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溫層一直有人在玩一天一書連續七天的點名接力活動,而且只能貼書封不能寫原因;也有人為了避免洗版一次貼出七本。後者乾淨簡潔有力的玩法真是深受編編欣賞,所以我也打算跟風一次貼七本。
但相片中只有四本為什麼!因為其他三本有兩本放在老家,一本我苦搜不著。以下七本書單(順序沒有任何根據):
鴻 鴻《暴民之歌》
魏明毅《靜寂工人》
周浩旻《與神同行》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J.K.羅琳《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樓雨晴《心不設防》
孫梓評《法蘭克學派》
#誰願意割愛拜託成全編編
而且我要點名 A編工事中 一起來貼七本書封。
#B編的冊格仔
魏明毅靜寂工人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同溫層一直有人在玩一天一書連續七天的點名接力活動,而且只能貼書封不能寫原因;也有人為了避免洗版一次貼出七本。後者乾淨簡潔有力的玩法真是深受編編欣賞,所以我也打算跟風一次貼七本。
但相片中只有四本為什麼!因為其他三本有兩本放在老家,一本我苦搜不著。以下七本書單(順序沒有任何根據):
鴻 鴻《暴民之歌》
魏明毅《靜寂工人》
周浩旻《與神同行》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
J.K.羅琳《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樓雨晴《心不設防》
孫梓評《法蘭克學派》
#誰願意割愛拜託成全編編
而且我要點名 A編工事中 一起來貼七本書封。
#B編的冊格仔
魏明毅靜寂工人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來來報名~|台灣頭的島嶼之花#1】
《從茶店仔阿姨、碼頭工人看碼頭情感空間》
後天就是明毅的講座囉~還沒報名的朋友趕快報名吧!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4061747001494058903
時間:2018/4/21(六)15:00~17:00
地點:金豆咖啡(基隆市忠三路75號)
講者:魏明毅(《靜寂工人》作者)
主持:周芷萱(姝文創)
主辦單位:雞籠霧雨、姝文創 協辦單位:陳薇仲競選團隊
雞籠霧雨跟明毅的緣分是從《基隆碼頭工人:貨船、情感及其社會生活》這篇論文開始,除了跟著明毅探索西岸的勞動地景和發展史外,霧雨很榮幸為明毅的作品《靜寂工人》(游擊出版)寫下推薦序〈不再陌生之所〉。
希望未來,薇仲也可以跟大家一起,讓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對於我們都不再是陌生之所。
〈不再陌生之所〉
文╱王品芳、王奕蘋、陳薇仲(雞籠霧雨成員) 出版╱游擊文化
整個台灣很少有城市像基隆這樣,市中心就擁抱著一座港。出了基隆火車站,就能看到海,沿著港邊走,除了大船,就是永不離開視線的一支支橋式起重機。
從我們出生那年開始,碼頭漸漸安靜下來,橋式起重機昂頭向上,像是對天無語抗議著被迫寂靜的現狀,碼頭工人無奈地笑稱它們在「打鳥」。可是再怎麼樂觀,基隆港就彷彿一夕蕭條,帶著整座港口人聲鼎沸的風華時代,沉落在淤積的港灣中。
從國中時代開始,我們跟著這座城市的脈動,圍繞著港口和市中心建構我們的生活;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大人們口中的基隆似乎是個屬於陰雨和停滯的城市,他們告誡,只有遠離這座雨幕圍城,才有更美好的未來。因此,我們心中所關注的是如何離開,而每日坐車經過港邊可見的橋式起重機的靜止、整座港與市的停滯,對這些如此巨大的存在,我們心底卻沒有泛出絲毫疑問。
到了2014年,當時的雞籠霧雨團隊才在學姐的介紹下,搶先閱讀了明毅的碩士論文《基隆碼頭工人:貨船、情感及其社會生活》。明毅的這本民族誌無疑是少數以「基隆」和「勞動」為關懷主體的研究。由那次的閱讀作為起點,我們才被人類學打開了雙眼,重新看見因為無法親近而漸漸被我們遺忘的基隆港,以及過去奉獻身體勞動搬運貨物而被稱作「苦力」的碼頭工人。
//等待的日常//
