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誰讓「80後」家長內卷?
楊楊:中國年輕一代父母希望孩子具備數學思維的期望,在很短時間內變得迫切起來。更要緊的是,期望已經轉化為購買力,火花思維們的爆發來勢洶洶。
中國年輕一代父母希望孩子具備數學思維的期望,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迫切起來。
從「數學思維要不要從小抓起」、「數學思維怎麼提升」到「數學思維培訓哪家好」,相關的討論與訊息分享已經不局限於家長們的朋友圈,也成為一些公開訊息平台上的熱門話題。
更要緊的是,期望已經轉化為購買力,而且來勢洶洶。2018年3月12日,火花思維第一節課時只有四名學員,而他們近期公布已經擁有超過25萬學員,每天在線就有8.5萬人,人均花費在5000元以上。
掏錢的主力就是「80後」。2019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婦女的平均生育年齡為29.13歲。也就是說,「80後」的下一代集中出生在2010年後,而3-10歲的兒童恰恰是火花思維們的目標群體。
可在2017年末,在線數學思維培訓還是個空白領域,2018年5月前它的百度指數還幾乎是零。短短兩年半內,為何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能橫空出世?這很難用「重視素質教育」來解釋。「快樂學好數學」或許是一個遠期目標,但家長們更為現實的壓力,恐怕還是怎麼能讓孩子「跑贏同齡人」,跑進好學校。
在數學思維賽道里,火花思維只是個縮影。而在學前和K12的課外培訓市場中,數學思維也只是一個映照。
「沒想到」的風口
數學思維就像一座火山,市場在短期內爆發了。
這個賽道中的企業因此坐上了火箭。豌豆思維的創始人於大川曾多次公開表示,2018年7月他們的單月營收還只有5萬元,到了2019年9月這個數字就已經突破5000萬元。
「超預期」的發展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18年火花思維融資時,它的創始人羅劍被投資人反覆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當年會有多少學員」。他當時的答案是「6000個」,但到了2018年年底,火花思維的學員數量已經超過1萬名,超出目標近七成。
資本也沒能預測到這一點。最早投資火花思維的一家VC機構說,「(它)後來的增速,超過了商業計劃書的預測。」不到三年,火花思維已經躋身「獨角獸」公司之列。
如果火花思維是顆水珠,它折射出來的現實,是整個數學思維在線培訓市場的突然暴漲。2019年底,券商和第三方市場機構就認為,這個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100億元,而且未來還有10倍以上的增長空間。此時,距離「數學思維」在百度指數上發出聲量才一年半。
無論是眼下的高增長,還是未來的大市場,哪一條都是吸引淘金者的利器,各路玩家於是紛紛入局。專門做數學思維的培訓機構中除了火花思維、豌豆思維,還有你拍一、愛因思維、麥斯數學等十多家。有流量資源的在線培訓品牌們也來插上一腳,網易有道、掌門一對一、猿輔導都推出了相關子品牌。好未來在自有的摩比思維館之外,還全資收購了熊貓博士,佈局思維培訓賽道,甚至以英語培訓起家的VIPKID,也已經著手來分一杯羹。
蜂擁而來的還有資本。火花思維還是個典型案例,兩年半內它從各家投資方獲得的融資已經超過4億美元。在國內投融資市場一片蕭瑟之中,數學思維在線培訓市場顯得尤為喧騰。騰訊、軟銀願景基金等資本方近期領投下注算是個標誌,移動互聯網的大風口雖然已經到了尾聲,數學思維卻乘風起舞了。
政策吹起「龍捲風」
但投資人也在納悶:為何沒能預見到這個市場的爆發?一家VC基金透露,他們的投資人曾問過,「你們低估了什麼因素?」他們的答案是,「也許低估了『80後』對互聯網教育的需求。」這一代父母普遍看重子女教育,也更願意為此花錢。「80後」是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普及的親歷者和受益者,也是普遍高學歷的一代家長。
