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如我又來介紹這個月相當有興趣,也非常想趕緊一讀的新書們,若有人在意,得先說聲不好意思,因為這個月是維持快兩年來首度沒有本月選書的一次,最近處於水深火熱狀態,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很快也會有對這裡極其重要的消息準備和大家分享,請稍微期待一下,可能有些眼尖的朋友已經發現了,不過現在容我暫時賣個關子,就先將焦點放在近期推出哪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好書上。
⠀⠀⠀⠀⠀
⠀⠀⠀⠀⠀
如果四月份有選書,這幾本就是我的首選名單。首先是,世上最有可信度的推書大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去年最愛小說之一《#消失的另一半》,作者布莉貝內特曾說,這本書創作的靈感,是她與母親的一通電話。母親說起自己位在美國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故鄉:「那個小鎮的人通過結婚,來讓自己的小孩看起來一代比一代白。」她聽完立刻拿起筆記下這件事情,從此成了小說《消失的另一半》的主題。16 歲那年,雙胞胎姊妹一起逃離家鄉。妹妹絲黛兒假扮白人,成了富太太,終於得到想要的一切。為了隱瞞身世,一生戰戰兢兢,與女兒、丈夫之間總是隔著謊言。姊姊德姿蕾重回出生的小鎮,守候她們年邁的母親,日子雖然踏實,卻從未忘記大城市裡的精采生活,更放不下從此失去消息的妹妹。30 年後,姊妹倆的女兒也離家遠行。兩位少女像她們的母親當年一樣,各自背負著創傷與想望。當兩人遇上彼此,新世代躁動的心靈不禁揭開陳年的家庭祕密,所有人在時間的長流中,終要承擔起自己的選擇。這個故事橫跨三代人,綜觀劇烈變動的 40 年歲月,從種族、階級到性別,人們永遠在外界期待與自我之間拉扯,對未來茫然、對親密關係寄予渴望。當我們決定為了未來賭上過去,生命裡消失的另一半,是成長必然的代價?還是終生放不下的過往?
⠀⠀⠀⠀⠀
其次為葡萄牙文壇超重量級作家莉迪亞豪爾赫的經典作品《#畫鳥的人》,這座葡萄牙南方的古老大宅,距離大西洋夠遠,無法聽到暴風雨中的碎浪,但也離得夠近,足以使牆壁被空氣中的鹽腐蝕。1950 年代,原是熱熱鬧鬧的務農大地主,八個兒女卻相繼出走,如同當年的華特。空蕩的宅院中,只剩老范西斯科、大兒子庫斯多喬、瑪莉亞艾瑪和四名孩子。她,庫斯多喬和瑪莉亞艾瑪名義上的孩子,總是盡力讓自己既不在場也不缺席。她一直都知道瑪莉亞艾瑪嫁給了兩個男人,三個弟弟並不是她的親手足,也知道她的所有身分證件都是謊言。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所珍惜的一切也在這座大宅。直到那年初冬,家族中的浪蕩逆子,那個華特大兵回來了。1963 年冬日,他就這麼出現在眾人面前。他的回歸,讓所有人的祕密起了變化,埋藏在地下的家族之謎破土而出。那個雨夜,華特駐足於樓梯上,一如之後他偷偷探視女兒的每個晚上。她其實都知道,他的離去,他的到來,他的家書,他畫的鳥圖。她都知道。此書以雋永文字、優美文筆,喚起了現今處在不斷變化世界中的人們,透過大宅中那名幾乎無聲的女孩之眼,訴說了那段葡萄牙 1940 至 1980 年代農村社會的氛圍,寫盡大家族的繁盛與衰敗。
⠀⠀⠀⠀⠀
再者,本月最受矚目的翻譯文學作品莫屬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鬥》,因寫作內容過於真實,在出版後曾多次遭受親人反對,儘管如此,評論者卻認為這樣的露骨反倒滿足了人們最深處的窺視欲。《我的奮鬥》第一冊甫出版就迅速引起熱議,除了暢銷挪威,也迅速售出各國版權。全六冊的半自傳體小說,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每一冊都從生活中洞察出深刻反思,以樸實的日常經驗喚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作者不避諱揭露的事實的寫作風格也是造就出如此精彩敘事的原因。在克瑙斯高的寫作策略成功後,北歐也有越來越多作家紛紛效仿,引起一波克瑙斯高的美學風潮。系列初始,克瑙斯高就以父親的死亡作為一切開端。他的父親嚴肅、寡言,對待工作十分認真,卻是個失職的父親。父親的死重新讓他想起了曾與他相處的一段童年時光,他是如何在那樣的威嚴底下成長,又是如何從中找到破口學會叛逆。父母離婚後,父親與他的關係變得更加疏遠,得知父親死訊,想起上一次單獨與他談話,竟已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晚年的父親儘管試圖在他面前維持著端正、得體的樣子,但實際上已落魄不堪,終究端正的形象沒能印入克瑙斯高眼中,而那間父親死去的屋子,更是充滿了大量的垃圾、空酒瓶、髒污……那是巨大孤獨的極致。
