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不太建議做主動投資]
趁13F出來的前夕比較閒,多寫點東西刷流量(誤
在學習投資的早期,有本書我看完覺得很驚豔,但卻沒啥人推薦: Ken Fisher的<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裡面有句話影響我很深:
「投資並非是一門可以仿效、複製、傳世的技藝。」而偏偏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是大多數投資課程想要傳授的觀點,認為投資有種SOP,只要照著做,總有一天你也能財富自由!
但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最經典的例子就是Anthony Bolton,被稱為歐洲股神,在2010年轉去投資中國股市,績效不佳,幾年後退休。
另一個知名例子是早年非常有名的海龜投資法則,隨著越來越多交易員使用,超額報酬也漸漸消失,或許你能找到一個不錯的策略或做法,但如果不能理解背後的原理,做出適當的修正,隨著競爭加劇、超額報酬消失,最後就被擠出了市場。
另一個理由,以前做量化的時候,時常會看多因子領域泰斗,政大客座教授-許仲翔教授的論文或訪談,我記得有一次他接受中國記者訪談提到中國跟歐美相比數據缺乏、短時間內會計制度大改,造成數據量不足,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量化研究該如何開展,他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中國量化的金礦在於佔據市場多數交易額的韭菜身上。」這....不也是台灣的狀況?
要認清楚一個事實,主動投資就是一個零和遊戲,跟公司一起成長這種說法雖然很感性、很正能量,但完全經不起邏輯推敲,甚至殘忍的是(人會成長~~(誤)),很多人說要抱著長期觀點才能最大化長期報酬也不是對的,最大化報酬這件事情在數學上幾乎等價於投資高Sharpe Ratio的策略,而通常高Sharpe Ratio的策略都是極短策略,跟長期或價值投資可以說是毫無關聯。(君不見現在top 10 hedge fund一半以上都是量化)
最後,誠實說台灣專業投資人整體來看就是在賺散戶的錢,除非你願意花一樣多的時間和精力,不然根本不應該嘗試去做主動投資。
(我是不是要被退讚了!!)
(其實有一部分是被問標的問的很煩,一次解決比較快)(?
「bolton fund」的推薦目錄:
bolton fund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譚新強:今天在耶魯法律學院香港問題講座 盡「真•香港人」責任
昨天剛在華盛頓參加完季度CEO峰會,然後再去了黑石老闆Steve Schwarzman的新書發布會。現正坐在往紐約的火車上,但因路軌出現問題而延誤了3小時,到酒店時應該已近天光!本想譏笑美國火車系統落後,但最近香港出現了40年來最嚴重載客列車出軌事故,就無謂批評人家了。
不如先講下Schwarzman自傳《What It Takes》的發布會,在非常漂亮,鄰近白宮的Smithsonian Renwick Gallery舉行。整個派對有點政經、財金界,紅地氈「首影禮」的感覺。星光熠熠,除不少金融界鉅子和大企業CEO出席外,更有很多華盛頓政治權貴和社交界的中流砥柱,都畀面出席。最搶鏡的應該是前後腳到埗的The Ultimate Power Couple——交通部長趙小蘭和她的老公、參議院多數黨領袖Mitch McConnell(早前跌倒,左手仍吊着繃帶)。商務部長Wilbur Ross亦有來臨,還帶着年輕漂亮的夫人。
趙小蘭仍然優雅,長袖善舞,穿插在嘉賓之間,但其實她近日有點煩惱,被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Oversight Committee調查有否與她父親的船運公司出現利益衝突。 所以雖然Mitch McConnell喜扮作對華鷹派,但說服力明顯不足,因為他是靠老婆發達的,選舉工程亦非常倚賴老婆外家捐獻。
Schwarzman的新書是講述他如何奮鬥致富的故事。他雖年屆72,身家過百億美元(已捐了很多錢),但仍非常好勝。他不止做生意好勝,連寫書都一樣,在發布會上,不遺餘力地鼓勵大家多買幾本送給朋友和家人,且擔保好看甚至會笑出聲來。他更主動提到雖只出版了一天,已登上Amazon最暢銷榜的第8位。毫不意外,他將捐出所有來自賣書的收入。
黑石老闆預言Uber生意模式永不賺錢
除推銷自傳外,他也指出美國經濟仍然良好,房地產沒有泡沫,銀行資金充裕,股市有點高,但不算嚴重。反而他最擔心的是他最善長的private market,原因是息口過低,甚至出現負利率,導致某些獨角獸出現泡沫,並特別舉出WeWork為危險例子。他亦批評Uber的生意模式,預言將永不賺錢!英雄所見略同,正是這些原因,所以我多次提醒大家要小心Softbank和旗下的Vision Fund。
峰會的最主要嘉賓是美國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萊特希澤)。 不少其他嘉賓也是外交和貿易專家,包括前貿易代表Carla Hills(老布殊年代),第一任國家情報局長(掌管NSA和CIA)John Negroponte,前駐華大使Stapleton Roy(真正中國通,出生於戰前南京),前副國務卿Bob Hormats(曾跟隨基辛格見過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澳洲前總理Kevin Rudd(陸克文,峰會常客)。連美國前國務卿Colin Powell將軍都賞面出席。
