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旅法文字工作者,因疫情返台定居。
近日和大家一樣開始追《艾蜜莉在巴黎》,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和看法開始分集寫長篇的無濾鏡文化討論,歡迎喜愛法國文化的劇迷一起分享。
個人淺見請多指教,有任何想瞭解更多的文化討論也歡迎私訊提出。
其他集討論請見個人主頁公開貼文,謝謝閱讀。
《Emily in Paris》 無濾鏡文化討論 01/
Live to work or work for living?
因為有些人問起我對此劇的看法,於是想分集寫一些比較深入的文化討論,個人意見和經驗純屬分享。
第一集從超美式的配樂就開始預告我們這是一個「超美視角」的影集,對巴黎的粉紅泡泡就像是Emily在男友看球賽的酒吧點的那杯白酒一樣不知所以然,那瓶算是促成Emily巴黎記的香水,也被她形容「像是穿上詩詞」- 這也是所有留法人在抵達戴高樂機場之前對巴黎生活想像的最佳註解。
Emily住在小巴黎地價最貴地段:第五區的Place de L'estrapade,房仲口中的Chambre de bonne佣人房也是我在巴黎第二年住的房型,但大小只有Emily的一半並且還是三折式的沙發床。至於「調情」,必須說法國人確實有一個對話保有曖昧空間的傾向,但「曖昧」的意思就是不一定有,所以像房仲那種開門見山的搭訕是少有的 (房仲通常也不會幫你搬行李,我的房仲甚至人連出現都沒出現),法國人會做球給你,讓你會有一點心癢,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次在機場海關排我前面的是一位單身旅行的華人女性,應該是第一次到巴黎所以非常緊張,文件都拿好拿滿,到她確認護照時,剛好是比較帥的那位法國海關,我則是隔壁。海關看了幾秒她的護照,神情嚴肅搖搖頭說:「小姐,您的護照有些問題,我恐怕不能讓您這樣通過」這位華人女子相當緊張地回道:「...什麼問題?」帥海關一邊蓋上入境章,一邊冷笑耍帥地說:「您沒有告訴我今天是您的生日,我沒能先祝您生日快樂。但是沒關係,歡迎來到法國,您不會後悔的。生日快樂。」說完還眨了個眼,女子受寵若驚地領了護照愣愣地離開了,我當時心想,她大概不會收過比這更高級的生日禮物了。
再來講一個最基本的語言問題。很多人認為巴黎人歧視不會講法文的人、英文很爛,但其實我從2015年法文零基礎完全也這樣認為,到五年後的今天用法文作夢,必須說「歧視都是歧視的產物」。Emily在和所有人打招呼的時候都是用她慣用的美式,反而在麵包店當店員向她Bonjour時她沒有回應(超大禁忌),以及她在初次正式向同事自我介紹時,好像把法國同事都當白癡一樣放大音量慢慢說,這就是美式文化的極致表現,包括在法國老闆嫌芝加哥的那段,也是純美式視角,法國人絕對不會批評初次見面的人來自的地方,這不是什麼法不法國,一般基礎禮儀而已。
這部影集有讓我看下去的第一個moment,就是同事Luc在下班後跟Emily的那席話。Live to work or work for living?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反者?這裡是在第一集出現的第一個哲學問題,我在法國考試的時候也寫過類似的題目:我們需要工作才會快樂嗎?在這裡就先不針對這題再多贅述,因為我自己也還卡在這個工作能不能定義我是誰,以及我是否在做會使我真心快樂的工作,還是我的工作能支持我的快樂這件事。
以上是關於第一集的討論,其他的小細節例如電壓錯誤爆炸啦、被麵包店員糾正啦這種事都是非常精準的,至於Mindy的角色其實就是我在巴黎的打工,當父母都是有錢法國人的小孩中文保姆,大家如果看到這裡有什麼想瞭解更多的歡迎可以留言提出,必須說這個影集雖然傻傻的,但有很多文化差異的內容可以辯證與討論,在台灣無限期鎖國期間推出,也算是一解情愁。
第一集討論最後就用Luc的金句結束:「無知成就自大」。(Let’s call it the arrogance of ignorance.)
