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內在原力》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想提高自己在工作上的能見度嗎?你想在專業領域獲得眾人的青睞嗎?你想成為子女心目中的典範嗎?想要達成這些成就,你必須擁有對別人足夠的影響力。但是,要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該追逐的是權力嗎?是地位嗎?是名車和豪宅嗎?都不是,反而在我們追逐「外在」之物的同時,這些目標會離我們越來越遠。真正的答案,往往需要往「內在」去尋找。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inner-force/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在今年的上半年度,有一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演講,是由愛瑞克主講,主題是「為你引路,從優秀到卓越」,談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重設心態,邁向更卓越的人生。他在演講中用很多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普通人是怎麼想的,能夠成就卓越的人又是怎麼想的。差別往往在一念之間。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內在原力》的作者是 TMBA 共同創辦人愛瑞克,他擁有紮實的金融實務背景,並且在40歲左右達到財富自由,轉而投身公益。他除了保留專業講師和顧問的身分之外,目前是一個全職閱讀者,總是無償推廣閱讀。他的粉專「 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 」也是許多愛書人喜歡的地方,粉絲們都喜歡稱他為「愛大」,因此這篇文章我也沿用這個稱呼。
這本書你可以當成是「為你引路,從優秀到卓越」那場演講的「導演加長版」,加入了更多的內容,以及更多演講沒有提到的故事。愛大所謂的「內在原力」,指的就是一種影響力,透過有形的(文字和肢體語言)或無形的(同理和慈悲心)方式來引發他人的動機,進而幫助我們一同完成某些事情。
愛大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重新設定」自己的人生演算法,拋開傳統的束縛和價值觀,用一種更開拓的視野來活出自己的人生。他在書中提到:「只要心態設定正確,人人都可以發揮出無窮的內在原力,去連結起周遭的人,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各種事情。」這本書,將告訴我們如何重設心態。
.
【這本書有什麼特色?】
.
這本書還有一個巧思,它的書封正、反兩面都是「正面」。全書共九個章節,愛大建議「外向者」可以把橘色封面當成正面,從第一章順序讀下去。相反的,「內向者」則把綠色封面當成正面,逆著從第九章讀回來。原來章節的安排,如果是逆著讀,代表「從內而外」調整心態。身為內向者的我,就是逆著讀的。
此外,他在書本的最後,很用心地提供了「延伸閱讀書籍總覽」的章節,收錄每章裡面提到的好書,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依照興趣再找來讀。還有一個很棒的附錄是「各章金句總覽」,直接不囉嗦,幫你把每章最優的句子都摘錄下來。以下除了分享一些書中對我有啟發的觀念,我也拋磚引玉附上一些相關的推薦書籍,幫書中的觀念增添一些新的氣息。
.
1.#常保初心
普通人是先做再說,時常走到了終點才發現不是自己真正要的;內在原力者則是「以終為始」,知道自己內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讓一切行動和決策都符合最終的那個價值觀。如果我們遇到重要抉擇卻忐忑不安,那就由「自己未來想要成為的人」來為自己做出眼前的各種抉擇。
愛大提倡一種信念系統,由內而外透過「Be,Do,Have」組成,最核心先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Be),然後才去思考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Do),最後你就會擁有真正跟你價值觀一樣的人事物(Have)。一旦心裡有了想成為怎樣的人的憧憬,將引導你做出許多正確的選擇。
我很喜歡《恆毅力》這本書中一個名為「目標階層」的練習方式,目的在於找出自己真正的「終極目標」,也就是熱情得以持久的根源。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目標,全部分類成底層、中層、頂層目標,如果發現跟頂層目標不一致的項目,就刪除或者微調使其一致。終極目標就像是羅盤,無論你在底層目標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引導你朝正確的方向持續邁進。
.
