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中國經濟接下來會走緩,中國央行很高機率會繼續增加金融寬鬆度,美國收錢,中國放錢,大家都需要資產價格穩定或者上漲,才能避免民間消費萎縮。」
中國2021年上半年中國GDP年增12.7%,自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外需,但內需依然疲弱,原因在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夠強勁。到目前為止,既沒有等到報復性消費反彈,也沒有看到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強勁反彈,2021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23.0%,兩年平均增速為4.4%,大幅低於2019年的全年8.0%。2021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增12.6%;兩年平均增速也4.4%,也明顯低於2019年已經很低的全年5.4%。
中國央行發布的2021年第2季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5.1%;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49.4%。比起上季,這些數據略有上升,但是和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第4季相比,當時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8%,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45.7%,消費信心跟疫情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居民防禦性儲蓄的增加,也體現了對未來一個階段的審慎。另外,居民收入兩年平均成長5.2%,略低於經濟增速,「這說明很多成長沒有轉換為百姓收入的增加」。
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說,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年增速分別為11.8%、0.3%,增速差達到11.5%,是1996年有資料以來的最大值。生產資料是物質生產所需的資源和工具,生活資料則是生活所需的消費品,「當前內需疲弱阻礙了PPI生產資料向生活資料的傳遞」,下半年仍存在穩成長的壓力。一、二季的數據反彈並不算非常強勢,並有持續放緩的跡象,尤其在消費領域,遲遲未能反彈至疫情前的水準,加上信用政策偏緊,使得整體需求端復甦偏弱。另一方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已經連續3個月回落,這是先行指標,可預期後續隨著出口有所走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上半年經濟中,外需出口的貢獻更突出,但受到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增加、國際航運貨運運力緊張、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等影響,外需現在高位回落的風險在加大,中國內需疲弱,出口又面臨風險,面對下半年的經濟成長放緩壓力,余永定主張「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加上適應性的貨幣政策」,有鑑於當前地方財政收支壓力較大,他認為中央財政可以適當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是從疫情反彈最快的經濟體,上季GDP年增率達18%,但這種V型經濟反彈正在放緩,經濟學家表示,市場本來就預期經濟會從高位回落,並隨去年低基數效應消失,但這次從中國例子看到,經濟疲軟來得比預期早,現在可能會波及全球。
路透社分析認為,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放緩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漲侵蝕工廠獲利,而新的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打壓消費者支出。路透社調查51位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第二季GDP可能年增率為8.1%,預計第二季成長將從第一季的創紀錄成長18.3%放緩至 8%。其中零售銷售、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關鍵數據也都將放緩,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出口放緩、消費疲軟和不良貸款增加將是近期中國經濟的隱憂。
