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嘗試 VR 就是在高雄駁二的 VR 體感劇院 VR FILM LAB,補了前一期導演徐漢強非常精彩的《星際大騙局之登月計劃》,也將這此系列「#往家路上」特展的九部作品全數欣賞完畢,相當過癮,完全有別於傳統的觀影經驗,不但身歷其境,更強化沈浸式的視聽感受。
⠀⠀⠀⠀⠀
一個家,在承受人們停留遷徙、離去歸返、物換星移、世代交替之後,對我們的意義是否可能產生變化?又,在個人經歷與集體記憶之間,家變與不變還可能扮演何種角色?這一期從四月初一路放映到五月底的特展,總共策劃了三個單元,觸及偏鄉與都市,東方與西方,移民與離散等等,從不同面向解讀、詮釋,帶領觀眾透過各種超乎想像的意識、輪廓與狀態,透過動畫、紀錄片與劇情片的方式深入無數似曾相識的居住空間,非常值得專程造訪一趟。
⠀⠀⠀⠀⠀
圖中的海報與劇照,是導演許智彥的作品《#舊家》,屬於第一單元 Program A,或許也會是我們共鳴最深的一部。於一無所知之下觀賞《舊家》的衝擊著實驚人非常,他選擇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視角,將觀眾瞬間拉入這座富有人味的日式老宅中,漸趨清晰的視線,由弱轉強的聲音,在兒女穿梭來去與眾人簇擁下,此處的家就像空氣,瀰漫在廳堂、在庭院、在呼喚此起彼落處。有過爭執,有過和解,然後我們環顧四周,內心暗忖:或許教人懷念的,始終就是這種無以名狀的熟悉之情,持續回盪。
⠀⠀⠀⠀⠀
特別喜愛的還有第二單元的《#靜影九龍》,著眼於現代香港,遁入密密麻麻的香港大廈中,霓虹燈光讓幾坪大的空間閃爍奇異色澤,絢爛而疏離,從觀看與被觀看無名男女獨自用餐、卸妝、工作的樣態,一格一格由內而外拼湊成現代人孤獨的形狀。
⠀⠀⠀⠀⠀
互動展演的部分,《#記憶之鑰》與《#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兩部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在某種程度上也有著緊密的連結,《記憶之鑰》藉由飄浮身旁的幾顆魔法球,引導著我們觸碰陌生的、且屬於他人的記憶,家曾經存在,家人曾緊密依偎,但又是什麼原因讓魔法球黯淡無光?或許你也可以親自從烽火連天、斷臂頹垣處,揭開地球另一端的殘酷真相。另一方面,日裔加拿大籍導演沖田藍道爾的《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從整個家族的脈絡回溯一頁移民血淚史:那時二戰尚未爆發,祖父當年獨自一人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難以得知他的心境轉折,難以理解他做出如此抉擇的原因,能帶走的也不過就是些輕盈的身外物 ── 人在哪裡,哪裡就會有歸屬,也會創造出新的回憶。從無到有,白手起家,再被大時代強行剝奪一切,瞬間歸零⋯⋯大概不多人知道,二戰時加拿大也有針對敵方人民設立的集中營,一張一張珍貴的照片,一段一段存在的證明,我們只能猜測、拼湊、想像那些遙遠的記憶,「我們會往哪裡去」的答案,就存在「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裡,尋根尋的還有孕育我們的一切事物:創傷以及希望。
⠀⠀⠀⠀⠀
VR 體感劇院策畫的「往家路上」特展,全數觀賞下來是豐富又多元,兼顧縱向探索和橫向拓展,透過「家」、「家人」、「家庭」的概念,結合新型態的影像藝術之美,於時代巨輪下摸索人與人之間恆久存在的連結,更賦予其真實意識與終極價值。整個過程彷彿附身無數身軀,活過無數生命,於一波又一波內在衝擊過後,或許還是會重新調整步伐,在生命流逝與時間流動的痕跡裡,細細梳理手中這份堅實的愛,以及情感羈絆。
⠀⠀⠀⠀⠀
⠀⠀⠀⠀⠀
⠀⠀⠀⠀⠀
⠀⠀⠀⠀⠀
▍完整文章寫於 釀電影:
⠀⠀⠀⠀⠀
《往家路上》特展:唯一可以與生命流逝、時間流動抗衡的事物。
https://bit.ly/3vI3A5g
⠀⠀⠀⠀
地點:高雄駁二大義 C9 倉庫⠀
購票與活動詳情:https://vrfilmlab.tw
龍 飄 飄 對 你 懷念 特別 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亞爾薩斯人的美味你不見得愛吃..