2.#包容力
普通人是習慣在別人身上貼標籤,然後用單一的角度來看世界;內在原力者則是透過「感恩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取得更多的助力。愛大用天文學的觀點舉例,在職場上有發光發熱的「恆星人」,也有會消耗和榨乾別人能量的「黑洞人」。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遇到黑洞人真的很倒楣,巴不得避而遠之,甚至在內心充滿敵對和厭惡。但是,宇宙中每個黑洞都曾經是恆星,只是因為能量用盡了,核心坍塌收縮成了黑洞。愛大提醒:「我們不需要抱怨遇到黑洞人,因為他們都可能曾經照亮過別人,是我們自己來晚了。」這個心態提醒了我們要懂得包容,感謝他們曾經對世界的貢獻,只是很可惜跟我們擦肩而過。
我自己想到另一種職場上的情況,就是外向者時常嫌棄內向者「太安靜」都不表達意見,內向者又嫌棄外向者「太喧嘩」只會衝動行事。然而從《安靜,就是力量》這本談內向者特質的書中,我們卻可以學到這兩種特質各自的優點,擁有包容力的人將能夠同時善用這兩種特質的人才。
.
3.#沒有壞事
普通人遇到壞事就自認倒楣,更有甚者,可能會開始怨懟這個世界;內在原力者則是找出「隱藏在壞事背後的好事」,將逆境轉換成養分。
愛大曾經在國中一次玩跳高的意外當中,雙手嚴重骨折。但是事後看來,反而是因禍得福。他開始用康復比較快的左手寫字,活化了感性和創意的右腦,也適應了靜態的活動例如讀書和寫字。更難得的是,平日忙碌於事業的老爸,也因為這場意外要時常帶他回診、復健,彼此的關係比以往更加緊密。
就像《活出意義來》這本書的作者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暗無天日、毫無人性的折磨之下,他仍然保有自己的理智,相信這場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遭遇,一定代表著某種「意義」。他發現無論外在遭遇有多麼嚴苛,人類的心靈仍擁有終極自由,決定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他將壞事視為意義,將這個發現寫成此書,並且影響後世無數的讀者。
.
4.#無限思維
普通人認為資源是有限的,必須有強弱輸贏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存活;內在原力者則認為世界之大,所有人都有安身立命之處,「超越自己」比戰勝他人更加重要。愛大引用了一句很棒的話:「用自己的蠟燭點亮別人的蠟燭,可以照亮別人,自己的亮度也不會減少。」這個世界太大,容得下我們每個人的成就。
就像是,愛大不一定是最頂尖的金融分析師,但是他透過演講接觸無數民眾,深知大家心中對理財的障礙。愛大也不一定是最頂尖的演說家,但是他善用感性的文筆,將艱深複雜的金融知識化為引起共鳴的問字。他的眾多特質,匯集成了愛大這個極具個人特色的形象。因此,結合多種不同的技能組合,一個人就可以發展出無限多種可能。這個世界真的容得下我們每個人的成就。
我很喜歡《黑馬思維》這本談「個體化」優勢的書,每個人都值得去追尋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能和熱情組合,作者陶德‧羅斯(Todd Rose)對於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詮釋:「黑馬追求的不是眾人眼中的成功,而是心中最好的自己的樣貌。你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你,而這並不妨礙別人做最好的他們。」跟愛大的無限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
.
5.#站對地方
普通人追逐熱門的東西,什麼東西當紅就一窩蜂擠過去;內在原力者會尋找屬於自己「能提供價值的獨特位置」,然後透過人際網路來擴大影響力。愛大也認為,我們不能坐在原地乾等,要主動站出來,才能被人看見。尤其網路時代發達的現代,要讓自己能被看見,比起以前容易許多。
尤其是,當你想要達成的是更遠大的目標,一個人的力量往往不足以撼動周遭世界。愛大認為:「人生最高效的運作方式,是讓自己成為人際網路的節點。」透過貢獻自身的價值,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努力。如同非洲俗諺:「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遠。」成為人脈節點,更有可能順利抵達終點。
如果,你覺得「主動站出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WOL大聲工作法》這本書的作者約翰.史德普(John Stepper)提供了一個可行性很高的方法。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公開分享」自己的工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建立人脈圈,讓同個人脈圈的所有人都能互相分享及回饋,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書中提供了正確的心態建立,以及可以循序漸進的做法與步驟。
.
