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催生台鐵南科沙崙直達車次與車站升級❗️🚃🚋
因應 #南科三期 帶動的效應,以及南科周遭浮動分區ABCDENO的規劃。國文特別邀集 #台鐵管理局 與 #市府交通局 討論善化、南科車站未來的發展並前往 #南科火車站 會勘。推動✅台鐵「增加 #沙崙線 來往南科與沙崙的直達車次」與✅「南科車站升級為中型車站」。讓南科至府城、南科到沙崙園區交通更便捷。
在爭取到南科三期落腳台南園區後,各界對南科未來的發展與善化人口持續成長特朗別期待。尤其是目前 #都發局 正在進行的「特定區ABCDENO的審查作業」。未來生活與生產基地的建構更是 #台南新都心 的規模。因此,對於周遭未來的交通規劃更應超前部署,特別是善化與南科火車站,未來將扮演重要角色。
國文過去推動的 #台南雙引擎:「南科與沙崙之間的連結」。就是爲了改善目前「沙崙線到南科善化」需要花費45分鐘的問題,也就是「站站停」的區間車,確實有點久。在捷運系統 #深綠線 尚未完成前,可先透過台鐵的「直達車」班次帶動。當南科站流量增加時,站體本身的升級也將是必然的方向,若能先做好規劃,相信更能順利接軌。
台鐵管理局也回應表示,針對「#沙崙與南科之間的跳蛙式直達車」。今年10月之前,可以規劃以沙崙至台南與沙崙至永康間之延駛至南科善化方式,先行提供。而年底改班,則可納入考量,尤其是900型列車進來後,會有500、600型車輛可提供做「#區間快車」車次,例如沙崙-台南、永康-南科-善化等。但需要南科跟台南市政府提出運量之需求,才能方便規劃。
南科車站是否升級,因南科車站腹地為市府提供,未來可以在規劃新市善化立體化之規劃中,包含善化站改善之需求納入考量。這部分也需要市府的大力支持。
#打通沙崙南科雙引擎任督二脈
#南科交通再添利多
#國文在台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70的網紅蕭美琴立委辦公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口頭質詢─ ▶6/5在富里、玉里間發生出軌,部長說一個星期內提出檢討報告,但是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完整資訊,反而是臺鐵的網站上提了獎勵名單。本席認為獎勵一定要和檢討並行,沒有完整的檢討完全歸咎於天候狀況,讓人沒有辦法接受。 ▶部長甫上任時說要重新檢視臺鐵提出新的一千多億元以上購車計畫,預計新購1,30...
600型區間車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鐵 #最美區間車 開箱!
今天,台鐵的EMU900型電聯車,從「台灣頭」基隆展開首航,清明連假就要投入營運。出發前我特地過來參觀,新車果然很不一樣!
我要向大家介紹,在 蘇貞昌 院長和 林佳龍 部長支持下,台鐵的「十年購車計畫」逐漸展現成果了。新的 #區間車 #EMU900,合計採購520輛、52列,將陸續投入營運。新的 #城際列車 #EMU3000,合計採購600輛、50列,也即將交車。
新一代的列車,運量更大、行車更安全、搭乘也更舒適。車種簡化後,還能增加維修、保養上的效率。不只這樣,隨著台鐵更注重美學和服務品質,車輛設計也充滿了巧思。例如EMU900的車頭燈點亮後,看上去就像是一張微笑的臉,很受到鐵道迷喜歡。
我期許台鐵,硬體升級外,更要發揮團隊精神,在列車的駕駛、保養、車輛調度及旅客服務等方面,都要展現出最高度的專業,讓台灣的鐵路運輸和鐵道文化,繼續駛向新的階段!
