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黨派出的市長候選人都是這等貨色?】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被民意唾棄的「被罷免人」韓國瑜,今晚將回到高雄,推薦李眉蓁為他的繼任人選。
很多高雄人都很好奇,為何中國黨在高雄,只剩下這樣的貨色能競選市長?
言必稱庶民的韓國瑜,當然不是「菁英」,但頂多是「墅民、土豪」,而不是「庶民」,他象徵了黃復興黨部與數股非主流利益的合流。然而在中國黨打倒在高雄執政二十年的民進黨,爽的要死的時候,背後顯示出來的警訊,卻是中國黨人才培養系統的徹底崩潰。因而在韓國瑜被罷免後,只能推出學歷造假,連話都講不清楚的二流派系政二代李眉蓁。
全台第二大黨,把高雄人藐視到這種程度,恐怕連在地的一些中國黨支持者都不一定能接受。
這篇文章又是一篇長文,但若你是「解嚴後」一代,我們邀請你花點時間,了解中國黨是怎樣在高雄政治佈局,怎樣培養地方到中央的行政人才,卻佈局佈到全盤敗退,連在地市長的人選都派不出來;又是怎樣不得先用叛將,再被一個養出大批親衛軍的黃復興鐵藍+雲林土豪挾持的?
#省轄市時代的派系政治
這個故事當然很長,最關鍵的那年,還是1979年。
當年7月1日,高雄升格院轄市,資源變多同時,其實很重要的就是「#再也不用選高雄市長了」,每一屆市長,從此都會由中國國民黨直接指派,在選舉制度改變前永無政黨輪替可能。這招,在台北升格時中國黨已經嚐過甜頭。中國黨在台北市長的選戰中,先是意外輸給黨外的高玉樹,好不容易做票贏回來,卻又被美國警告首都市長作票試試看而再輸。在台北升格後,終於可以無後顧之憂,任意的安插自己人。
在1979年以前,高雄市長大致上是派系輪替的格局,由於高雄是1920年代後才快速成長的移民城市,因此在早期,高雄的地方政治由外縣市移民基於同鄉情誼產生的派系維繫,大致分為澎湖派、台南派,和本地政治家族三大勢力。
在實施地方自治後,第一、二任市長謝掙強是澎湖派,第三任市長陳武璋是台南派,但在陳武璋任內,由於十全路開闢工程、愛河原木浸泡等案圖利岳父,而被議員巫義德發動高雄史上的第一次市長罷免,但中國黨動用國家機器,硬是透過威脅利誘,讓已經連署罷免的市民紛紛放棄,巫義德也被列為重點觀察名單,但他仍然繼續爭取「真普選」(國會改選)而被警備總部以「中(華民)國版國安法」逮捕,判處十年徒刑,顯示雖有選舉,但沒有人民表達政治理念的空間。
然而,中國黨也發現陳武璋的施政引發眾怒,因而第四任市長提名本地派的陳啟川參選,並連任到第五屆。陳啟川家族實力、名望都足夠,震得住各方,但在他卸任時,中國黨因再次提名過了風頭的台南派陳武璋,引發認為應「派系輪替」的澎湖派不滿,導致中國黨分裂,雖然在選戰過程,中國黨不斷打壓政敵,黨外的楊金虎(也是台南出身)仍意外當選第六屆市長,成為第一位非中國黨籍市長,亦是戰後學歷最高(台大醫科,日本醫科大、南洋大學博士)的市長。
不過,楊金虎並非堅持民主改革的堅定反對派,在中國黨統治的環境下,也受到「中央」種種政治干擾,不得不妥協求生,在任內將壽山和愛河改名「萬壽山」與「仁愛河」來諂媚蔣介石,但又涉及市府顧問洪劍鋒「賣官鬻爵」案,詳情如何雖不得而知,但結果就是楊金虎一屆任期結束就被收押,官司纏訟17年,至死都未定案。
1973年,中國黨提名本地出身,政商雙棲的前市議會議長王玉雲競選,擊敗已退黨的「澎湖派」謝掙強成為第七屆市長,這顯示了兩點:
一、派系與中國黨的結合大抵只出於利益,而若得到黨的加持,一對一廝殺大致都能獲勝。
二、到了1970年代後,高雄成為人口近百萬的工商大城,早期同鄉移民的「人親土親」影響力漸漸減弱,地方的家族取而成為政壇要角。
有趣的是,王玉雲原本僅小學(公學校)畢業就出社會發展,但擔任議長後,竟然取得「日本產能短大工商管理系」學位,引起對手謝掙強質疑。謝掙強敗選後還一狀將王玉雲告上法院,控告偽造文書(學歷),並向庭上表示,如果王玉雲能從頭到尾把26個英文字母寫完,他就不姓謝,改姓王。當然,在當時的環境下,揭發中國黨籍的政治人物偽造學歷還是不了了之,眉蓁若活在當時可能會很羨慕吧!