6.#成功方程式
普通人會任由自己被資訊轟炸,容易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主見;內在原力者則認為「專注力」才是網路時代最該培養的技能。愛大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名詞:「成功者的防護罩」,這指的是一個人能夠「篩選」和「過濾」掉不屬於自己應該追尋的事物,而將心神專注於「天命」裡的既定目標。
就像愛大所說的,我們如果任由資訊轟炸,就如同讓腦袋充滿了一堆「雜訊」,感覺聽到了一堆鬧哄哄的訊息,卻不知道真正有意義的「訊號」在哪裡。尤其在數位資訊爆炸的現代,該如何為自己的資訊來源加上「過濾器」顯得無比重要,要懂得放棄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才不至於不斷走偏了路。
我想到之前,讀生產力專家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的《極度專注力》這本書之後給我的最大共鳴:「若要說一個人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你有多少錢財和時間可以花費,而是你把『注意力』用在哪裡。」這本書教我們具體的專注策略,排除無謂的分心源。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
.
7.#利他共贏
普通人認為已經自顧不暇了,哪還有時間去幫別人;內在原力者則認為「利他心態」的比例,應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先幫助別人,才可能吸引更多人來幫助自己。人是一種天生懂得「互惠」的物種,當你想獲得他人的幫助,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幫助他人。
不過,也不是無條件的給予,愛大提醒了在利他的前提之下,我們要成為一個「懂得保護自我的給予者」,必須知道自己的界限,懂得選擇高影響力、相對低成本的幫助方式。助人在先很重要,但自己不要先被掏空。那麼,當我們自己有餘裕的時候,要幫怎樣的忙最有效益呢?
我很喜歡的管理大師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曾經在《從內做起》書中說過:「領導者應該幫助他人開發潛力,讓他們學會更有效率的工作方式,最高竿的還能指導別人如何也成為一個領導者。」給對方魚吃,不如給他一支釣竿。
.
8.#三種工作
普通人認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賺錢;內在原力者則認為「工作組合」可以分成三種:有金錢收入的、無償的、自我實現的。有金錢收入的工作用來養家餬口,無償的工作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幫人無償解決問題,自我實現的工作則是用來達成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憧憬。
愛大提議,雖然大部分的上班族都無法擅自離開有金錢收入的工作,但仍有變通的辦法。如果你目前的工作無法充分展現你的天賦,你可以靠無償的工作,來累積經驗值、打好口碑、拓展人脈,形成一個無形當中累積的資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一定要等到財富自由或某個里程碑,其實你現在就可以小步邁進開始做。
我從《財務自由實踐版》這本書曾經獲得啟發,投資理財談的資產配置,主要是為了要分散風險,這個道理也可以套用在人生和工作上面。這本書提到「多元化身分」的概念,在你的職業上,盡量嘗試不同的角色,甚至適發展副業,這個策略可以避免你的生活侷限在單一方向。
想像一下,當你擁有了多元的職業興趣,以及各種休閒興趣,你就可以將自尊和你關心的事物,投資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工作、商業、社交、人際、體育)。如果其中一個領域跌落至谷底,你也不致於完全陷入絕境,導致情緒崩潰。擁有正職之外的無償工作,在心靈平靜和自我實現方面會有額外的加分效果。
.
9.#一人公司
普通人認為領多少薪水就做多少的事;內在原力者則認為,應該「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為自己的人生負上完全的責任。愛大認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必然趨向跨學科的混合,將有新型態的應用、產品、服務,我們要從自身的熱情往外拓展,成為自己的執行長、行銷長、技術長,逐漸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一家公司的願景可以吸引人才,一個人的品格也扮演同樣效果。
愛大認為,善良的品格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必須先讓自己保持優質的形象,才有機會左右逢源,擁有更多發揮影響力的機會。他強調道,大量閱讀,是最簡單不過的方式。如果你不知道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妨透過大量閱讀去尋找,總有一本會觸動你心,找到自己心中嚮往的典範。
關於要如何「具體地」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經營呢?我大力推薦《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書,作者們把經營公司在用的「商業模式圖」轉換成適合「個人」使用的模式,以淺顯易懂的步驟,教我們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發掘資源、提供獨特價值,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等同公司運作方式的商業體系。
.
【後記:從內在做起】
.
