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管嬰兒補助下:單一胚胎植入的新時代 >
各位好
我是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自從試管嬰兒補助案上路以來
已經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
陸陸續續的
在試管嬰兒補助案的引導之下
我們過去的行醫模式備受挑戰
必須做出諸多因應措施
以面對全新的新時代。
-
最大的變化
就是植入顆數的嚴格限制
-
依照國健署規範:
35歲(含)以下:最多植入1個胚胎。
36歲至44歲(含)以下:最多植入2個胚胎。
-
這樣的顆數限制
當然多胞胎率一定是下降的這我們知道
但下修的植入顆數
究竟對我們的懷孕率有著多大的影響呢?
-
這是一位33歲的患者,小焞
備孕超過五年
卵巢功能正常,AMH = 4
精子在及格邊緣,但還算正常
子宮腔正常
但輸卵管攝影顯示:雙側輸卵管水腫。
-
由於雙側輸卵管嚴重水腫,
小焞於今年六月下旬,
在疫情逐漸解封的時候
於本院接受腹腔鏡雙側輸卵管切除手術
-
完成腹腔鏡手術後
並完成試管嬰兒補助案的申請之後
小焞於今年7月中找我接受試管嬰兒療程
共取卵15顆,共10顆受精。
培養到囊胚的有6顆。
品質分別是:4BB, 4BB, 4BB, 4BC, 4BC, 4CC
品質算是還不錯。
-
後來小焞接受一次自然週期解凍植入
當時解凍一顆未切片的4BB
就順利懷孕,
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
針對第幾天的胚胎植入比較好
以及針對胚胎植入顆數的研究
實在是有如天上星辰一樣多
-
為了解決台灣目前因為補助案
導致極度徬徨迷茫的患者們
我找了一篇超大型的單一生殖中心分析研究做為說明
-
如此巨型的生殖中心
三年多共收集了2萬4千多例的植入療程
平均每年進行將近八千例的解凍植入
大概也只有中國大陸才有辦法了。
-
根據北京大學醫學部附設生殖醫學中心的報告指出
2015年初到2018年中,
一共收集了24,422的植入療程
回歸分析分成四組:
1. D3植1顆,共763人
2. D3植2顆,共13004人
3. D5植1顆,共7913人
4. D5植2顆,共2046人
-
根據這個超大規模的回歸分析
我們發現
不分年齡的總懷孕率的結果是這樣的
最好的當然是D5植2顆,平均懷孕率有53%
其次是D5植1顆,平均懷孕率有44.3%
再其次是D3植2顆,平均懷孕率有42.1%
最差的是D3植1顆,平均懷孕率是21.5%
-
也就是說
其實D5植一顆,跟D3植兩顆
似乎是差不多的成功率
-
根據同一篇論文的各年齡分層的懷孕率報告中顯示
在30-34歲這一個族群
也就是補助案限制只能植一顆的年紀中
D5植一顆,跟D3植兩顆的懷孕率
都是44%
但雙胞胎的比例是20%跟2%。
-
也就是說呢
這就是國健署的植入顆數限制的由來
針對年紀不算大的試管嬰兒族群
D5植入一顆,
相對於D3植入兩顆
都可以得到還不錯的懷孕率。
但當然不能跟D5植入兩顆相提並論就是了。
-
參考資料:Reprod Sci. 2020 Dec;27(12):2271-2278. Pregnancy Outcomes of Single/Double Blastocysts and Cleavage Embryo Transfe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4,422 Frozen-Thawed Cycles
-
“我們過去總是習慣了D5植兩顆,懷孕率都有到6成左右。”
“但現在變成D5植一顆,懷孕率始終是得掉到4成左右”
“對於習慣考一百分的我來說,實在是很不適應懷孕率必然得下降這件事。”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率計算器 : https://haveababy.tw/predict/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個人網站 : https://haveababy.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_williams_li/......