#官派時期
在王玉雲連任第八屆高雄市長就任期間,高雄升格直轄市,「高雄市長」這個職缺在升格後,與台灣省長、台北市長並列,成為層級最高的地方行政首長職位。由於中央部會官僚和行政首長政務性質仍有不小差異,因此當時黨國想培養的重點對象,大多要經歷「院級地方首長」歷練。但對中國黨來說,高雄在他們眼中最低下,因此也成為一個「入門級」職務。
在高雄升格院轄市之前,中國國民黨的選舉要擺平各方不同的派系勢力,還要抗衡黨外逆襲,升格之後就沒這種煩惱,因而王玉雲當完任期後,中國黨不再讓地方派系出任市長,在院轄市官派時期,前後共指派四位市長,分別是楊金欉、許水德、蘇南成和吳敦義接掌高雄,其中楊金欉和許水德卸任便升任台北市長。以下我們就簡單介紹為何是這四位。
楊金欉是「台電幫」出身,典型的「技術官僚」,他能獲派素無淵源的高雄市,是因為擔任行政院長的老長官孫運璿力挺。楊金欉剛進台電時,被派到水力發電廠,就曾讓前來孫運璿留下好印象。因在台電表現優異並曾赴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技術團團長,1978年在台電協理任內被拔擢擔任台灣省建設廳長,又以黑馬之姿出任高雄市長。但僅做不到一年就「升任」台北市長,是史上任期最短高雄市長,看來只是來高雄過水,但孫運璿中風後,楊金欉身體亦有狀況,政治道路最高止於台北市長。
接下來三位,許水德、蘇南成、吳敦義則是延續蔣經國「催台青」風潮下,逐漸成為中國黨主流的「本土藍」地方政治菁英。
在1970年代,中國黨政權在長期堅持僵化與脫離現實的外交政策下,最終走進死巷,退出聯合國,也和美國漸行漸遠。當時蔣介石的生命已如風中殘燭,稍微務實一點的中國黨人也都知道「反攻大陸」無望,自己的命運和他們佔領的這個島嶼再也分不開,於是實際領導人蔣經國,在1973年掌握大權後,一面繼續鎮壓反對運動,一面把把中國黨加入本土化的成分,推動了「催台青」政策,提拔台灣籍的官僚進入政府較高層位置,讓台灣菁英有支持政府的誘因。
在蔣經國統治下,台灣人能做到最大的實權行政長官職位是「台灣省長」,而在內閣裡面只能做到「內政部長」,而與外交、國防無緣。這隱含著你們台灣人跟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馬來人一樣,地方可以給你們族人「自治」,提拔你進中央政府已經是極大恩惠,但我們「中華民國」的法統還不能直接給你。至於打破這點的人叫李登輝,其政治手腕實在無人能及。
1931年生的許水德,教育界出身,歷任高雄市、屏東縣、台灣省教育,社會等公職,在王玉雲任內擔任市府秘書長,自創「水車哲學」,認為現實與理想要兼顧,屬於處事圓融之官僚,卸任後出任台北市長。
1936年生的蘇南成,曾退出中國黨,在1977年參選台南市長當選,其貼近民眾,舉辦活動,大興土木的風格,已是嫻熟於選舉的一號人物,當選後被蔣經國再度「收編」回到中國黨,於1985年空降高雄,任期中和地方家族派系為主的議會頗多摩擦,在1990年卸任後轉任國策顧問,侯任國大代表與議長。
接下來這位,大家就很熟悉了,他是年輕許多,1948年出生的吳敦義。
台大畢業,由中國時報記者從政,歷任台北市議員,南投縣長,當時是中國黨培養的新生代政治人物,成為末代官派市長,他和議會的關係稍微圓融,也順利當選第一屆民選市長,然而,吳敦義任內市政格局突破不大,無法解決市民關切的交通、環境等議題,而在1998年敗選。
吳敦義在1998年的敗選,以及接下來2000年中國黨失去政權,李登輝被趕出黨內,讓中國國民黨地方的發展,從此走上另一條道路。
最大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黨差不多忘了有高雄這個地方。
#後李時代的地方崩潰
在後李登輝時代的中國黨,黨內保守勢力復辟,排擠所謂本土藍,先是造成一波親李登輝人士出走,仍有強大勢力的黃復興黨部等死硬組織,從此對「台籍人士」充滿戒心,並將中國黨路線帶向極端化,在李登輝之後,20年間,竟然沒有所謂「本省人」再度代表中國黨參選總統!