#圖多 #點開看新列車開箱
600型區間車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黃線五甲段改高架? 省錢也有別種更好方式!】
交通部要讓黃線改高架?市府說沒有這回事?我們來看看這些爭議是從何而來:
黃線目前處於綜合規劃階段,交通部針對市府修正後提送的黃線綜合規劃報告書,提出以下幾點審查意見:
#以下路段應評估採高架型式布設的可行性
—建工民族段行經郊區之路段 (神農路、大埤路),路寬30米,長度計約3公里 (坔埔—澄清湖);
—澄清五甲段之澄清路、國泰路、南京路,路寬30至40米,長度計約5.2公里 (澄清湖—七老爺)。
#建議機電系統改採後續營運維護成本較低的輕軌系統:本計畫目標年尖峰小時站間運量 (5170人旅次 / 小時) 僅略高於中運量捷運門檻 (5000人旅次 / 小時),因中運量系統專利性高,建議改LRRT。
#需檢討是否低估營運速率以及高估所需列車數:報告書中估計所需列車數為28列、列車營運速率為26.5 公里 / 小時,但因報告書所規劃的路段多是地下段,噪音震動影響程度不如北捷環狀線高,為何營運速率反而較低 (環狀線之營運速率達35 公里 / 小時)。
#檢討站位縮短轉乘距離:黃線規劃與紅、橘線及台鐵有8處轉乘,但除了三多商圈站有預留與捷運紅線轉乘之站內轉乘空間,其餘各站都採站外轉乘,站間距離在250公尺至420公尺間,未來營運將影響民眾搭乘意願。(#這點其實最必要!)
事實上,審查意見並非最終結論,市府仍會提送答覆後才定案。例如捷運局長表示會繼續爭取全線地下化佈設、中運量系統,同時也說明因路線轉彎處較多才會降低營運速率,致使列車數增加。目前黃線正在進行環評作業,預定今11月底前提送中央審查。這也就是「黃線改高架,市府否認」的由來,其實都還在討論階段,並非定論。
而我們認為,審查委員對高雄狀況不一定了解,例如澄清路文山特區至衛武營一帶乃三民-鳳山重要核心之一,且若依審查意見,黃線建工民族段從大華往澄清湖將呈現劇烈爬升+急轉彎的線型,對營運影響較大,且若要施作置放區間車的袋狀軌更會讓線型複雜化。
如果要改善黃線的投資效益,除了促進轉乘與周邊開發、確保TOD發展成功,帶來足夠的運量轉移的「開源外」,另一方面,高達1439億的經費有無可能「節流」,減少市府財政負擔,確實也能討論。
以黃線長度長度22.722公里,設置一座機廠,總經費1438.9億而言,每公里造價約63.33億元,比高運量設計的紅橘線還要昂貴,在審核時也引起評委質疑。主要原因在於近乎全地下化的設計。
好過日理事李雨蓁 Lí Ú-chin 兩年前就曾經直接從路線形式、技術、後續維護經費等層面,扎實的討論如何在如實如期蓋出一條中運量捷運同時,幫市民省荷包! 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部份改成高架可能性
在黃線先期評估中,推估若黃線「全線」改成高架,經費將減為869億,節省接近600億。然而,市中心路段的景觀衝擊以及抗爭問題,恐影響後續的推動。
我們認為,澄清路至五甲地區運輸密度高,仍應以地下化推動為優先,但過去評審委員也曾提出的鳥松段部份高架,並非不可行。雖捷運局先前回覆:有景觀疑慮且鳥松機廠至長庚醫院路段僅約2公里,營運效益不高。但實際計算,即使考慮爬坡幅度,只高架化2公里,也可節省約50億經費。且Y2-Y3站沿線人口密度相對低,難稱高架化會有「景觀問題」。加上黃線未來可能保留延伸需求,高架化具備較高彈性,並非不能考慮。也就是鳳山五甲段不宜改,但蔦松段有討論空間。
#削減土建經費
就算是「地下段」,經費也不是不可能削減,實際上百年來,減小地鐵開挖斷面的各種技術嘗試不斷在試驗中。
在地鐵的黎明期,倫敦地鐵就分為了淺層隧道和深層隧道路線,前者為了使用蒸汽機車頭,斷面較大。後者在引入電力技術後,隧道可以挖得更深、寬度更窄。 目前高、北捷運隧道斷面直徑約在5.6~6.1m左右,但當時倫敦地鐵隧道直徑只有3.56m
,幾乎只有60%!