-
2046 回歸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蚊子越來越不怕冷!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加約攝氏0.6度,而中高緯度地區的增溫幅度尤其明顯,且冬季增溫明顯高於夏季。
根據IPCC 氣候模式預估,2100年時,這些地區地表平均增溫可高達攝氏3∼5度。這一全球地表平均增溫現象,對每一個地區的天氣系統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的暖化已足以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對生態系統的衝擊,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
試想如果熱帶雨林消失,其連鎖反應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什麼?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導致當地氣候更趨乾與暖,而土壤的乾燥與有機結構流失的結果,會使當地在大雨時易氾濫成災,進而造成洪水、水污染、農作物受損與病媒傳染病傳播途徑的改變,危及人體健康。同時,森林的消失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間接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衝擊程度增加,維持地球生命的系統正產生大規模的改變。世界各國除了積極宣示對全球性溫室氣體排放予以管制,擬定並簽署公約外,也從生活及產業著手,研擬降低排放溫室氣體的管制策略,並在環境衝擊、生態衝擊及公共衛生衝擊上研擬因應對策。在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國公共衛生議題的衝擊方面,目前舞少包括 4 個主要面向,即「熱效應」、「極端事件」、「空氣污染」與「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動力學及生態學極為複雜,不同疾病在不同地方的表現經常十分獨特。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是人直接傳染給人,有些則透過一個中間病媒(例如蚊子、跳蚤、蜱等)傳播,也可能藉由感染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及鳥類)而發生。
動物性傳染病的傳染周期自然存在於動物族群中,當人類侵犯到這個生態圈或環境遭逢破壞與瓦解時,疾病則會伺機傳播到人類身上。舉例來說,各種齧齒動物會依據環境條件及食物可利用性,來決定其族群的大小及行為。1991∼1992年聖嬰現象的豪大雨過後,老鼠族群的大量繁殖被認為與美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第1次爆發流行相關。
由蚊蟲傳播的疾病,常在大自然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後流行,包括氣象變化、森林砍伐、人口密度改變、蚊蟲結構改變、脊椎動物宿主結構改變,以及遺傳上的變異。氣候變遷也對人類或獸類地域性的流行病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結果經常取決於疾病本身的特性。[1]
■還以為春夏兩季才會有登革熱嗎?
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現象,已經讓病媒蚊不分季節、無時無刻都在蠢蠢欲動,台灣每年4月到11月是登革熱高風險期間,大雨後1週為防治登革熱黃金期,在雨過天晴後的高溫天氣,易形成積水使大量蚊子孳生並產卵,約1週後就能羽化,將導致登革熱流行的機會大增,威脅民眾健康安全。
美國一項研究便警告,50年之內,登革熱和茲卡病毒威脅的人口數將增至10億。美國喬治城大學生物學家卡爾森(Colin Carlson)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氣候變遷。蚊子只是其中一部份;以後還會有什麼疾病,沒人知道。」
■病媒斑蚊活動範圍擴大,連溫帶都傳出病例
這項刊登在PLOS期刊的研究,針對兩種最常見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移動路徑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隨著氣溫上升,蚊子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南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甚至遠及地勢較高的丘陵地。過去只威脅熱帶居民的疾病,未來將蔓延到這些「冷地帶」。
「由蚊子引起的疾病,過去多侷限在熱帶地區,但目前在溫度舒適的溫帶區域,都有病例傳出。」另一名參與此項研究的佛州大學醫學地理學教授雷恩(Sadie J. Ryan)說,拜交通運輸科技之賜,人們的移動更加便利,也助長病媒昆蟲和病原體在全球趴趴走。
■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
蚊子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茲卡病毒、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屈公病、拉克羅斯腦炎、日本腦炎、裂谷熱等。
其中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三種傳染病多半會引起發燒、紅疹、和嚴重的肌肉痠痛等症狀。2014年肆虐巴西的茲卡病毒,甚至危害到孕婦病患;母嬰垂直傳染的結果,導致病毒侵襲好幾千名未出生胎兒的腦部神經,進而變成小頭畸形症[2]。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蟲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在臺灣,登革熱病媒蚊主要有兩種: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且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的「埃及斑蚊」,以及廣布於全臺1500公尺以下平地區的「白線斑蚊」。跟「白線斑蚊」相比,「埃及斑蚊」具備較高的傳播力,使得歷年來臺灣的登革熱疫情主要集中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
「埃及斑蚊」分布與登革熱現況風險的關係如貼文附圖1所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左圖的黃色區塊為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右圖的紅色區塊由淺到深分別表示由低到高的登革熱現況風險,可以看出深紅色的高風險區與橘紅色的中風險地區幾乎與埃及斑蚊分布的地區重合,顯示出臺灣登革熱的風險高低與埃及斑蚊的分布與否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探討氣候變遷對臺灣登革熱疫情的影響之前,應先考慮氣候變遷對臺灣埃及斑蚊分布的影響。