野村控股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五年前更大,認為中國經濟在疫情期間與疫情後的發展,其他國家可能也會出現同樣情況,中國復甦放緩也強化工廠通貨膨脹可能已見頂,且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進一步放緩的觀點,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將暗示近期全球將出現通貨緊縮壓力,尤其是對工業金屬和資本貨物的需求將減少,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削減大多數銀行必須持有的現金儲備以促進放貸,雖然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此舉並非是再次刺激政策,但對大多數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要求下調50個基點的幅度出人意料,加劇市場對經濟放緩的擔憂。
中國今年將全年經濟成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低於分析師預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應對不確定性的空間。路透調查顯示預計到2022年經濟成長將進一步放緩至5.5%,由於經濟復甦出現失去動力的跡象並且仍然不平衡,預計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在今年底前推出更多措施來提振經濟活力,中國人民銀行宣布15日起全面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釋出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時,外界就猜測中國經濟由高速變成走緩,本周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9%,雖然符合預期,但已明顯放緩。相較於擔心通貨膨脹再起的美國,顯然中國更憂心的是經濟放緩,中美經濟的兩樣情及貨幣政策的背離,代表的是受疫情干擾的全球經濟將更為複雜難解了。
中國央行擔心、也發現經濟有放緩跡象,才要降準釋出資金、刺激經濟。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則是被認為正「攀上顛峰」,經濟是否過熱進而讓通貨膨脹再起,由於受到2020年疫情的干擾,許多國家經濟運行情況與表現,都偏離正常軌道出現特異現象;例如中國去年首季嚴重衰退6.8%,4月還降準刺激經濟,但在疫情控制後即快速反彈,而因當時許多國家經濟封鎖、生產受挫,讓中國的出口大好,不論是出口或是GDP占全球比重都增加。今年首季成長率因2020年基期低出現18%的高成長,人行貨幣政策朝向緊縮,但半年不到又再次朝向寬鬆。
美國的經濟在經歷去年的衰退後,今年隨著Biden上台後數兆美元的大手筆財政政策,加上疫苗注射率持續提高到近6成左右,部份州注射率更高達8成,經濟解封、生產復元後,美國經濟迎來最大的反彈,首季成長率達6.4%,第2季預估可達9.8%,今年成長率預估可達6-7%,以美國經濟的規模,第2季如果真能創造近兩位數的成長率,雖然同樣有2020年基期低的因素,但還是非常驚人,也因此外界都預測美國經濟已到頂峰;與此同時,5月通貨膨脹飆上5%,也讓通貨膨脹是否再起的爭論不斷,聯準會雖然按兵不動,但從公布的褐皮書可看出,內部對通貨膨脹問題是有爭論與憂心,本周公布6月通貨膨脹數據則再上揚為5.4%。
正是這股情緒─中國經濟已放緩、美國經濟又已見頂,影響著金融市場,讓上周全球股市下跌,而中美經濟情勢的差異,也讓兩國央行的政策走向相反:至少短期如此,對觀察者與市場而言,這種情況又顯得更複雜,對中國而言,在各國經濟與生產逐漸復元後,原先「一支獨秀」帶來的出口高成長率將逐漸回歸正常,這時會更容易凸顯的反而是中美貿易戰持續、歐美的經濟圍堵與孤立等負面因素。雖然今年成長率預測可達8-9%的高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實際上去除去年衰退因素之後,真正的成長率只有5%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稍低於維持就業需求的6%的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逐漸很下走,因此官方必須重回「保成長」的刺激經濟之路。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7/14/china-economy-growth-slowly-faster-than-expected/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09695?page=1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608611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2022 經濟情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準會提前升息可能是假訊號?
聯準會釋放出升息訊號 股市不跌反漲
聯準會在6月17日舉行利率決策會議後,聯準會利率點陣圖(附註2)釋放出升息的訊號,如圖1所示,但這幾天資本市場表現詭譎多變,美股S&P 500指數先跌後漲,指數在6月24日創新高,不僅如此,Nasdaq走勢反覆震盪後,指數也創下歷史新高。此外,雙率表現也呈現不一,美元指數呈現大幅反彈,短期公債市場反應較大,2年期公債殖利率大幅反彈,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走勢怪異不漲反跌。以學術的理論上來分析,目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將近8.06兆美元,一旦聯準會釋放出升息的訊號,市場預期資金恐將會回收,則股市容易呈現震盪下挫、公債殖利率容易呈現反彈、美元指數容易呈現回升,但事實與理論呈現相反。
