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驗親」是古裝劇集中的常見情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根本上就是古代的DNA親子鑒定。那究竟這方法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理論上,如果我們把ABO血型相異的人的血液在合適的狀態混合,就會產生凝集作用,令血液不能混和在一起。縱使如此,滴血驗親其實是不能幫助我們作親子鑒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古裝片的做法一般是把二人的血滴在清水中,這樣有兩個問題。一來過量的清水會稀釋血液中的ABO抗體,影響凝集。二來,由於清水的滲透壓(osmolarity)比紅血球要低得多,水會經由滲透作用(osmosis)進入紅血球中,把紅血球發漲至爆破,就像氣球被泵爆一樣。因此以古人的做法,即使我們完全不理會ABO血型的問題,都可以知道兩滴血是必然會混和的。
那假如有位很聰明的古人研究到用適合的容量與適當濃度的生理鹽水,又可不可以解決問題呢?這樣的古法的確有助我們偵測到ABO血型不合的人。但ABO血型不合並不代表沒有親子關係啊!例如一對分別為A型與B型的夫妻就可以誕下一位O型或者AB型的孩子。史丹福不在此詳述ABO血型的遺傳方式了,有興趣知道更多的朋友可以參考任何一本高中的生物學教科書。
同樣地,ABO血型相同也並不代表一定有親子關係啊!假如我們隨便在街上找兩個「三唔識七」的人進行「滴血驗親」,他們的血液混和的機會有多大呢?讓我們以香港的數據試算一次。
在香港,A型、B型、AB型及O型分別約佔26%、26%、7%及41%,所以機會是26% x 26% + 26% x 26% + 7% x 7% + 41% x 41% = 30.8%。也就是說,我們隨便在街上找兩個人去做「滴血驗親」,竟然有3成機會血液是混和的,可想而知這檢查有多麼的不準確。
abo血型不合 在 賴俊維醫師 - 赤子之心臨床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孩子與父母的血型不合,莫非……?!】
文 / 賴俊維 東元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醫師,這是怎麼一回事?!」
氣急敗壞的父親指著小朋友的血型問道:「我是O型血型,我太太是B型,為什麼我的小孩會是AB型血型呢?」
在非常非常偶然的機率下,偶爾我們會碰到小孩子的血型與父母親不合的問題。
首先先複習一下ABO血型是如何遺傳的,詳細見圖片。根據孟德爾遺傳定律,血型的遺傳屬於共顯性。因此如本案例父親血型O,母親血型B,孩子的血型理論上只會出現B型和O型,不會出現A型或是AB型。
但是,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but!
血型是一種很複雜的系統,有時候會出現一些罕見血型的例子。而在台灣最常見的罕見血型就是一個稱作『亞孟買血型』的系統。亞孟買血型與一般血型一樣也分O、A、B、AB四種,和一般人一樣會帶有A或B基因,只是在未確認血型前常被誤認為O型,其子女的遺傳表現機率與一般人一樣。
在台灣亞孟買血型第一例是1985年被馬偕醫院血庫發現,1990年長庚醫院篩檢5萬個病人發現有6個亞孟買血型,頻率約為8000分之1。簡單來說,所謂『亞孟買血型』就是,A型或B型表現不太出來,通通被誤以為是O型血型!
因此如果有類似這個案例的情形發生時,通常我們會建議家庭成員先進行完整的ABO血型鑒定以排除掉所有可能的影響因子,再來討論可能的機率問題。如果必要時也可以做親子鑑定進一步確認。
以這個案例的情形來說,事實上父親本身就是亞孟買A型血型;在遺傳上面與正常A型血型相同,因此其實父親是A型,母親是B型,孩子血型可能會出現A、B、O和AB型。
「你看看,這個小孩長的多像你?」
不要因為血型還沒確認就引發家庭糾紛喔!
abo血型不合 在 Q1383:請問ABO血型不合和紅血球抗原不合差在哪? A1383 ... 的推薦與評價
Q1383:請問ABO血型不合和紅血球抗原不合差在哪? A1383:解析發熱是最常見的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達40%以上。其主要是輸血過程中發熱、寒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