《內在原力》書中的舉例淺顯易懂,背後的道理值得細細咀嚼。從愛大的個人故事和人生閱歷中,處處都可以發現,一個人隨時都具有「修改自己人生演算法」的能力。舉凡工作上的能見度、專業領域獲得青睞、成為子女心目中的典範,這些足以影響別人的「外在影響力」,終究還是得從自己的「內在原力」先做起。
當一個人開始發揮他的內在原力,散發出來的影響力將逐漸發生,周遭的人脈也會開始活絡起來。如同愛大在書中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段話,撒冷老國王對即將出發尋找夢中寶藏的牧羊少年這麼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最後,這些心態上的重新設定之後,就像是建立起一個新的思考習慣,必須經常使用、重複使用。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從今天起,讓我們把內在原力當成自己思考的習慣。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INNER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AHTP9E
使用期限:9/5~9/11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黑洞形成條件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Q博展知識
【記者節快樂】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祝各位為了新聞而努力奔走的記者們,記者節快樂
在這個日子裡
我們也來看一些科普X新聞X記者的科學吧!
【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我們都是科學記者】
現代社會的公眾對於科技議題的理解,事實上有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高的門檻。由於透過科學傳播的媒介吸收新知,因此公眾除了需要面對高聳的科學認識屏障外,更需要解析媒介背後的錯綜特質。在這雙重的條件下,一般民眾並不容易直接切進議題的核心,常常需要倚賴超越內容的知識來間接習得。
這個過程就像一般民眾在認識科技議題時,其核心往往牽涉龐大的知識基礎,直接逼近常是不可得的一種理解方式。因此就像天文學家追尋黑洞的存在一樣,民眾也需要透過相關的「背景輻射」才能間接習得核心議題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的需求可能不是一些與議題直接相關的「內容知識」(例如相關科學理論、數據等),反而超越內容之外的「背景知識」才是一般民眾可以具體掌握並有助於形成論點的知識。
而超越內容的知識可以包含哪些不同的層次呢?在現代社會中,每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背後,事實上都同時被科學和媒體這兩層不同的論述包覆著。例如就一個科學事件而言,科學家先用科學理論的詞語對它進行說明,之後大眾傳媒又會基於自己的需求用傳播的論述包裹一次。因此一個公民如果要認識一件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核心,要像剝洋蔥般,耐心地把這一層層的包覆拆解開來。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heZ
【當人工智慧進入新聞編輯台】
機器寫作顧名思義就是─讓機器人幫你寫作,即為運用演算法對於所輸入的文章資料自行作處理,然後即可自行拼湊出一篇文章。而使用機器人「拼湊」新聞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快速的收集到大量且相關連性的資料,並且迅速地做到彙整、統計、分析資料等功能。目前機器人新聞寫作主要被運用在體育和財經新聞報導上較多,主要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資料訊息瞬息萬變,需要耗費的時間相對上較多,因此利用電腦來幫忙作分析、統計、整理可以減少人力體力上及時間的過多耗費。
機器人新聞寫作的出現,優點在於可以讓更多的員工去從事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美聯社期望機器人寫作的加入,能夠讓記者回到本職的工作內容,而不是花大量的時間在於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上。機器人寫作有三大優點:(1)即時運算(即為資料的彙整、統計、分析)非常快,可以省掉很多處理上的時間、(2)可減少人力資源開銷、(3)產出的報導客觀公正。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d2C
【科學媒體化】
傳播媒體技術與電腦網絡的快速發展,使電子傳播媒體成為社會大眾資訊的主要提供者。雖然,一般大眾對於媒體有著種種的批評,但是媒體還是公眾資訊的主要來源,在某個程度上也是民意的塑造者。就像學生的報告,主要的資料來源就是網路。在這種新的權力結構下,科技社群與媒體間也產生了新的互動關係。在新的關係中,科技專家漸漸擺脫與媒體保持距離的習慣。為了爭取有限的科研經費,科技專家有時反而需要媒體的「背書」。媒體,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播者,它似乎也逐漸與「大學—國家—產業」這三螺旋鏈,形成檯面上的四螺旋鏈。
科技社群與媒體大概有底下的新關係:一、知識優先權透過媒體取得;二、媒體可能塑造科技界的明星,進而形塑大眾科技的「共識」;三、科技界為爭取媒體曝光度,可能提供未成熟的資料。無論這些問題是否發生,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媒體是否已逐漸影響傳統的科技社群自律機制?是否科技界對媒體需求的比重已經凌駕對「真理」的追求?