亞爾薩斯人愛吃的美食,多半帶點北方的肥膩,甜點也是帶點酸味的森林黑莓派!這些他們強調難得且天然的東西,說真的,吃一口你就會懷念起超甜的馬卡龍或是千層派。森林黑莓派看起來顏色很紫,據Bohn酒莊主人Ben說,只有他們這一帶才有的珍貴甜點,而且他們都很愛吃。的確是吃起來莓果味很天然啦!不過就是「酸」~,讓人沒辦法一口接一口地品嚐,就跟血腸一般吃起來一樣。
在法國還有分各種等級的法式血腸Andouillette,吃起來感覺裡面的東西很雜,很像一堆肉跟血絞在一起,對法國人來說是個頂級美味,其實吃起來很怪啦!感覺還是香腸好吃多了,更妙的是,每家法國傳統餐館都會推出AAAAA等級的血腸來吸引老饕。對亞爾薩斯人來說,搭配帶點甜味的古斯塔明娜Gewurztraminer一起吃,很不錯。
最經典的還是那Choucroute亞爾薩斯酒煮酸菜燉肉,有點像我們春天的潤餅節一般,所有的亞爾薩斯人家都會在復活節當天,全家一起吃這一大盤用瑞絲玲Riesling酒煮的豬腳、肉腸搭配酸菜一起吃,真是超級美味,一煮就香氣滿屋。
另外還有酒煮蔬菜燉羊膝,應該說是法國人的主菜之一,平常都吃得到。通常都是用傳統的亞爾薩斯手工陶鍋來燉,跟我們一般的砂鍋燉法是類似的。家裡如果要做這道菜,沒有這類高級陶鍋,也可以用台灣特製的好用砂鍋,效果一樣。
對法國人來說,一些在法國日常就吃得到的美食,在台灣為何都要上高級餐館吃?在法國的餐廳都有分的。BISTROT、TRAVERNE跟BRASSERIE比較接近,都有小酒館的味道,賣的都是一些當地風味菜或是傳統餐點,跟餐廳是不一樣的,而且價格比較親民,沒有過多的禮節,甚至是不用穿正式服裝就可以吃飯的。
在Bohn酒莊裡,Ben跟我介紹了他的白葡萄酒榨汁機(白酒是去皮去釀、紅酒則是連皮一起去釀,所以會有單寧酸),還有百年酒桶的木雕出酒孔(每個酒莊都有這樣的寶貝),還讓我欣賞他養在CREMANT裡頭的酒菌,是讓CREMANT克雷蒙酒喝起來有氣泡感受的酒菌,當然他們在裝瓶前會把酒菌取出來啦!
「發霉」是多麼美好的東西,就像肉經過「熟成」階段,那些酵素改變了食物的組織,讓肉吃起來更甜更軟嫩;經過黴菌改變過結構的「酒」或是「起司」都特別香,跟我們吃「酒釀」的道理是一樣的,只是「溫度」的管理很重要。過與不及只會產生兩種結果,不是「爛掉」就是「不香醇」。
所以,下次看到這樣表面發霉的起司,別以為他不好吃,事實上很香的,而且好吃得不得了,搭配帶點氣泡的CREMANT氣泡酒(再次重申,只有香檳區的氣泡酒才可以叫香檳)更是人間美味,味道飄散的有豐富層次。
#domainebohn
龍 飄 飄 對 你 懷念 特別 多 在 金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哽咽之前胸悶之後】
成班人走在一起,身邊總有這麼一名肥仔,呆呆頓頓動作沒那麼靈活,比較好欺負的,任何社交包括運動打架結識女孩或駁嘴駁舌,他們總是較遲緩慢三拍,在整群人之中有這麼一肥仔墊底,一般弱弱的會容易感覺良好。但有時有些肥仔非同小可,真正大塊頭的固然可以蝦蝦霸霸,也有些恃著面珠有點肉很可愛似的,四周討人喜愛,得到家長長輩特別疼錫,曲奇餅也特別給多兩塊驚死他餓親,以為好好相與,實質滿肚密圈,等到時機成熟,會展露張牙舞爪,再神不知鬼不覺把你吃進肚子裡。記憶中谷德昭是這類型,代表作唐牛,連神級醒目的食神周星星也著了道兒。
看那幕,唐牛為了親近食神,心甘情願眾目睽睽在樓梯間表演屙屎,再接續兩次整塊臉半個頭臚被質進忌廉蛋糕裡也可以笑口盈盈,這類肥仔,相處半小時便知道他們在蓄勢待發伺機突襲。然後在你失魂落魄的時候,他會忽然變臉,大庭廣眾踢爆車仔麪的豬大腸內還有糞便沒清理乾淨。原以為只有自己,在看《食神》這幕,會對這肥仔唐牛感到毛骨悚然。後來谷德昭拜會過亦舒,大姐見面第一句同樣地:「唐牛,好可怕!」才明白,我並不算孤單。
