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野人文化寄給我這本《#諾蘭變奏曲》,花了一週時間閱讀,同時搭配著諾蘭的電影相互對照,在影評人Tom Shone的訪談梳理中,他談及導演的成長經歷、創作啟蒙、豐富的文本參考,包含文學、繪畫與電影,以及種種與觀眾、與團隊、與自己的相互溝通。
時間,是諾蘭電影一直讓我相當著迷的重要存在,也是諾蘭總能巧妙運用的概念,在時間的玄虛中玩弄華麗戲法,但本質上背後支撐的從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用極簡主義模式創作的極限主義」,書中這樣形容《#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給予我們一個清晰的理解。事實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簡和極限的交融。
當我們想起諾蘭,浮現的可能都是近幾年的大作,於是便輕易和「大規模」、「大製作」劃上等號,但若我們回看最早期格局較小的《#跟蹤》(Following, 1998)或《#記憶拼圖》(Memento, 2000),一直到《#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才第一次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一眾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縱使早期創作規模比不上成名後的大成本製作,作品裡清晰可見的生猛和純粹,絲毫不會輸給後面所謂的「鉅作」。
諾蘭說,《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相同地,他的電影其實同樣遊走於藝術和商業類型的模糊邊界,其中格局大小的轉換也每每拓寬戲院體驗。
例如《#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仍是我至今認為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的簡約則跳脫我們一如既往對戰爭片的期望,《星際效應》是前衛科幻與極致古典的集大成,而《#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和《#天能》(Tenet, 2020)劇本線的複雜精細,一再又一再挑戰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對我來說,此書令人想反覆咀嚼的特點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作品從何而來,創作者又怎麼樣與之抗衡,與之對話,與之共存。
作者多次談到諾蘭的雙重國籍,衍生出他對「家」的複合認同——在英國傳統公學校如軍旅般的嚴格生活,給予他重重限制,卻也轉變成養分;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與背景紛雜的同儕互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在社團裡學習硬知識,或是在這座本身就是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倫敦城裡,與歷史、繪畫和文學相互碰撞,進而在作品中展現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蹤跡。
相對地,在海洋另一端的美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巨大,大到當他再度回到狹仄的英倫時,都感覺自己又長大了。穿梭於英美異文化之間的成長歷程,那些不適與衝撞,都變成日後電影中的靈感,有的是一幕致敬場景,有的是對白,有的則是核心命題。
身為優秀的編劇,劇本寫作的「複雜性」可能更常被觀眾注意到,如《全面啟動》多度空間的時間軸該怎麼理清頭緒,如《天能》裡的「熵」應當具備足夠的物理知識基礎。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從不只是那些表面上的費解令人苦惱,而是又回到最純粹的人性面——要如何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讓觀眾感受到窒息感?如何在《全面啟動》中讓觀眾在乎夢境?如何讓《星際效應》裡的時間牽動家庭羈絆,成為一種「距離」?
這或許也解釋了我每每在看完諾蘭電影後,讓我久思的不是那些非線性劇情線,而是故事裡的元素,例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出現的報紙、《星際效應》中關鍵性的手錶、《#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裡觀眾看見魔術「被變回來」的表情,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宛如預言般的哥譚市社會,往往都使得諾蘭電影不只是冰冷和理性。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嘗試在他的電影中解謎,人們對於「真相」的癡狂已經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對於「曖昧」的容忍程度愈發降低,所以我們看見無限版本的《全面啟動》和《天能》解析,人們卻仍不滿足於此而一再辯論,或是台灣發行商將《記憶拼圖》剪成「按照時間排列的正常版」的荒唐故事云云。
電影中幻想和真實之間的交錯,往往才是最迷人的,正如《頂尖對決》早就告訴我們——「現在你正在尋找戲法的秘密,但你是找不到的,因為你其實並不想知道,你想要被騙。」魔術和電影是一樣的,我們信仰眼見為憑,不願被騙,但也享受被騙的過程,其實容忍劇情的未解,有時反而會帶來更深層的理解。
記得諾蘭多年前的一次訪談讓我記憶至今,他談及自己對大銀幕的著迷,他說自己小時候會跟著家人去倫敦萊斯特廣場劇院(Leicester Square Theatre)看經典電影,也談到他對「真實」的偏好,例如《星際效應》從沒有使用任何綠幕特效,一切都是實景搭設,也呼應了本書中對「看電影」的精準形容——「不用頭盔的虛擬實境」。儘管諾蘭早已從獨立電影界躋身好萊塢名導,他所保有的古典依舊存在,並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