不過無論如何,大眾或科技專家,都已經無法避免透過媒體接觸科技知識。在這些例子中,我們反而看到科學事業人性化的一面。因此,需要改變的也許不是科技知識產生或傳播的方式,而是所有人心目中「科學」的形象。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UrlMap?t=gS4
黑洞形成條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部桃院內感染升溫:新增護理師、家人及外籍看護等4名病例,累計9人確診;醫院大清空:院內感染至少橫跨4病房,353名醫院人員將全數集中檢疫隔離、220病人將安排轉院】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自去年(2020)1月21日台灣出現首名病例以來,國內疫情進入最緊急的狀態,第二家醫院群聚感染的衛生福利部立桃園醫院(簡稱「部桃」),病例已擴散到醫護家人的第四圈,確診護理師的家人也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被匡列的醫護人員接觸者必須集中到檢疫所隔離,或者直接留院隔離,已陸續清空部桃病患,預計今天移出120人,明天移出100人,待醫院消毒完成會作為醫護人員的隔離場所,相關人員持續只出不進,形成半封院狀態。
不過疫情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強調,「我們認為疫情沒有擴大到社區(感染)程度」,目前都是個案親密接觸者、相關家人,疫情還在掌控中,傳染源清楚,希望將疫情防堵在醫院。
■新增4例,確診護理師的先生、女兒也被感染
部桃醫院群聚感染今天新增4個本土案例,其中一名是部桃護理師(案868),一名外籍看護(案869),2名是之前確診護理師的家人(案864、865),其中一人在摩斯漢堡工作。總計此波群聚已累計至9人,蔓延至社區,是疫情至今最嚴重的群聚感染事件。
今天確診的護理師(案868)是30多歲女性,和昨天確診的護理師(案863)同在醫院10B病房工作,部桃1月11日傳出首名醫師確診(案838)後,案868曾在1月12日、15日及17日接受採檢,結果皆為陰性,1月18日因發燒、喉嚨癢及頭痛症狀,至醫院再次採檢,今日確診,指揮中心研判感染源可能為案863。
昨天確診的案863,其先生(案864)和女兒(案865)也都出現咳嗽、流鼻水症狀,因匡列為案863接觸者,昨天採檢,今日確診。
■未照護確診病人的看護也被感染
案869是越南籍40多歲女性,為住院病患的看護,工作地點在9B病房,陳時中表示,這名看護沒有照顧過確診病患,曾接觸過確診的主治醫師(案856),似乎也有和首名確診的醫師(案838)接觸過,可能是病房問診檢查時遇到,到底是誰傳染的,目前還在釐清中。
今日確診的護理師(案868)在2名醫師都確診後,曾被匡列為接觸者,經3次採檢,竟都沒有篩出陽性,第4次檢驗才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據了解,這名護理人員是因有症況所以又回來採檢確診;陳時中則解釋,可能前幾次病毒量還不多,直到最近病毒量夠了才被檢出。
■院內感染至少跨4病房,醫院清空全面消毒、明今兩天將轉出220名病人
目前部桃累積的9名病例中,除首名確診醫師(案838)的同住護理師女友(案839),案863的先生(案864)、女兒(案865)3例感染地不在醫院內,確診的6名醫護橫跨ICU、7B、10B、9B等4個病房,分別是:案838住院醫師,橫跨加護病房和7B;案852是7B護理人員;案856是主治醫師橫跨7B、10B;案863、868則為10B護理人員;今天確診的外籍看護則在9B照顧病患。至於,目前被指揮中心判定,應是與案838醫師同住感染的案839,則是6A護理人員。
由於部桃群聚感染有擴大趨勢,指揮中心決定清空部桃,全面消毒,預計今天移出120名病患、明天100人,至其他醫院專責隔離病房,今天下午已有化學兵到場協助移送。
桃園市衛生局則指出,將以林口長庚醫院為北桃竹合作網絡的基地,另協調國軍桃園總醫院、天成醫院、敏盛綜合醫院、北榮桃園分院、聯新國際醫院、聖保祿醫院等6家醫院,協助急重症病人轉送的醫療能量。
