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事知多D】抗組織胺知多D:止痕不止痕?
舉凡大部分皮膚過敏,例如異位性濕疹(Atopic Dermatitis),患處往往可能會出現紅、腫、熱、癢。
其中最重要的是止痕。
為什麼?
唔……因為相較紅、腫、熱而言,要是情況還是不太嚴重,往往只可能會影響外觀,你不看、我不說,自己往往未必會察覺得到這些症狀,對吧?
所以眼不見為淨還是可以自欺欺人的。
問題是,痕,你是不會不知道的。
當然單是痕癢,問題本來不大。真正的問題是,基於本能反應,痕癢便可能會抓癢,抓癢便可能會抓傷表皮(Epidermis),體外的致敏原便可能突破這層物理性屏障刺激皮膚誘發痕癢。簡單說,愈痕便會愈抓,愈抓便會愈痕,最後便可能會形成一個「愈痕愈抓,愈抓愈痕(Itch-scratch Cycle)」的惡性循環。
還有要是抓出傷口,還可能會增加患處出現感染的風險。
所以止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至於其中一種常用的止痕藥一般主要是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
抗組織胺主要透過跟H1-受體(H1-receptor)的作用抗衡組織胺(Histamine)止痕,目的在截斷「愈痕愈抓,愈抓愈痕」的惡性循環,簡單說,不痕便不抓,不抓便不痕,從而希望能夠改善症狀,控制情況。
在劑型上,主要分為口服、外用兩種。
理論上,相較外用而言,口服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選項。因為外用抗組織胺裡面的藥用輔料(Excipient)可能會誘發皮膚致敏(Cutaneous Sensitization),抗敏不成反致敏,未必適用於紓緩異位性濕疹的症狀。[1]
值得一提,在異位性濕疹上,組織胺只是其中一種介質,不是唯一一種介質,甚至可能不是一種主要介質誘發痕癢。[1][2]
所以抗組織胺固然能夠抗衡組織胺,不過還是可能會「錯重點」。
這方面,抗組織胺可能是一種常用的選項,不過未必是一種理想的選項。
話雖如此,不過抗組織胺還是有一定的用途的。
這話怎麼解?
首先相較早上而言,晚上一般會較痕癢。
為什麼?
答案很簡單。
早上的時候,不論有事無事,當大家睜開眼睛後,便會忙著東、忙著西,其中一個,不用問,當然是滑手機,對吧?
這樣子,忙著忙著,注意力便會開始分散,從而可能會忘記異位性濕疹所產生的搔癢感。
不過待到晚上,情況便會截然不同。
這時候,人們唯一要做的便是睡覺。在這個情況下,人們便可能會較容易覺得痕癢,自然較難入睡。
這時候,抗組織胺便可以派得上用場。
這話怎麼解?
相較而言,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較常會產生睡意,所以一些第一代抗組織胺,例如Diphenhydramine、Hydroxyzine,順道便可以做一種助眠藥幫助因為夜間痕癢而難以入睡的用藥者入睡。
綜觀芸芸眾多抗組織胺裡,除了是一種抗組織胺外,Doxepin還是一種三環類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 TCA),除了可能會紓緩痕癢的症狀外,還可能會紓緩抑鬱的症狀,較適用於一些同時罹患抑鬱症的異位性濕疹人士。[1][2][3]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為什麼?
唔……暫時姑且撇開中醫不說,在西醫上,難聽一點,異位性濕疹暫時可以說是一種「不治之症」。這就是說,只能醫治,不能根治。
面對這種隨時可能會復發的病症,患者一直往往徘徊在受控、失控之間,換是你,抓著抓著,會不會抓出狂來?所以這些患者同時可能會罹患抑鬱症,Doxepin便可能是一個較適合的選項。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Leung DY, Hanifin JM, the Work Group on Atopic Dermatitis, et al. Disease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a practice parameter.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1997;79:197-209.
2. Leung DYM, Eichenfield LF, Boguniewicz M. Atopic dermatitis (atopic eczema). In: Freedberg IM, Eisen AZ, et al, eds. Fitzpatrick' 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1180-1194.
3. Klein PA, Clark RAF.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the efficacy of antihistamines in relieving pruritus in atopic dermatitis. Arch Dermatol. 1999;135:1522-1525.
https://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2020/12/antihistamineforatopicdermatitis.html
tca cycle 在 J帥 Just Tr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不是酸,那是甜:ATP原來是這樣啊!】
很多時候,我會將自己完全抽離出跟『訓練』有關的所有事情,好比是工作下班了,我不想再聽到、看到、聊到跟工作有關的所有事情....
但人生就是這樣啊,不是你躲著它,它就不來找你的.....
前幾天,我只是想瞭解江戶前壽司是什麼,點了這影片,竟跑出了ATP這詞.......!
於是開始查詢ATP在料理界的運用,以下摘自泛科學(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58282):
『當生物死後,細胞內的生化循環(克式循環,TCA cycle)會持續生成能量分子ATP(三磷酸腺苷),然後消耗ATP一段時間,由於沒有血液循環帶來的氧氣與葡萄糖,只能靠消耗儲存在肌肉中的「肝醣」,行「無氧呼吸」產生ATP,肌肉會因為無法放鬆而維持收縮的狀態,因此「屍體僵直」。而無氧呼吸會產生乳酸,ATP的消耗也會釋放出磷酸,所以肌肉會開始酸化。紅肉酸化程度較白肉輕,卻也比較容易受到細菌的影響。』
『肉的熟成主要是肌肉酵素的作用,酵素將大而無味的分子,變成較小、具風味的碎片。這些酵素將蛋白質分解成風味極佳的胺基酸,將肝醣轉變為具有甜味的葡萄糖,儲存能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則變為美味可口的IMP(單磷酸肌核苷),脂肪和生物膜上的類脂肪變成帶香味的脂肪酸。這些酵素分解後的產物能讓熟成的肉品發展出濃郁的肉味和果仁香味(應該跟動物的飲食有關)。』
原來熟成肉跟ATP的關係是這樣的啊,蠻有趣的!
