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值:解除隔離的參考值
摘要~~
現行標準:
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COVID-19 )陽性基準為核酸檢驗循環閾值(Ct值)35以下,35以上則是陰性。確診者若要解除隔離,必須連續2次陰性。但此疾病感染晚期處於時陰時陽狀態,可能驗到病毒的屍體,早無傳染力,但仍無法解除隔離。
.
可能改變為: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決議,未來確診者檢驗1次陰性加1次核酸檢驗Ct值34以上或2次Ct值34以上,就可解除隔離,待指揮官陳時中拍板。(12/29/2020)
~~ 說明~~
Ct值:從病毒複製次數,判斷病毒含量高低
.
一般 PCR 的原理是,靠著探針偵測設定的遺傳目標序列,接著經歷升溫、降溫的循環,將目標不斷複製放大,直到能夠判斷訊號。判斷陽性的標準,英文稱作「cycle threshold (Ct) value」,本文之後都寫作「Ct值」,例如,若循環 35 次後能識別目標存在,Ct值便是 35。
通常樣本內的病毒含量愈高,複製愈少次,便足以判斷陽性。舉例來說,原始量多只需 20 次,便能放大到超過足夠的量;原始量低需要到 35 次,才能放大到有存在感。
Ct值設定的高,漏網之魚能減少,但是偽陽性也會增加;反過來,Ct值設定低能減少偽陽性,不過偽陰性就會變多。
.
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通常將 Ct 值標準設定在 40,也就是循環 40 次以後能偵測到訊號,便視為陽性;此一標準比較寬鬆,病毒量極低仍會被辨識為陽性,甚至根本沒有病毒的檢測者,被誤判偽陽性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一項研究調查 3790 位感染者的樣本,發現 Ct值如果在 25 以下,有 70% 能在體外養出病毒,意謂很可能有傳染能力;Ct值 30 則劇烈降低到 20%;Ct值超過 35 的樣本,只剩 3% 還有活病毒。由此推論 Ct值超過 35 的感染者,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散播活病毒,但是仍能傳染的機率應該非常低。
.
新冠肺炎的出院標準,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
只要是醫學,就牽扯到每個人的差異性,和病況發展的不確定,所以沒有『絕對的安全』這件事,只有『我們願意承擔多少風險』和『醫學證據支持我們到什麼程度』的天平。
今年4月時德國刊在Natural的病毒學就告訴我們:
8天之後的超高病毒量完全養不出活病毒,無傳染力!!
5月時候WHO也修改了確診者解隔離建議標準:
由1月的二採陰改成10+3(發病後10天+3天無症狀)
新加坡也在5月時後立刻修改21+7標準(只須隔離21天,家中休息7天)回上班崗位
這是患者的人權問題,我們身在太乾淨的台灣,所以很少去思考家人朋友或自己若被確診,將遭受的待遇,忘記去同理。
11/19 Lencet microbe整理了全世界79篇病毒學研究,共5340人。明確告訴我們:
發病後9天,既使病毒量非常的高,但完全培養不出活病毒,可是病毒脫落期可以長達83天!
目前我們希望出院標準能針對病毒學研究,來訂定。
民眾對『確診』這詞的很容易過度反應,事實上只有『剛確診有傳染力』才需要緊張。
資料來源:
http://newcongress.tw/?p=20870
https://www.facebook.com/omio.weng/posts/4359624537388315
延伸閱讀:
1. Your Coronavirus Test Is Positive. Maybe It Shouldn’t Be
2. One number could help reveal how infectious a COVID-19 patient is. Should test results include it?
3. Correlation between 3790 qPCR positives samples and positive cell cultures including 1941 SARS-CoV-2 isolate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萬的網紅ブレイクスルー佐々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ツイッター https://twitter.com/BreakthroughSSK 【参考文献】 シーナ・アイエンガー(2010),『選択の科学』, 文藝春秋. ・ Lui, K. F. H., & Wong, A. C. N. Does media multitasking always hur...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Kofgy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集:代謝適應 (Metabolic Adaptation/ MA)
大家都知啦cutting的常規方法係透過限制每日既能量攝入,當熱量赤字長期低於維持體重的水平,自自然然就會逐步減少體重和體內脂肪。
但係如果我地既身體一直長期處於能量供應不足既情況,
人體係生物進化既過程,學識左自動保護機制,我地既身體唔知出面發生左咩事,佢只係知道依條友體重下降,食野小左,會唔會係糧食不足,長此下去有機會餓死,所以,為左應付能量供應不足,身體會自動產生一系列限制能量輸出和增加食慾既反應,依一種身體本能既現象係為左縮小能源攝入同支出之間的差距 (Energy Gap),去防止體重進一步的減輕以提高生存機會,被稱之為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 / MA),包括:改變代謝,行為和內分泌反應。
講到代謝問題,我地要Recap番上一集既TDEE,MA會影響代謝率,包括;
resting metabolic rate - 靜止代謝率 = BMR
non resting metabolic rate - 非靜止代謝率 = TEF + EAT(EPOC)+ NEAT
當我地體重下降,我地既TDEE會一齊下降,(唔知咩係TDEE睇番上一篇文)
1: 基礎代謝率BMR
減肥最理所當然地我地既體型會細左(亦都係最終目標),
但係!體型(Body Size)同BMR係有正相關(Positive Correlation),啫係體型越大BMR越高,體型越細BMR越低。又有研究指,減重期間所失去既重量有接近 25% 其實係瘦體重 (lean body mass,主要為肌肉)。上次講左肌肉是活躍的組織,若在短時間大量流失,BMR會受到重創,使體重未必再有顯著既下降。
而隨着體型細左,同時,我地既BMR會減少,另外,係能量不足(Deficit)下MA都會出現,使我地BMR再打折扣,由於BMR係人體消耗能量佔主要比重,所以BMR下降會令我地減肥效果變慢。
2: 進食消化生熱反應TEF
不言而喻,減肥期間要Calories Deficit,食小左食物,自然TEF會下降。
3: 運動性生熱反應和非運動性生熱反應 EAT and NEAT
MA會透過內分泌反應去壓制代謝速率(Metabolic Rate),例如:減少肌肉蛋白質合成,或增加肌肉蛋白質分解去獲取能量,令維持肌肉量變得非常具挑戰性亦有好大機會造成肌肉流失。再加上,MA會削弱肌肉效率,導致我地做運動時,EAT和NEAT不再消耗同樣的能量。
由此觀之,當減肥令身體出現MA,會導致我地的TDEE下降,也是令我地減肥遇上樽頸既原因之一。
睇到依到重點泥啦!以下會講下避免MA既方法,
方向可分為
1: 針對MA出現既原因
2: 針對MA出現後既影響
對於MA出現既原因,就係熱量赤字(Deficit)。這取決於你deficit既程度,deficit既時間,如果Deficit越大、時間越長,MA可能會越嚴重。
第一,可以採用緩慢的速度去減肥(Smaller Acute Deficit),讓身體不會出現強烈的MA抵抗,平緩荷爾蒙的下降。
其二,可以使用Refeed同Deficit Break。加插Refeed同Deficit Break,容許身體維持在Maintaince既熱量並從中得以喘息和恢復,日後會繼續出文章講解下Refeed and Deficit Break。
對於MA出現後既影響,以下會針對分析如何避免肌肉流失同運動效率下降,
同理,採用緩慢的速度去減肥,對有做開重訓既人,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肌肉量和運動表現。但係在此之上,需要有良好的飲食(Marco)作為配合,日後都會繼續出文章講解下依個部份。
第二,訓練上安排方面,由於身體的恢復能力受損而下降,如果照用減肥前的訓練量,或為了加快減肥效果而瘋狂運動,無疑會加劇MA,最後得不償失。
正確的方法應該係保持訓練強度(Intensity),減小訓練量(Volume)。
可能你聽過有人持相反的論點,提議用多下數輕重量去練,有助燃燒更多的卡路里,輕重量亦可避免受傷,我認為並無不當,
只是!只是!只是!