⠀⠀⠀⠀⠀
以及,個人非常熱愛的藝術家芙烈達卡蘿的傳記小說《#世上沒有純粹的黑:芙烈達的烈愛人生》。她,芳齡 18 就遭逢嚴重車禍,公車的鐵桿貫穿她的陰部與腹部,導致終身殘疾,兩次截肢。她說,當全身都劇痛無比,你就感覺不到疼痛了。她,與情場浪子結婚,被無數次深深背叛,與他一度離婚,一度復婚,並為他經歷三次流產。她說,遇見他,是比遭逢車禍,還要可怕的災難。她,曾在所有人都唱衰的情況下堅決相信愛情,結果卻被至親至愛的人們雙雙背叛。她說,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乎你我能想像。她,模仿愛人,出軌探索自我慾望,潛心藝術創作,卻以靈魂知己的身分贏回了愛人,以及死亡病榻前十餘年來的不離不棄。一個為藝術與愛情滿身傷痕,最終燃燒殆盡的烈火女子。一位站在壁畫大師身旁的陪襯,最終成為讓所有男人都失色的世紀天才。一生與苦痛相伴,卻從不絕望頹廢,昂首面對生命中種種殘酷的時刻。她,是芙烈達卡蘿,你再也不會見到如此堅韌的女子。
⠀⠀⠀⠀⠀
吳爾夫的《#普通讀者》也是我一直想讀,卻苦無機會補上的作品,終於等到此書的重新問世。她以隨筆的形式,沒有教條、不帶成見、無拘無束地談著自己對作家與作品的印象,而她的對象,就是與她同樣熱愛閱讀的「普通讀者」。博覽群籍的吳爾夫,以平易的筆調,如數家珍地為我們介紹了康拉德、契訶夫、勃朗特姐妹、珍.奧斯汀、蒙田、托馬斯‧哈代,以及我們不熟悉的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寫作生涯和趣聞軼事。她讓這些人物起死回生,在讀者面前活靈活現,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她特有的敏銳、機智與幽默,讓向來被視為枯燥的文學評論發出迷人的異彩。從吳爾夫的漫談中,能清楚感受到她對閱讀的熱愛,以及她對文學、歷史、人生的細膩觀察與思考。想讀懂吳爾夫,本書絕對是最容易入門的作品。另一本相當有意思的小說是法國作者尤安巴爾貝羅《#我在西伯利亞的監獄》,據說比電影更電影,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真實追獵行動。事發在距離貝加爾湖不遠的地方,就在我打造美滿家庭的伊爾庫茨克,東西伯利亞的首府。那是個早上,一群蒙面人突然闖進家裡,五歲的女兒嚇到大聲尖叫。我在她面前遭到逮捕,然後被毆打、審問,更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指控我對自己的女兒不軌。暗處有一夥人啓動了一部毀滅機器,粗暴而無情,擁有格別烏為它發明的名字:黑資料。他們揚言要將我關進黑牢,讓我永不得翻生,因此我的逃亡行動,就此展開。
⠀⠀⠀⠀⠀
科幻迷不容錯過的經典,艾西莫夫《#永恆的終結》,戰爭、瘟疫、地震、洪水,太多的苦難交織成人類的歷史。如果能夠操控時間,在過去未來億萬年的時間裡自由穿梭,在某些關鍵的時刻改變現狀,那麼,我們是否就能夠操控歷史?如果歷史能夠設計,那麼,人類是不是就可以活得更好?於是,在 27 世紀,有人發明了「時間力場」,創造出一個超越時空之外的領域 ──「永恆域」,匯集了來自不同世紀的少數人。他們隱藏在時間之外,暗中監督人類的歷史發展,在關鍵的時間點製造微小的改變,避免真實的世界發生重大災難,危害到人類的生存。他們叫「永恆人」。「永恆人」的使命,就是保護人類,確保人類幸福。主要分成三種專家:觀察員、計算師、執行人。觀察員負責收集真實時空狀態的資料。計算師負責研擬改變真實時空狀態的計劃,並分析這些改變對未來的社會和人類的影響。執行人負責執行這些計劃。他們的行動稱之為「最低程度的必要改變」,用最少的傷害來為人類創造最大的幸福。例如,在某個時間點打開一扇門,就會創造出驚人的結果。然而幸福是必須付出代價的。當永恆人發現某些發明創造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他們就會及時阻止那些東西出現,於是,在永恆人的保護下,許多科技和藝術都流失了,人類的進步停滯了。於是,在漫長的十幾萬個世紀裡,人類幾乎沒有改變。但奇怪的是,永恆人無法進入 70000 世紀到 150000 世紀之間的時空。他們稱之為「隱藏的世紀」,那裡似乎有某種奇怪的力量在阻擋他們。
