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打疫苗~~
對 COVID-19 疫苗混打的興趣來自於在接種 ChAdOx1-S 的人群中出現了罕見但嚴重的血栓形成事件並伴有血小板減少症。這些不常見的副作用在年輕人中更為常見,導致幾個歐洲國家的衛生當局和加拿大等,修改其國家免疫策略並為老年人保留 ChAdOx1-S (AZ)疫苗。因此,包括瑞典、法國、德國、挪威和丹麥在內的一些國家建議 BNT162b2 應作為 AZ施打後的加強疫苗之策略。
混打疫苗一篇以Correspondence論文發表,而另外三篇則是以預印本的形式暫時發表。四篇論文都是探討AZ和BNT的組合。最近一篇論文是NEJM的Correspondence論文,也是第一篇AZ+Moderna的混打試驗。
第一篇正式發表的論文是:〈混合新冠疫苗接種:初步反應原性數據〉(Ref 1) 2021-5-29發表在Lancet correspondence。這項研究的主要是以AZ+BNT組合。研究發現,副作用的發燒比例:
AZ + BNT (110名) 34% vs AZ + AZ (112名) :10%(差異 24%,95% CI 13-35%);
另一組,
BNT + AZ (114名): 41% vs BNT + BNT(112名): 21% (差異 21%,95% CI 8-33%)
至於其他副作用,例如發冷、疲勞、頭痛、關節痛、不舒服和肌肉酸痛,則沒有差別。至於「混打疫苗」是否有效,這項研究並沒有探討。
✅ 西班牙的混打研究:
其實最先的臨床混打論文應該是#西班牙Alberto M Borobia他們原先以預印本的形式於6月時暫時發表。後來在七月十日正式發表在Lancet的論文,是完成二期試驗的結果。
此篇針對在18-60歲、在篩查前8-12週接種單劑 ChAdOx1-S(AZ)且無 SARS-CoV-2 感染史的663 名參與者(試驗組 n=441,對照組 n=222)進行了一項2期、開放標籤、隨機、對照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配 (2:1) 接受單次肌肉注射 BNT162b2 (0·3 mL)(試驗組)或繼續觀察(對照組)。
主要結果是 14 天的免疫原性,通過對 SARS-CoV-2 棘蛋白和受體結合域 (RBD) 的免疫測定來測量。使用假病毒中和試驗評估抗體功能,並使用乾擾素-γ 免疫試驗評估細胞免疫反應。
AZ+ AZ: 疫苗試驗組的數據顯示,第二劑 ChAdOx1-S 後,與一劑相比,體液反應與抗 SARS-CoV-2 棘蛋白 IgG增加10倍。
在第二劑 BNT162b2 後,RBD抗體10.5倍;中和抗體增加15倍。在1/2期 CX-024414 試驗中,在第二次疫苗接種後2週,RBD 抗體增加6倍。
有其它兩項研究以及牛津 COVID 疫苗試驗組四項隨機試驗的分析,指出第一劑和第二劑 ChAdOx1-S 之間的間隔越長,SARS-CoV-2 IgG 棘蛋白特異性反應就越高。這種效果在55歲以下的個體中更為明顯。
關於副作用與不良事件,
AZ + BNT: 頭痛(44%)、肌痛(43%)和不適(42%) 。其他全身性不良反應,包括發燒(2%),不太常見。最常報告的局部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疼痛(88%)、硬結(35%)和紅斑(31%)。
該研究的局限性是缺乏完成同源的AZ + AZ的對照組。在臨床試驗設計時,AZ的使用已在西班牙暫停。考慮到其他疫苗形式的供應尚無法滿足現有需求,作者他們使用 BNT162b2,因為他們擁有的供應足以在現實生活中潛在應用研究產生的最終結果。原作者承認,他們不知道在研究中觀察到的免疫原性反應是否會導致更好的療效和有效性,這也是在考慮疫苗接種計劃的結果時應該考慮到的事實。由於樣本量小和觀察期短,此研究中的不良事件也可能被低估。
✅ 另外兩篇預印論文:(Ref 3, 4)
Ref 3:
它的結論是:
# 混打疫苗會引發有效的體液免疫反應及T細胞反應,
# 混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可以中和變種病毒 B.1.1.7、B.1.351 和 B.1.617 ,# 混打疫苗沒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Ref 4:
混打疫苗引發稍微較高的免疫力,同時具有安全性。
✅ 最近一篇就是AZ + Moderna的臨床試驗 (Ref 5)
此篇結論:
1⃣️ 88位醫護有近八成是女性,2⃣️ 平均年齡:
AZ+AZ:46歲,
AZ+Moderna:40歲;
3⃣️ 因此免疫反應較強,高達四成有發燒。
4⃣️ 混打組觀察到第一劑和第二劑都有將近四成的機會發燒及全身無力,但可換較佳的保護力。
詳細內容請參閱:
https://www.facebook.com/clinicalnotes/posts/371100144588415
Ref:
1.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COVID-19 vaccination: initial reactogenicity da ta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115-6/fulltext
2.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BNT162b2 booster in ChAdOx1-S-primed participants (CombiVacS):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Lancet. 2021 10-16 July; 398(10295): 121–130.