目前市場主要爭論的地方在於通膨的看法,有人預警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但另一方面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在6月22日國會作証時重申,通膨會向聯準會長期目標水準2.0%回落。我們也認為物價將會暫時性攀高,主要因素除了基期影響之外,新冠疫情造成供應鏈混亂,部份商品價格也呈現暫時性攀高。對於聯準會利率點陣圖所釋放出升息訊號,以目前美國就業市場來分析,仍不足以討論升息議題。當前經濟情勢類似2012年,當時也物價呈現攀高,如圖2所示,同樣聯準會利率點陣圖,也釋放出2014年升息的訊號,但最後聯準會官員在2012年底時又預期2014年零利率政策不變。
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聯準會相對應政策
回想聯準會在6月17日舉行利率決策會議後,主席包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沒有真正討論過在任何時點升息是否合適,因為目前討論升息時機是非常不成熟的」,且對於何時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也沒有談到,所以,真正影響到聯準會決策的關鍵點在於,長期預期通膨是否穩固及就業市場是否回升到足以讓聯準會討論升息。我們經常會在聯準會公開的聲明稿中看到,「聯準會委員會尋求最大就業與長期物價穩定在2.0%附近」。以2020年美國經濟結構來看,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實質GDP)為18.42兆美元,民間消費占GDP比例約69.0%,私人投資占GDP比例約17.7%,出口(含服務)占GDP比例約12.0%等等,所以美國是以內需市場導向的國家,民間消費對GDP影響較大,就業市場越活絡緊俏,人們薪資上漲機率越高,物價上漲的機率越大,聯準會越有理由調升利率,如圖3所示。以下我們將回顧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聯準會政策與就業市場變化,並且推論未來聯準會政策可能的趨勢。
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不僅把利率降至零的水準,為了讓經濟不陷入通貨緊縮,持續挹注資金到銀行體系,還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從2009年開始實施QE1、QE2與QE3至2013年,期間還實施扭轉性操作(Operation Twist,簡稱OT)。有關聯準會實施貨幣政策時間表與相對應就業市場情況如表1所示。
2021美國經濟呈現復甦 但2023年升息機率不高
如今2021年6月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中,主席包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中表示,「沒有真正討論過在任何時點升息是否合適,因為目前討論升息時機是非常不成熟的」,且對於何時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也沒有談到,聲明中維持貨幣政策的寬鬆立場,維持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不變,直到就業與通膨取得更多實質性進展(substantial further progress)。所以回頭檢視目前就業表現,非農業就業人口距離金融風暴前的缺口約750萬人、且失業27週以上占總失業人口40.9%,若每個月非農業就業人口能夠平均增加50萬人,則13個月後約在2022Q2,非農業就業人口距離金融風暴前的缺口約98萬人,則類似2014年初聯準會開始縮減QE規模。
依上依分析,預期2022年第二季開始縮減QE規模,2023年第二季結束QE政策,之後為了不使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快速萎縮,且持續觀察經濟表現,會把到期本金再投資到相關資產,所以即使2023年第二季聯準會退出QE政策也不會馬上升息,升息的時間或許比我們想像的還有“一段期間的距離”,至少2023年升息的機率不高。
附註:
1. 有關最新聯準會決策會議可參考「美國聯準會最新決策,調高物價預期、2023年升息」一文。
2. 所謂聯準會利率點陣圖即為,聯準會官員們對於未來利率走向投票結果。
3. 有關聯準會縮減QE規模可參考「美國聯準會想縮減量化寬鬆規模,可能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一文。
4. 雖然這次聯準會釋放提前升息資訊,並沒有造成資產價格的變化,可參考「通膨攀升,聯準會為什麼不會「緊」張」與「經濟循環與股市之關連」一文。
之前所介紹的電動車相關題材以及生技ETF連續幾天呈現上漲,本次介紹是一檔主動式管理ETF,該基金將“顛覆性創新”定義為引入技術支持的新產品或服務。
更多的內容與ETF,培養你的全球經濟觀點與ETF養錢術$299,請點入以下網址閱讀:
https://pse.is/3hhkb3
一天不到10元,每周讓你了解全球重要經濟議題,運用ETF,增加你的財富。
2022 經濟情勢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通膨時代來臨?看看市場與美國聯準會不同的想法
