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憂
踏入三月,臉書提醒我十年前的這個時節,我在煩惱應該去電影節多看幾部電影,還是爭取時間溫習,然而今年,我不用溫習了,電影節卻也不能如期舉辦了。這是十年來第一個沒有電影節的三月。
有人說,電影使其解憂,這點我不置可否,這個世界或許真的不乏娛樂性高的電影,但我卻總是喜歡看黑暗的、殘酷的、揪心的,當然黑暗中還是會透著光,苦澀的過去也可以用溫婉的方式表達,但就電影在我心目中的本質而言,應該是紀錄生活、反映時弊、帶起討論於反思的。
坦白說,使我解憂的電影少之又少,即便是甜蜜如Before Sunrise,看到最後還是有一絲惆悵,怕他們再也不能相見,到後來Before Midnight沒錯他們終於在一起了,也生兒育女,但在種種紛爭背後,還是讓我不停反思婚姻的意義。我享受看電影的過程,過程中我體會到喜怒哀樂,當然,也有憂。
沒有電影節的三月,慶幸還能在家裡看電影,Netflix加了不少新片,最近看了一直很想看的《陽光普照》,電影一開始就有種讓人惆悵的氛圍,直到片尾,雖然仇恨有了解脫,情緒卻久久不能消散。那是關於一家人的故事,那也可以理解成社會的縮影,那是彼岸台灣的故事,那也可以是身邊某位鄰居的家裡的難唸的經。
電影不能解憂,那麼文字可以嗎?或許可以,或許不。在文學的世界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文學」奇少,大抵是快樂比悲哀更難寫吧,在我看過的那些文字裡面,以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最使我快樂,但僅限於開首而已。我雖然不算什麼作家,但也算是一個默默筆耕的人,在這邊寫了兩年,私底下寫了幾乎也有十年。我期許自己的文字是一種陪伴,把自身的故事消化過後,用溫暖的文字表達出來,讓看到的人覺得「原來也有人跟我一樣啊」的感覺,那些自身的故事包括被愛的,也有被傷害的。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種陪伴,也感謝過程中有你們陪伴我,宇宙之大,你們在網上因為某一張照片或某一段文字來到這裡,是很神奇的相遇,有時收到你們的私信,跟我說著最近的煩惱,我努力傾聽和回覆,在這個層面上,我想有為你們解憂。
至於為什麼突然寫這些,是因為最近有朋友告訴我有個寫作風格和內容都跟這個專頁很像的帳號,我也發現她們有跟蹤一些跟蹤了這個專頁的網友。看著看著覺得文字想不想其實都只能憑感覺啊,不能像圖畫般直接比對,只是覺得內容、用字、結構都有點相似,但卻又欠缺了些什麼。我是打從心底裡希望她們並沒有刻意模仿誰,因為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再說不真誠的文字又何以解憂?
她們的IG帳號我不會在這邊寫出來,或許一切也不過是因為我太敏感而已,而如果,她們也有邀請你跟蹤,要記住你們是自由的,喜歡她們的文字的話,請隨心跟蹤她們,我並不會介意。另一方面,如果你們也覺得她們的風格有點似曾相識的話,也歡迎告訴我喔,告訴我我沒幻覺也是好的。
最後,大家請注意衛生,保重身體,勤洗手,多戴口罩,期待在疫情後與大家相見。
「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陽光普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