⠀⠀⠀⠀⠀
還有相當喜歡的作家之一史蒂芬褚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出了德文直譯新版,本書德文原題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意指「人類的偉大時刻」,以戲劇性的敘事,書寫真人真事,體現歷史人物面對人生轉捩點時的內心曲折。褚威格將這種體裁命名為「歷史特寫」,每一篇均在在反映出他當時閱讀到並深受感動的史料文獻,以及他對時局、對文明的深刻關懷與無盡憂思。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永不停息;是非成敗的定義,總也說不清。積累多年的功勞與苦勞,可能因一秒鐘的猶疑而被全盤否定;也或許你一夕之間享盡眾人掌聲,隔天一覺醒來卻被同一批人唾棄。當故土再無容身之處,有人選擇在世界盡頭向不朽逃亡,力爭一線生機;也有人甘冒大不韙的罵名,只為掀起貫徹理念的革命。文明的進程正繫於人的一念之間,無論功成或飲恨,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指引後人方向的閃耀恆星。《人類群星閃耀時》截取西塞羅、拿破崙、歌德、托爾斯泰、列寧、威爾遜等人生命中的關鍵一刻,透過褚威格洞察人心的慧眼與才氣縱橫的妙筆,讓他們的故事不再只是死板的知識,而是慷慨激昂又扣人心弦的勵志經典。
⠀⠀⠀⠀⠀
迫不及待想展讀的華文作品,當然必須是這本洪愛珠《#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她自小看著有頭家娘風範的外婆與母親,進出廚房,起灶架鍋,張羅數十家人員工日常吃食,宴請東南亞與中東等地賓客,哄嚷熱烈,直到滷肉飯、蒸冬瓜肉餅、芋棗甚至一碗煲粥,俱成為她日後的念想。她曾與外婆、母親,三代女子,穿行在大稻埕與永樂市場,買鮑參翅肚、麵龜椪餅、胡椒肉桂蠶豆,見識老鋪的講究,練就一套對古早物什的擇選標準。她熟稔蘆洲湧蓮寺周邊,在旺鋪裡食切仔麵黑白切與米苔目,飲青草涼茶,更向在地攤商習得剁雞的技巧,與若干習俗規矩。如此種種,養出她一雙識貨的眼睛,一根敏銳的舌頭,一個老派的靈魂;更化作筆下時而雍容深情、時而輕俏意趣的篇章段落。「長長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顧僅餘我一人。」當至親家人一一遠行,她最終成為一個自擁廚房的女子。然循著吃食滋味,她重回那仿如傳說盛世的親族過往,再現早輩人的心志與作風。她且飛港島,尋覓那一路喝到大的福建茶行鐵觀音;從曼谷買齊各尺寸的猴桃標白藥油;自檳城拎回一口像似外婆「烏鼎」的印度黑鐵鍋……老食、老物、老鋪、老市場,是回返時間的甬道,是追尋記憶的線索。她還以此學會撫慰自己,做人待人,並學會看人間煙火,安身定心的過日子。
⠀⠀⠀⠀⠀
崔舜華《#貓在之地》則是她第二本散文集,刻劃一切離聚的傷痛怨咒與暴烈激昂,逝去的碎裂的愛於焉拾遺湊整。生而在世,愛恨加身無可抵禦,於是紋身以痛以咒語,也豢貓拾物以眷戀寄情,然而體內的魔,對愛與美的渴求,未有被鎮壓的一日。詩辦不到的交給散文,於是崔舜華再次將濃烈情感佐以酒精尼古丁與無數藥片,吞吐成如詩的字句,甚而比詩更危險,更袒露,更濃烈。另一本香港作家鍾耀華的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收錄了作者從 2016 到 2020 年底寫下的文章,呈現他在後傘運時代的思索歷程;思辨與抒情,智性與感性,經常在他的文字中並存不悖,難以歸入既有文類,卻形成一種破格文學之美。而這份美,是來自於一個人不與世界的不可忍受尋求和解,選擇直面痛苦、殘酷與不義,同時仍渴望超越。「時間也許從來不是站在我們這邊,問題只是我們是否願意站在良知的一邊。」作者經歷城市起伏的流變,見證歷史再開的瞬息。現世為每個人繪製肖像,他拒絕順從,以寫作贖回主體,用文字重建、叩問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