可這仍沒法解釋數學思維市場的突然爆發,儘管它在線下的發展也不算太慢。2009年精銳教育創辦「至慧學堂」,2011年好未來也開設了摩比思維館。截止到2019年5月31日,至慧學堂在全國有93家線下學習中心,2019年前三季度的凈收入也有3.52億元。
催化劑很可能是一系列政策的變化。從2018年2月開始,國務院、教育部在內的多部門密集動作,學科類的課外培訓機構迎來一波整治浪潮,其中的關鍵詞是「減負」、「叫停與考試掛鉤的各類考試和競賽」,一個重點是幼兒園的「去小學化」。政策出台與「數學思維」作為搜索關鍵詞的熱度提高之間,有時間上的同步性。
長遠地看,這確實是引導家長、培訓結構轉向「能力培養」的指揮棒。除了能快樂地學習數學之外,還要重視「邏輯推理、空間認知、數學辨識」等能力的培養。可體系內的教育人士也承認,靠現行的學校教育是實現不了的。
而它給家長們造成的更大現實困境是,幼兒園升小學的競爭壓力還在,他們理想中的學校挑選學生的規則沒有變,奧數競賽或者底層的邏輯思維能力仍然是考察重點之一。僅北京一個城市,2020年入學的小學生人數就有21.7萬人。
雙重壓力之下,家長們被趕到了數學思維培訓這一邊。他們大把花著錢,而市場上的服務和產品還都是「1.0版本」。哪家思維培訓機構更好?還沒有公認的答案。甚至連數學思維該教什麼、該怎麼教也還都有爭論。家長們對此的迷茫,甚至催生出了測評培訓機構的生意。然而一堆指標之外,家長們最終掏錢的因素很可能仍是「孩子能聽得下去」。
「80後」:還是得內卷
畢竟,這是數學。很多人即使當了父母,還在被學不好數學的恐懼支配著,另外一部分人的焦慮則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這也讓培訓機構覺得大有可為。他們經常引用的一組數據是:2017年100個中小學生中有47人在參加數學課外培訓,在語數英三個基礎學科中提升速度最高,從8%躍升到46.9%。不過與英語相比還有很大空間,英語課後輔導在中小學生中的滲透率高達81%。數據來自騰訊數據實驗室和艾瑞諮詢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白皮書》。
然而現在,這已經不是全部了。去年體育納入中考必考科目,體能培訓班隨之火了,短期內學員人數暴漲。這種效應也傳導到了小學甚至幼兒園,成為家長們的新煩惱。跳繩已經不僅是幼兒園、小學的必考項目,還和期末總評掛鉤。市場上已經有專門的跳繩培訓班,一節課收費200元。
家長們不敢放棄任何一門課。因為很難預料下一輪政策調整中,哪一門課會受到「重視」。果然在體育之後,教育部今年10月中旬表示,「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可以預見,這次的新政又會帶火美術和音樂的課外培訓市場。
一邊是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另一邊還得學得夠好。素質教育雖然是大趨勢,升學制度卻越發精英化。從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上大學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大家都是大學生」,但如果「985」、「211」才作數的話,那仍然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而競爭已經大大前置了,誰能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才有更大可能上好的大學。於是,傳說中的天才兒童們越來越低齡。「80後」父母已經加入「內卷」進程。其他人也不介意再推上一把,比如培訓機構們。即使打著「慢成長」旗號的公司們,也要對著家長們喊話:要抓住機會,贏在起跑線上。
#家庭 #社會 #教育
985 211哪個好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今天來寫大陸的「搶人大戰」!
那是一個給北漂滬飄的大學生的船票,讓租房的他們可以在另一個城市安家紮根的十年大計,值得好好講上一講!
