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足球員猝倒事件中能學到什麼
昨天深夜,歐洲國家盃B組丹麥對上芬蘭的比賽中,29歲的丹麥球員Christian Eriksen在比賽時在沒有碰撞、沒有前兆的狀況下突然倒地,畫面中可以看到他雙眼無神,身體毫無動靜,隊友對手發現不對勁,立刻招呼隊醫飛快地衝上場進行搶救,隊醫在事後的訪問時提到,他抵達Eriksen身邊時他還有脈搏與氣息,但情況突然轉變,也因此必須進行CPR,好在抬下場之前Eriksen在擔架上已恢復意識跟生命跡象,目前也正在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中。
這樣的事件發生後震驚了體壇
也讓我想到了過往在運動場急救的經驗
決定再把這樣的資訊整理並分享給大家
通常35歲以下的年輕運動員猝倒都是沒有徵兆的
也可能要特別檢查才會發現原因
歐洲國家盃是足球界重要的盛事之一
因此賽事中醫療人員的配置絕對少不了
所有急救配備與流程都是頂規
在台灣的許多賽事通常礙於經費與人力資源不足
能請一個防護員是基本
兩個以上是佛心來著
99%的比賽沒有配救護車與現場醫師護理師
現場連長背板跟頸圈都很稀有
更不要說訓練的時候
所以問問我們自己
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如果要在運動場域工作
我的勇氣跟能力足夠應付這樣的意外事件嗎?
另外在圖片或文章中我皆以"猝倒"來表示
(但英文都是sudden death, 這樣找的資料比較齊全)
因為我認為死亡是由醫師來判定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搶救
在醫師判定之前我都不認為此人是救不活的
所以使用猝倒一詞
CPR中也有小小的修正
運動時的猝倒極少機率有呼吸道阻塞的狀況,且一般民眾較難去判定是否有呼吸道阻塞
以及在衛生安全疑慮下也不鼓勵大家口對口吹氣了
叫叫CABD的A和B我也先拿掉囉
參考資料:
Prentice, W. (2016). Essentials of athletic injury management (10thed.), Ch21, 347.
Emery, M. S., & Kovacs, R. J. (2018).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JACC: Heart Failure, 6(1), 30-40.
Bille, Karin,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the Lausanne Recommend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13.6 (2006): 859-875.
Angelini, Paolo, et al. "We have plenty of reasons to propose new, updated policies for prevent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young athle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9.8 (2020): e014368.
民眾版心肺復甦術參考指引摘要表 衛生福利部於 110 年 4 月 23 日修訂
#運動防護員AT
#物理治療師PT
#緊急救護技術員EMT
#場邊急救
#運動猝倒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ardiology in the young」的推薦目錄: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運動防護員x物理治療師 Lulu Lu柏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Journal - Hom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AFib in the young - YouTube 的評價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ognitive decline share similar pathogenetic processes such as atherosclerosis and ischaemia. Evidence from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has shown that vascular risk factors present during young adulthood and mid-life can be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in later life. In this Review, Qiu and Fratiglioni discuss the literature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burde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over the life-course. http://bit.ly/1DKxGqV (£)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在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Journal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Journal. 57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Cardiology in the Young is devoted to all aspects of paediatric and congenital cardiac...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