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的崩壞
(作者:姚人多)
柯文哲又輸了。他的台灣民眾黨推出的高雄市長候選人吳益政,在市長補選中只得到百分之四的得票率。對一個曾經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來說,這是令人無地自容的數字。
柯文哲應該是近年來崩壞速度及程度都算第一名的政治人物了。他的崩壞不只呈現在選票數,也呈現在他在網路上的聲量,更呈現在他在媒體上的公眾形象。這篇文章不是要打落水狗,也不想在眾多批評柯文哲的文章中錦上添花。由於這個人一定參選2024年的總統大選,我想知道的是他所召喚出來的社會基礎,是否仍然是台灣進步的動力,而這個才是我們必須檢視柯文哲的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柯文哲會崩壞?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太在意自己的權位。當然,政治人物想要維持權力,甚至追求更大的權力都不是壞事,不過,社會上對於維持與追求權力的手段存有一些共同標準,柯文哲失敗的地方就在於,他誤以為他的個人魅力可以凌駕這些標準。
根據他的行為來推估,他早在台北市長第一任的時候就動了選總統的念頭。他很早就知道,民進黨支持他選2014年的台北市長,不代表2018年會支持他連任。就算支持他連任,總統這個位置也絕對不會禮讓他。
他不甘心做民進黨的馬前卒,也不甘心自己的政治路只到台北市長。於是,當上市長之後,柯就開始思考走自己的路。一切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改變的。他自詡他的新政治與眾不同,但是在權力面前,他跟過去的政治卻完全沒有差別。他開始玩弄兩岸關係,努力讓自己在中國面前成為一個選項;他不斷尋求跟藍營結盟的可能性,從韓國瑜到郭台銘,他都曾經試著接觸或具體付諸行動。雖然結果不了了之,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想要擺脫民進黨的勢力範圍。
可以想像,綠營的選民對他的改變反應會有多激烈,這就啟動了一個惡性循環,逼他不斷往藍的方向靠攏。從他找的秘書長到地方選舉的候選人,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心裡的真實想法。既然綠營這塊吃不下,就去吃藍的,反正國民黨這邊群龍無首、奄奄一息。
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投機性格。從一開始的尋求綠營支持,到垃圾不分藍綠,最後變成現在專做藍綠資源回收。他給了台灣第三勢力一個最糟的示範,讓想要超越藍綠的人飄盪在一種沒有中心思想的虛無狀態。
柯文哲為這種飄盪的狀態下了一個定義叫「務實」。不過,他不會懂,他的「務實」其實體現了台灣民族性最卑劣的那個部分。哪裡有利益就往哪裡去,不要問價值是什麼,只要問能不能生存。這是台灣島嶼幾百年來在強權統治下被打造出來的最悲哀的人格,不過,柯文哲卻沾沾自喜地告訴我們,我們台灣人就只配這個,幾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應該這樣活著。這是他重要的社會基礎,透過不斷的批評別人與被別人批評來召喚社會上厭惡藍綠的人。可是,這股厭惡,如果仔細去拆解分析它,是沒有理由,也沒有道德基礎,只要能繼續恨著就是活著。
為了要選總統,他務實地成立了台灣民眾黨,這樣一來,他可以自動取得選總統的入場券。政治人物成立政黨無可厚非,不過,不是每個政治人物都懂得領導政黨,柯文哲恰恰就是那些不會領導的其中之一。他沒有辦法帶領一個好的團隊,他留不住人,因為在他的領導統御裡面,忠誠是他最重視的美德,這也就是蔡壁如今天得勢的唯一原因。柯文哲不是不知道蔡璧如不是那一塊料,不過,為了面子,他只能繼續放任蔡壁如裝腔作勢德不配位下去。如果他讓蔡壁如離開身邊,等於承認自己過去幾年來的無知與昏庸。昏庸的人最難承認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昏庸。我很難想像,一個連蔡壁如都無法管理的人未來是要怎麼管理國家?