3. Heterologous ChAdOx1 nCoV-19 and BNT162b2 prime-boost vaccination elicits 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 cell reactivity.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30.21257971v1
4. Safety, reacto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homologous and heterologous prime-boost immunisation with ChAdOx1-nCoV19 and BNT162b2: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5.19.21257334v2
5. Heterologous ChAdOx1 nCoV-19 and mRNA-1273 Vaccination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110716?query=TOC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omologous」的推薦目錄:
- 關於homologous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mologous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mologous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mologous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homologous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mologous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homologous 在 10 Homologous ideas | evolution, biology, dna sequence 的評價
homologous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在路上應該沒看過跟你長一模一樣的人吧?👤👤
人類基因不會百分百遺傳,主要是因為人類的 #遺傳多樣性 靠父母染色體的配對跟互換,當🧬DNA互換不完美時就會發生基因變異。其中,DNA互換時負責在旁邊加油添醋,阿不是,是加油打氣的催化酵素叫做 ⭐DMC1⭐
雖然父母染色體的DNA序列很相似,卻不完全相同,但是DMC1卻可以協助不完美的DNA配對並完成完美互換!為什麼DMC1可以做到呢?㊙中研院的秘密武器 #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 最近看穿這一套戲法!
🎯中研院與臺大研究團隊透過冷凍電顯技術,解出 #原子級解析度 的DMC1-DNA複合體結構,看到DMC1蛋白和DNA彼此相互作用時的分子細節。發現在DNA錯誤配對的位置,DMC1藉由結構上較大的空間與支持,允許DNA不完美配對與互換。
此發現未來對於因DMC1突變造成的不孕,及染色體分配不均而導致的疾病,可望提供分子層次上的解釋。
#中研院 #臺灣大學 #生化所 #何孟樵 #蔡明道 #冀宏源 #李弘文 #遺傳 #染色體 #冷凍電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幫劃重點:沒有這一台,可能就看不到了🔬
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是現今結構生物研究最具發展潛力的技術,能在 #原子尺度,快速且不破壞性地觀察生物分子。簡單來說,一般光學顯微鏡頂多百倍,冷凍電顯則能看到十萬倍。
📍還是不懂?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sai-ming-daw-cryo-electron-microscope/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258-1
------
Genetic diversity is a key driving force of evolution. During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chromosomes from father and mother will pair together to exchange the genetic material leading to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process of chromosome pairing, the DMC1 protein is the key enzyme that catalyzes the DNA exchange reaction. What puzzles scientists is that although the chromosomal DNA sequences of the father and mother are similar, they are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How DMC1 can tolerate the imperfection? What i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e research teams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used a newly established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acility and biochemical experiments to show that the DMC1 protein possesses a unique structure to accommodate imperfect pai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published in the top-tier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in January, 2021.
‧Articl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258-1
homologous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感謝 雲象科技aetherAI 即時的整理! #武漢肺炎 #防疫視同作戰
[武漢肺炎最新資訊整理 – 每日更新]
更新時間: 2020/2/3 12:10 pm
本文彙整武漢肺炎之國際疫情、病原特徵、傳染模式、臨床表現、及個人防疫措施等資訊,所彙整之資訊皆由公開且可追蹤之消息來源而來。如有謬誤,敬請留言指正。
武漢肺炎,或稱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為2019年12月開始於中國武漢地區流行的新興傳染病。其病原為一新型冠狀病毒,名為2019-nCoV (2019 Novel Coronavirus) 。
[目前疫情 - 2020/2/2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參考資料1) 、台灣疾病管制署(參考資料2)以及中國大陸疾控中心所公布之資料(參考資料3),目前全球共有個17381確診案例,362例死亡。
台灣目前(2/1)累計通報1007名個案,含10名確診、829名排除、餘隔離檢驗中(91名初驗陰性、其餘待檢驗)。目前10名確診個案狀況穩定,持續住院隔離,醫院及地方衛生單位已依循相關處置流程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10名確診個案接觸者總計486人,其中34人有症狀已通報(32例採驗陰性、2例檢驗中)。