日韓作品也包括日前推薦過的權汝宣《#黃檸檬》,透過三名共同經歷一起駭人聽聞的「美女高中生兇殺案」的女性視角,從不同立場、處境,裡裡外外探問這個社會的目光是如何強加在人們、在女性身上,思考創傷過後數度翻轉的善惡、生死、存在等種種命題。著沉魚落雁之貌的海彥,據說美得危險致命年僅十九歲的她,卻被發現陳屍在學校附近的公園花壇,頭部遭到盾器重擊,雖然社會高度關注,但兩名嫌疑較大的男同學皆因有不在場證明而使案情陷入膠著,最終不了了之。一條性命的香消玉殞成為事實,罪惡感卻會毀了好幾個人的人生,顫抖掀開長年覆蓋的薄紗方能察覺到,原來走過這一遭的每個人都各自背負著恐懼而活,抱殘守缺,踽踽獨行,以及一份受孤獨百般侵蝕下才緩緩浮現的失落、理解和釋懷。
⠀⠀⠀⠀⠀
其他是新田次郎文學賞、未來屋小說大賞與靜岡書店大賞三冠王的得主伊與原新《#月亮前方三公里》,透過六個受挫的心靈,六段人性的考驗,六篇理性與感性交會的暖心物語,展現自然紋理與情感肌理的動人凝視,人生本來就充滿了後悔,但有時候,即使這樣也無所謂。還有,睽違多時的安倍夜郎《#深夜食堂23》,章魚先生的香腸、七草粥、八寶菜、辣油蔥豆腐、蒟蒻生魚片、芋頭雞鬆汁,每一口滋味,每一種愛的形式,持續每晚在這裡,與等待它的人相會。安倍夜郎筆下的《深夜食堂》裡,每則故事獨立成篇,不必擔心跟哪個角色不熟,突然想念哪道菜就能翻閱,想進去坐隨時可以從任何一集坐進來。在這裡,每道料理雖然獨立,吃入口中的感受卻是共通的。透過 14 道日式家常菜,參與這些食客的人生際遇,時而溫馨,時而開懷,偶爾也令人鼻酸。簡短的是故事,漫長的是人生,持續邀請你掀開暖簾入店來,用他們短短的故事,陪伴你面對長長的人生。
⠀⠀⠀⠀⠀
壓軸的兩本都極具分量,跟磚塊書一般厚重。先看橫山秀夫的《64》,關於一件 14 年未破的綁架案,道盡了人性的幽微暗湧。昭和 64 年只維持了短短七天,猶如海市蜃樓,但這一年確實存在。就在這一年,犯人綁架殺害了一名七歲女童,躲進了平成到來的歡呼聲中,而這起事件在警界暗地裡的代稱,正是「64」。三上信義,前任刑警、現任 D 縣警媒體公關、女兒失蹤中的父親,正在焦頭爛額的處理記者們針對交通事故犯人匿名問題的嚴重抗議。這時他又被告知,統領全日本 26 萬名警察的警察廳長官要來視察,特別是針對公訴期將屆的「64」懸案。更麻煩的是,被害者家屬還拒絕接受長官的慰問。為了說服家屬,三上設法探究背後的原因,沒想到竟然受到刑事部的全面抵制。在各方夾擊與壓力之下,三上意外得知了長官前來視察的真正目的。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臨巨大危機的 D 縣警,竟又迎來了另一起重大的案件。全書以警察體系為背景,細膩感人的描寫,緊張、緊湊又峰迴路轉的劇情,加上令人爆哭的結局,構成了這部當年未出版即轟動的長篇鉅作,全球讚聲不斷,公認為橫山秀夫小說世界的顛峰之作。
⠀⠀⠀⠀⠀
最後是多次介紹過、含金量極高的諾蘭信徒聖經《#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 Christopher Nolan 電影全書》,本書作者,同時也是美國著名影評人的 Tom Shone,完整紀錄了諾蘭導演之路至今的每一部作品,深入探索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依序以「方向」談《跟蹤》,以「時間」談《記憶拼圖》,以「感知」談《針鋒相對》,以「空間」談《蝙蝠俠:開戰時刻》,以「幻象」談《頂尖對決》,以「混亂」談《黑暗騎士》,以「夢境」談《全面啟動》,以「革命」談《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以「情感」談《星際效應》,以「生存」談《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以「知識」談疫情時代下的中流砥柱《天能》。內容則從諾蘭的成長生活,求學過程,電影如何影響他的童年,文學、建築、《星際大戰》、《2001 太空漫遊》如何拓展他的心智,《銀翼殺手》、《異形》如何奠定他對「導演」的想像,大學時克難地拍攝出學生電影,到《記憶拼圖》的四處碰壁而後一鳴驚人,一切鉅細靡遺,目前已經完食,且讀得過癮非常。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魚我所欲也譯文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篇文章是代表日本鬼子的心聲,不但要看還要切記,不能因目前之安宜,而自滿切記!這是在日本BBS上面點擊量驚人的PO文的翻譯文。是日本當下政客的國家夢想宣言。我看了之後,十分震1驚。
(原文,一字沒改):
由於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資源的匱乏性,決定了我國發展的終極形式是:發動戰爭!”
