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解密: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的方向感從何而來?】#關鍵專欄
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要去何方,是生存的關鍵能力。要是沒有這種認知能力,人類與其他動物都無法找到食物或繁衍後代,事實上,所有的個體以及整個物種都會因此滅亡。
如果把哺乳類和其他動物相比較,我們會發現哺乳類的定位導航系統相當精巧。以線蟲這種只有302顆神經細胞的簡單生物為例,其定位導航能力幾乎完全依賴嗅覺訊號,也就是只能依靠沿途增強或減弱的氣味濃度行進。
#方向感 #大腦 #科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14諾貝爾生醫獎」的推薦目錄: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壞基基的生化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CASE 探索講座- 【2014諾貝爾生醫獎/完整報導】發現大腦裡 ... 的評價
- 關於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Swiffer, Exp - Pinterest 的評價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壞基基的生化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新的一集剛上架、以及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之際(咦?),C型肝炎下集的整理出爐囉!一起來看看我們政府的野心:2025滅C肝!
🔷 傳統治療C肝的方式,是施打針劑「#干擾素」,並搭配口服藥物💊「#雷巴威林 (Ribavirin) 」。
其療效達七成,但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如發燒、疲倦、嘔吐、情緒憂鬱……等。不少病患會卻步或中斷治療。據統計,只有10~15% 的病患接受過此組合療法。
🔷 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 #DAA (Direct-Acting Antiviral)
其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每天吃一錠,療程約3~6個月,更棒的是幾乎沒有副作用。
💰 2014年開始,C肝全口服藥DAA陸續出現。美國FDA核准吉利德 (#Gilead) 藥廠生產的索華迪 (#Sovaldi) 上市,被視為C肝治療的一大突破。當時藥廠公布藥價,一顆藥要1000美金!!! 💸💸💸。12週標準療程就要84萬美金 (252萬台幣) 。(好貴啊)
🚩台灣政策:2025滅C肝
🔷 C肝全口服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C肝全口服新藥在2017年「有條件」地納入健保給付,(如肝臟纖維化第3期後的患者、感染病毒基因型第一型者、曾經接受過干擾素治療的患者……等。)
之後階段性放寬條件,擴大給付對象。自2019年起,全面開放健保給付!(大家要愛惜健保呀!)
🔷 擴大B、C型肝炎免費篩檢對象
放寬篩檢年齡為年滿45至79歲 (原住民40至79歲) 之民眾,終身可享有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服務。
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不知道自己患有C型肝炎」。
因此定期檢查是最重要的唷!大家可以提醒家中長輩去做B肝和C肝篩檢唷~我們一起小心肝
想知道更多嗎?
EP13《2020諾貝爾生醫獎─談C型肝炎(上)》
還在熱播中喲🔊
https://sndn.link/BGGbiolab/71rPGk
聽完接著再聽最新的一集!基因改造食品!
EP14《To eat or Not to eat─談基因改造食品》
https://sndn.link/BGGbiolab/BTcvhA
喜歡我們分享的內容嗎?歡迎大家按讚、留言、分享📤
追蹤我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badgeniusbiolab
觀看限時動態隨時獲得 #生醫 #科學 的最新消息🥇
⋯⋯⋯⋯⋯⋯⋯⋯⋯⋯⋯⋯⋯
🎧來聽聽我們的podcast吧🎧
🎅🏼壞基基的生化實驗室|各大平台傳送門🚪
Sound on | https://sndn.link/BGGbiolab
Spotify | https://reurl.cc/0Oo6mM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k0dq9K
Google Podcast | https://reurl.cc/AqEvMd
⋯⋯⋯⋯⋯⋯⋯⋯⋯⋯⋯⋯⋯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發現:中文語境中的「科技」一詞,是英文的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或簡寫為Tech)併用的結果,我們習焉不察,其實二者大不同,引起很多混淆。
拙文,2500字!太長了,感謝「上報」不嫌棄願意刊出,以下節錄重點,有興趣的臉友請至上報點選原文,指教、並點讚,謝謝。