這樣狹小的軌道,無法使用架空線,連車輛都要順應隧道做成圓柱型,也因此讓倫敦地鐵有了「Tube」的別稱。然而這樣的隧道有個問題,就是車輛安裝空調等系統不易,以及緊急狀況時有逃生疑慮,也使得後續很少有這麼狹小的地鐵。
但削減軌道寬度的嘗試還是持續,先是有各類潛盾開挖的技術改善興建效率。而在1970年代「#線性馬達」實用化後,「迷你地鐵」更成為可能。
一般轉子式馬達的正負極是排列成圓,馬達線圈通電產生磁場後,產生轉動。但線性馬達是將定子展開並無限延伸,而排列在軌道上。這樣一來,本來要在車上搭載轉子式馬達,就只要搭載電磁鐵就好,可大幅減少台車大小。可讓寬度相仿列車的隧道斷面需求減少為2/3,開挖土方減為一半左右。
這樣的技術,日本已有7條線運作。我們也實際派員考察過大江戶線和東京地鐵博物館線性馬達路線紀念特展。搭乘舒適度、效率和一般地鐵完全無異,列車具備更強爬坡與轉向能力,可縮減造價20%以上,若以黃線來看,就可省下300億左右。
以上兩者若都能實現,配合站體的模組化甚至潛盾施作,是有可能將黃線造價壓縮到1100億左右,大幅提升投資效益。
#系統相容性
當然,長期來看,若在黃線興建上,盡量讓後勤與紅橘線共同化,將可減少維護成本。例如機廠或許可以不用興建到第五級,而每年9億的操作成本也可以削減。
當然若使用線性馬達等新技術,就會犧牲部份系統的相容性,這點是需要經過精算考量的。但從目前計畫書來看,黃線採中運量,已不考慮和紅橘線列車交替營運可能。首先還是要考慮機廠和後勤支援體系能否共用。
#推動軌道工業
在黃線通車20~30年後,會開始面臨機電重置經費支出的問題,在通車30年的高峰期到來後,支出合計將會超過百億。
因此,若列車需要按需求更新或小幅增購,為了降低採購維修成本,培養國產軌道技術產業鏈和相關人才實屬必要!
更重要的是,整體高雄捷運路網的長期規劃,機電系統的發展策略,都是更重要的宏觀視野。例如地下化站體的轉乘空間,交通部的要求確實有道理!
而配合整體都會區發展策略的路網發展,這些在捷運局改來改去的計畫中,都缺乏延續發展性,這些都只會增加後續規劃的成本和困難,也是我們一定會持續監督的!
600型區間車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口頭質詢─
▶6/5在富里、玉里間發生出軌,部長說一個星期內提出檢討報告,但是至今我們還沒有看到完整資訊,反而是臺鐵的網站上提了獎勵名單。本席認為獎勵一定要和檢討並行,沒有完整的檢討完全歸咎於天候狀況,讓人沒有辦法接受。
▶部長甫上任時說要重新檢視臺鐵提出新的一千多億元以上購車計畫,預計新購1,300輛以上的新車,目前有無新的進展?東部一直迫切期待的加長的12節車廂的預定的時程?