台灣民眾黨裡頭的問題很大,不過,柯文哲並不在意。政黨還在就好,蔡壁如不斷為他扣分也沒關係。他過去在急診室的經驗告訴他,只要能讓人活下來,就是好方法。在尋求方法的轉化上,並不需要在意倫理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大巨蛋等議題他可以這樣處理,他不怕打臉過去的自己,因為對他來說,那只是一個輕飄飄如鴻毛般的過程。如果這個藥救不活病人,那就改用其他的。
第三勢力原本應該為台灣帶來希望與光明,不過,從柯文哲的社會基礎看來,他已經逐漸遠離良善與希望。這其實蠻可悲的,人們煞有其事的搞了這麼多年第三勢力,到頭來召喚出來的卻是虛無、投機、仇恨、厭惡,跟對一個昏庸的人的無條件支持。我不在意柯文哲個人是否崩壞,但是,我在意他的崩壞可能帶來台灣社會隨之而來的崩壞。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14 韓國 地方選舉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很棒的文章
柯文哲的崩壞
姚人多
柯文哲又輸了。他的台灣民眾黨推出的高雄市長候選人吳益政,在市長補選中只得到百分之四的得票率。對一個曾經呼風喚雨的政治人物來說,這是令人無地自容的數字。
柯文哲應該是近年來崩壞速度及程度都算第一名的政治人物了。他的崩壞不只呈現在選票數,也呈現在他在網路上的聲量,更呈現在他在媒體上的公眾形象。這篇文章不是要打落水狗,也不想在眾多批評柯文哲的文章中錦上添花。由於這個人一定參選2024年的總統大選,我想知道的是他所召喚出來的社會基礎,是否仍然是台灣進步的動力,而這個才是我們必須檢視柯文哲的最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柯文哲會崩壞?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太在意自己的權位。當然,政治人物想要維持權力,甚至追求更大的權力都不是壞事,不過,社會上對於維持與追求權力的手段存有一些共同標準,柯文哲失敗的地方就在於,他誤以為他的個人魅力可以凌駕這些標準。
根據他的行為來推估,他早在台北市長第一任的時候就動了選總統的念頭。他很早就知道,民進黨支持他選2014年的台北市長,不代表2018年會支持他連任。就算支持他連任,總統這個位置也絕對不會禮讓他。
他不甘心做民進黨的馬前卒,也不甘心自己的政治路只到台北市長。於是,當上市長之後,柯就開始思考走自己的路。一切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改變的。他自詡他的新政治與眾不同,但是在權力面前,他跟過去的政治卻完全沒有差別。他開始玩弄兩岸關係,努力讓自己在中國面前成為一個選項;他不斷尋求跟藍營結盟的可能性,從韓國瑜到郭台銘,他都曾經試著接觸或具體付諸行動。雖然結果不了了之,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想要擺脫民進黨的勢力範圍。
可以想像,綠營的選民對他的改變反應會有多激烈,這就啟動了一個惡性循環,逼他不斷往藍的方向靠攏。從他找的秘書長到地方選舉的候選人,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心裡的真實想法。既然綠營這塊吃不下,就去吃藍的,反正國民黨這邊群龍無首、奄奄一息。
在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投機性格。從一開始的尋求綠營支持,到垃圾不分藍綠,最後變成現在專做藍綠資源回收。他給了台灣第三勢力一個最糟的示範,讓想要超越藍綠的人飄盪在一種沒有中心思想的虛無狀態。
柯文哲為這種飄盪的狀態下了一個定義叫「務實」。不過,他不會懂,他的「務實」其實體現了台灣民族性最卑劣的那個部分。哪裡有利益就往哪裡去,不要問價值是什麼,只要問能不能生存。這是台灣島嶼幾百年來在強權統治下被打造出來的最悲哀的人格,不過,柯文哲卻沾沾自喜地告訴我們,我們台灣人就只配這個,幾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應該這樣活著。這是他重要的社會基礎,透過不斷的批評別人與被別人批評來召喚社會上厭惡藍綠的人。可是,這股厭惡,如果仔細去拆解分析它,是沒有理由,也沒有道德基礎,只要能繼續恨著就是活著。
為了要選總統,他務實地成立了台灣民眾黨,這樣一來,他可以自動取得選總統的入場券。政治人物成立政黨無可厚非,不過,不是每個政治人物都懂得領導政黨,柯文哲恰恰就是那些不會領導的其中之一。他沒有辦法帶領一個好的團隊,他留不住人,因為在他的領導統御裡面,忠誠是他最重視的美德,這也就是蔡壁如今天得勢的唯一原因。柯文哲不是不知道蔡璧如不是那一塊料,不過,為了面子,他只能繼續放任蔡壁如裝腔作勢德不配位下去。如果他讓蔡壁如離開身邊,等於承認自己過去幾年來的無知與昏庸。昏庸的人最難承認的一件事就是自己昏庸。我很難想像,一個連蔡壁如都無法管理的人未來是要怎麼管理國家?
台灣民眾黨裡頭的問題很大,不過,柯文哲並不在意。政黨還在就好,蔡壁如不斷為他扣分也沒關係。他過去在急診室的經驗告訴他,只要能讓人活下來,就是好方法。在尋求方法的轉化上,並不需要在意倫理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大巨蛋等議題他可以這樣處理,他不怕打臉過去的自己,因為對他來說,那只是一個輕飄飄如鴻毛般的過程。如果這個藥救不活病人,那就改用其他的。
第三勢力原本應該為台灣帶來希望與光明,不過,從柯文哲的社會基礎看來,他已經逐漸遠離良善與希望。這其實蠻可悲的,人們煞有其事的搞了這麼多年第三勢力,到頭來召喚出來的卻是虛無、投機、仇恨、厭惡,跟對一個昏庸的人的無條件支持。我不在意柯文哲個人是否崩壞,但是,我在意他的崩壞可能帶來台灣社會隨之而來的崩壞。
2014 韓國 地方選舉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人是「高雄」人嗎?
