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心協力洋名國際
#恭喜麟洋聖杯組合拿下東奧羽球男雙冠軍
流汗的男人最帥啦!
每一球真的又快又猛,防守都能預測到位置,漂亮!
這兩句名言,旭智也很有感覺,為努力的事堅持到底!
王齊麟:「輸了就是再練,練到不會輸為止」
李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磨練的過程,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真的不是作夢
#翻轉世界
#好為他們開心喔
#2020東奧
齊心協力名言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看見台灣,然後呢?
十天前疫情剛開始升溫,雙北進入三級警戒的時候,網路上流傳一句名言:「看好了世界,台灣只示範一次如何在兩週內解除三級警戒!」
十天後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疫情逐漸升溫、毫無緩解跡象,中央對於篩檢塞車、PCR量能與負壓病床不足的問題逐漸浮出,明顯未能「超前部署」,近三次記者會以「校正回歸」改變了公布確診數字的方式,校正回歸天數竟可長達9-10天,也改變了政府和民間對「疫情是否升溫的認知」。
外媒包括BBC、CNN、彭博社及時代雜誌,以及國內的獨立媒體《報導者》,針對台灣的防疫破口逐漸擴大,這幾天以來都給出許多分析與建議。
其實不管是PCR量能、採檢到通報的程序是否要簡化,這些去年其他國家都發生過的類似情況,台灣多了一年的時間可以「超前部署」,政府也承諾說在準備中,如今疫情爆發一檢驗,兩週不到就破功。僅僅每日3-400例(不確定後面全回歸完的數字),我們的檢驗量能與病床數就逼近過載邊緣,未來萬一疫情不幸如國外持續擴大,又該怎麼辦?
去年到最近,台灣防疫做得最好的地方是「防堵」,有點像把敵人拒於國門之外,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當敵人突破上岸了,「登陸戰」該怎麼打?
陳時中部長如果要把「回填數據」這件事做好的話,其實不必去創造一個新名詞。因為第一次「校正回歸」前與後的差別,剛好造成了疫情看起來是繼續升溫還是趨緩的差別,也導致連外媒都認為台灣在修正、美化疫情數據。
有網友 #ilw4e 就在 Ptt八卦板 貼出圖解,解釋短期確診數不斷校正回歸,就可達到讓疫情短期內看似降溫、掩飾長期真實曲線上升的效果,被網友推爆。
如果看國外的疫情監測網站,甚至包括疾管署自己的網站表單,5月22日當天都是寫新增723例。包括全球公衛龍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監測網站,也是用「7天平均值」來監測疫情的移動趨勢。據此看來,台灣疫情不但沒有趨緩,更是持續、明顯地升溫。
如果每天的數據都會校正回歸,今明後天甚至下週都還會校正回歸加回來,怎能依此說疫情因此趨緩?指揮中心與其每天改簡報,何不直接在網站公布即時數據,更公開透明,也讓大家方便即時查詢?不然,每一天記者會所公布的各天確診數,#有效期限竟只有1天?
昨天和虹安在政論節目同台的台北市議員 徐巧芯 更談到,現在每天校正回歸的數字會出現誤差和延遲,直到被找出每天的數字其實對不起來,才發現甚至有人篩檢後多達12天才被宣告確診,那這段期間他是不是已經跑過很多地方、接觸了很多人?這是確確實實的防疫破口!
防疫指揮中心無論是 #加強篩檢量能、病床預置、#通報程序加速以及公佈疫情數據的方式,都還有很大的檢討改進空間。齊心協力防疫,不代表不能協助政府找缺失、給意見。如果把在野黨的監督打成「認知作戰」的「協力者」,這對台灣的民主與防疫絕對不是好消息!
#每天報的確診數有效期限只有1天
#因為隔天就會被校正回歸了
齊心協力名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論黑夜再怎麼悠長,白晝總會到來。」──威廉·莎士比亞
-
這句話被我放在了《#塵砂追憶》第二集的結尾(我每集最後都會放一句名言,不過可能沒人注意到就是了QWO)
寫完的當下,世界正處於2020的劇烈變動之中;政治、新聞媒體、疫情的亂象,使得人心惶惶;臺灣在齊心的努力之下,成為了抗疫的模範與最重要的──一個人們能正常生活的國度。
-
當時我剛從日本回歸,疫情已經爆發。各種物資的供不應求與人民的性格,使得恐慌一度蔓延社會;但後來口罩酒精足夠了、防疫規範訂立了、疫情控制住了,人們也就不擔心,繼續過著偶有境外移入、但不影響生活的每一天。
黑夜一度被驅散。
直到今天的這個「180」。
-
人們又慌了。搶生活物資、相互斥罵相互排擠、「人人都是潛在感染源」的提醒再次驚動了社會,尤其這幾天以來狀況嚴重的雙北。
口罩依然足夠。
酒精依然備妥。
糧食總會補貨。
但人們的「自制力」依然不足。
.
可能輪不到我來講,但在黑夜的時刻,我們不需要繼續造成仇恨與恐慌。戴口罩勤洗手擦酒精、保持社交距離下載App、盡量避免聚會與非必要外出.........這些就跟隨手關燈、你每天上線登入手遊一樣簡單。
-
最一開始那句名言,獻給所有在災變前線奮鬥的英雄,以及所有協力共度災情的頑抗者。
大家加油。
======
照片攝於日本,山梨縣,河口湖。
2020.2.1晚上19:47,照亮夜空的煙火施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