美國經濟持續復甦,新冠疫情也在疫苗的效應下逐漸下滑,但近期通膨的議題,常常被市場提及,尤其是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大幅成長(年增率),由3月的2.6%大幅上揚至4.2%,而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刪除食物類與能源類價格波動),更是由1.6%上升至3.0%,在物價飆漲下,使市場憂心是否通膨噩夢再起,有如1980高通膨的年代,當時因石油危機造成物價呈現兩位數字的暴漲,並且出現停滯通膨(附註1)現象,當時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為了控制通膨,把利率拉高到將近20%,最後在利率控制與美國前總統雷根政策轉向,才平息這場停滯性通膨的發生。
但目前經濟情勢是否會發生通膨情況,甚至於未來產生「停滯性通膨」的現象,美國聯準會官員與市場投資人的看法似乎不太相同,市場悲觀的人認為後疫情時代,原物料價格大幅反彈,加上美國拜登政府大量財政政策,將促使物價大幅攀高,而美國聯準會似乎放鬆對物價的警戒,仍保持零利率政策直到2023年,且維持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其中800億國債、400億機構抵押擔保證券 (MBS))量化寬鬆政策不變。但聯準會認為美國經濟與就業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還需要花一段期間,物價的上揚僅是短期因素的影響,並不會持續不斷發生。
如表1以美國4月CPI指數來看,月增0.8%高於前期的0.6%,年增4.2%高於前期的2.6%,而核心物價,年增3.0%高於前期的1.6%。4月CPI攀升以能源與二手車價格漲幅最大,能源相關產品物價(Energy)4月年成長高達25.1%,但月減0.1%,能源指數權重約6.9%,主要受到基期的影響,去年4月份油價(西德州原油,WTI)最低達到每桶-37.6美元左右;二手車產品價格(Used cars and trucks)4月年成長高達21.0%、月增0.1%,二手車產品指數權重約2.75%,主要是受到供應鏈短缺影響。以CPI歷史走勢來看,當時受到新冠疫情,各國封城等措拖影響,造成歐美國家消費大幅萎縮,使得美國去年4、5月CPI年增率僅0.34%、0.22%。所以經濟復甦+基期因素+供應鏈短缺影響,造成這波美國物價飆升。市場憂心通膨持續性影響,但聯準會認為這是短暫因素的影響。
市場觀點,除了感受到近期大宗商品上漲之外,也利用市場預期物價指標來衡量,常用的指標是「平衡通貨膨脹率指標」(Break-even Inflation Rates)(附註2),即為美國國債減美國抗通膨債(TIPS),簡單來說,平衡通貨膨脹率指標愈高,意味市場預期未來通膨會上升,反之亦然。如圖2所示,5月8日該指標已經來到2.52%,創下2013年以來新高水準。
聯準會觀點,由4月28日會議聲明摘要來看,「經濟活動與就業指標已經走強,受疫情最大影響部門還是疲弱,但出現改善。通膨回升但大多反應短暫因素(largely reflecting transitory factors)。經濟未來路徑很大取決於疫情的發展,維持貨幣政策的寬鬆立場,直到實現就業與通膨目標取得實質性進一步進展(substantial further progress)」。
綜合觀點,我們比較傾向聯準會觀點,通膨回升但大多反應短暫因素,尤其是短期物價超過聯準會的目標2.0%,主要是為了激勵就業,以圖3來看,4月美國總失業人口約981.2萬,其中27週以上失業人口占總失業人口比例43%,且勞動參與人口仍遠低於疫情前水準。回想2008年金融風暴時期,聯準會降息到2008年底之後維持零利率,且實施QE政策,直到2013年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暗示縮減QE,2014年開始縮減QE,2015年底聯準會才開始升息。所以在美國勞動參與人口低於疫情前水準,長期失業人口仍多的情況下,至少這1、2年內聯準會還是會維持零利率政策,但在經濟持續復甦的情況下,有機會在2022年初開始縮減QE。
------------------------------------------------
附註:
1.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原本經濟成長(GDP)伴隨物價上揚,但停滯性通膨即為經濟成長停滯,但物價卻持續上揚。最典型的例子在於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由於當時中東戰爭,造成能源價格大幅上揚,物價狂飆、產出下跌。
2.平衡通貨膨脹率指標(Break-even Inflation Rates,BEI),即為美國國債減美國抗通膨債(TIPS)之間差距,是市場上用來衡量未來通膨指標。一般國債利率等於名目利率=實質利率+該債券存續期間的通膨補償,而抗通膨債(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TIPS)顧名思義就是,債券本金會跟隨物價做調整,保護投資人不會受到物價上漲的影響,(若TIPS債券面額100美元,但未來物價上漲,則購買力因此而下降,則美國政府將上調本金,讓TIPS債券不受通膨的影響)其利率同等於實質利率。所以平衡通貨膨脹率指標(Break-even Inflation Rates,BEI) = 國債減抗通膨債 = 該債券存續期間的通膨補償,而通膨補償是一種衡量對未來通膨預期的指標。
3.上週聯準會會議紀要公佈未來某個時點將討論縮減QE,下次將撰寫有關縮減QE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