再幾天,高雄就要舉辦市長補選。很多人把它看成政黨之爭,我完全不這樣看。倘若高雄選民以政黨傾向投票,而導致這場選舉以政黨之爭告終,那就代表台灣選民、至少是高雄選民,還沒有意識到台灣的「地方選舉」對強化台灣現代地位的重要性。
當初韓國瑜以旋風之勢贏得高雄市長,深層次的推動力是「討厭民進黨」,那是一個典型的「以政黨為坐標」現象。然後韓國瑜又如自由落體般的在總統大選中敗落,固然他個人的得寸進尺且德才不足是重要敗因,但是該場大選中的「選黨不選人」因素非常明顯。
現在高雄又要補選市長了,高雄選民是否會再度落入「討厭XX黨」和「選黨不選人」的窠臼呢?這樣問,並不是我認為應該「選人不選黨」,那也是不對的,真正能夠體現公民水平的標準應該是「既不選黨,也不選人,而是選政策」。
高雄選民若能看出哪個候選人的政策對高雄最好,則高雄幸也!不但如此,若2022年的全台普選,各地選民都能憑政策投票,則台灣幸也!國際會對台灣的民主程度刮目相看。
有人會反駁說,這也對台灣選民的要求太高了吧?連美國的選舉看起來都是在選黨或選人,台灣選民的程度能超過美國嗎?這個質疑,可以分兩方面來回答。首先,美國的選舉,儘管兩黨鬥爭激烈、候選人之間也互相人格抹殺,但是那種鬥爭和抹黑,都還是起源自政策差異以及政策背後的價值觀的,最終反映的還是投票者作為納稅人對政府的要求。換句話說,美國選民的投票行為本質上反映的是納稅人的權利及權力;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鎮民知道自己對鎮長的要求,州民知道自己對州長的要求,我納了稅,被我選出來的你就應該對我負責,而不是對你的上級或政黨負責。相對之下,台灣呢?
另一方面,台灣不是美國好不好?美國的國力經得起折騰,台灣的國力經不起折騰。美國是聯邦制度,州長不必事事聽總統的,市長不必事事聽州長的,這種分權體系,在這次的美國疫情中表露無遺。台灣的體制則是當年國民政府從中國帶來的「中央/地方大一統體制」,表面上美其名有「地方自治」,事實上是「財權歸中央、責任歸地方」的權責錯位體制。把這樣一套國民政府當年用來管制一千萬平方公里、五億人口的帶有皇朝尾巴的大衣,穿在小小3.6萬平方公里、2350萬人口的台灣身上,帶來極大的內耗、時時原地打轉。想想看,如果把一件身材是你300倍的人的大衣,套到你的身上,你的下場會如何?
台灣的「中央/地方」體制,若再不現代化,台灣就只能像過去一樣,被動的接受世界政治經濟大局的擺弄,運氣好時就沾點邊,運氣差時就只能隨波逐流。
「中央/地方」體制的現代化,第一步就是讓城市真正的自治起來,使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市民選出的市長對市民負責,而不是對「中央上級」負責。這一切的體現,就落在「政策」上。
上述那件「老大衣」的本質之一就是所謂的「財政劃撥制度」- 多數的錢歸中央,再由中央「統籌分配」。或許有些讀者還不知道,這一套制度和中國是一模一樣的,當然這也難怪,「老大衣」本來就是與共產黨同源的老國民黨帶到台灣的,只是許多台灣人還未察覺罷了。
台灣選市長已經一人一票,但是一人一票之後,市長依然無法執行市民的意志,本市政策和財政,依然得看著「中央」的臉色辦事,中央權大責輕,城市責大權輕。奇怪的是,幾十年了,政黨輪替也好幾次了,選民們在這關鍵點上竟然還懞懂不清,這只能嘆台灣社會心態還沒從「順民」成長為「公民」,甚至連「納稅人」的權利意識都還達不到。
因此得問,高雄人究竟是不是「高雄」人?高雄這個城市的資源條件,台灣第一,比台北好多了,有農業,有漁業,有工業,有電廠,有國際港口和機場,氣候溫和有海洋休閒地,最重要的,有腹地。高雄人的人均收入,若達不到台灣城市第一,只能歸咎於政策不對、被「中央財政劃撥」底下的分稅制度拖累。高雄面積是新加坡的四倍,早在2014年我就寫了評論,文中感嘆《當個獨立小國,高雄條件比新加坡好,只缺一個「高雄李光耀」》。
當下,高雄市長補選的候選人有三位,其中,誰能抓到本文上述的思路和精神呢?誰能把高雄人的需求和意志轉化爲政策呢?話說到底,誰能把高雄人變成符合高雄資源優勢的「高雄」人呢?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 2020-08-08)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08/A654MKDLDMOFUHOKEL2N6BDS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