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拍器之死》
今天要談談一個嚴肅的議題,也是現今鋼琴教育普遍的現象,那就是 #節拍器的使用。
很多人練習作品時,要求把節拍器打開,從頭對到尾來控制速度的穩定性,一直到練熟完成換下一首。我們可以好好思考,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否得宜?
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過類似的話:不斷重複固定的節奏已預示死亡。
對節拍器是基礎工作,但當你對著節拍器表達音樂時,一成不變的拍點便成為扼殺靈魂表達的工具。如果你是蕭邦,面對自己用生命譜寫的樂曲,卻被人對著節拍器彈完,何極痛心!
「詩」是最接近音樂的藝術,五言絕句跟音樂一樣,是具相當嚴謹結構的作品,雖不像音樂有節奏的規定,嚴格的平仄對仗押韻跟音樂一樣有精密結構,可是嚴謹並不代表你朗誦的時候就是規律不變,想像你對著節拍器讀李白的詩,是不是很像幼稚園的小孩?
全世界從小在各城市就有音樂專門教育的國家不多,台灣從小學就有音樂班,一路到大學研究所都有專門教育,照理說,基礎應該非常穩定,但為何還有學生到了大學、碩士班,重點學習還是對節拍器?
這顯示:不是教育出了問題,就是我們的學生資質不夠好,導致對準節拍器這個基礎工作需要花十幾年來練習?!
綜觀世界上的國際比賽,很多大賽得主大約都20出頭,彈性速度跟音色運用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是怎樣的訓練?#一個從小到大嚴謹對著節拍器的學生是絕不可能辦到的。
另外,在靈魂的層次上,對節拍器一定會讓老師跟學生越來越沮喪,音樂本身是情感的表達,當一個人情感表達受到限制及嚴格規定時,他永遠會跟這個模式對抗,因為不自然,這也就是為何大家一直練習對節拍器卻又對不上節拍器的原因。要不就是對上了,但彈奏出來的音樂已經死亡。
以上說明不代表我們就不使用節拍器練習,使用節拍器跟建立手指一樣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節拍器只是要讓你了解樂曲的速度,還有在演奏中你能不能夠掌握律動,也就是在快慢中還能夠達到平衡不失控。
節奏感的訓練非常重要,彈性速度的訓練更是音樂的靈魂,你可以觀察大師彈奏的莫札特跟巴哈在興奮時會加快,在哀傷時會變慢,不是因為那是大師,因為那是生命、那是巴哈、那是看盡人生悲歡的莫札特⋯
很多人認為那是大師,然而,當國際大賽得奬者是20歲,而我們的年輕人20歲都還在練習對節拍器,這意味著什麼?
也有多人認為大師是大師,不要學,或學生應該盡本分.這句話對一半也錯一半。誠如我們一再強調,大師代表某方面的權威,演奏貝多芬的大師,表示他最貼近貝多芬的精神,如果我們不聽他的演奏,那要聽誰的呢?了解大師的演奏,並不是去模仿他,是要了解他為何這樣作?他如何作?以及他如何理解貝多芬?
有了這些分析跟分辨能力,你才能瞭解貝多芬,你才知道如何處理音樂,你也才有辦法彈出自己的音樂!
節拍器有其必要性,但如果重點是在對準節拍器的教育下,很多有天分的學生已經被扼殺,像被戴矯正器無法表達自我,#節奏教育是要讓學生學習在快慢中能保持律動 #在快慢中能平衡的表達自己,#不是對節拍器。
彈性速度的訓練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功夫,很多人到學校畢業那一天,都還沒有這專項的訓練,那麼,何時要起步?
#Siri無法擁有人的靈魂
#啟發大於制約
#電影系美術系學生會研究大師作品音樂系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