當「高雄市長」不再是個可以培養領導人的方便空缺,而天龍人也不願意「下」高雄深蹲打辛苦選戰,中國國民黨在吳敦義的副市長黃俊英兩戰皆墨後,只能再次由派系中擇人出戰高雄市長。
然而,在長期地方勢力缺乏向上發展機會的狀況下,地方派系以佔領議會,鞏固地盤為優先,在高雄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幾大家族紛紛跨足地產、金融等多元產業,形成政商複合集團,既然中國黨殖民體系不容許本土派進入層峰,那對政二代而言,守護家族的地方利益,就比起政治上的專業更加重要。
再者,由於中國黨既失去地方執政權,又不願意從頭培養專業素人參政,在沒有一套世代交替的遊戲規則下,地方黨部放任小諸侯政治分贓,割據一方,卻又沒有一個明顯霸主。在金權政治影響下,2002朱安雄議長賄選案中,許多家族雖被牽連其中,包含李眉蓁父親在內,但都隨即派出妻子兒女出馬競選,更令年輕一代選民感到厭惡。
因此,當中國黨要從地方政治人物中挑選市長候選人,不是自己有案底、就是家族或樁腳涉案,就算我們看本人就好,這些地方議員的學經歷或談吐,大多一看就是靠爸才有辦法從政的。
在2010年黃昭順慘敗,首次落居第三後,中國國民黨迫於無奈,只能在2014年啟用叛將楊秋興出戰。可以看出,在韓國瑜出現之前,中國黨地方人才庫已經山窮水盡。
#中國黨引狼入室
韓國瑜的背景特別之處,是作為黃復興鐵桿深藍出身,但又娶了雲林地方砂石派系的女兒,成為中國黨「外省權貴」和「本省派系」的匯流,因而能調動許多高雄境外資源參與選戰。
但在韓國瑜靠著矇混詐騙的風格獲勝後,沈溺在勝選中的中國國瑜黨,不知耕耘地方,治理能力一塌糊塗,把高雄當墊腳石落跑,惹惱93萬高雄人,進而將他罷免成功。
韓國瑜任內,其實也沒有培養任何人才,一幫挺韓市議員在議會荒腔走板的護航,一下唱歌,一下追蹤器,當主子被罷免後,要從這其中挑人出戰,還真是不容易的任務。
因此,我們就看到李眉蓁,一個二流政治家族,講話講不清楚,比韓國瑜還草包的地方政客,竟然雀屏中選。在短短一個多月的選戰中,鬧出申辦已經截止的亞運與世大運,用抖音拍片侵權,發明丹丹沒有的食物,論文整本抄襲還不誠懇道歉,主張全民種甘蔗釀蘭姆酒,全市引海水沖馬桶.......除了給予市民一些樂趣外,只是讓中國黨難堪而已。
中國黨在高雄提名這些人選,等於在羞辱全部高雄市民。
事實證明,中國國民黨永遠沒有下限,而且從來都輸得不夠慘。明天再一次出門投票教訓中國黨,讓他們連陳其邁的1/3票數都拿不到,早早瓦解進入墳墓,才是唯一正途。
2014屏東縣議員當選名單 在 黃暐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亮票,行不行?
