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史上首度的貝多芬全套鋼琴奏鳴曲壯舉
1932年,奧地利鋼琴家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在英國倫敦展開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錄音計劃,這段1930年代唱片史的偉業序幕,距今已將近90年。很多文獻都記載了許納貝爾錄製貝多芬奏鳴曲全集,與他1927年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貝多芬系列音樂會,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那一年,正好是貝多芬逝世100周年紀念,許納貝爾在柏林的人民劇場演出了全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他花了七個禮拜的時間,每個禮拜天下午開一次獨奏會,把32首奏鳴曲演完,聽眾還包括廣大的勞動階級,看起來像是一場打破階級的音樂會。
從柏林到倫敦的入場券
那次的演出獲得極高的評價,《Before the Deluge - A Portrait of Berlin in the 1920s》這本書有一段關於當時音樂會的記述。書中記錄了聽眾聽完以後的感動,譬如第29號鋼琴奏鳴曲帶來了「內心深處的震撼」,有聽眾感動到痛哭。也因為這次的系列演出,許納貝爾被蓋斯伯格鎖定,拿到後來在倫敦錄音室錄音的入場券。
許納貝爾的錄音生涯
1932年到1939年間,許納貝爾被說服加入HMV(His Master’s Voice)的錄音行列,而說動他重返錄音技術的人是EMI名製作人蓋斯伯格(Fred Gaisberg,1873∼1951)。許納貝爾在HMV的錄音生涯持續到戰前, 後來他不滿納粹而離開德國, 移居美國。
從1905年到1950年,許納貝爾留下的錄音都紀錄著這位鋼琴大師的唱片傳奇,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話說1932年,50歲的許納貝爾在蓋斯伯格的遊說下重回錄音科技的懷抱,並開始他的貝多芬奏鳴曲錄音計劃。不過,說服他進錄音室的過程頗為曲折。
用試錄說動鋼琴大師
蓋斯伯格知道許納貝爾對留聲機收音功能有很大的質疑,尤其是擔心錄音技術無法精確地將他演奏的力度變化錄下。因此,蓋斯柏格與他面談時,一次次地將許納貝爾所質疑的部分反覆測試,讓許納貝爾聽到他想要呈現的音色, 聽到渾厚的低音現身,讓他感受到聲音中踏板的感覺回來了,最後終於將他說服。
1932年,全本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計劃在倫敦知名的艾比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s)第三號錄音棚展開,1931年11月12日,這個錄音室才剛正式啟用,當時還稱為HMV錄音室。許納貝爾後來在自傳中提到:「回憶起我第一年在倫敦錄音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光。在每次的錄音中遭受痛苦及絕望的狀態。我覺得自己好像快死去─此外,非常不快樂。一切都不自然─光線、空氣、聲音─和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調整(唱片)公司的設備以錄製音樂,甚至花更長的時間調整自己,想使錄音品質大大提升。而這些要求,被一位友好的保證人同意, 認為這些機器可以錄製出他心中的理想( 錄音)。」這個保證人就是蓋斯伯格。
五年的浩大工程
在錄音過程中,當許納貝爾希望擁有在音樂廳演出的情境時,蓋斯柏格大方地出借自己的姪女擔任翻譜員兼聽眾,當許納貝爾的情緒緊繃時,蓋斯柏格會做些有趣的行為,或直接坐在鋼琴前彈奏有趣的樂曲,幫苦悶的鋼琴家重新提振精神,讓他能表現得如同在演奏會中一樣美好。
HMV幫許納貝爾準備了貝希斯坦鋼琴(Bechstein)
,1932年1月21日錄製的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是全集錄音的開端,1937年1月15日補錄了第4號與第16號,整個浩大的錄音工程才劃下句點,這個錄音史上最初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歷時近5年。
當時之所以有信心推出這套全集,唱片公司的銷售靈感來自1931年錄製的150首沃爾夫歌曲,這個由李格(Walter Legge,1906∼1979)設計出來的空前大計劃,只接受預約並收訂金做為錄製的費用,後來為此還成立了「沃爾夫協會」推廣。沃爾夫計劃的成功,催生了下一個「貝多芬奏鳴曲協會」計劃,促成了許納貝爾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 參考錄音:https://youtu.be/06k4yLB38wA
(文字節錄自MUZIK 雜誌 2017-10 Vol. 124 / blue97)
berlin 1920s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點評Viewpoint】關鍵在黨委。中聯辦從來不是政府部門,它的真身是「中國共產黨香港工作委員會」,即中共在港支部,早在1920年代就在港運作,1949年後稱新華社,2000年改名中聯辦。中聯辦一直以「第二支管治隊伍」(曹二寶語)身份干預香港自治,現在堂而皇之宣稱不受《基本法》限制,是要在香港確立「黨領導一切」的黨委制度。
美國將發表年檢報告,中國此舉有向華府叫陣之意味。如果美國不強力回擊,《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成了一紙空文,香港將由「西柏林」淪為「東柏林」。
It is all about the party committee system. The Liaison Office is NOT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It is actually the “Hong Kong and Macau Work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CPP branch in Hong Kong. It has operated in Hong Kong since the 1920s, called “Xinhua Hong Kong” after 1949 and re-named as Liaison Office in 2000. The Liaison Office has intervened Hong Kong's autonomy as a “second government team” (a term coined by Cao Erbao); now it declares that it is standing above the Basic Law, trying to formally establish a “party-lead-all” committee system in Hong Kong.
When the US is about to release its certification report, China takes this move aiming to test the resolve of Washington. If the US fails to respond forcefully, the “Hong Kong Human Rights & Democracy Act” will become nothing more than just a piece of paper and Hong Kong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West Berlin” to “East Berlin”.
📰https://www.chinadaily.com.cn/…/WS5e9c0231a3105d50a3d17390.…
▋延伸閱讀 Further reading
香港在中美新冷戰:自由世界前哨?紅色中國前哨?/方志恒
https://bit.ly/2Dxo4V2
Hong Kong and the US-China New Cold War/Brian C. H. Fong
https://bit.ly/2HMt7El
#香港自治 #中美共治 #國際共治 #港美關係 #中美新冷戰 #香港政策法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中聯辦
#HKAutonomy #HongKongAutonomy #USHK #NewColdWar #HongKongPolicyAct #HongKongHumanRightsandDemocracyAct #HKHRDA #LiaisonOffice
-\-\-\-\-\-\-\-\-\-\-\-\-\-\-\-\-\-\-\-\-\-\-\-\-\-\-\-\-\-\
Follow me in social media
-\-\-\-\-\-\-\-\-\-\-\-\-\-\-\-\-\-\-\-\-\-\-\-\-\-\-\-\-\-\
👍Facebook: facebook.com/brianfonghk
🐦Twitter: twitter.com/brianfonghk
📱Telegram: t.me/brianfonghk
📝Medium: medium.com/@brianfonghk
📷Instagram: instagram.com/brianfonghk
berlin 1920s 在 The 1920s Berlin Projec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Official group for the 1920s Berlin Project in Second Life. ... Jo, ye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strong bias in Berlin 1920s against tall avatars, ... ... <看更多>
berlin 1920s 在 99 1920s Berlin as it really was ideas | berlin, weimar, night life 的推薦與評價
Mar 9, 2012 - People often think that Berlin in the 1920s was just 24 hours of wild cabaret, fun, dancing, being a flapper and acting free and wil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