Deficit之下會令肌肉入面的糖原減小,未必能供應高下數的訓練,另外,輕重量未能為肌肉帶來有效拉伸刺激(Tensile Stimulus)。在運動界,好多精英運動員也常使用保持訓練強度(Intensity),減小訓練量(Volume)既方法。
根據我曾參加健美比賽既減脂落磅經驗,身體要對訓練強度和訓練量重新適應,有時做12RM(Repetition Maximum),可能做到第7、8下已經乏力,感覺不對勁,另外,如果做多下數所出現的燃燒感會更明顯,肌肉未能回復便有機會出現酸中毒(Acidosis),令肌肉不適。
所以,尤其是新手更需注意,我傾向建議使用保持訓練強度(Intensity),減小訓練量(Volume)既方法。
本文參考了@ epfitness_hk Eric Poon (運動科學博士生、ACSM運動生理學家)
【減肥關鍵】如何打破「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
https://hk.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3089#:~:text=%E7%B0%A1%E5%96%AE%E4%BE%86%E8%AA%AA%EF%BC%8C%E3%80%8C%E4%BB%A3%E8%AC%9D%E9%81%A9%E6%87%89,%E9%98%B2%E6%AD%A2%E8%BA%AB%E9%AB%94%E6%8C%81%E7%BA%8C%E5%87%BA%E7%8F%BE%E5%B7%A8%E8%AE%8A%E3%80%82&text=%2D%20%E8%BA%AB%E9%AB%94%E7%9A%84%E5%9F%BA%E7%A4%8E%E4%BB%A3%E8%AC%9D%E7%8E%87,%E5%BE%80%E5%BE%80%E6%9C%83%E4%BC%B4%E9%9A%A8%E9%AB%94%E9%87%8D%E9%99%8D%E4%BD%8E%E3%80%82
其中也更深入介紹了MA,不約而同地提到一些相同的避免MA既方法,比如
1. 增加蛋白質攝取 (High Protein Intake)
2. 進行阻力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HIIT)
3. 避免過度急速減磅 (Stepwise Approach)
4. 「重新餵食法」(Re-Feeding)
對想有更多了解,超強烈建議去睇呀!!!
另外也參考了
Why We Get Slow Metabolisms & Should You Reverse Diet? Science Discussion ft. Dr. Eric Trex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YJW9pViaM&ab_channel=JeffNippard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朋友做了這個世界各地領袖民望與疫情關係圖,非常詳細,有positive correlation 亦有 negative,可用來參考美國最新民情。簡單而言,疫情案例越多,支持度其實越高。
⏺科技巨頭與新冷戰民族主義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1637709
▶️譚德塞可以代表埃塞俄比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oZKDre9W8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ブレイクスルー佐々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ツイッター
https://twitter.com/BreakthroughSSK
【参考文献】
シーナ・アイエンガー(2010),『選択の科学』, 文藝春秋.
・ Lui, K. F. H., & Wong, A. C. N. Does media multitasking always hur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ultitasking and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2. DOI: 10.3758/s13423-012-0245-7.
・ NPR. Multitasking may not mean higher productivity. Aug. 28 2009.
・ Ophir, E., Nass, C., & Wagner, A. D.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9. doi: 10.1073/pnas.0903620106.
・ Rogers, R. & Monsell, S. (1995). The costs of a predictable switch between simple cognitive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5;124:207-231.
・ Rubinstein, Joshua S.; Meyer, David E.; Evans, Jeffrey E. (2001). Executive Control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ask Switch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001;27(4):763-797.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Correlation Definitions, Examples & Interpretation - Simply ... 的相關結果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variables in which both variables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erefore, when one variable increases as ... ... <看更多>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What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 GoCardless 的相關結果
In statistic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changes in one variable will relate to the same type of changes in a second variable. The data is usually ... ... <看更多>
positive correlation 在 Positive Correlation Definition - Investopedia 的相關結果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variables that move in tandem—that i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when on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