會想通的。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另外,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這些勞工,我不客氣說都是過去被政府放生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當年有分A、B段班的年代,多少B段甚至是被稱為放牛班的同學,學校完全是放置不理,畢業後跑去你聽都沒聽過的高職高工就讀,三年下來也沒學到什麼技能,人生的出發點就是活在這種被放棄的環境,他能幹嘛?幾乎都到這種工廠去,男生當學徒,女生當行政跟倉管,三十年過去熬成主管,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是非常之低。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見過那種到水果攤幫忙削水果,時薪有夠低,還要天天被老闆罵的那種嗎?因為真的連削皮的技巧都學很慢,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更不要提,其中不少工廠,老闆跟勞工之間是一路拚上來的戰友關係,也許才十幾個人,常常要在大廠之間被砍價,但至少在產業鏈上有一個位子,接單養活員工一家老小沒問題。對這些老闆來說,員工不僅是下屬更是親友,年輕朋友的同學就不少這種家庭出身,父母拚了一輩子買了房子,把小孩拱去大學,房貸還沒清,小孩還有學貸,老闆不是不知道員工的辛苦,但自己也不是慈善事業,你真的逼到他要賠本經營,幾乎都是收掉不幹。
那些還有貸款要繳的員工呢?各位,你們真的認為50歲失業,還有10年以上貸款要繳的勞工,有多少能力接受轉業訓練?訓練了,就有與年輕20歲的少年仔同等競爭力?別鬧了,真的別天真了。
另外,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產業聚落的意義我就不提了,不理解產業聚落的優勢者,跟他講再多都沒用。這邊要說的是,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若沒有這些鐵皮小工廠,很可能有連鎖效應,小廠會因為產能不足,接不了大廠的臨時單,景氣很好的時候就罷了,不景氣時利潤很多都靠這種急單來撐。
此外,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地方。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但台北市稅收剩下三成不到,如何?(那種已經變成產業聚落的,就是大家都裝死啦,假裝沒看到一起踩在農地上)
這還不提,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經濟部的公開說帖,太過冠冕堂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除此之外還會有受益的產業。
法條修正的第一個受惠產業,就是顧問業。
不用懷疑,這些工廠老闆並不是想一輩子違法下去,很多人是真的不曉得怎樣合法,因為當年就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然後政府裝死沒管,就跟中國這十幾年的狀況一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合法的話,多數是願意的,最大的門檻是在「不知道怎樣去合法」。
也就是相關文件跟工廠需要改善的點,大部分老闆是不清楚,就算政府講了,細則部分也需要人去盯。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資料,顧問業者就會去把輔導合法的工作做到好了。
第二個受惠產業,是被創造出的環保商機。畢竟大部分這些違規工廠,最多的汙染就是廢水跟粉塵,因為工廠規模不大,高價的環保設備買不起,低價的拼裝版效能沒有很好,所以輔導轉型的這幾年,應該會有不少小型或是微型的污染處理器,甚至是回收業者都會獲利。(跟貸款有關)
第三個受惠的,是這些輔導轉型的工廠跟金融業,從非法轉為合法,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卻沒人提到的,叫做「銀行貸款」。合法才能跟一般銀行,或是政府提供的專案去申貸,這是多數人都沒想到的一點。這些老闆不見得是不願意出錢,而是因為工廠非法的狀態下,想去貸款購置新的機器或是汙染處理設備,都是不可能的。以往只有面臨倒閉危機,才有去二胎或是地下錢莊冒險的機會。
提供數千到數萬家業者,有合法申貸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申請到足夠添置新的機具跟污染處理設備的經費,不管是要後續的擴張還是發展,這都至關重要。
你說,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還不包括遇到黑道,需要找警察來一起處理的狀況)
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
我是覺得,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各位知道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個怎樣具體解決的老問題。
我也知道違規就抓啊,但你看違章建築拆了幾棟?台北市當初信誓旦旦講了那麼久,現在誰還記得這些事?你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順便說,去年1124執政黨大敗的主因之一,就是賴院長想要處理這塊,但一堆小清新進步派堅決反對。等到選舉崩掉,檢討原因之後,蘇院長上台才去忽略這些反對意見,堅持要納管再說。
有實務經驗的執政者,很清楚政府解決問題就兩種。一種是直接依法抄掉,另一種是納管輔導。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第一種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當然你有第三種選擇:繼續擺著,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在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 台灣觀光指南 的推薦與評價
位於高雄市南端、横跨六個行政區的的高雄港,由於腹地廣大、港灣形勢天成,是臺灣第一大港口、也是世界第十三大港口。營運碼... 最新文章推薦 ... ... <看更多>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在 高雄港第二港口當初是怎麼挖的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據說最初高雄旗津與高雄小港相連,第二港口是後來人工開挖的但看現在的空拍圖,似乎挖得很乾淨,看不出有人工開挖的痕跡,看起來渾然天成, ... ... <看更多>
高雄第二港口地圖 在 地圖新鮮事RiChi - 【 #高雄港第二港口北側防波堤搶先看 !】... 的推薦與評價
該計畫工程內容包含外側填海造陸、建立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打造新式貨櫃基地及港埠用地,由於港口出口直接面對外海,為了提升港口的穩靜度港務局決定於港口外側興建防波堤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