陳時中表示,醫院病人所在地有2棟,會區隔開,病人和醫護人員也都區隔開,分級移動,確診者有接觸到的病人先不移動,風險較低的先移出去,會用救護車載運,傷勢較不嚴重的可能用遊覽車。
■353名醫院人員將集中隔離,陳時中:「與和平封院不同」
目前部桃必須隔離的員工,將採集中隔離檢疫,以免在家隔離,又有傳染給家人、讓疫情擴散之虞。而醫院全面消毒清空後,也將作為醫院人員集中隔離場所之一。
陳時中透露,6、7、9、10樓是警戒樓層,目前部桃全院人員隔離人數為353人,有些人在家隔離,有些人在醫院,為了避免疫情再擴大,匡列的接觸者原則上都要集中檢疫隔離,現在在家裡隔離的人,指揮中心若判斷其房間數、各方面條件不足,有必要時會召回,安排到醫院或集中檢疫所。
陳時中也坦言,目前的集中檢疫所還要容納國外回來隔離的人,「不見得夠用」,因此清空完部桃後會全面消毒,讓醫院人員在裡面隔離。
部桃目前大清空、醫護也將在院內隔離,陳時中今也被媒體問到,這與「封院」有何不同?陳時中則解釋,封院基本上是「不進不出」,和平醫院當年就是這樣;現在部桃是「只出不進」。
■新增4個案,都曾至公共場所,完整足跡仍在疫調
今天確診的4名案例都曾到過公共場所,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案863和864這對夫妻的足跡:
◎1月13日上午11點30分到12點15分曾到過桃園南門市場
◎1月16日上午11點40分到12點35分再次前往桃園南門市場採買
指揮中心呼籲出入相關場所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2月1日前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確實佩戴醫用口罩,儘速就醫,且不得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召開記者會表示,這次本土病例的疫調足跡包括,機場捷運A7站與南門市場,機場捷運A7站的工作人員將自主健康管理,不能混到其他車站工作。另外南門市場明天也將休市一天進行消毒。
此外,針對新增個案的職場及家庭接觸者疫調部分。案864、865非同住的親屬7名,皆在採檢中,職場接觸者17名也都在採檢。昨天確診的案863接觸的病患和陪病者共14名,實習生10名,已全數採檢,都在檢驗中;5名家人有3名陰性,2人陽性。另一名接觸者則已採檢,結果為陰性。
案863、864的女兒(案865)在桃園機捷A7的摩斯漢堡店工作,1月16日到18日皆有上班,陳時中表示,這名個案除了上班,還到過哪些地方、詳細時間,都需要再釐清。這間店工作人員只有案865和一位店長,確診病患從食材準備、販售、交貨、收錢,都是工作範圍,接觸到的人沒辦法完全掌握,所以先公布足跡。一同工作的店長正居家隔離,採檢結果還沒出來。
至於,案864工作地點指揮中心則不願透露,陳時中僅表示,是一個收容處所,全封閉式的,裡面的人不能進出,可以進出的輔導老師先做居家隔離,一部分在院內隔離,該場所人員不是大量進出,目前已做嚴格的分流管制。至於確診的外籍看護足跡則還在確認中。
■陳時中:還沒有擴大到社區感染
部桃不斷傳出確診案例,其中許多都已採檢數次,或是未被匡列為接觸者。指揮中心昨日已成立前進指揮所,由醫學中心專業感控人員進駐,釐清相關環節有無漏洞,檢視環境中有無病毒。現場有記者追問,部桃感控是否有盲點?負責此事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專家小組已予以檢視,提供感染管制、動線分流、病人移出、管制區域建議,也特別成立醫護、病患、家屬關懷組,提供諮詢建議。
陳時中則表示,目前檢視環境,沒有看到新的點殘留病毒。他也補充,這波病毒跟去年第一波完全不一樣,但也不是南非或英國變種病毒,目前世界上大部分都是這病毒,屬於強勢病毒。
他也強調,「我們認為疫情沒有擴大到社區」,目前都是個案親密接觸者、相關家人,疫情還在掌控中,傳染源清楚。
由於還未出現不明感染源,陳時中表示,目前大型活動還不用停辦,但春節有許多大型集會活動,考量集會活動人潮擁擠、距離近,主辦單位應該依循公共集會因應指引,評估該活動必要性,落實防疫措施,若無法於活動前做到,「強烈建議取消或延期」。