附上我的巴黎chambre de bonne實照,謝謝收看。
chambre de bonne emily in paris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etflix首頁廣告打很大
#歐棒看劇時間
有沒有人已經看過 “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 的啊~?歐棒君看了覺得……
嗯……
嗯…………
這就是:慾望城市導演安排的美國女生在巴黎上演慾望城市,加上美國人對巴黎人的偏見影集啊🤣
一開頭讓歐棒君覺得有件很有趣的事情是:艾蜜莉住的是“傭人房 Chambre de bonne”。
這是一種在全法國都能見到的房型,尤其在擁有眾多奧斯曼建築的首都巴黎更是到處皆是。
會有這種房型,是因為在以往貴族時代,有錢的都會住在帶長陽台的法國二樓(台灣三樓),又稱“貴族層”或“露天層”。僕人則是住在最頂層(台灣六樓或七樓)。
而傭人層?就是:通常為9平方公尺(台灣約3坪大)的雅房,臥鋪在上層,下方為辦公桌,淋浴設備一人大小,廚房可能有個簡單料理配備如微波爐,冰箱,廁所得與同層室友(通常為10幾間)共用。
現在會選擇著傭人房的,通常為學生或是單身族群,畢竟房間都已經夠小了,你絕對不會想再跟別人擠,加上還得出去解決如廁問題……所以租金多落在500歐元左右,運氣好一點或看地點,甚至政府補助,還可以往下壓。
所以,歐棒君不會說艾蜜莉住的是傭人房,而是頂樓超大型(50平方公尺)的絕佳景觀房。尤其在五區先賢祠旁邊,這租金~~~💰💰💰💰💰不要問了太可怕😆😆
至於法國人對這部片到底怎麼想的?歐棒君朋友說:「我就是在看美劇啊!你知道,就是LOL」
而法國網友的評論?有人說「以一個巴黎人來說,這部影集讓我覺得很尷尬。平民:除非你是百萬富翁,否則這巴黎不存在。」
或是「作為巴黎人,我確實同意巴黎很棒,但絕對沒有國外人想像的那樣浪漫或夢幻。而且你會發現法國人其實懂你說的每個單字,但只是因為你不願意學著講法文而感到惱火。」
.
.
有沒有朋友想來發表一下感想的~~
.
.
同場加映 #全世界對巴黎人的刻板印象
https://obonparis.pixnet.net/blog/post/223711836
.
.
文/Wen
圖/IG @emilyinparis
chambre de bonne emily in paris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法國人傻眼的影集「艾蜜莉在巴黎」–法國網友評論:打破你對巴黎的浪漫幻想🇫🇷】
這禮拜好多學生推薦我看Netflix的新影集:Emily in Paris ,也有許多粉絲「敲碗」,請我介紹這部影集。雖然老早就聽過這部影集了,但在看到法國朋友在網路上的吐槽,我其實對這部片沒有太大的興趣。這兩天,甚至連法國媒體 « Le Parisien »、« Madame le Figaro » 等,都開始轉貼批判 Emily in Paris 的言論。但在許多學生和朋友的熱情推薦下,今天我終於看了第一集。
好不容易決定要打開來看了,沒想到在看影集前,又看到 法國媒體« Ouest France »轉貼法國網友在推特上寫的評論:« Je ris à gorge déployée à chaque plan plus cliché tu meurs de Emily in Paris, je soupçonne que cette série soit faite pour faire rire les Français tellement c’est absurde ! » (每次看 Emily in Paris 我都忍不住笑瘋了,從來沒有看過這麼荒謬的影集。我現在很懷疑這影集根本就是故意用那些老舊的刻板印象來笑死法國人!實在太荒謬了!)各位朋友們,我是真的有打算想看,但總是會有法國的朋友、媒體評論,跳出來阻止我看影集?!真不知道是碰巧,還是命運的安排🤣
所以到底, Emily in Paris踩到了法國人哪個點,惹怒許多地方媒體報導跟網友,讓大家忍不住站出來諷刺這部影集呢?雖然今天只看第一集,但影片中有許多點,完全可以看出美國對法國的刻板印象。今天就來和大家娓娓道來,這些採中法國人的「地雷」有哪些?
簡單介紹這部影片的劇情:女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美國女孩Emily,被派到巴黎的行銷公司去上班,故事主軸是敘述她在巴黎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愛情故事、多采多姿的晚會等等,相信大家聽到這樣的故事劇情,勢必會覺得這是一部「認識巴黎」的影集,也因此受到許多國家的喜愛,但在法國卻引起了不少網友與媒體報導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用不真實的角度介紹巴黎,還有影集中的成千上萬個法式刻板印象,讓法國人完全傻眼。
首先,法國人覺得開場很假,感覺是觀光部會拍的彆扭宣傳片😂
片中女主角從機場搭計程車到市中心會經過好多巴黎的景點、美景等。然而,從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到市中心主要會經過巴黎北邊93省的Seine-Saint-Denis,一個比較複雜的地方,和影集中的畫面根本就是天壤之別。法國網友就寫:« Les Américains qui regardent #EmilyInParis sur Netflix et qui salivent déjà en s'imaginant arriver dans #Paris depuis CDG en taxi ... les pauvres le choc sera terrible. »(看 Emily in Paris 的美國人心裡應該充滿了憧憬,嚮往到巴黎坐計程車的路程。可憐的美國人,他們到時候真的會嚇呆了。)其他網友也分享,為什麼我從機場到市中心的路上,眼前所見的是「骯髒的人行道、被塗鴉的牆壁、被燒掉的車子」,而Emily卻可以看到超美的景色?!