這麼講的話,酸到爆炸的肌肉,其實口感是甜的?難怪累得要死說不出話時,心裡總是開心的。
tca cycle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年防疫新希望—-從腸道菌開始的病毒防疫觀念]
今年的除夕在 #流感 跟 #冠狀病毒 夾攻中不太安寧,臉書一直被惶惶不安的文章洗版。(成大的感染科病房聽說完全爆滿、不能探視病人、也無法轉院,辛苦的小夜醫護人員也都忙到凌晨兩三點才下班😢)除了戴口罩跟避免接觸人群的被動防護,有什麼是我們可以主動積極採取的措施呢?
之前在「疫苗有沒有效⁉️腸道菌跟代謝產物是關鍵❗️](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586387235497578/?d=n)的文章有提到病毒的傳播,#細胞性免疫反應 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特別是CD8+T細胞,當遇到病毒直接刺激時,可以直接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過去免疫學跟腸道微菌的關係一直被研究跟關注,2019年分數超高的免疫學期刊《Immunity》的研究發現 #缺乏腸道微菌的小鼠無法正常發揮免疫功能!而其中一群產生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尤其是丁酸(butyrate)的腸道菌參與其中分化的機轉。
2019同年的國際期刊《Cell Reports》上一個用糞便移植改變小鼠腸道菌的研究,發現擁有 #健康腸道菌的老鼠,在感染流感病毒後有80%可以存活,但是經 #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的老鼠在感染後只有1/3可以存活。
由於干擾素是免疫的第一線,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啟動干擾素來活化肺部基質細胞的 #抗病毒MxA蛋白質,對抗流感病毒跟冠狀病毒這類易突變的 #RNA病毒,但如果腸道菌有被破壞⚠️肺部就容易受到感染😨。
我常在門診提到不當使用抗生素不但會產生抗藥性,也會破壞正常的好菌菌叢,全球的家畜家禽飼養方式若有抗生素當預防疾病的手段,也會讓動物更容易感染疾病而死亡。
今年一個針對冠狀病毒在貓身上的研究,發現容易被感染冠狀病毒的貓身上的腸道菌有Firmicutes太多跟Bacteroidetes過少的狀況(這跟肥胖者身上的表現類似),這不禁令人想起,2009年H1N1流感肆虐的時候,世界各國都驚訝地發現, #肥胖者比較容易併發重症或死亡。台灣對H1N1流感大流行的前一百位住院病例的統計,也發現兒童病例中有16%肥胖, #成人的比率則高達43%。
⚠️可見肥胖者跟所有易感染的高風險者,都有 #腸道菌異常 (dysbiosis)導致的免疫低下的情形存在。
都說提升免疫要正常作息、健康飲食跟適量運動,那具體來說究竟要怎麼吃才能增加腸道菌抵抗病毒的能力呢❓🤔
研究給我們一些線索,包括攝入高纖維食物🥦後腸道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影響T細胞 #粒線體 的 #能量代謝方式,從利用葡萄糖的糖解作用大量轉移為使用脂肪酸跟丁酸本身氧化後的產物,來進入形成電子傳遞鏈的檸檬酸♻️循環(TCA cycle),#飲食➡️ #腸道菌➡️ #短鏈脂肪酸 這條生產鏈是否有順利運作,都影響了記憶性CD8+T細胞的反應跟保護性。當然環境壓力、藥物等等會破壞腸道菌的因子,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腸道菌跟免疫力。
除了 #高纖維 #高蛋白質的攝取增加抗體跟免疫途徑的有效傳遞, 避免❌高糖高脂肪這類增加發炎反應跟破壞腸道菌的飲食攝取,多喝水早睡覺,不要濫用抗生素,才能從自己本身開始,建立完整的免疫系統。
新的一年,祝大家🐭年身體健康外,也要好好建立「鼠於你的腸道好菌」喔!🤗
Reference:
1. Microbiota-Driven Tonic Interferon Signals in Lung Stromal Cells Protect from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Bradley et al., 2019, Cell Reports 28, 245–256 July 2, 2019.
2. Felin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feline coronavirus infection: A pilot study. Res Vet Sci. 2019 Aug;125:272-278. doi: 10.1016/j.rvsc.2019.07.003. Epub 2019 Jul 9.
#提升免疫力跟抗癌從養好菌做起
#養好菌從杜絕壞食物跟增加好食物做起
#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被感染有人痊癒有人重症關鍵在本身免疫力
tca cycle 在 檸檬酸循環 - 科學Online - 國立臺灣大學 的相關結果
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亦稱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生化反應途徑,因為在這個循環中幾個主要 ... ... <看更多>
tca cycle 在 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 TCA cycle) - 小小整理網站 ... 的相關結果
1. 介紹:又稱克氏循環(Krebs cycle)或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是需氧生物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為糖類、脂類及胺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和代謝 ... ... <看更多>
tca cycle 在 三羧酸循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亦作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該循環以循環中一個重要中間體檸檬酸命名,又因爲檸檬酸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