臺灣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推估則是使用TCCIP提供的高解析度(5km x 5km)統計降尺度網格化氣象日資料,該筆資料來自於IPCC AR5 全球模式。考慮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全球氣候模式只取基期降雨特徵與臺灣接近的英國HadGEM2-CC、法國IPSL-CM5A-MR、德國MPI-ESM-LR、中國BCC-CSM1.1與挪威NorESM1-M等五個模式。將上述氣象推估資料引入先前建立的埃及斑蚊分布指標後,就可以得到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
RCP 8.5情境下相對於基期,近未來、世紀中與世紀末將五種全球氣候模式的埃及斑蚊推估分布整合成如貼文附圖2所示。圖中的黃、橘黃、橘、橘紅、紅點分別代表累計有1到5個模式估計該網格點有埃及斑蚊分布。
可以看出近未來(2016-2035年)埃及斑蚊可能會渡過北回歸線的可能性不高;但於世紀中(2046-2065年),則有4個模式估計埃及斑蚊會渡過北回歸線到達嘉義與花蓮地區,並遍布外島澎湖;於世紀末(2081-2100年),埃及斑蚊於西部會往北延伸到臺中地區,東部則會沿著花東縱谷往北延伸到花蓮與少數宜蘭地區。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3]。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你也許以為地球升溫 1.5 度或 2 度沒什麼差別,但從氣候科學家模擬的結果看來,情況卻很不妙。在很多方面,溫度升高 2 度的情況,不是只比升高 1.5 度糟糕 33%,而是倍增的,例如難以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會多一倍,熱帶地區的玉米產量衰減也會多一倍。
氣候變遷造成的效應,單單一項就夠慘了,但你不會只遇到炎熱天氣,或只遭受洪災。氣候變遷的效應是環環相扣的。
以新冠病毒來做對比,這樣所有正在經歷這場大流行病的我們會更容易理解。想了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有多大,看看新冠病毒疫情,再想像一下同樣痛苦程度持續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把全球碳排放量減到零,這場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和經濟苦難,將是日後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比起新冠病毒,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更多人死亡?
我們用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估算出的結果是全球平均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 14 人因大流行病而死。
比起氣候變遷,哪個死亡率較高?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全球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 14 人因此致死。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仍然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十萬人中約有 75 人因此致死。
換句話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遷的致命程度可能就和新冠病毒一模一樣,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要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4]。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發表於全球最權威之一的生科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如此指出[5]。該報告由美國知名的防疫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以及流行病學家摩爾斯( Dr. David Morens)共同撰寫,他們都任職於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這份研究描繪出未來流行病將變得更多的情境。
為什麼?在這份佛奇的研究之外,還有其他諸多的公衛、醫學研究,都將接下來流行病時代的成因指向氣候變遷,真正的元兇,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2018年報告[6]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終生致力於黑猩猩研究與環境教育的珍.古德(Dr. Jane Goodall),在「2020年第四屆的唐獎永續獎」的得獎感言中,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走向永續的未來,感性地喊話:「此次疫情是人類自己所造成,而這正是對大自然不尊重的結果,許多研究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科學家早已預測到這個情況的發生,如何邁向一個更永續的未來?必須不再把短期利益和經濟發展,置於環境保護之上,如果我們持續破壞環境,氣候變遷只會愈來愈糟,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找到一個邁向綠色經濟的方式,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我們會找到方法的,我們一定不能放棄。」[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高雄醫學大學)科學籸展 2008年1月籸421期-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http://ir.lib.kmu.edu.tw/retrieve/9893/945021-1.pdf
[2](康健)「蚊子越來越不怕冷!地球升溫的下場,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9266
[3](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4](PanSci 科學新聞網)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5674
[5]
Morens DM, Fauci AS. Emerging Pandemic Diseases: How We Got to COVID-19. Cell. 2020 Sep 3;182(5):1077-1092. doi: 10.1016/j.cell.2020.08.021. Epub 2020 Aug 15. Erratum in: Cell. 2020 Oct 29;183(3):837. PMID: 32846157; PMCID: PMC7428724.