我始終認為我們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與現實主義是支撐民族不斷創新與發展的精神之源,這就是勤儉智慧的大和人所獨有的奮爭精神。然而,世界對我們卻是這樣的不公平,一些劣等民族佔據著大片肥沃的土地,卻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而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經驗、團結的意志,卻只能守著貧瘠的土地望洋興嘆。潛伏的危機使我們意識到涉獵在世界這個資源有限充滿殘酷爭奪的現代森林裡,只有保持旺盛的鬥志與適當的野性才能換取民族根本的生存,這就是地球生存的法則,這就是勤儉智慧的大和人所面臨的現實。島國的命運最終將會覆滅於海底,匱乏的資源將會導致民族前進動力的絕斷。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軍事擴張,運用大和民族的勇武、智慧與精神去征服亞洲,征服世界。去洗刷幾十年前聖戰未獲成功的恥辱,用大和民族的優秀去駕馭其他民族的低劣,從而推動整個世界的進步。這是天皇賦與日本民眾的使命,這是為維護大和民族高貴的尊嚴而開展的聖戰!
在幾十年前嘗試征服世界的聖戰中,我們得出兩條教訓:
1、在未完全征服亞洲鞏固地位之前,不應招惹美國。在新的世紀裡,美國應是我們實現征服亞洲的很好夥伴與幫手,雖然在向征服世界的聖戰中,他會是我們的敵人。
2、滅亡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的時候,不能過於著急的一口吃掉,而應像吃生魚片一樣,一片一片的吃。中國不同於日本,他是個多民族混合的國家,自身矛盾很多,應該利用他們內部的分歧和差異,分裂這個國家,然後一個一個的消滅,新疆、西藏、青海、寧夏、滿洲等都應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分裂這些地區的根據就是他們獨有的民族性。這就是外界傳播的中國七塊論,我們具體為《分裂中國計畫》,這是我們征服亞洲,滅亡中國,進行聖戰的一部分。
在中國,只有東部的漢人具有阻礙我們的能力,因此,如果中國被分裂成七個或幾個國家,漢人的力量就會被大大削弱,其戰略迴旋的餘地也會大大的縮小,中國的滅亡,日本帝國的復興也就為期不遠了!而只要征服了中國,我們也就取得了征服亞洲的基礎,其他國家就會在漢人馴服的榜樣下,臣服於我們。只有這樣我們才具有擊垮美國,稱雄世界的本錢。當然,中國漢人的西部開發戰略對於這個問題會有一定的阻礙,但是我們不應放棄對於分裂中國的努力!因為發動聖戰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日本欲征服世界,須先征服亞洲,欲征服亞洲,須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須先分裂削弱中國。
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軍事迴旋餘地很小,只有發展強大的帝國艦隊,才能實現未來帝國對予聖戰的需要。《大日本帝國興國聖戰計畫》之戰略步驟:
一、滅亡中國,征服亞洲。欲亡中國,須先分裂削弱中國:臺灣在我們的努力下已經分裂出去,下一步,我們應該採取對臺灣的絕對控制。即使這樣走我們也才走完了“分裂中國計畫”的第一步,新疆、西藏、滿洲相對乏力,以現有的技術與水準,日本的發展已至極限。不儘快發動聖戰,沒有任何資源支撐的日本經濟終會陷入崩潰。但是,在嘗試對中國西部的分裂中,中國政府似乎已經覺察到了我們的計畫,並制定了《中國西部開發戰略》,這個具有民族同化作用的戰略,不但具有重要的經濟目的,也具有重大的戰略目的,這勢必封殺了我們的分裂計畫,但事物總有相反的作用,因為隨著漢人向西部少數民族區域的遷移,勢必會增加漢人與少數民族的接觸、同化與矛盾、磨擦並存,5-10年之內都不會形成漢人絕對的鞏固,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製造挑起漢人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磨擦,勢態發展有可能會向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因此對於中國西部的分裂計畫應堅決的執行下去。另外在嘗試分裂滿洲的計畫中,我們卻受到了來自韓國的阻力,韓國至今仍不允許我大日本皇軍一兵一卒踏上韓國之國土,這將勢必阻礙我國對朝鮮半島的控制,勢必減緩對於滿蒙分裂的進程。對於韓國的抵制,可以利用外交手段緩和緊張,必要時可以利用美國的壓制,對於朝鮮可以利用美韓的軍事壓制。中國是有可能干涉的,既然分裂沒那麼快實現,時間又不允許我們繼續拖延,我們應該適時使用大日本帝國強大的艦隊,利用台海衝突或第二次朝鮮戰爭一舉將中國龐大實際上並不可怕的艦隊摧毀,對於摧毀中國的艦隊,美國人是會支持的,臺灣人也是會支持的,南中國海周邊國家也是十分樂意的。
如果成功,利用這次行動,我們就可以牢牢的控制住臺灣,並使之成為我們的軍事基地。由於失去了海空權,中國人對於我們壓制朝鮮的反應也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支那人的形象會受到大大損害,支那人的精神與意志會受到極大打擊,他們將會再次陷入到大日本皇軍威脅的恐懼之中,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從此中國賴以穩定的基礎被打破,借機挑動中國各區域的民族分裂勢力開展獨立複國運動,則中國不戰自弱。而我們就可在滿蒙重建大日本皇軍關東軍本部,為滅亡漢人統治下的剩餘中國做準備。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擔心經濟貧困的俄羅斯會出兵干預,因為對於中國適量的削弱,俄羅斯也是十分歡迎的。通過車臣戰爭,也可以看出俄羅斯虛弱的軍事力量已無力撐一場像樣的戰爭。
二、鞏固亞洲地位, 稱雄世界。日本在滅亡中國後,理應成為亞洲當之無愧的領袖,要用優秀的大和民族精神去震懾劣等民族的精神,要消滅他們的語言、習俗及奢糜的生活方式,即劣等民族的劣根性,要消滅這些民族的存在,消滅他們的一切,轉而學習我們的一切,要在他們的土地上用我們的方式培育出支那日本人、臺灣日本人與朝鮮日本人,要使整個亞洲不但統一成一個國家,而且還要統一成一個民族,那就是大和民族。實現這個目標要靠大和民族強大的合力、超人的智慧、無畏的精神,從內心去徹底征服每個亞洲人的心志,要讓他們認同並崇尚我們的精神,景仰我們的奮進,並徹底臣服於大日本帝國的腳下,讓他們無限的忠誠於我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牢牢的掌握住亞洲,進而征服整個世界!征服世界,僅僅依靠日本帝國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些得力的幫手與夥伴。美國是同我們瓜分世界的最好夥伴,利用美國壓制歐洲,協助德國日爾曼法西斯政黨重新掌握政權,再利用德國日爾曼人征服歐洲。事實證明在上一次為了聖戰而簽署的盟約中,允許義大利人的加入對於日本的聖戰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羅馬帝國的後裔已經喪失了先輩奮爭的精神,成為無知的劣等民族,就像我們先輩崇尚的漢唐人,現已退化成為低劣的漢人,他們擺脫不了被統治的命運。最後,待我們牢牢控制了亞洲,德國與美國控制了歐洲,而後合力從兩面將獨聯體一舉滅亡。整個過程大致需要30年左右。
魚我所欲也譯文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界華人歷史會社 2018年04月15日 檢舉
《二十四史》從第一部《史記》至最後一部《明史》,共耗時1800餘年,全書共4000萬字,是世界圖書史上的巨著。它記敘的時間,從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讀《二十四史》,可閱盡世間興衰、人情世故。現將其中經典名句擷取100句分享品讀。