市區小巷隨處可見的小吃攤、老舊樓房中高密度的卡拉OK店、火車站附近狹窄巷弄中的眾多小酒吧,以及聚集了茶店仔、清茶店、紅燈區的鐵路街一帶,無一不是基隆囝仔再眼熟不過的城市景象,然而,往往也只是眼熟而已。
這些熟悉卻又極其陌生的基隆城市景象從未挑起我們的好奇與在意,無論是出於習慣性忽視,或因家中長輩言語中的負面意味而下意識地迴避,抑或是因嚮往「進步」而對停滯老舊的事物有所抗拒。於是,它們終究只被視為一種老派的歪斜風氣以及未被賦予意義的地景,而少有人探究它們為何存在,更遑論將它們與基隆港重要的發展歷程連結在一起。
明毅的研究藉由報導人的故事為我們補足了這些場域背後的線索,將基隆港從喧囂走向蕭條的歷史脈絡,像一張前所未見的大比例尺地圖般,細密而豐富地鋪陳在我們面前,這些日常的街景突然因此在我們心裡鮮活了起來。2015年,我們跟著明毅重返她的田野地,實際走踏在曾有無數碼頭工人紛至沓來的生活空間,從看似平凡無奇而不曾在意過的街景中窺探過去港口的繁華,嘗試想像彼時在港邊勞動著、生活著的男人與女人。
那天,我們跟著明毅從鐵路街開始,走過紅燈區,走進清茶店和阿姨仔泡茶、聊天、唱歌,再到仙洞地區感受碼頭工人居住的群落空間,和在碼頭附近經營小吃攤的阿姨、阿嬤聊天,稍稍窺探到了那些在港口內外的勞動者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獨特的社會空間和生活文化。後來,雞籠霧雨團隊也接觸了幾位不同世代的碼頭工人、碼頭工人的配偶和子女,在訪問與閒聊的過程中,無不可感受到他們∕她們對於基隆港巨大轉變的喟嘆,以及那個「紙醉金迷」的年代所建構出的生活文化對於他們生命與情感的重大影響。
碼頭邊的工作者作為早年基隆最龐大的勞動群體,他們∕她們及其身處的文化場域以及因時代巨變而遭受的衝擊,無論在官方的歷史詮釋、對基隆的研究,或是現今人們的碼頭印象中,幾乎均遭到同樣的對待──遺忘。他們∕她們只是默默地等待被看見,或樂觀或悲觀地等待時代的巨輪能否重現基隆港的往日光華,如同他們∕她們生命故事中篇幅最大的「等待的日常」:貨櫃車司機等著領取貨櫃、碼頭苦力等待上工、碼頭工人的配偶與子女等著親人歸來,然後在等待中失落了些什麼……。
//「他們與我們」//
現在,在一日工作結束後步下停靠在基隆港邊的通勤客運,映入我們眼簾的不再是上千位碼頭勞動者工作的身影,而是一支支巨大的紅色橋式起重機高舉向天。
自上世紀末一場高舉效率和管理大旗的「棧埠民營化」,基隆港經歷了劇烈的改變。1970年代新自由主義穿越了國界,將亞熱帶島嶼北邊的這座港口和全球化細密的大網串在了一起,以資本、政策鉤織出一幅不分晝夜和季節的碼頭榮景,然而隨著國際航線轉移以及更低貿易與勞動成本地方的出現,新自由主義彷彿開著殘酷玩笑似的,在1990年代以同一套邏輯將基隆港和碼頭的勞動者,狠狠地拋出了全球化下的跨國貿易網絡。
為了「挽救」這樣的頹勢,國家憑藉著新自由主義的精神,透過「棧埠民營化」將碼頭交到了資本家手中。其後,打在這群基隆港碼頭勞動者臉上的,除了沒有停過的雨,還有越來越苛刻的勞動條件,以及勞動零散化和外包化。沒有擠入民營裝卸公司窄門「關係」和其他技術的人,被徹底排除在這個「自由競爭」的勞動市場之外。
明毅這本書寫碼頭勞動者的民族誌,或者應該說是她作為一位人類學學徒「將自己丟進他人的日常、置身於無知、試圖真實靠近與理解他者」的深刻觀察記錄,將這座我們未曾見過的基隆港推到了我們眼前,也使我們得以辨認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其實我們距離她筆下的碼頭勞動者並不遙遠。
要記憶基隆港,就必須記住這群碼頭工人和他們的苦境,身為基隆的孩子和新一代的受薪勞工,《靜寂工人》給了我們一個追溯和反思的起點。從看見勞動者的歷史開始,我們拆除了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錯誤歸因,層層剝除大時代結構的遮掩,找到了和基隆港與勞動的深刻連結。這真實映照出他們的受苦經歷,也提醒我們自身勞動的意義,以及在這個艱困的時代下該如何自處。
勞動者是一體的。這樣的一體並非無差異、貧乏的集合名詞,而是處在相似的位置、能夠一同反抗施加於其身壓迫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人們。是碼頭工人、是貨櫃車司機、是茶店仔的阿姨仔、是報關行員工、是妳∕你、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