[6]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7](報導者)「地球愈暖化、流行病愈多?氣候緊急時代,COVID-19只是開端」: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ate-change-pandemic
➤➤照片
∎(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圖1-圖說:
臺灣登革熱之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圖(左)與風險分級地圖(右)。埃及斑蚊現況分布圖是以黃色區塊的臺灣2003-2011年埃及斑蚊鄉鎮分布且海拔低於1000公尺區域來表示。埃及斑蚊風險分級地圖則是以2008-2017年疾病管制署的登革熱病例發生感染地資料為基礎,得到共3580筆鄉鎮年別之人次資料,從曾有病例的鄉鎮年別人次資料,分成1、2、3級(粉紅、橘紅、深紅)。以第40及第80百分位為分界,若該鄉鎮年別無登革熱病例數則歸類為0級(白),每個鄉鎮取10年來最大風險分級得到的現況風險分級。
圖2-圖說:
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圖說:全球暖化的下場,過去被視為熱帶傳染病的登革熱、茲卡病毒,也出現在溫帶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氣候變遷 #傳染病 #蚊子 #登革熱 #茲卡病毒 #屈公病 #埃及斑蚊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疾病管制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高雄醫學大學 / 康健雜誌
科技部 -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PanSci 科學新聞網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46 回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淺談世界各地公共衛生措施成效
【香港】
1. 買BNT疫苗速度買得算快,不過可惜的是接種率並不高、大抵是因為非Pfizer廠而是復星OEM,市民欠缺信心。雖然理論上過到衛生署就應該質素上無大問題,但今時今日市民對政府部門仲有幾多信心,大家心知肚明。
*讀者補充首批貨為德國原廠,我認為歸根究底仍然是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危機。另外都有不少市民大概因為香港控制得幾好而想睇定d再打。
**再加上世界各國邊境未開,即刻打疫苗的誘因並不大。如果打完可以去日本不用隔離,相信好多人會衝去打
2. 另外科興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無足夠保護力,要補打BNT,當初狂推老人打科興,打完無保護力中招死亡率最高的又是老人。(但老人們似乎又好buy科興)。花了一筆錢同資源幫一大班人打完疫苗,之後卻要打BNT booster仲要不知混針打booster的效果和風險,執屎需時良久。更加重要的是日後的疫苗護照和Restriction exemption等等,到時認不認科興,定要打埋BNT booster先認?這將會是一大難題
3. AZ疫苗因為罕見的Vaccine 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VITTS)令不少人卻步,基本上都不用期望香港人會打,有大量BNT貨的情況下,亦無急切引入AZ的需要。(但somehow又好多人去打無乜保護力的科興)
4. 病毒檢測效能當初相當慢,但隨著時間慢慢提升至可以catch up contact tracing。快速地得到檢測結果極為重要,如果你驗完一個人要等成48小時先有結果,其實你就delay了contact tracing亦delay埋isolation同其他close contact的化驗同isolation (呢點台灣做得不太好)
5. 口罩令當初原意是好,但大家都知當執法部門已經再無信用的時候,權力使人腐敗,放任權力後便很難收回。
6. 個別官員和學者企圖透過shaming tactics去令市民打疫苗,在媒體上call out因不同原因延遲接種疫苗的市民,說他們應感到羞恥。They need to go back to introduction to public health, shaming and labeling never works, at least not in the long run
Overall 香港做得幾好,實在有賴香港人自發防疫和警惕病毒的awareness。If anything, we should be proud of ourselves, not ashamed.