▍後記
雖然我此刻不在台灣,沒辦法親自感受這本書的重量和紙張質地,但我走訪書中提到諾蘭在倫敦生活過的蹤跡,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站我到了倫敦西區的布盧姆斯伯里劇院(Bloomsbury Theatre),這座劇院的地下室就是當年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辦公室,而諾蘭則是彼時電影社的社長。數十年後的平日下午,街上幾乎無人,我推開大門,裡頭坐著兩位工作人員,可惜疫情關係,戲院的門仍舊緊鎖著。
他問了我「你想去戲院嗎?」
我點頭回應。
他先是皺起眉頭說「現在還沒開放。」……接著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不過很快就會重開,我也很想念電影院,到時見!」同時雙手做出祈求好運(fingers crossed)的動作。
諾蘭電影中的「變奏」(variation),在於類型,在於劇本,在於時間,但變化萬千背後所本的樂章,仍然是對電影的熱愛,對戲院觀影的信仰,而《諾蘭變奏曲》這本書細緻托出這層面容——在走上得獎臺之前,在成為導演和編劇之前,在被大家認識之前,那位和無數人一同坐在戲院裡視野被打開的觀眾——他的電影世界。
▍全文:
諾蘭電影的前衛與古典——讀《諾蘭變奏曲》
https://reurl.cc/XeKEpD
#TheNolanVariations #ChristopherNola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 購票連結 :https://bit.ly/2Nc8bZ2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臉書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726287924191535 ,就有機會抽"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 音樂會門票一張(價...
「2010太空漫遊」的推薦目錄: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請問] 小說2001太空漫遊和2010太空漫遊劇情- 看板ask 的評價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5分钟看完科幻神作续集《2010太空漫游》星孩竟将木星变成 ... 的評價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2010太空漫遊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2010太空漫遊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2010太空漫遊 在 宥影評Yo s Movies World - #科幻名人堂亞瑟·克拉克(Arthur ... 的評價
2010太空漫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67年,也就是《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問世前一年。時年23歲的南加大學生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正在籌備一支以未來為背景的科幻短片,在他的構想之中,故事有著反烏托邦色彩。在那個世界,人被抹去姓名,只能以代號相稱,連情感也不被允許。
.
他的同學馬修.羅賓斯(Matthew Robbins)先構想了故事梗概,但卻又很快失去興趣。唯有野心勃勃的盧卡斯覺得非得堅持完成。不過這個架構對於學生而言(尤其對於當時的學生而言)實在太奢華,根本找不到適合的拍攝場景。不過當時南加大剛好與美國海軍有合作關係,盧卡斯因此得以在其庇蔭之下,取得無限量的彩色底片,甚至能租借一些常人根本無法涉足的地方拍攝,例如洛杉磯國際機場。
.
喬治.盧卡斯花費12週剪輯出了15分鐘短片《電子迷宮 Electronic Labyrinth: THX 1138 4EB》。劇中主人翁THX為了追愛,必須從戒備森嚴、有如迷宮的空間逃脫。作品的影像呈現與剪輯手法頗具實驗性,令觀者無不屏息。當時根本沒人看過這樣的電影。
.
作品在1968年1月成功在紐約林肯中心獲得全國學生影展劇情類首獎。其中一個觀眾對這部作品的呈現讚譽有加,他的名字叫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年紀相仿的兩人還不知道他們將一同帶領好萊塢電影走向新紀元────新好萊塢(New Hollywood)。
.
《電子迷宮》的成功,使得喬治.盧卡斯立刻成為各個電影公司矚目的電影金童。這部作品的長片版隨之開始運作,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加入編劇工作,電影在1969年開拍,定名《五百年後 THX 1138》,於1971年3月11日首映,正是50年前的今日。
.
然而票房慘不忍睹,出資的華納兄弟遭受嚴重虧損。不過影評界普遍給予相對友善的評價,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將之與《2001太空漫遊》相提並論(在這部科幻巨作遭受惡評之時,他同時也是最堅定的捍衛者)。
.
首部長片面臨失利,喬治.盧卡斯儼然走進窮途末路。沒想到他成功說服環球影業投入他的下一部作品,描述年輕人放浪青春的小品劇情片《美國風情畫 American Graffiti》(1973)。最終該片僅僅以77.7萬美元製作成本,換得兩億美金收益,成為影史上最賺錢的電影之一。
.
但再過兩年後,鎂光燈全在史匹柏身上,他的《大白鯊 Jaws》(1975)席捲影壇。這部在製作期間被認為是一場災難、完全不被看好的驚悚片,以四億美元票房重新定義了「賣座巨片(blockbuster)」的定義,躍升全球電影票房冠軍。
.