■ 曾協助和平醫院管控,葉金川:部桃仍在可控範圍,醫院清空作法正確
2003年SARS,進入和平醫院,協助處理重大院內感染後管控和規畫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這次狀況與SARS和平醫院封院不同,當年和平醫院狀況混亂,加上沒有即刻的檢驗技術,難以區分哪些人被感染、哪些人沒有,更沒有辦法馬上找到1千多個房間讓院內人士進行隔離,最終才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直接封院。「但這次是一步一步來,先將醫院的病人清空,消毒後將病房當成醫護人員一人一室的隔離病房,這個做法沒有問題。」
葉金川強調,目前看來部桃已經有幾波感染,但每一波約感染1、2個人,還是有達到部分管控效果,否則病例可能比現在多出好幾倍,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不要讓疫情再往社區擴散,要將有可能被感染的接觸者,都先隔離14天。
「現在的狀況,如果所有人都有做隔離,就能阻斷病毒、不再傳到社區,疫情應該可以控制得住,最重要的是:不要亂!」葉金川呼籲,現在社區,尤其醫院附近居民、公眾場所等民眾不要恐慌。這一波感染雖然傳播力高、發病速度快,但即刻隔離、觀察幾天,就能讓病毒不再傳播出去。
■ 自部桃轉院及出院病人和家屬,要提高警覺、加強檢疫
至於轉出的病人、陪病家屬,更是不能掉以輕心的潛在的高風險接觸者,葉金川說,當這些病人、家屬到其他醫院時,醫院不放心也可以先做檢驗,尤其COVID-19會在症狀出現前兩天就具有傳染力,因此不能等,能檢驗就先檢驗,才能更快抓到病毒。
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也認為,現在最擔心的是,有些在醫院內的病人或陪病家屬,也許已經出院,但病人還未康復,就有可能到其他醫院看病,或是陪病家屬前往醫院,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一定要主動向醫院告知具有部桃接觸史,醫院才能判斷是否需要通報、檢測。「指揮中心已經有把一些病人叫回醫院檢測,但是那些第二層、來探病的人,就得仰賴他們誠實告知,要如何主動去找,也有一定的困難度。」
古世基指出,指揮中心的疫調以「人」為中心,去了解確診者的足跡、進而匡列接觸者。但這次在部桃疫調過程中,已發現醫師休息室有4處帶有病毒,「這就代表狀況更嚴峻一些!」
古世基說,若是單純人與人間飛沫傳染,疫調就可以很清楚知道確診個案幾月幾日接觸到誰;但若是接觸休息室內的門把、冰箱等無生命物體(fomite)被感染,疫調也難以問出個案「幾日去了哪裡、摸了什麼東西」,也就無法確認確切被感染的時間。此外,人與人接觸,就是一對一傳播;但若是被環境感染,常常是一對多,傳播速度更快、路徑更複雜。
專家也呼籲,目前在部桃的住院病人,千萬不要自行轉院,可透過院方的轉送機制轉到合適醫院,到其他醫院就診時,也應清楚告知就醫史,以免重蹈SARS時病毒隨病人蔓延到其他醫院的覆轍。陳時中也強調,轉出者都移至隔離病房,不希望把疫情帶到其他醫院。(文/林慧貞、陳潔、何柏均;攝影/楊子磊)
#延伸閱讀
【院內感染怎麼預防、挑戰在哪裡?】https://bit.ly/3oXRnqb
【重返和平──SARS隔離黑洞中難以告別的記憶】http://bit.ly/3aMLzrK
【疫苗,行不行?流感 VS. 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https://bit.ly/38IiBdp
#疫情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病例 #確診 #北部醫院 #群聚感染 #院內感染
黑洞形成條件 在 歌詩情憶| 好好珍惜生命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內心就會像一個巨大的黑洞, 不斷吞噬着自己的正能量。 ... 生命是被創造的,而宇宙中的萬物是在大自然特定條件下自然形成的。 當然,這裡所指的萬物,也不是生命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