史記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2.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史記》
譯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早早預見,聰明的人在無形中就能避開災禍。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史記》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譯文:能夠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夠說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夠說出怎麼做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夠做得好
這件事情。
5.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譯文:(人生一世,無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為利而來;天下攘攘,都是為利而往。
6.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
譯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藥;動聽的言辭,就像疾病。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譯文:依賴品行立足的人越來越興盛,依賴武力讓人順服的人會逐漸走向消亡。
8.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史記》
譯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難,但失敗卻非常容易;時機要得到很難,但失去卻十分容易。
9.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譯文: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漢書》
10.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譯文: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後採取行動的往往被人所制。
1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漢書》
譯文: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1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
譯文: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13.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漢書》
譯文:在一百里的範圍之內,可能氣候是一樣的,出了一百里,這個氣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
不同了。
14.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
譯文: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15.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漢書》
譯文:事情不應該立馬確定下來,防止禍端在沒有發生之時。
《後漢書》
16.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譯文:有志氣的人,最後一定成功。
17.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後漢書》
譯文:希望從渾濁的源頭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體有筆直的影子,這都是不可能的。
18.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後漢書》
譯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1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
譯文: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裡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20.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栗,日慎一日。《後漢書》
譯文: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弔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21.廉約小心,克己奉公。《後漢書》
譯文:處事謹慎,能夠約束自己的私慾,以公事為重。
22.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大丈夫立志,越是處境困難時越是堅定不移, 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壯。
23.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
譯文:富貴時不要忘記貧困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24.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後漢書》
譯文:拒絕接受別人意見的視聽閉塞,自己獨斷專行的遭到孤立。
25.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後漢書》
譯文:做事不要讓自己親近的人感到痛心,敵對者感到高興。
26.精誠所加,金石所開。《後漢書》
譯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
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譯文: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
28.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後漢書》
譯文:喜歡一個人,就會察覺不到他的過錯;討厭一個人,就會不知道他的優點。
2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後漢書》
譯文:不應為地位不高而羞愧,應因德行不崇高而羞愧。不因得到的報酬不高而恥辱,應該因為自己的見識不
廣闊而恥辱。
30.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
譯文: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三國志》
31.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三國志》
譯文:把鍋里的開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不如把火滅掉抽去柴薪。