以《美國風情畫》獲得成功的喬治.盧卡斯此時也有了底氣,他緊接著要投入他的下一個更具野心的企劃。然而當時幾乎沒人相信(就連參與製作的工作人員亦然)他有可能辦到,以為這不過又是一部廉價科幻B級電影。1977年,《星際大戰 Star Wars》問世。
.
2010年,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依照「文化、歷史和美感價值」之標準,將25部美國電影納入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喬治.盧卡斯的成名起點《電子迷宮》在列。
.
.
https://youtu.be/Oqihwvsth3A
《電子迷宮》線上看
2010太空漫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串流大灑幣和三部電視劇的奇幻漂流】#葉郎串流筆記
2020年之前,串流市場的領先者和它的用戶都曾有一個錯覺,以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傳說中 “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 ” 的至尊魔戒。從此以後就是一個平台、所有節目通通吃到飽的完美結局。然而2020年群雄並起的好萊塢串流大戰打破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年後串流平台上的節目已經開始頻繁地轉台,有時候待在一個平台上的時間甚至比在電影院上映的時間還要短(比如《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在 Peacock 上總共只待了17天)。串流內容破碎化的速度就好比一場吃到飽的盛大宴會突然無預警地宣佈散會一樣讓人措手不及。
下文將透過三部在過去一年「轉台」的經典美劇,觀察這些串流節目的奇幻漂流背後的競爭佈局——
********************
“ I'll be there for you because you’re there for me too. “電視喜劇《Friends 六人行》的片頭曲這麼承諾,然而該劇在2004年輝煌完結的整整15年後仍為喜愛他們的觀眾製造了嚴重了分離創傷。
2018年12月的某個週末 Netflix 上的某個「系統錯誤」引發了串流史上的第一次下架騷亂:為期一整個週末,《六人行》節目列表上都會出現一行小字:“Availability Until 1/1/19”(2019年1月1日之前可觀看)。雖然幾天後 Netflix 隨即拿掉這行字,並稱該標示完全是系統錯誤。但在網路上快速流傳的截圖已經讓千萬粉絲在極度恐慌中終於覺悟 Rachel、Ross、Monica、Chandler、Joey 和 Phoebe 終究不會和 Netflix 訂戶一起白頭到老。
檯面上的「系統錯誤」說詞背後,則是檯面下和版權方的授權談判角力:
《六人行》版權方是 WarnerMedia。而2018年10月 WarnerMedia 已經宣佈即將推出自己的串流服務。這個當時還沒有定名的服務正是當年電信集團 AT&T 耗費超過千億美元併購 Time Warner 集團(即日後的 WarnerMedia)的唯一動機——他們想要插旗串流市場對決 Netflix,藉以鞏固自己原有的電信和有線電視業務客戶繼續留在 AT&T 集團的池子裡。Warner 在這個時機點上刁難 Netflix 續約的動機,顯然就是企圖留下《六人行》,讓該劇成為預計在2019年第四季上線的自家串流服務的秘密武器。
一個已經二十多年歷史的老節目之所以還夠格成為新世代戰爭武器,是因為沒有第二個電視節目具有《六人行》那樣寬的觀眾世代跨度。
我們很容易忘記《六人行》原本發生在一個不存在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和 Tinder / Grindr 等等社交工具的史前文明世代。「網際網路」這玩意兒在236集節目中只被提到兩三次,而且多半都是收發 email 之類網路石器時代的應用。Kubrick 拍攝《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距離真正的的2001年也才32年。27年前參《六人行》的每一個人恐怕都無法想像該劇的影響力居然能延長保固到二、三十年後直逼科幻紀元的未來世界。
替《六人行》延長保固的第一個重大事件是911恐怖攻擊事件。911事件就發生在《六人行》第八季首播的幾天前。電視機外頭的真實世界一夕之間變得複雜難解而充滿重量感,因而給了電視機裡頭這個故事簡單、多數情節都是坐在咖啡館或客廳聊天的電視劇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六人行》的受歡迎程度隨即被推向第一個高峰,直到兩年後在瘋狂熱度中正式完結。
《六人行》的第二個熱潮發生在2015年登上串流平台 Netflix 之後。和第一次延長保固的理由其實也很接近:情節簡單的喜劇提供了普世通用的情感依託,讓新舊世代觀眾都能找到自我投射的面向。這時候已經完全沉浸在虛擬社交(而根本無法想像一整天待在咖啡館聊天)的新世代觀眾,則透過該劇想望瀕臨絕種的實體社交。其實電視劇產業原本就一直存在這種對距今二十年前的世界的懷舊產品,比如 1990年代的電視喜劇《That ‘70s show 70年代秀》。《六人行》則幸運地遇到串流科技這個貴人就地延長節目的自然壽命,直接從1990年代的電視頻道觀眾一路延伸到2010年代的網際網路觀眾。
2018年底的下架標示之亂之後,《六人行》終究又在 Netflix 上多留了一年......