依據中國大陸疾控中心通報及各省市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資料,中國大陸截至2月2日累計17205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之肺炎確診,其中361例死亡,31省市區(不含港澳特別政區)皆有確診病例。
目前國際間除中國及台灣外,共累計166例確診,分別為泰國19例、香港15例、南韓12例、日本20例(5例無症狀帶原)、澳門8例、新加坡18例、馬來西亞8例、澳洲12例、德國8例、法國6例、英國2例、義大利2例、西班牙1例、芬蘭1例、瑞典1例、美國8例、加拿大4例、越南7例、尼泊爾1例、柬埔寨1例、斯里蘭卡1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5例、印度2例、菲律賓2例(1例死亡)、俄羅斯2例。
[臨床表徵]
根據中國金銀潭醫院對於最早期41個病例的報導(參考資料4),武漢肺炎常見的症狀為發燒(98%),咳嗽(76%),肌肉痠痛或倦怠感(44%),較少見的症狀為有痰(28%),頭痛(8%),咳血( 5%),腹瀉(3%)。有55%的病患會有呼吸困難。2019-CoV的潛伏期(從被感染到有症狀)為2-10天。從症狀開始到呼吸困難(dyspnea)的中位數為8天,到呼吸窘迫(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為9天,到插管以呼吸器協助呼吸為10.5天,到住進加護病房則為10.5天。依目前全球統計數續來說,2019-nCoV的致死率為2.08%,低於SARS的11%,以及MERS的37%。
[武漢肺炎病原]
武漢肺炎的病原為一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nCoV (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為beta coronavirus,基因序列全長29891核苷酸(參考資料6)。其基因序列和SARSr-CoV BJ01有79.5%相同,和蝙蝠冠狀病毒BatCoV RaTg13 有96.2%相同(參考資料7)。根基於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員推測2019-nCoV的中間宿主可能為蛇類(參考資料8),然此結論並無實驗室證據支持,有專家質疑此研究結果(參考資料9)。
2019-nCoV在環境中的穩定性仍然未知。之前對於SARS-CoV所做的研究(參考資料13)顯示,和常見的人類冠狀病毒 HCoV-229E相比,SARS-CoV在環境中的穩定度高上許多。在常溫液體中,有活性的HCoV-229E在48小時內濃度下降一百倍,而SARS-CoV的濃度降低不到五倍。2019-nCoV和SARS-CoV同屬beta coronovirus, 然而2019-nCoV傳染力更高,推測其在環境中穩定度高於SARS-CoV。然而,70% 的酒精(30秒處理病毒濃度下降一千倍)以及6%的醋酸(60秒處理病毒濃度下降一千倍)均可以有效的將 SARS-CoV去活性。
[傳染途徑]
2019-nCoV可以在人和人之間傳染。人與人之間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直接接觸,飛沫,以及汙染物(fomite,沾有病毒顆粒之物體)。中國國家衛生及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指出(參考資料5),依中國目前的資料看來,2019-nCoV病毒在潛伏期亦有傳染性。WHO亦指出(參考資料1),在中國以外,有三例確診案例在症狀顯現之前,就已經偵測到2019-nCoV病毒的存在,亦即在這些病患在潛伏期已經具有傳染力。
[傳染力]
流行病學家以基礎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R0)來衡量一個傳染病源的傳染力。R0代表的是一個病患在染病的過程當中平均感染的新個體數。如果R0大於1,傳染病會持續擴散。R0越大,代表傳染力越強。從目前的數據看來,2019-nCoV的R0約為3.3 - 5.5(參考資料10),高於SARS的2.2-3.6(參考資料11),以及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的1.19-1.37(參考資料12),然而低於德國麻疹的12-18(參考資料12)。
[個人防疫措施]
1. 勤以肥皂或以酒精為基礎之洗手液洗手。避免在手部未清潔之狀況下接觸眼、口、鼻。
2. 咳嗽或打噴嚏時遮蓋口鼻,避免飛沫噴濺。立即丟棄沾有分泌物的衛生紙並洗手。有持續咳嗽的症狀要配戴口罩。
3. 自中國返台14日內若有不適,撥打1922依指示就醫,並務必主動告知旅遊史。
4. 避免與有咳嗽及發燒等症狀之病患近距離接觸。
5. 避免出入醫療場所等人多場所。
6. 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及禽鳥。
[參考資料]
1. WHO Situation Report on 2019-nCoV
https://www.who.int/…/novel-coronavirus-…/situation-reports/
2. 疾病管制署新新聞稿
https://www.cdc.gov.tw/Bulle…/Detail/1T3s2mxcCjqlE0MczXRD8w…
3.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頁
4. 刊載在Lancet,第一篇關於2019-nCoV-nCoV 臨床表現的報導
https://www.thelancet.com/…/PIIS0140-6736(20)30183…/fulltext
5. 中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
http://www.scio.gov.cn/x…/xwbfbh/wqfbh/42311/42478/index.htm
6. 2019-nCoV 完整基因組
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N908947
7. 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2.914952v2
8.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may boost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from snake to human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5682
9. Why snakes probably aren’t spreading the new China viru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80-8
10. Preliminary estimation of the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of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3.916395v1
11. Transmission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760158
12. Estimates of the reproduction number for seasonal, pandemic, and zoonotic influenza
https://bmcinfectdis.biomedcentral.com/…/1…/1471-2334-14-480
13. Stability and inactiva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10.1007%2Fs00430-004-0219-0
14日本厚生勞動省武漢肺炎疫情專頁 https://www.mhlw.go.jp/…/seisak…/bunya/0000164708_00001.html
homologous 在 10 Homologous ideas | evolution, biology, dna sequence 的推薦與評價
Jul 5, 2017 - Explore kg's board "homologous" on Pinterest. See more ideas about evolution, biology, dna sequenc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