32.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三國志》
譯文:迷路後知道回來,就離正確的道路不遠了;犯了錯誤能夠及時改正,錯誤就不算什麼。
33.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志》
譯文:良將不會為了怕死而苟活著,壯士不會為了求生而毀掉自己的名節。
34.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
譯文:說話跨越了真實的情況,不可以太過重用(這個人)。
35.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國志》
譯文:人分別了一些時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來看待。
36.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三國志》
譯文: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停止;謀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計較小利而妨礙大事。
37.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
譯文:要使國家興盛,就要把百姓當作嬰兒一樣照顧(即愛民如子),國家敗亡,是因為老百姓被當成泥土草芥
。
38.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國志》
譯文:對照明鏡是為了看清自己的面容,研究古事是為了知道今天的時勢。
39.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三國志》
譯文: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40.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國志》
譯文:擔心的是人們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所以才會有受困窘侮辱的過錯,才會有
產生悔恨的過失。
《晉書》
41.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
譯文: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
4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
譯文: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43.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晉書》
譯文:成全一個人功不足道,拯救天下人功德重大。
44.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晉書》
譯文:不是得到賢才困難,而是使用賢才困難;不是使用賢才困難,而是信任賢才困難。
45.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晉書》
譯文:學習的人,不擔心才學比不上別人,而是擔心沒有立下遠大的志向。
46.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
譯文:長久積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了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
《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
47.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宋書》
譯文:起了強風,才知道何種草足以抵擋風力;下了冰寒的霜,才知道哪種樹能夠受耐嚴寒。
48.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宋書》
譯文:處罰面不能過寬,獎勵面不能過窄;處罰過於寬泛,還不如不罰;獎勵面過窄,還不如沒有獎勵。
49.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南齊書》
譯文:不先使民眾富裕起來,而只談什麼國家利益,難道有百姓窮於天下,而國家富強的事嗎?
50.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齊書》
譯文:有賢才卻不知道,知道了賢才而不用,即使用了卻不委以重任,委以重任卻不信任人家,這是通患。
51.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梁書》
譯文:對於富裕和顯貴不得意忘形,對於所想要的不匆匆忙忙去追求。
52.溪壑可盈,志欲無滿。《梁書》
譯文:溝壑可以蓄滿水,而人的志向和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53.居後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後,則為後。《陳書》
譯文:在後面,望著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著後面的,就為後。
54.取草絕根,在於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陳書》
譯文:取草斷了根,在沒有蔓延;撲火停止燃燒,貴在迅速消失。
《魏書、北齊書、周書》
55.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魏書》
譯文:要了解耕田方面的知識,,去向農夫請教;;要了解紡織方面的知識,,去向織女請教。
56.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魏書》
譯文:崇尚節儉的人打開財富之源,喜歡奢侈的人於貧困的徵兆。
57.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北齊書》
譯文:思政不明白逆順的道理,不知道大小的形狀,不度強勢的勢,有了這三個遮蔽,他們應該抓住。
58.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北齊
書》
譯文:負擔重莫如身體,經歷險莫如口舌,時間長莫如年代。負重任,行險路,長期堅持,唯君子才能做到。
59.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譯文:勤儉乃修養德行必須的態度;奢侈是惡行之中最嚴重的。
60.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周書》
譯文:清白廉潔是做官的根本,節儉是做人的基礎。
61.學不精勤,不如不學。《周書》
譯文:學習不刻苦勤奮,不如不學。
62.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周書》
譯文:成功的人必然都是從默默無名開始才有後來的聞名天下,功勞也是小功績慢慢積累才成為大功勞。
63.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周書》
譯文:以其精湛的專業知識傳授他人(作經師)並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去教人如何做人
(作人師)就不那麼容易了。
《南史、北史、隋書》
