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能拿來拍戲的古蹟不多。
日治時代的洋樓裝上大型空調;民國初年的三合院門窗,換成鎖死的鋁門窗。四下無人的山野,遠處是一整排電塔。
所有新時代跟舊時代生活痕跡唇齒相依的緊緊靠在一起,所以拍戲常常遇到穿梆的狀況。
加上借來的場景可能是別人的祖厝,或是政府的財產,不能有任何破壞性的施工,在多數戲劇用實景實拍的狀況下,要重現某個特定的年代變得非常麻煩。
我們會用竹簾擋住拆不掉的鐵窗,竹簍斗笠蓋住電表,整捆竹竿擋電線水管,配電箱上面掛畫。戶外用竹籬笆還有一堆一堆的麻布袋把所有不屬於那年代的風景擋住。
這些事情老一輩的戲劇工作者已經在做了,用一些各種時代都通用的材質物件來模糊一些畫面上的穿幫物。
木板牆、竹簾、農具跟斗笠。在戲劇陳設的大量出現,反過來變成台灣人集體懷舊的符號了。
你可以說人們不在乎古蹟完整性的美感,是從不在乎真實考究的戲劇培養出來的...但是沒辦法還原真實樣貌的戲劇,卻也是來自無法妥協的矛盾真實生活空間。
就像一鍋煮了好久的火鍋,你想涮一塊肉來吃,一夾卻夾到一條泡了好久的泡麵。
#工作回憶系列4
#boomman已經是肌肉男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