早年感覺谷德昭本人有才華,幾搞笑,也滑頭。他能夠夾到周星馳,又不像吳孟達、劉以達、黃一飛般純演戲拍檔,他參與更多創作,是感覺平起平坐的電影大腦一員。好老實當年周氏身邊所有人,難免沾染他的行為舉止說話腔調,那些周星馳做起來會幾好笑,其他人做起來會幾飛揚跋扈幾不討好的動作。谷德昭是另一種不討好,他好像更會嘲笑及看不起人,會相信他真人也有些唐牛。後來相隔了好一段時間,周星馳已經長駐內地,香港電影亦苟延殘喘,整個社會愈來愈動盪,對所有電影人已經沒有所謂喜歡或厭惡,心神都沒放在這裡了。然後有天看到他的訪問,知道他陸續失去親人,知道他好悲傷,看到他形容失去摯愛的悲痛和困惑,忽然覺得這個人跟從前認知的好不一樣,不知為甚麼,忽然非常關心他。於是一直好想找他訪問聊天,好藉著理解他的哀傷,來梳理自己意圖質問天地的愁緖,又沒碰上好時機。
直至世界更瘋狂,大家都又嚷著又實踐移民,兒女私情個人恩怨都拋諸腦後的時候,谷德昭出現晴朗,於是的起心肝找他。在沒有電影作品面世需要宣傳的情況下,他竟然一口答應。然後我做了一個這輩子最重要的訪問之一。谷德昭是最早走進內地拍合拍片的始祖人物,他理解國情,他明白南北之間的重大差異,他更點明,內地同胞競爭強烈,從小就在鬥爭中成長。又聽他介紹當年留學加拿大生活,聽他說周星馳的弱點後,最想知道經過去年運動,今年疫情之後,他的抑鬱遺傳基因有沒有讓他感到不適?其實我沒有意圖要求任何公眾人物表達立場,也尊重任何明哲保身的選擇,自己也不是甚麼烈士材料。我只是想,我們至少要保留誠實表達內心的權力。
谷德昭願意表達自己的心情,他相信現在香港很多人是黐了線,也好在去年他大部分時間離開了香港,所以才能看開些。說這句話時,看到他很努力地抿了抿嘴唇,自己的喉頭又來回嗆了一記,彼此心頭有千斤重。那程度大概未到哽咽,但胸口相當鬱悶,我竟然看到這模樣的谷德昭。再提起當下再次流行的移民潮,大家都同意上回是去而復返,今回更像是塵埃落定。對了,另一項「塵埃落定」是,在可見將來他未必可以再拍《龍咁威3》,因為當年沙士兇狠,卻未至於無藥可救,今天出現的懷疑和另一重想法(second thought),足以毀掉所有歡樂的元素,幾近絕無翻身之日。
又單刀直入,從前認為他是尖酸刻薄的肥仔,但近年好像變了另一個人。他認為自己沒有刻意經營,但說起人生就是難以避免遭遇打擊,過了某些年紀,難關一個一個而來,當你對付完一個又撫平完另一個之後,第三第四個難關又接踵而至,再過到的話,自然學會感恩,然後就變成另一個人。最難得是,他說了件往事:在電台當主持還有fax的年代,有一位聽眾fax給他,形容他「肥而不厚」,即解作很飄、很輕、很薄,跟我之前對他的感覺不謀而合。這四個字,說的是外在一具肥胖軀殼,內裡卻沒有可觀的厚重涵養,其實可以是挖掘一個人內心深處的瘡疤,可以讓任何人極度無地自容。但對谷德昭來說卻是一記當頭棒喝。一直認為,如果有人沒心存惡意,又願意坦誠說出自己的缺失遺憾,這人當可成為患難知己。難得當年處於飛揚期的谷德昭,有這麼胸襟去承認自己不夠厚,有立即醒一醒的感覺,可見他看透世情,也沒有寬己嚴人。他反而認為這是忠告,未必需要改,但要引以為戒。
好懷念這個訪問,因為覺得這個人在真心說話,因為他說話好動聽,不落俗套之餘更是出於肺腑去勸導別人,去為這個世界著想而說真心話。就像從前向肥谷提醒他「肥而不厚」那位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