部長:支線的規格特別且急需,需做規格上、生產上確定的小量採購,因支線大部分沒有電氣化,但是到了主線又要進入電氣的使用範圍,所以它是燒油的,但是規格、性能就跟主線上大量採購的不太一樣,所以這部分的採購要多花一點時間來討論。大前天已經截止收件,其他的會按照歷次交委會決定規格、數量及廠商資格等方面進行嚴謹性的審查。
鹿潔身副局長:60輛支線使用的環保柴聯車,有兩家投標,會針對這兩家的投標文件進行資格和技術方面的審查,按照政府採購法採用異質採購的審標方式進行,並沒有訂特定的期限;另600輛的城際列車目前正在進行規範的最後審核工作,我們也希望找一些外部的專家來幫忙提供一些意見。經過審慎地審視後,按照政府採購法的程序進行公告。
▶過去國內使用的車種很多,司機的訓練也不太一樣,當初進普悠瑪和太魯閣號列車時,需針對這兩個列車特殊性能再做特定司機的訓練,導致駕駛司機的流動率無法提升,有時在人力不足或連假期間需要加班或增加運能時,還有招考人數的限制。而最近參與臺鐵相關國家考試的人數減少,如果車種過多,也會衍生後續軟體及配套的問題。所以,應在這次整體採購需求的設計中,納入駕駛車輛以及他們彼此之間互換不同線上使用的狀況、互通的需求,讓我們的資產有更多元的使用方式。
副局長:司機員採用證照制,按照不同的車型採用不同的證照。最近幾年一直朝車種簡化,車型單一化。另外運能的部分,路的部分有些長期的規劃,車的部分也希望按照能夠編掛的最大編組數,朝12輛一個列車的編組方向進行。
▶採購新列車的過程中,應善用舊有的車種和人力,同時考量臺鐵營運負債的狀況,思考舊車的翻新的可能性?甚至像古董車的翻新,一樣有其市場價值,翻新恢復它數十年、百年前的高檔列車的型態,可以帶來觀光價值。畢竟我們現有的人力熟悉的就是這些舊型態的車,這些車子本身的renovation和能否延長使用年限、相關經濟價值是否有做精算?未來採購計畫是否要全數用於新車的採購?或者一部分拿來作為舊車的翻新和延長使用年限?整體來講,經濟價值是否會更好?
副局長:舊車改造大概有兩個方向,第一,目前客運上還在使用的兩個主力車輛,例如PP推拉式自強號和500型區間車,在未來六年行車改善計畫裡面已經有編預算做動力改造,因為動力改造之後有一些資本的投入,所以會計上會要求我們延長使用年限。按照成本來看,新車一定比較貴,舊車雖然做了動力改造可以延長使用年限,惟服務的品質還是會遜於新車,而且還是有年限的問題,當然,安全上都沒有問題。另外,目前淘汰下來的莒光號客車,如果車況、安全還是許可,臺鐵也準備撥出一部分車輛來打造主題式的客車車廂來發展鐵路觀光旅遊。改造的部分在已經核定的六年行車改善計畫裡面已有編列預算。未來改造計畫和採購計畫採同步進行,下個年度預算裡面會分開編列。
▶舊的蒸氣火車有特殊觀光價值,目前我們還是有一些蒸汽火車偶爾臺鐵會拿出來用,非常受民眾歡迎,甚至有遠自英國的旅行社也在詢問這些蒸汽火車什麼時候會上路、是不是可以租用讓國外鐵道迷來使用。整體如果有一些特殊的觀光旅遊,例如與鐵道迷專屬的旅遊行程結合,是否有計算過相關的價值?是不是可以把這些舊的蒸氣火車局部性的使用?我們怎麼從它的票價和營運常態化來提升整體周邊的效益,以及住宿和其他旅遊行程,是不是能夠有配套規劃? 請提供有關舊的蒸氣火車的復駛、相關的成本、現在的票務售票狀況、使用的計畫等書面資訊。
部長:新車採購在規格和期程上面都要擴充能量和效益。關於舊車再利用部分,等於在創造臺鐵的特色,同時開發品牌,善用舊的司機、舊的車輛型態來喚起一些特定地點和地方觀光結合。最近松山臺北機廠跟文化部合作,過去隨著技術已經不再適用、維護的空間,透過妥善利用,除了在文化上面是資產之外,更彰顯臺鐵在服務上多元化的經營。
▶華航有一些增班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是在兩岸、歐洲、東北亞、紐澳等航線的增班直飛,但是現在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會特別針對印度及東南亞強化雙邊關係,這樣一個整體國家政策並沒有呈現在華航對未來航線的增加及開發上,這個落差到底要怎麼改善?也請交通部民航局及華航提供書面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