對大陸租房有興趣的大家,可以來參加周六的活動,十六段不同生活的實況喔~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742097933445/
一、少子化+經濟下行=搶人大戰
二、城市的搶人措施
三、被搶的年輕人:蘭州小米女孩+河南程序少年
四、感想
以下內文:
-----
一、少子化+經濟下行=搶人大戰
回台灣之後,感覺大家關心的話題集中在:房地產、養老,而這兩個議題中,少子化就像一個大殺器一樣,是一喊出來大家都不吭聲的事實。
聽著聽著,我就想起2017~2019期間,大陸的「搶人大戰」。
這段時間,大學生們突然都在討論一件事「去哪裡落戶」,原來是因為各地出台了各種政策,幫助優秀的年輕人在他們那裏落地生根。
我當時的環境是這樣:
1.座標北京
2.職業:互聯網產品經理,合作的大半都是22~28歲營運、程序員
3.居住:長年與人合租(兩居租主臥)+頻繁搬家,室友都是25~28
4.興趣:參與各種知識付費的線下活動,跟一群北京211、985畢業生有固定交流
所以呢,我是距離一群頂尖青年被搶的現場很近的,我看到了什麼呢?
----
二、城市的搶人措施
每個城市有自己的狀況,我接觸到的是深圳、廈門、武漢、西安、天津
1、進人需求:年輕優秀、中年專業卓越或特別有錢
2、給出條件:
.通用:給錄戶口
.優秀:
員工路線:給生活補助、公租房、便宜賣你房
老闆路線:給創業補助、便宜的場地
.卓越:個別談
----
三、我身邊的活例子:
1.蘭州女孩,23歲小米印度市場運營
身形高挑,甜甜的臉蛋像蘋果一樣,是個友善並且愛吃辣的可靠女孩。
在蘭州的小城鎮長大,父母努力送她去英國倫敦讀碩士,回國之後在小米海外部門工作,負責印度市場的策劃與外包控管。
在搶人大戰中在西安落戶,成為城鎮戶口,以後可以在省會買房、就業、養育子女,改變階級命運。
父母:鄉鎮教師
女兒:
原本的預測:北漂普通員工-無法在北京結婚就業養育孩子-泯滅於時代
現在的預測:北漂普通員工-西安就業結婚生子-孩子在西安長大-下一代命運改變
為什麼她選擇西安呢?
可能是因為,他們考慮了地緣、資源之後,覺得那是一個可以發展的路線。
---
2.農村青年,25歲信息流公司程序員
身形高挑,性格稍微有點糯,但是為了女朋友逐漸學會了精明與打算,是個會把日子越過越好的少年。
河南農村出身,家裏不能給資源,但念到北京郵電大學碩士畢業(類似台科大資工碩士畢業);在天津市落戶,有一外貌家世優秀的海歸女友,計畫靠自己在天津買房、安家落戶,子孫發展。
父母:農村農民
兒子:
原本的預測:北漂普通員工-無法在北京結婚就業養育孩子-泯滅於時代
現在的預測:北漂普通員工-天津市民-孩子在天津長大-下一代命運改變
.為什麼反覆強調下一代命運改變呢?
退一步來說限制,大陸的產業、教育、醫療資源高度差異,而且完全都綁定在戶口上。
進一步來說發展,你在哪個城市落戶、買房就決定了你上哪一個城市的船,你與後代可以獲得該城市的紅利與資源。
這是一個群體的共識,你在你的父母、自己、同儕身上親身體驗這一切的作用,因此格外清醒地認知房產與戶口的價值--
.大白話: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面對家族命運的人,
你擁有,你不會守?
你沒有,你不會爭?