說真的,每次看到立委或議員,得這樣赤裸裸的給人驗票,無視尊嚴,以表忠誠。我的感覺,都是悲哀。
我所謂的悲哀,不是因為亮票,我接受亮票,事實上我根本覺得這種同意權的投票,應該是【記名投票】,公開對選民負責。我所謂的悲哀,是堂堂民代,無法自主,有如傀儡。
先說一個基礎觀念,亮票是要吃官司的。儘管最後,不一定有罪。
問題就出在法院有時判有罪,有時沒有,標準不一,令人無所適從。九合一大勝之後的民進黨,為了增加在地方議會的影響力,黨主席蔡英文下令1225這天,全台議員大亮票,務必【一致性投票】。並強調,亮票無罪。
小英的理由,是【必要之惡】。因為國民黨可能買票,因為國民黨可能在搶下議長之後,做出對國人不利的事情,為了不讓【買票的惡人】當選,所以民進黨必須這麼做。
但小英,標準是不是應該只有一個?
今年七月,監委同意權在立院一陣腥風血雨,最後監察院長張博雅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的57票,驚險過關。當時蔡英文公開反對國民黨用黨紀約束黨籍立委,事後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說:【希望不監票、不亮票,能成為往後立院的慣例】。怎麼國民黨利用多數與黨紀的時候,您反對亮票,現在民進黨在地方議會席次多數過半的時候,您又覺得亮票有其必要了呢?
說也奇怪,小英第一次這樣強硬要求的結果,竟是全台22縣市,有17縣市的議長,仍是國民黨籍。
台北市兩輪投票,吳碧珠險勝一票、新北靠抽籤,國民黨蔣根煌勝,另外桃園、台中也是國民黨勝,甚至連只有16席議員的台南市議會,最後竟然扳倒擁有絕對多數29席的民進黨,由李全教,當選議長。六都國民黨議長拿下五都,小英的亮票命令,形同失敗。
事實上,我一點都不反對亮票,這些議員誰投了誰,對我來說,都不該是秘密,應該有如公職人員財產一樣的,對社會全部公開。我所在意的,是既然小英自己用黨紀要求黨員亮票,那就不該批評國民黨,做跟他一樣的事情。
這才叫,標準只有一個。
暐瀚 2014-12-25 de 台北
2014 全台完整議長名單(國17 民3 無2)
台北市:吳碧珠(國民黨)
新北市:蔣根煌(國民黨)
桃園市:邱奕勝(國民黨)
台中市:林士昌(國民黨)
台南市:李全教(國民黨)
高雄市:康裕成(民進黨)
基隆市:宋瑋莉(國民黨)
宜蘭縣:陳文昌(民進黨)
新竹市:謝文進(無黨)
新竹縣:張鎮榮(國民黨)
苗栗縣:游忠鈿(國民黨)
彰化縣:謝典霖(國民黨)
南投縣:何勝豐(國民黨)
雲林縣:沈宗隆(國民黨)
嘉義市:蕭淑麗(國民黨)
嘉義縣:張明達(民進黨)
屏東縣:周典論(國民黨)
花蓮縣:賴進坤(國民黨)
台東縣:饒慶鈴(國民黨)
澎湖縣:劉陳昭玲(國民黨)
金門縣:洪麗萍(國民黨)
連江縣:張永江(無黨)
2014屏東縣議員當選名單 在 Janie的愛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校園午餐採用非基改食品] 承諾書
這一個連結是所有已簽署的候選人名單(更新中)
已經有117位候選人簽名了呢!
我不是要跟大家說選哪一位候選人,
而是希望在投票前,
大家可以也來看看你們的理想候選人簽了沒?