美國對中國打科技戰的遠慮近憂為何?若把「科技」拆成「科學」+「技術」來分析,可能就容易看出端倪了。
諾貝爾獎項,這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它從1901年成立,初設五個獎項: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1968年加入了經濟學獎。其中物理、化學、生醫屬於本文討論的自然科學。
到今年為止,這三個獎項,美國籍獲獎的約有260人-因為國籍會變動,所以各方算法不同。中國呢,按中共的「大中國」視角,就算把中華民國時代的李政道與楊振寧、日據時代台灣出生的李遠哲-也有把他歸為日本獲獎者的,再加上美國出生的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中國出生後來歸化美籍的高錕、崔琦,最後是土生土長、本地培養出、2015年獲生醫獎的屠呦呦都算上,也不過只有9位「華人」。
諾貝爾獎的獲獎數,可以視為一國科學實力的「存量」=過往科研成果的累積。
在這項純粹代表一國科學實力的指標上,美國完勝中國。
相對於「存量」,要如何看出一國的科學發現與成果的「增量」呢?隨時都可以發表的學術論文,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指標。
世界最早發行、也是最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自然》(Nature)在2014年提出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用來計算各國或各科研機構的科學期刊論文產出,為了保證品質,只統計82家頂級學術期刊上的論文。
自然指數統計的領域有:化學(Chemistry)、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s),與諾貝爾生醫獎類似的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及以諾貝爾獎所沒有的地球與環境科學(Earth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ature網站上公佈了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號的統計結果,排名前十的國家分別是:1美國、2中國、3德國、4英國、5日本、6法國、7加拿大、8瑞士、9南韓、10澳洲,與2018年的排名相同。台灣也榜上有名:第20,恭喜!
「自然指數」2014年推出以來,前三名一直是美、中、德三國;英、日總在爭奪第四。既然是「增量」,就會好奇這幾年來的「增速」如何呢?自然雜誌網站上存有2015~2019年以來的資料,筆者把中國論文的Share數除以美國論文的 Share數算出,意義是中國論文產量是美國的幾分之幾,以及此一差距的變化,如下:0.37、0.44、0.46、0.56、0.67
這一項衡量一國科學水準的指標,美國也是一直領先,對於中國,自然雜誌評論為「China is closing the gap with remarkable speed」(中國正以顯著的速度拉近差距」)。
科學,寄身於校園與學術機構,主角是科學家,重心在基礎研究。技術則孕育於產業界,重應用,主角是工程師,以增加獲利為目標,所以追求降低成本與提升良率,大量生產則是必經之路,而且總是盯著市場的變化。也有兩個指標可以做為依據,一是專利數,二是製造業的門類與產出量。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網頁上有一個長達36秒的動畫,依申請「世界國際專利」(PCT)數量,排出全球前十名國家,從2005年開始,一直到變化到2019年。
2005年,美國排第1,專利數46,879,中國排第10,專利數2,503;然後美國一直獨佔據鰲頭,每年的專利數也略微增加,2014年達到約61,488的高峰後,穩定在58,000附近;中國則逐年趕超瑞典、瑞士、荷蘭、南韓、法、英、德、日等國家,2017年晉升到第二的位置,然後,去年又以58,990 些微領先美國的57,840,暫登王座。
從專利這項指標來看,中國在技術領域,可能已經跟美國不分軒輊。
用馬拉松長跑來比喻吧:在科學與技術的賽道上,美國如果一人保持遙遙領先的局面,在最前方儘管跑即可,反之,如果頻頻回頭伸手阻攔競爭者,是不是有競爭者已經逼進到觸手可及的距離了?至於什麼是「彎道」呢?則是另一個科技演化的議題。
當然,不必急著判斷中、美科技戰誰會勝出,還早,而且科技只是國家權力的要素之一,也會受到其它要素的牽動。我們得繼續觀察。
#中美貿易戰
#科技戰
#國家權力
#彎道超車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Swiffer, Exp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Sep 22, 2020 - This Pin was discovered by Aerobe. Discover (and save!) your own Pins on Pinterest. ... <看更多>
2014諾貝爾生醫獎 在 CASE 探索講座- 【2014諾貝爾生醫獎/完整報導】發現大腦裡 ...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與英國雙重國籍的John O'Keefe、挪威的May‐Britt Moser及Edvard I. Moser夫婦,三人因發現大腦定位系統的神經細胞,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