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日誌” - 紐西蘭BIKEPACKING DAY6
2019/11/24 Monday 22:22
今天算是有些不順的一天,一早,七點去廚房把行動電源插著充電,回到帳篷繼續睡到八點出頭,背熱情的太陽還有自己有點興奮的心情給叫醒。打包行李上車之後在廚房悠閒地吃著早餐,等待十點CHECK OUT的瞬間。不知為何,衝了三個小時,我的行動電源才充到75%,還好我帶了兩顆行動電源,在沒有網路的世界,應該夠我撐六天。
跟老闆娘打招呼CHECK OUT後開始踏上紐西蘭BIKEPACKING的第二部分St James Trail,最快的路線是騎柏油路到城鎮,之後轉Jack pass Rd回到山中,但我身為一名BIKEPACKER當然要走公園內的登山車道,於是乎選了條昨天沒騎的路線下滑城鎮。
這個Jack Pass Rd不好找,我之前還跟營地老闆確認了老闆特別確認過,沒想到還是走錯路。其實一開始推車之時我就在想這麼爛的路,會不會是走錯了,但是我怕輸給自己的軟弱,因此依然堅持的走下去,結果果然走到死胡同。。。幸好今天的要騎的距離不遠,趕緊下滑騎回正確的道路。正確的道路是GOOGLE MAP中有汽車路線的路,我一開始想說汽車能走應該是柏油路,所以沒有選擇他,只能說這裡的道路實在厲害,沒多久,道路就由柏油轉為碎石了。
今天的計畫是騎到St James Cycle Trail的入口St James homestead。雜誌上說這邊有住宿,甚至有餐點。但是我之前看當地的地圖時,這邊只有廁所和旅遊資訊看板,這讓我有點不安,果不其然,當我來到這個St James homestead時感覺是不能住宿的。還好時間才下午三點多,下一個住宿點是17公里外的Scotties hut,這邊日落的晚,應該不是太大問題。我趕緊轉換心情,繼續上路。
St James Cycle Trail和我之前騎的Molesworth Trail路線差很多,之前的Molesworth Trail是牧場內的道路,雖然是碎石路,但車子都能行駛。St James Cycle Trail有部分路段是健行步道和登山車路段,因此多了不少single track(單軌)路線,騎乘起來更多了些樂趣。和四輪傳動車路線重疊的部分有許多的過溪路段,光是今天這十七公里路,我就不知道過了幾條溪,雖然過癮,鞋子也全濕了。。。早知道就穿涼鞋過來,反正天氣也很熱,真的是失算。
由於是登山車路線,路途中就有一些比較硬核的下坡,在難度分類上是intermediate,但我已經是按緊煞車,慢慢下滑了,後面的Advanced會有多難,當真讓我恐慌。。。騎著騎著,就在我心想怎麼還沒到之時,一座小屋出現在我眼前,我興奮的大叫,在這無人的山谷,大概也只有蟲魚鳥獸有感受到我的喜悅。這座Scotties hut是由DOC(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自然保護區部門)和四輪驅動車俱樂部共同維護,類似於我們的山屋。這裡的山屋有分等級,依照等級,山屋內的設備和收費也有區別,今天住的是最低等級的山屋,只有提供最基本的設施,廁所,山屋,床。不需要收費。我以前在看洋人的BIKEPACKING BLOG常常會看到他們住在房子裡面,我還奇怪山裡面怎麼會有房子,原來就是像這樣的地方。
雖然說是最簡陋的山屋,但是對我來說已經十分足夠,山屋的位置很好,走一小段就有溪水,裝水很方便。屋內有四張床,看起來今天只會睡我一個人。這裡甚至有LED電燈,而且是可以照亮整屋的那種,電源應該是來自白天的太陽能電池。設備之好,令我驚訝,如果能充電和有網路,那就是完美了。不過在山裡面要求這些也是過分了些。山屋裡面有本簽到簿,看了看上面簽的名,清一色是洋名字,我是第一個簽上中文的人,至少今年我是目前唯一的華人吧。書上說明就算沒有住宿,以希望大家在經過的同時簽名並寫下自己的旅行計劃,這一帶沒有住人,是屬於BACKCOUNTRY區域,如果不小心發生什麼事,大家只能依靠這本書上的紀錄去找你。有點可怕的是,書中的第一頁,就有人寫道自己的孩子在今年二月在這附近走失了,希望有看到的人能聯絡他。進入山區,真的有一定的危險,真的要做好準備,就像這個山屋簽到本裡面所說的戶外安全指南所說的:
。詳細的規劃
。告訴某人你的計畫(留守人的概念)
。注意天氣,天氣不好時不要前進,躲在山屋等天氣轉好
。了解自己的極限
。做好食物,裝備和緊急時的準備
做好以上的確認,才能好好享受旅行。從這邊也能看出紐西蘭對於山區和大自然的管理是保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在這方圓幾十公里都沒人的區域,大家也是隨意進出,不需要任何申請,但他們在安全宣導還有道路標示上都做得很充足。更重要的是,看看那些在森林公園騎登山車的小朋友,他們從小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接觸大自然,自然而然地學會一些戶外的知識和觀念,我想,教育,才是保護山林和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方法。
12/6週五晚上七點,新疆西遊記講座:
大家一起來聽故事聊天吧~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1240947484660694030
流浪者IG(最新消息,隨手拍,即時的心得都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andersonmao1203/
流浪者YOUTUBE(旅行中雖然沒有新片,還是請大家多多訂閱QQ)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SalTwbOaC924TTetGVEQ
#流浪者日誌
#BikepackingDiary
#WohoBike
#老人頭
#Norrona
#MSR
#SAWYE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backcountry帳篷」的推薦目錄:
backcountry帳篷 在 流浪者日誌-Bikepacking 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流浪者日誌“ - 紐西蘭BIKEPACKING DAY4
2019/11/23 Saturday 18:30
如果有很仔細看日誌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欸,扎營的地方和昨天不一樣了。如果有的話,厲害,我很感謝你如此用心地看我的日誌。至於這是為什麼呢?昨天吃完晚餐之後,閒來無事來去附近晃晃,竟然被我晃到一個划船任務的任務點,看了看解說看板裡面的內容,這條Clarence River的源頭是我接下來幾天要去的高山湖Lake Tennyson,而從這邊可以一路划船划到海洋,總共160km,這樣的划船旅行聽起來很有趣,希望有一天來嘗試。而這160km中間要睡哪呢?看板裡說,河岸邊是可以允許Backcountry Camping的!!!佛心啊,在有設立營地的地方,他們希望你在營地扎營,沒有營地的地方,也不會禁止你,這是多麽的友善戶外活動的國家。如此德政,我當然也要好好享受,回到營地,拔帳搬家。這就是日落時間晚的好處,有時很多時間可以做些有的沒的,當年紀越來越大,你會漸漸發現時間越來越少QQ。
想要換營地,除了想要享受河邊風光之外,另一個理由就是原本的營地蚊子太多啦。正確來說應叫做sand fly,中文叫做白蛉。這個東西之前有讀者提醒過我,我原本以為就像是蚊子,沒有太在意。完全失策,太可怕了這個,這些小蟲,大小只有蚊子一半不到,他們簡直像是餓了幾世紀的吸血鬼一樣見到人就瘋狂的湧上,數量之多,就像一小團黑色煙霧,大概就像暗黑破壞神二,沙漠地區的那些蚊蟲,我以前還想說這遊戲怎麼設計的,哪有這種蟲,原來是我見識太少,不像暗黑裡面的英雄一樣走過世界,見過各種世上的古怪。這些小蟲稍不注意,就粘滿一身,而且吸血會有一種刺痛感,之後很癢。他們很笨,很好打,但是數量實在太多,殺不完。