最搞笑的是Lighthizer花了最少3分鐘,半開玩笑、半認真投訴峰會座位安排。他以為既然邀請他來演講,就必讓他站在台前,但竟然不是,反而安排他如「壞學生」般,坐在最後排來發言(後排「同學仔」陣容其實也不弱,包括Powell將軍,波音和強生CEO等)。原來這是個故意安排,且有雙重原因。第一是上次安排了Peter Navarro在台前發言,他講到不肯停,且幾乎跟Bob Woodward「開拖」,因他剛寫完一本批評特朗普白宮的書,Navarro指摘Woodward從未訪問過他,但在書內多次引述他言論,且斷章取義。汲取教訓後,為免Lighthizer與亦在場的Woodward或其他人過度爭拗,就索性不讓他在台前演說。安排他坐在後排的另一原因是逼他不止發表意見,也需留心聆聽其他與會嘉賓意見。這招非常成功,Lighthizer本只打算逗留半小時,但結果非常畀面,留了近一個半小時,且見到他不停寫筆記。
Lighthizer是位非常專業的談判專家,講話頗直接,且具幽默感,沒有Navarro和剛被炒的Bolton那麼惹火,應該是好事。他首先提到USMCA(美墨加貿易協議)的重要性,不停稱讚眾議長Pelosi(佩洛西)能幹,有信心她支持法案,且希望兩黨盡快合作以大比數通過。聽來有機會在今年內成功。請同時記住Navarro曾多次公開預測(干擾巿場?),如聯儲局繼續減息(已在發生),和USMCA獲通過,道指將升至3萬點。他有時再加一關,德國採取積極財政政策,仍未發生。
萊特希澤:跟中國改革派談判才可成功
Lighthizer提到,無論去到任何國家如印度或日本,他們都必定追問中美貿易談判的進展,興趣甚至超過對本國的關心,證明中國有多重要。他首先聲明他不知談判會否成功,即使知道也當然不會泄密。話雖如此,但從他的講話,已有不少得着。他提到中方副部長級團隊已到達華盛頓,即將重啟談判,然後10月初,部長級團隊亦將到華府展開會談。
他提到5月時,談判確曾接近成功,但不承認有90%那麼高,後來似乎協議因中方鷹派反對而被拉倒。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我第一次正式聽到美方如此高級官員,直接指出中方也有分為鷹鴿兩派。
他更強調只可跟改革派談判才有可能成功,因為只有改革派才會相信貿易協議的條件,包括IP保護、減少國企保貼,和開放市場等措施,對中國發展也有好處。即是說,鴿派必須成功說服所有其他人。
好幾位其他嘉賓指出中美談判困難之處是中美關係複雜,除貿易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包括國防、科技、以及意識形態等等。例如華為,超過八成與會者相信這是個跟國防相關的問題。有人指出美國對中國發出的信息混亂和矛盾,一邊要求中國在貿易上遵守遊戲規則,但同時又似乎正企圖阻礙中國崛起。那麼從中方利益考慮,即使達成貿易協議,有何好處?
前國務卿:互相尊重方能化解危機
Powell是位old school外交家,仍苦口婆心建議特朗普政府必須尊重中國,千萬不可把它看作敵人,因為按他過去60年,在不同崗位接觸核武的經驗,核武真的絕對不能用,所以剩下來的途徑只有和平談判。 他更以2001年在海南島發生的中美戰機相撞事件為例,講出他如何親手以互相尊重的外交手段,化解那次危機。
Rudd剛從北京回來(現居美國),上周曾跟劉鶴副總理開會。他認為中國現今經濟情况比5月時更嚴峻一點,所以有更大誘因要達成協議,最快可在感恩節前完成(其與會人士沒這麼樂觀,過半不相信在年底前可談攏)。但這將只是一個較簡單和狹窄的貿易協議,其他問題將拖延到明年美國大選後。此簡單協議亦不可牴觸早前公開宣布的三條底線:
(1) 美方必須在達成協議後,馬上取消所有關稅;
(2) 美方不可隨意再次單邊制裁中國,且不容許中方還擊;
(3) 美方不可要求中國修改法律。
Lighthizer的最主要反應是針對第二條,他指出貿易協議跟商業合約不一樣,幾乎無法確保執行(enforcement),不可能每次都以打仗為解決方法,加上美國從不相信獨立仲裁(independent arbitration),所以唯一方法就是單邊主動制裁權。他的這一點有些道理,但我不認為無法解決,只要條件平等,容許中方同樣的主動制裁權,不就可行嗎?
貿易協議綑綁香港 將問題複雜化
我最感意外,亦最欣慰的是,Lighthizer竟隻字未提到香港。這不可能是個疏忽,亦即證明最少從他角度來看,不應亦不可把兩件事綑綁在一起,只會將問題複雜化。他多次重複他的宗旨,stay in the lane和stay out of the news,即只集中精力在貿易問題上,盡量不管其他問題,亦同時盡量低調。他認為如能解決貿易紛爭,也必對其他事情有幫助。只希望特朗普和其他官員也有同感。
我建議峰會邀請另一位來自香港的年輕嘉賓。他本來答應了,但竟不見人。後來才知道原來他有來過,但拒絕坐下來,就速速離開了。這種行為,有點小家和失禮香港人吧!連我都有點尷尬,不好意思把他推薦給如此高層次的峰會。
我亦在峰會上發言簡單解釋香港的真實現况,跟他們在CNN和《紐約時報》看到的不太一樣。很多嘉賓極感興趣,在會後午餐上追問我很多問題。
今天下午,我將在耶魯法律學院,舉行一場較深入的以香港現况為題的演講,包括探討《基本法》的憲法問題。很高興不少各院系的學生和教授表示有興趣出席。有點班門弄斧的感覺,因為耶魯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法律學院,出過無數最高法院大法官,總統都有兩位,今次將出席的更可能包括國際憲法權威學者Bruce Ackerman教授。
這是我作為「真 • 香港人」的責任。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