********************
下文還有———該來的還是要來《六人行》真正和觀眾分手的那一集、《The Office 辦公室風雲》:串流王者離家日、《Modern Family 摩登家庭》:Pre-Covid 的最後一場家庭派對,以及 Netflix 如何默默地成為串流大灑幣的隱形得利者。
全文刊登在 INSIDE 新專欄「葉郎串流筆記」,全文由此去:https://bit.ly/3kq773x
2010太空漫遊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 購票連結 :https://bit.ly/2Nc8bZ2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臉書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726287924191535
,就有機會抽"漢斯季默-好萊塢王者之音" 音樂會門票一張(價值$3,800)!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0.8.3 - 2020.8.10
👏感謝 聯合數位文創 熱情提供4⃣️張贈票
-
超級歪:「很榮幸這次邀請到Hans Zimmer合作拍攝影片XD」
-
本集關鍵字:
#漢斯季默 #獅子王 #遠離非洲 #泰山 #黑豹 #神鬼戰士 #定音 #TerrenceMalick #紅色警戒 #李安 #斷背山 #浪漫極簡主義 #X戰警 #EdithPiaf #MichelChion #向量化 #vectorization #我無怨無悔 #黑暗騎士 #蝙蝠俠 #TimBurton #ShepardTone #頂尖對決 #敦克爾克大行動 #庫柏力克 #2001太空漫遊
-
Music by Hans Zimmer:
Hans Zimmer-Journey to the Line
Hans Zimmer-Mole
Hans Zimmer-Remember
Hans Zimmer-Stay
Hans Zimmer-Time
Hans Zimmer & James Newton Howard-Why so Serious?
Hans Zimmer & James Newton Howard-A Watchful Guardian
Hans Zimmer, Lisa Gerrard & Jivan Gasparyan - Duduk of the North (OST Gladiator)
Music by others:
David Julyan -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Edith Piaf-Non, je ne Regrette Rien
Henry Jackman- Mutant And Proud
John Barry - Out Of Africa
Phil Collins-You'll Be in My Heart
-
參考資料:
Chion, Michel (2019)
Audio-Vision : Sound on Sc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xel, Vasco (2016)
Hans Zimmer and James Newton Howard's The Dark Knight: a film score guide
Wright, Benjamin (2015)
“Music and the Moving Image :A Case Study of Hans Zimmer” ,
The Routledge Reader on the Sociology of Music
LaFave, Kenneth (2017)
Experiencing Film Music: A Listener's Companion
Lehman, Frank (2018)
Hollywood Harmony: Musical Wonder and the Sound of Cinema
Hans Zimmer Extracts the Secrets of the ‘Inception’ Score
Hans Zimmer - making of INTERSTELLAR Soundtrack
Inception Behind the Scenes - Let There Be Zimmer! (2010)
Vox- The sound illusion that makes Dunkirk so intense
The Sound And Music Of The Dark Knight Rises, a Behind The Scenes Look
The Story Of How Hans Zimmer Wrote The 'Interstellar' Theme Will Give You Chills

2010太空漫遊 在 5分钟看完科幻神作续集《2010太空漫游》星孩竟将木星变成 ... 的推薦與評價

5分钟看完科幻神作续集《2010太空漫游》星孩竟将木星变成了小太阳. 376K views · 6 years ago ...more. 科幻梦工场. 955K. Subscribe. ... <看更多>
2010太空漫遊 在 2010太空漫遊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2010太空漫遊 線上看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2001太空漫遊netflix,2021 太空漫遊線上看,2010太空漫遊線上看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2010 ... ... <看更多>
2010太空漫遊 在 [請問] 小說2001太空漫遊和2010太空漫遊劇情- 看板ask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安安
想請問小說版2001太空漫遊最後大衛包曼抵達的是土衛八,
但是最近看2010太空漫遊,卻是在木星找到發現號,
那塊monolith似乎也變成在木星上了,
想請問是不是我漏掉什麼,看得我好困惑XD
還有2001太空漫遊其他三位低溫睡眠組員的死法是Hal交還甦醒控制權後,
打開艙門讓空氣流失大家掛掉,
2010太空漫遊寫三位組員的死法卻變成和電影版一樣,
變成由Hal控制面板讓他們掛掉。
希望看過小說版的大大可以解惑,謝謝!!
----
Sent from BePT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26.2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sk/M.1690070973.A.F9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