來到河邊,開心扎營的時候,腳上傳來一陣刺癢,低頭下看,又是滿腳的蚊蟲,真是見鬼啦,連流動的河邊都有,這些傢伙真是快讓我抓狂。帳篷搭完,趕緊躲入帳篷避難,各位看到的照片,都是我身上數個腫包換來的成果,冒死拍照不易,請大家幫忙多多分享,流浪者和該死的sand fly感謝您。
一早我當然是趕緊逃離這個蟲窟,今天的道路很簡單,就是下山,前往溫泉度假小鎮休息,結束第一階段的Molesworth Trail,這條路實在是不簡單,硬生生多花了我一天騎乘。道路基本上趨於平緩,也有一些溪水要過,趣味性比之前的連續碎石上下坡多上不少。這些路段基本上也有一些四輪驅動車在跑,由於河床都已經被車子壓過,有點速度衝過去基本上都不會停,深度部分我覺得也剛好,不至於讓你的鞋子到完全濕透,但有一些我還是換上了拖鞋XD。一個人騎這樣的路線很想拍照,但又沒有幫手,只能架手機錄影片,然後截圖,許多角度,畫質都達不到我的期待,好希望有個人可以來跟我一起騎車啊。
這樣比較特殊的路係,對於裝備也是一種考驗,開始Bikepacking之後,嘗試了一些非單車品牌,這次穿的Patagonia 單車褲,在彈性舒度上表現不錯,側邊的扣環和彈性束帶可以很方便的調整鬆緊,騎的不緊繃。左側拉鏈的設計我自己覺得應該是用來放手機的,他的角度讓手機在騎乘時不會掉落,又能快速的拿出來拍照。這次過河想當然也沒有摔出我的口袋,因為手機被我放在河邊錄影XDDD。
Hanchor的TUFF單日健行背包我經常拿來爬山,30公升的容量單攻非常剛好。這次是第一次拿來騎車,果然在重量上太重的時候還是會讓腰部有一些負擔,我建議騎車的時候不要背超過3公斤。Woho 車包是我的好夥伴,防水部分這是第一次拿他們來過溪,但其實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他們早就已經跟我一起渡過許多大雨。長時間的大雨比這種短時間的過溪來的更容易濕,大雨都沒有問題了,更何況是潑點水。
我是第一次嘗試用登山車BIKEPACKING,但這也是我必須做的選擇。Molesworth Trail,在雜誌中被評為最難的第四級,有大量的碎石要騎。這樣的路線我覺得用硬叉也是能騎,但是你的手絕對會很累。出發之前,剛好看到朋友組了一台新登山車,WOHO的新車種Old Crow昏鴉。我很不要臉地跟他借來紐西蘭騎。我騎登山車的經驗不多,這台車給我的感覺相當的穩定,在這些碎石路上騎的更加安穩,這點的下坡更是明顯,寬大的輪胎給予我不少安全感,看看我過溪的時候騎得四平八穩,就知道它的厲害。當道路來到最後的Jollies Pass我更是真心感謝我的朋友,沒有這台車,我無法完成這次的流浪。這條路前面讓你騎乘在美麗的黃色小花海中,但當你沈浸在開心的過溪還有可愛的碎石路之時,他的後半段就是條硬核的越野路線,陡坡,爛路,比較大的石塊讓我下得是戰戰兢兢。身體放鬆,重心向下,屁股往後,我使出我為數不多的技巧,雖然中間有時候還是有點甩尾,有點打滑,但是在這台Old Crow的協助下有驚無險的下滑道溫泉聖地Hanmer Spring。
接下來我將在溫泉鄉休息一天,之後繼續往另外一條路線前進,至於要去哪裡,且待我下回分曉。
12/6晚上七點,新疆西遊記講座:
就在登山補給站,以新疆獨庫公路BIKEPACKING為主,當然我也會回答各種關於BIKEPACKING的疑難雜症,如果您想聽我在台灣,日本,甚至現在所在的紐西蘭,我也會盡力和大家分享。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1240947484660694030
流浪者IG(最新消息,隨手拍,即時的心得都在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andersonmao1203/
流浪者YOUTUBE(旅行中雖然沒有新片,還是請大家多多訂閱QQ)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SalTwbOaC924TTetGVEQ
#流浪者日誌
#BikepackingDiary
#WohoBike
#老人頭
#Norrona
#Beto
#MSR
#ISUKA
#SAWYER
backcountry帳篷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