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只想了想,就寫下:南通清湯魚翅、揚州獅子頭、江陰鳳凰包雞、南京冬筍炒菊花腦、無錫富貴雞和肉骨頭、太倉酥炒肉鬆、鎮江清蒸鰣魚、常熟醬雞醬排骨。
以上菜色僅九牛一毛,也只江蘇一省,二三線城市。今日還有無人記得,大成疑問。
到了那些地方,還是否吃得如此講究的地道菜?食材的清潔、廚工的藝術,是否還能與一百年前相比?
還有鹹點甜品:揚州蜂糖糕、淮城湯包、蘇州棗泥餅、常州菜餅。即江蘇半省,出名的點心也有 2、30 種。
當然還未算廣東飲茶的蝦餃燒賣,叉燒包鳳爪蘿蔔糕。
今日香港的飲茶,點心已經外判深圳工場式製造,在深圳提供酒樓粵式點心的,又有幾多個是地道廣東人,幾多是外省勞工?中國的文化,梁實秋早有超越時代的危機感,因為他知道他年少熟悉的那個舊城北平,即將消失。但又那能挽救得這許多?
5、60 年代一批民國知識分子逃到台灣,翻譯家梁實秋叫飲食專家唐魯孫拿一支筆、一張紙,將全國各省各縣的名菜分門別類,一一寫下來,以證後世,因為 #飲食文化,也有淪亡之險。
詳細全文:
https://goo.gl/RVhRCR
延伸專題:
【陶傑:余英時教授的「小兒麻疹」】
https://goo.gl/B39JR5
【陶傑:鄭成功知多少?】
https://goo.gl/k6XEPm
【陶傑:餃子工藝】
https://goo.gl/dUW677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s://goo.gl/9BPmQ1
#cupmedia
鰣魚 台灣 在 胖狗過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胖狗對紹興的認識,就是魯迅、紹興酒、茴香豆,在魯迅的《孔乙己》𥚃,那個讀書人總是「溫二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一直不知茴香豆滋味的胖狗,昨晚與上海美食團來到著名的「小紹興」,本來以為會吃到茴香豆,但是滿桌佳餚,還是沒吃到茴香豆。
這桌菜,是一位上海美食家幫我們點的菜,也是這次行程中,唯一一餐最像我認識的上海菜,當然之前的綠波廊與王寶和也都是上海菜,但一個是吃點心,一個是特殊的蟹粉料理,三家餐廳的前菜,油爆蝦、燻魚、鴨舌、醉鷄⋯都有相近之處,但是作法不同,滋味也不同。
小紹興最出名的是白斬雞,是用三黃鷄做的,與台灣白斬雞常用土鷄、玉米鷄的味道不同,瑞瑤不改美食主持人本色,現場問大家喜歡上海還是台灣的白斬雞?只有我和蔣偉文兩個人投了上海白斬雞的票,只因我喜歡的白斬雞是軟嫩的口感,而台灣多數的白斬雞肉質較Q彈。
我喜歡小紹興的百葉包肉,因為百葉很軟嫩,不像台灣的多數的百葉包肉,百葉都太硬;但是鰣魚一端上來,小姐一聲不吭地便在旁邊去魚鱗,啥米!鰣魚不就是要吃魚鱗嗎?雖然瑞瑤「搶救」了三分之一的魚鱗下來,我試了幾片,鰣魚魚鱗特有的黏滑膠質已不復見,或許是養殖魚與天然魚的差別,所以現在鰣魚和我以前吃到的鰣魚完全不一樣,難怪上海人已不再吃鰣魚魚鱗。
上海美食行程到今天結束,其他團員已經飛回台北,告別這群又愛吃、又愛玩的夥伴,胖狗明天要飛黃山和老公會合,繼續我的第二段美食之旅—徽菜與杭幫菜。
鰣魚 台灣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答應出版社,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新書「至味在人間」繁體中文版寫推薦序。
我好不喜歡寫推薦序,自認是沒文化沒深度又不會用文字包裝的人,但是對於兩岸的中華料理,我有很深刻的感受。
而且至味在人間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我有,幾個月前在南京先鋒書店購得,當時也非常吃驚,像是台北君悅飯店地下停車場般的書店規模,藏書之豐之廣,我甚至還看到三毛介紹台北吃喝玩樂的簡體字書。
舌尖上的中國,老實說我沒認真看,因為連續好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到中國幾個城市Long Stay,深入採訪吃喝玩樂,看到許多進步的一面,所以不喜歡舌尖上的中國都在講老的,從前的,甚至是少的,快消失的美食。
就像前輩美食家歌頌的鰣魚,大家寫出的文字都照著古書寫,更甚者錦上添花,但幾年前去上海連續吃了兩盤半片鰣魚(鰣魚貴,所以一盤半片),內心起伏之大,感慨見面不如聞名,忍不住把鰣魚比做虱目魚,連跟服務人員要求要學美食家吸吮魚鱗的舉動,都被笑是蠢呆的過時之舉。
台灣美食家早期討論中國大陸的中華料理,大都在爬梳古人文字,並回憶過往加以著墨,但細究起來好多人沒吃過中國大陸的,但兩相對照穿插寫得好精采。
待兩岸開放,觀光頻繁,台灣有人提出文革之後,傳統又好吃的中菜不在中國而在台灣,甚至用鼎泰豐的小籠包標準打趴中國東西南北的各式包子,在我看來也是另一種沒文化又自大的現象。
至味在人間,談的都是近幾年陳導的美食經驗,是我想要,新的真實的不是樣板化的中國美食,當然也有許多是細說從頭,但寫的全是生活滋味。
「一切不能拌飯的菜都是耍流氓」,陳導的破題強而有力,至味或許是山珍海味,可以是粗茶淡飯,但至味絕對是珍惜之味,一口飯,一塊肉,一夾菜,吃個精光,一粒不剩,涓滴不留的痛快。
就像我葛格保師傅為我做的五花肉小油菜黑米菜飯便當,吃完了還不想洗,因為實在太香了!還想吃,就是我的至味。
(此文非推薦序,只是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