如果沒簽, 也可以去建議他們關心這件事情, 趕快簽署。
更重要的是, 選上要做到落實, 一定要保護我們台灣孩子的健康。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
全台簽署並當選的候選人(88人)(2015/2/9 10:00)
六都市長:6人
縣市長:13人
直轄市市議員:43人
縣市議員:22人
鄉鎮市長:2人
市民代表:2人
--
基隆市(1)
市長:林右昌(民)
新北市(7)
市長:朱立倫(國)
市議員:鍾宏仁(民)、周雅玲(民)、陳文治(民)、何淑峯(民)、羅文崇(民)、林秀惠(民)
台北市(8)
市長:柯文哲(無)
市議員:李彥秀(國)、李慶鋒(民)、高嘉瑜(民)、王孝維(民)、顏若芳(民)、阮昭雄(民)、簡舒培(民)
桃園市(2)
市長:鄭文燦(民)
市議員:王浩宇(綠)
新竹縣(13)
縣長:邱鏡淳(國)
縣議員:周江杰(綠)、高偉凱(勞)、林為洲(國)、陳見賢(國)、葉芬英(民)、張春鳳(無)、林政良(國)、邱靖雅(無)、林思銘(國)9
市民代表:許育綸(樹)、余政達(無)
鄉鎮市長:何淦銘(無)
新竹市(8)
市長:林智堅(民)
市議員:吳秋穀(民)、鄭正鈐(國)、鄭宏輝(民)、許修睿(無) 、施乃如(民)、賀玉燕(國)、李妍慧(無)
苗栗縣(0)
台中市(22)
市長:林佳龍(民)
市 議員:李中(國)、劉士州(國)、張廖萬堅(民)、謝志忠(民)、黃馨慧(國)、黃國書(民)、謝明源(民)、吳敏濟(民)、陳政顯(國)、邱素貞(民)、楊典忠(民)、賴佳微 (民)、張宏年(國)、王立任(民)、沈佑蓮(國)、蕭隆澤(民)、張滄沂(無)、江肇國(民)、陳清龍 (無)、陳本添(國)、何敏誠(民)
彰化縣(2)
縣長:魏明谷(民)
縣議員:林世賢(民)
南投縣(3)
縣長:林明溱(國)
縣議員:廖梓佑(民)
鎮長:陳紀衡(樹)
雲林縣(1)
縣長:李進勇(20141209簽署)
嘉義縣(2)
縣長:張花冠(民)
縣議員:姜梅紅(無)
嘉義市(2)
市長:涂醒哲(民)
市議員:廖天隆(無)
台南市(4)
市長:賴清德(民)
市議員:林宜瑾(民)、李文正(民)、劉正昌(民)
高雄市(6)
市長:陳菊(民)
市議員:張豐藤(民)、鄭新助(無)、林宛蓉(民)、高閔琳(民)、蔡金晏(國)、
屏東縣(1)
縣長:潘孟安(民)
宜蘭縣(2)
縣長:林聰賢(民)
縣議員:薛呈懿(無)、林岳賢(國)
澎湖縣(1)
縣長:陳光復(民)
連江縣(1)
縣長:劉增應(國)
金門縣(1)
縣長:陳福海(無)
--(分隔線以下為簽署承諾之候選人名單)--
全台簽署候選人(168人)(2014/11/28 13:30-最後更新)
六都市長候選人:9人
縣市長候選人:8人
縣市議員:124人
鄉鎮市長:6人
市民代表:3人
村里長:8人
--
基隆市(13)
市長:江鑒育(無)、何燕堂(人)、林右昌(民)、吳武明(無)、謝立功(國)
市議員:張明麗(綠)、王醒之(無)、陳重光(人)、龔尤倩(人)、黃小陵(人)、林瑞含(人)
里長:郭清圳(人)、鄭宇宏(人)
新北市(11)
市長:游錫堃(民)
市議員:王鐘銘(綠)、鍾宏仁(民)、楊木萬(綠)、李宜潔(台)、周雅玲(民)、陳文治(民)、李玉蘭(無)、何淑峯(民)、羅文崇(民)、林秀惠(民)
台北市(18)
市長:柯文哲(無)、連勝文(國)
市議員:李卓翰(台)、李彥秀(國)、李慶鋒(民)、陳嘉霖(台)、高嘉瑜(民)、王孝維(民)、林佳諭(無)、潘翰聲(樹)、張榮法(新)、顏若芳(民)、阮昭雄(民)、簡舒培(民)