延續「街景」的話題,其實影集中的巴黎街景,是受到最多法國網友最多的批評與諷刺的畫面。有網友驚訝的表示:« Vous vous rendez compte que dans toute la série on n'a pas croisé un seul SDF ???? #EmilyInParis. Ah oui c'est vrai, elle allait au boulot à pied et elle n'a jamais eu à utiliser le métro... D'ailleurs elle n'a croisé aucun pickpocket sur les marches de Montmartre.»
(你們有沒有發現 #EmilyInParis 整個影集一個流浪漢都看不到。再來,女主角走路去上班,不需要搭捷運 …。還有一件事,她逛了蒙馬特的時候,怎麼都沒有遇到扒手呢?)
巴黎人的通勤時間是全法國最長,因為房子很難找,又很貴,常常需要坐很久的捷運,用走路的方式到辦公室是一種奢侈。許多女網友也注意到,巴黎的街頭很多是用鵝卵石鋪路,女主角走路去上班還可以穿高跟鞋,真的很奇妙。因為這些細節,法國人看的時候都覺得很假。
除了不切實際的街景,片中有許多文化議題,也不像現代法國主流的文化樣貌,比較像是美國眼中的法式刻板印象。就有一位網友表示:« Personne n'a informé les scénaristes que personne ne fume plus dans les bureaux en France et qu'un PDG ne fait jamais la bise à un étranger qui débarque travailler chez lui ?... Ridicules ces clichés »
(怎麼沒有人通知寫影集腳本的人,現在法國已經好久沒有人在辦公室抽煙呢?再來,主管不會跟新來的員工碰臉頰打招呼,更何況是對外國人!這些刻板印象有夠荒謬!)
另外一個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的畫面:Emily 在巴黎租的房子,在影集中被稱為 « une chambre de bonne »「傭人房」。但現實生活中的「傭人房」,其實會比影集中的房間再小兩到三倍。法國網友就忍不住諷刺:« Je bloque sur #EmilyInParis. Elle gagne combien ? Parce qu’un appart de 30m2, des achats chez Chanel et la note de pressing qu’elle doit se fader, on est a plus de trois SMIC tranquille. Ça a changé les salaires de junior en marketing. »
(我在還在想 #EmilyInParis 到底月薪賺多少呢?房子這麼大,都去Chanel買奢侈品,還可以把衣服送洗。他的薪資最少領三分 SMIC(大約15萬台幣)。行銷公司新來菜鳥的薪水真的變很多欸。)
大家都說魔鬼藏在細節裡面,這麼不符合現實的細節讓很多法國觀眾看不下去。甚至連背景音樂也是一大問題,一位網友說:« 5 min du premier épisode, déjà 2 chansons "françaises" jamais entendues et clairement pas chantées par des Français avec tous les mots de politesse possibles, ça me saoule déjà »(看了前五分鐘,已經出現了兩首所謂的法文歌,法國人都沒聽過的歌,歌手的法文也不標準,歌詞很怪,這影集我已經看煩了!)
影集中有太多文化不正確,甚至是刻板印象的問題,我在今天的文章真的說不完。不過,法國人的民族性「愛批評」,其實也是法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塊,他們認為批評是一種交流,批評才能讓人進步,因為希望喜歡的人或事情能進步,我們就得批評。法國人特別愛批評的這個文化,我想不只有法國,在國際媒體報導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反應。我當時還在義大利唸書的時候,只要到外面走一步我就會很興奮,想著:「哇!被義大利充滿了歷史的建築物和浪漫的街景完全征服了。」那時候的義大利室友都無法理解我對於他們國家的心動,他們也只注意人行道不乾淨、遊客太多、物價一直在漲等,住久了也開始無法珍惜現在的生活像住在「藝術作品」一樣的感覺,我想巴黎人也是一樣的。
想認識更多法國文化的話,我在最近的線上課程裡面,除了入門法文之外,我還介紹了30堂文化課。其中一堂文化課,就是介紹關於法國人愛批評的民族文化。這堂文化課會分享如何學會法式批評(畢竟在法國批評也是有規矩,跟法國人還有其他法語區的人交流時,要注意不要踩雷,而我們確實也有很多點 😅),有興趣知道更多的朋友們可以到這個頁面看更多的資訊👇
https://jella.tw/native_languages/66
看完了Emily in Paris 的第一集,我看的還蠻開心的,畢竟是娛樂性的影集,失去了真實感也沒關係。很期待疫情結束後可以去巴黎玩,身為來自瑞士山區的鄉巴佬,一定會好好珍惜巴黎的美景,陶醉於巴黎的浪漫,絕對會忽略巴黎的比較不美的一面,畢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認為不完美的一面,最後還是要看個人選擇,把眼界專注在哪個層面 😊
有人願意跟著我一起去體驗浪漫的巴黎嗎?😍🙋♂️
#杰宇的法文邂逅
#杰宇inParis
#法式批評
#文化分享
#線上課程