你品,你細品~
----
四、感想:
1.北京、上海當時處於被搶狀態,各大二線城市處於搶人狀態,一齣活生生的大戲正在上演,只是很多人二十年後才會知道這重大舉措帶來的效應
2.台灣人在這個階段也是屬於被搶狀態,台商給補助、台青給資源、技術就業者給公租房,只是比起浩浩蕩蕩的全民青年動盪,真的不是舞台上的主角
3.二十年後展示結果,我跟看客的差別在於,我看過最初這些人的原型、決策的過程,而看客沒有,於是我們得到不同的觀點
4.世上美好的東西很多,看過頂尖的小角角也會捨不得別開目光;作為同看過一場煙花的人,已經有了這輩子本來不會有的緣分,莫強求
5.你要是知道以後生孩子的人會越來越少,你不得從現在就開始搶「會生孩子的人」嗎?
問題是,你是被搶的那一方,還是搶贏的那一方?
對有人的原生地來說
低薪、高房價、權威文化是推力
父母、習慣、風險、甚至意識形態是拉力
在天然壓力大的地方,與其作對抗的,似乎只有人性,但人性是可以經營的嗎?
---
小市場能做的事情是,在有限條件下盡量維持自己的運轉久一些,為可能發生的改變爭取時間;而大體量才能去創造條件,改變命運
而相對於這些,人是很渺小的存在;
只能說,要知道一旦遷居是一去不回的事情,別的地方沒有擠出位置,原本的地方沒有準備後路,超過四十之後會非常被動,慎重慎重~
少子化+搶人大戰後的二十年,是結果落定的時刻;
那個世界是怎樣的呢?我們會在哪裡呢?
---
為你復現北京上海十六段住房人生,看看那搶房搶人的美好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742097933445/
985 211哪個好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禮拜有篇談論私立學校的文章,引來了某個齋友的投稿文,述說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總之看來內容就知道不會是我編的。
===============
身為一個在齋主定義中略有文化資本(也曾經真的略有金錢資本)的家族N代,針對教育我想我有資格說幾句。為了證明我不是寫幻想文浪費大家時間,先來交代一下我家族資料。其實我家背景沒很厲害,也就跟魯迅家差不多。清朝中葉有人中過科舉之後做官慢慢累積資產,到清光緒已經是地方上有名的書香門第兼大地主。
曾祖父1920年代初就考上了燕京大學(據家裡人說那年全省只有8位錄取燕京大學) 經濟系畢業之後回到家鄉擔任某省籍銀行的經理。當時曾祖父任職的銀行是有金庫有準備金可以發鈔的。祖父幼年就有辦法請到傳教士來家裡當英文家教。之後家族裡的成員也幾乎都是上當今的985 或211大學。嫁娶的也是大學教授之類知識份子家庭的孩子。
我們家族在文革時候被盯上,幾乎所有的家產都化為烏有。家裡的人要不在勞改迫害中過世,就是流落他鄉。所以我爸媽那代是真窮。因為家裡的錢不是子孫敗光的,所以雖然金錢資本沒了,家族的一些理念與核心價值還是留下來。一個就是孩子的教育,家裡所有的女兒只要有辦法通通念名牌大學。長輩認為好的老師與素質高的同儕很重要,不想要讓小孩養成炫富勢利眼的惡習。所以我小時候沒享用到什麼物質,但是爸媽總能找到好的教育資源給我們,家裡也很注重待人接物的禮貌。
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可以看,只有成堆的書報雜誌,假日就在博物館美術館書店爬山運動中度過。身在其中我覺得沒什麼,因為我爸媽也是這樣長大的。導致我小時候認識的藝術家科學家等等故事比名牌多。我到大學畢業才開始認識香奈兒愛馬仕法拉利勞力士之類的名牌。
我記得小時候一位家族裡的奶奶來訪(奶奶自己是醫生,勞改的倖存者;她爸是我曾祖父的兄弟,一個牧師,文革時被打成美帝間諜) 九死一生的奶奶帶著悲憤又堅定的眼神說: 我們X家! 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被打倒! 我成長過程中家裡從來不提家族曾有多少錢,那都是過去式,現在也不過浮誇浪費的生活 。持盈保泰才是家傳的核心價值。
當然天下有錢人很多,比我家更有錢的更多,以上僅為我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