里長:王友信(無)、張秉均(無)、劉芳子、王曉音(人)
桃園市(4)
市長:鄭文燦(民)
市議員:王浩宇(綠)、湯琳翔(綠)、張若彤(無)
新竹縣(20)
縣長:葉芳棟(無)、鄭永金(無)、邱鏡淳(國)
縣議員:周江杰(綠)、高偉凱(勞)、林為洲(國)、陳見賢(國)、葉芬英(民)、張春鳳(無)、蔡志環(國)、林群森(無)、溫文結(無)、林政良(國)、邱靖雅(無)、林思銘(國)
市民代表:許育綸(樹)、高民晟(樹)、余政達(無)
鄉鎮市長:何淦銘(無)、張碧琴(國)
新竹市(17)
市長:蔡仁堅(無)、林智堅(民)、許明財(國)
市議員:楊志翔(無)、吳秋穀(民)、鄭正鈐(國)、許修睿(無)、鍾淑姬(無)、李妍慧(無)、林碧霞(台)、鄭宏輝(民)、施乃如(民)、黃彥儒(無)、方俊評(無)、廖婉君(無)、林殷如(無)、賀玉燕(國)
苗栗縣(2)
縣長:江明修(無)
縣議員:涂月華(無)
台中市(41)
市長:林佳龍(民)、胡志強(國)
市議員:江慶洲(無)、蔡智豪(無)、李涵芸(無)、李中(國)、葉春幸(無)、吳富亭(台)、劉士州(國)、張廖萬堅(民)、謝志忠(民)、黃馨慧(國)、黃國書(民)、謝明源(民)、黃聖硯(台)、吳敏濟(民)、蕭良材(無)、廖興生(親)、陳政顯(國)、賴建豪(無)、邱素貞(民)、吳鶴鵬(無)、謝賢(民)、楊典忠(民)、賴佳微(民)、張宏年(國)、王立任(民)、沈佑蓮(國)、陳三井(親)、陳年添(台)、蕭隆澤(民)、邱于珊(親)、張滄沂(無)、江肇國(民)、陳清龍(無)、許水彬(民)、陳本添(國)、劉錦和(民)、廖述鎮(民)、何敏誠(民)
里長:林信榮(無)
彰化縣(2)
縣長:魏明谷(民)
縣議員:林世賢(民)
南投縣(3)
縣長:林明溱(國)
縣議員:廖梓佑(民)
鎮長:陳紀衡(樹)
雲林縣(2)
縣議員:吳爾夫(民)
鎮長:黃財福(民)
嘉義縣(1)
縣議員:姜梅紅(無)
嘉義市(5)
市長:林詩涵(人)、涂醒哲(民)、陳以真(國)
市議員:李孟哲(台)、廖天隆(無)
台南市(7)
市長:賴清德(民)、黃秀霜(國)
市議員:林宜瑾(民)、潘靜竹(樹)、李文正(民)、周明德(民)、劉正昌(民)
高雄市(14)
市長:陳菊(民)
市議員:梁益誌(綠)、張豐藤(民)、鄭新助(無)、張美瑛(無)、林宛蓉(民)、郭美伶(無)、高閔琳(民)、蔡金晏(國)、陳信諭(無)、張育華(人)、劉哲宇(無)、楊承翰(無)、黃若桓(無)
屏東縣(2)
縣長:潘孟安(民)
鎮長:蔡貴興(無)
宜蘭縣(4)
縣議員:薛呈懿(無)、林岳賢(國)
市長:呂金宏(國)
村長:薛呈祥(無)
花蓮縣(1)
縣議員:楊華美(綠)
澎湖縣(1)
縣議員:傅靜凡(綠)
--
校園午餐採用非基改食品說帖及承諾書下載
http://ppt.cc/Fmhx
填寫後請將承諾書拍照email至「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nogmolunch@gmail.com
--
你是候選人:請將「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納入競選政見
你是選民:請將選票投給關心食品安全的政治代理人ˋ
2014屏東縣議員當選名單 在 趙文俊- 70年前的屏東縣長三師對決,什麼人傻傻分不清楚1951 ... 的推薦與評價
四位進行初選投票,再進行第二輪決選;最後由萬丹出身張山鐘獲選為首屆縣長。也奠定屏東張派為期50年和國民黨配合的縣級地方派系的位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