===================================
【台灣】
1. 原本的防疫模範國家,從二百幾天無本地個案突然爆出雙北爆發,延至全國。當初大家都說台灣只會為世界示範一次兩周內清零,大抵反映大家對這病毒的不認識。當初防疫做得好,馬照跑舞照跳,似乎不能避免地令大家變得complacent
2. 疫苗買到2046都未買到足夠數量。這有多種原因,政治原因比較大
無他,一來歐美各國一定會傾向留大部分的產量給自己國家。
BNT跟不同廠商共同開發/OEM,跟Pfizer主要歐美業務,而中國則同復星簽約OEM。有趣的是合約的中國境內包括了香港和台灣,這大概反映為什麼台灣買極都買不到Pfizer的BNT,Pfizer不可能違反協議自行和台灣簽約賣疫苗,同時台灣大概不想直接跟復星買,因為這某程度想同意了「台灣」為中國一部分,這有關國家主權的重大決定,令台灣遲遲都未買疫苗(到最後要靠商人出手非官方式地購買,引來打手瘋狂追擊)
AZ當初便允許Pandemic期間的首30億劑於成本價發售,任何想自己搵廠OEM的都可以申請(如澳洲就自己OEM AZ,不過太focus一間廠就會出事,待會再講澳洲)。當初聽聞AZ有搵台灣廠做OEM,但somehow台灣無簽到,可能當初覺得?難以提供足夠產能?頭大半年無個案令疫苗未有急切性?想等自己國產疫苗臨床試驗結果
無論如何,台灣政府在買疫苗方面的確做得不好,當初並未考慮到分散投資的重要性,大抵是沒想過會突然爆發吧。幸而有日本捐AZ、美國捐250萬劑Moderna再於2022-23加賣上千萬劑,否則可能要更依賴復星廠的BNT,令兩國國際關係變得更曖昧
3. 驗病毒的產能搞到2046都未提升
台灣上個月便出現了驗病毒速度跟不上民眾化驗的數量。如香港的Point 4,驗不切便延後了contact tracing和isolation,令更多可能已感染的close contact在不知情下在社區遊走從而感染更多人。這令更多人需要檢測,vicious cycle
這令「校正回歸」成為媒體新寵,更加重民眾憂慮的問題。
疫情爆發一年多,卻遲遲未能提升驗病毒的產能,這反映政府其實從來無預過台灣會爆發,跟Point 2一樣。
4. 台灣不少民眾民智未開 (講這點大概會被鞭屍)
台灣一些民眾真的要多點國際視野,網絡世界不難發現不少民眾都一副財大氣粗的覺得有錢就可以買到疫苗。
首先,BNT又好,Pfizer又好,AZ又好,Modern定J&J都好,均為歐美各國的藥廠研發的,各國政府當然會先跟自己國家的藥廠達成協議把疫苗先留給自己,多餘的產能才賣給外國。又或是像AZ讓各國藥廠成本價生產的話你可以自己OEM製作。
另外,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方仍然是微乎其微,到底你有什麼影響力要人家prioritize賣你疫苗?藥廠賣疫苗除了錢,一定有商討到不少將來跟各國的deals,跟台灣的deals到底在哪裡?更可能要面對跟台灣做生意的風險。
另外台灣健保是notoriously known,一些藥廠什至不想跟台灣做生意,到底有什麼誘因去令藥廠優先賣疫苗給你?論道德論理的話,台灣未算爆發嚴重,相比起其他每天上萬宗個案的國家,賣給那些國家還可能更有迫切性。
如果要講出錢買疫苗的話,價高者得的話,大抵也拼不過新加坡和香港。
面對種種買疫苗的難關,台灣不少民眾仍然覺得AZ是毒針打完會血栓、本土自家製造的疫苗不想打,想要打歐美國產的疫苗。
這未免太不認清台灣的國際地位和現階段的bargaining power
You don’t really have many options
================================
澳洲和英國視乎大家有沒有興趣,再一起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