64.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南史》
譯文: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施展抱負,即使活到一百歲,也像是死了一樣。
65.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史》
譯文:蟬兒的叫聲越喧鬧,森林就越發顯得靜寂;鳥兒的鳴叫聲越響亮,山野就更加顯得清幽。
66.行生於己,名生於人。《北史》
譯文:行為是自己做出,名聲是別人賦予。
67.審而後發,猶未為晚。《北史》
譯文:仔細瞄準了,再把箭射出去,這樣雖多費點時間,也不算是遲誤。
68.時不可再,機不可失。《隋書》
譯文: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69.因人成事,其功不難。《隋書》
譯文: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取得成功並不困難。
70.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隋書》
譯文:如果想要讓水流清澈就必須保持水源的清澈,如果想要端正其行為就必須端正其思想。
《舊唐書、新唐書》
71.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舊唐書》
譯文:先謀劃後做事的人成功,先做事後謀劃的人失敗。
72.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
73.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舊唐書》
譯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筆)也寫不完罪惡;放盡東海之水也無法流完惡行!(罪大惡極)
74.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譯文:喜歡聽別人指出自己的過失,沒有不興盛的;拒絕別人的規勸,沒有不混亂的。
75.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新唐書》
譯文:無才的人得到晉升和重用,那麼有才之士就不會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76.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
譯文:天生的天子難道生來就是做天子的嗎,不過是因為兵強馬壯(靠武力的強大)才使他成了天子的罷了。
7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譯文:憂慮勞苦才可以振興國家,圖享安逸必定禍害終身。
78.習見善則安於為善,習見惡則安於為惡。《新五代史》
譯文:經常見到善行善舉也就會受影響與人為善,反之亦然。
《宋史、遼史》
79.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宋史》
譯文:自身不作表率,別人就不會服從;不以自身為先,別人就不能相信你。
80.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既無不治。《宋史》
譯文:國家的治和亂,在於獎賞要和他的功勞相當,懲罰要和他的罪過相當,做到這一點,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國家了。
81.感物之道莫過於誠。《宋史》
譯文:感動萬物的方法沒有什麼比得過誠。
82.恩賞明則賢者進,刑罰當則奸人消。《遼史》
譯文:恩賞分明賢者就會趨之若鶩,刑罰得當奸人就會消滅。
83.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遼史》
譯文:英明豁達的人的喜怒哀樂,與窮困、通達、災禍、幸福沒有關聯。
《金史、元史》
84.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譯文:懷疑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人就不要懷疑他。
85.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金史》
譯文:政令出現差錯,那麼人心就會不服,即使是得到了中原之地也將會失去它。
86.教化之行,興於學校。《金史》
譯文:教化的實施,興在學校。
87.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於成德達材者也。《元史》
譯文:學校是讀書人受教育的地方,在老師的培育下成為有修養有學識的有用之人。
88.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元史》
譯文:努力沒有用到實處就跟沒有努力一樣,有勇卻沒有施展就跟沒有勇一樣,有計卻沒有施行就跟沒有計一
樣。
89.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元史》
譯文:為國之道,在立法、用人二者上。法律不只是立,需要有人來做;人不濫用,惟才是選擇。
90.天下未嘗乏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元史》
譯文:天下從來沒有缺乏人才,求則得之,放棄了就失去的,情勢如此罷了。
91.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元史》
譯文:天地之間人能活多久呢?默默無聞,跟腐朽的草木一樣!
92.聚如丘山,散如風雨,迅如雷電,捷如鷹鶻。《元史》
譯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勝):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如同山丘一樣不可震撼,分散的時候又如風雨一樣無處不
在,行動可以像閃電一樣迅速,動作可以像鷹鶻一樣兇猛。
《明史》
93.富貴一時,名節千古。《明史》
譯文:享受富貴只能是短暫的一時,而清廉的好名節卻可以留存千古。
94.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明史》
譯文:接近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接近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
95.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明史》
譯文:身居顯貴職位的人容易驕傲,處於逸樂環境的人容易奢侈。
96.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明史》
譯文:治理國家最根本的辦法,莫過於比民風純正更為重要的了。
97.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
譯文:廣開言路是國家的命脈。
98.人非有才之難,而非用其才之難。《明史》
譯文:人不是才能難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來實在困難。
99.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明史》
譯文:人才難得,不忍心因為一點小缺失就棄置不用。
100.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明史》
譯文:有長遠打算的人不應為眼前的一點怨言而擔憂,做大事的人不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